男的在孩子的教育上真的是有点那个的, 你看刘彻, 你再看李世民, 然后你再看看朱棣。】
朱棣:“???”
他怎么了就跟刘彻和李世民在这上面相提并论呢?
虽然能和千古一帝们相提并论这件事让朱棣挺开心的,但是在这种事情上面相提并论那就没有必要了。
为什么不说他开疆拓土的事情跟刘彻李世民比啊, 这俩又没有御驾亲征。
【徐皇后虽然提到了让朱棣尽早教导老二老三,但是朱棣还是更宠爱这俩儿子,比起太子更甚,
在徐皇后还在的时候, 两人还收敛着点, 没有什么出格的举动。
不过在之后嘛……】
徐皇后:“!!!”
之后她的两个儿子怎么了?
【说了这么多,徐皇后听起来是不是已经很忙了, 又要辅佐君王,又要整肃后宫, 又要教导儿子,还又要马不停蹄的生孩子,
但就算是如此,徐皇后还笔耕不辍,著书立说,叙述马皇后的教诲并加以扩充写成《内训》二十篇用以教导宫中后妃,
又类编古人的嘉言善行,写成《劝善书》,颁行天下。
因其佛教信仰和维护朱棣正统性的政治需要,编纂了《梦感佛说第一希有大功德经》《佛说五十三佛大因缘经》《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经》等经书。
此外,《千顷堂书目》中还收录《仁孝皇后诗集》一卷,不过很可惜,由于历史原因,已经失传了。
对徐皇后的著作朱棣也很重视,再加上他是个出书狂魔,所以在永乐五年徐皇后去世后,朱棣将《劝善书》大量印刷,颁给臣子及各地的府、县学。
并将《劝善书》收录入《永乐大典》中。】
【这样一个如果是男子可以封侯拜相不在话下的女子,就这么在后宫里蹉跎了自己的一生。
作为后人,尤其是女人,我对此是很遗憾的。
因为她作为女人之中站在最顶处了的人,若是能够为女子发生,那明朝女子的地位可能还会好一些。
但是很可惜……徐皇后还是成为了一个符号,一个男人眼中的完美符号,甚至都没有自己名字可以供后人了解的符号。
而终明一朝,女子的地位也越来越低下。】
说完,陈曦遗憾的叹了口气,
【当然了,这也是我作为一个后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结论。
至于徐皇后本人,可能还挺喜欢这种生活的吧。】
徐皇后:“……”
她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只知道自己是皇家的媳妇,要为皇家考虑,要成为一个完美的皇后。
可是现在听了陈曦的话,她觉得……
自己好像是一个男人眼中合格的皇后,而在女人眼中,好像不一样。
如果是以往的话,徐皇后当然不会去考虑那么多,可是现在不一样了。
自从天幕出现之后,他们所有人的观念就都不一样了。
她知道,她现在动了的心思,朱棣定然不会理解,甚至还会反对,可是……
徐皇后想,她总要为这世间女子做些什么吧?
她思考的如此认真,甚至都没有来得及思考陈曦所说的她的二子和三子的问题了。
*
【徐皇后本人如此优秀,朱棣对徐皇后也算得上是皇帝里面比较好的了。
当然这是以古人的观点看了。
朱棣基本上活到成年的孩子都是徐皇后所生,无论是当时的世子朱高炽还是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没什么子以母贵的说法。】
嬴稷若有所思道:【那看来,还是朱高炽自己和朱棣的理念不是很合的来。】
【这个原因应该也占大头吧,这父子俩之间的关系,和朱元璋、朱标之间的关系那可大不一样。
朱元璋是恨不得手把手教朱标造反了,朱棣……
在靖难之时,朱棣的次子朱高煦便收买了朱棣的近侍宦官黄俨,让他在北平守城战前后给朱棣进谗言,称朱高炽亲近朝廷,“将为朝廷固守北平以拒父”。
当朱棣表示怀疑,并称对朱高煦说:“尔兄素孝,那当有此?”时,
朱高煦落井下石,称“兄诚孝,但在太祖时果与太孙善也。”】
说到这里,陈曦露出个嗤笑的表情,【这也就是龙生九子各不相同了,虽然朱高炽有点毛病,但死的早,多少算是个合格的皇帝,
他的两个弟弟那真是……】
朱棣脸黑了下来。
他之前不是没有猜测过自己的二儿子没有那么安分,但是被天幕这么明晃晃的说出来,朱棣还是多少有点脸热。
这不光证明了他确实教子无方,还证明了他眼瞎,居然没有看出来自己儿子的胡说八道。
【虽然朱棣并没有对朱高炽表示出什么很明显的猜忌,但是他潜藏的对朱高炽的怀疑还是引起了朝廷内方孝孺的注意,
于是其给朱高炽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到北平,许以封燕王,争取朱高炽归顺朝廷。
别看方孝孺好像是什么儒家正派人物,但是手段也不是很高级,试图使用反间计来离间朱高炽父子二人的关系,并故意将此事广为张扬。
留守北平的宦官遂将此事火速通知南下河北、山东一带的燕王朱棣,称朱高炽与建文帝通谋,建文帝的使节已到达北平。
正当朱棣将信将疑的时候,朱高炽却派人将未拆封的信件及使臣绑缚朱棣军前,以实际行动打消了朱棣的疑虑。
朱棣即位后,以北平为北京,仍命朱高炽镇守。】
【不过在永乐二年,朱棣在朝廷中讨论立储君问题。
当时朝中一批跟随朱棣征战的武将怀着政治投机的态度,见靖难之役中朱高煦立下了赫赫战功,朱棣对其十分喜爱,
若是朱高煦被立为太子,那么军事勋贵集团可能获利更多。
所以以淇国公丘福、驸马永春侯王宁为首的靖难将领纷纷上书,要求将二皇子朱高煦立为太子。
在这批武将的簇拥之下,朱棣对于立朱高炽为太子的决心有所动摇。
不过朱高炽也并非是完全没有自己的人脉。】
【自古以来,太子的人选多半都是立嫡立长立贤这几个标准里面选。
朱高炽本人并没有犯什么错,相反,他作为燕王世子之时表现的甚至可以说是亮眼。
仅仅凭借着天子自己的喜好就更换太子的人选,那是昏君的行为。
所以在兵部尚书金忠反对立朱高煦为皇太子,并在朱棣面前“历数古嫡警事”,劝说朱棣还是立朱高炽为好之后,
朱棣又寻求朝臣解缙、黄淮和尹昌隆三人的意见,他们三人都一致支持金忠的看法。
黄淮和尹昌隆都主张“立嫡以长”,当朱棣征求解缙意见时,解缙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
而且朱高炽还有一个很有利的点,那就是他有一个好儿子。
所以在解缙强调“好圣孙!”后,喜欢孙子的朱棣被打动了。
二月,朱棣遣隆平侯张信、驸马永春侯王宁召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兄弟三人到南京,
册立世子高炽为皇太子,封第二子高煦为汉王,第三子高燧为赵王,并授朱高炽金册、金宝。】
【太子之争虽然尘埃落定,但是朱高煦、朱高燧两人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乾坤未定,你我皆黑马。
朱棣还没死呢,谁能说下一任皇帝就一定是朱高炽呢?
所以他们依然和围绕在他们周围的政治力量寻求机会夺取皇太子之位。
朱棣作为一个英明的皇帝,也注意到朱高煦的情绪,将其汉王封国设置于云南。
然后,很无耻的事情就来了!】
无耻的事情?
这个形容几乎让所有的老祖宗和皇帝都有了好奇心。
甚至于是朱高煦都开始好奇起来,他到底做了什么,就成了很无耻的事情了?
【对自己的封国十分遥远这件事,朱高煦很是不满,多次公开称“我何罪,斥我万里?”
朱高煦又以李世民自比,请求天策卫为护卫,并称“唐太宗天策上将,吾得之岂偶然?”,“我英勇,岂不类秦王世民乎?”
这些嚣张的言论虽然一时间激起了朱棣的反感,但出于对其溺爱,并未加以深究。
同时,赵王朱高燧也多行不法之事,幸有太子朱高炽在朱棣面前解围,才得以幸免。】
【不是,大哥,我说的粗鲁一点,没有镜子总有尿啊,你哪来的脸跟李世民比啊?
登月碰瓷不过如此,你也不看看人家李世民做了什么,你又做了什么。
人家打下来了大唐的半壁江山,这大明呢?有寸土是你打下来的吗?
人家遵纪守法,如果不是被逼到了一定程度甚至都不会谋反,而你呢?因为觉得自己靖难之役立了点功劳,就以此自负,恃功骄恣,多有不法之行。
你给李世民提鞋,我都觉得脏了李二陛下的鞋!】
李昞:【……噗……】
第209章 第二百零九个老祖宗很骄傲
李昞本来还有点生气的, 毕竟这个什么朱高煦居然敢拿自己跟他的孙子相提并论。
也不看看自己是个什么东西!
如果真的是世民来,那还能有朱高炽当太子的机会吗?
——要知道,李渊可并没有很明确的想要改立太子的。
所以在听到陈曦给李世民说话的时候, 李昞是忍不住笑出来了。
李世民也还挺好奇的:“居然这样的人也想跟朕相提并论,他是不是觉得朕这天下拿的特别容易啊?”
众臣:“……”
他们也觉得, 李世民一路走来到底付出了什么经历了什么,他们比谁都清楚。
说到底天幕上说李世民去世的在皇帝里也算是早的了,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李世民在打天下的时候太辛苦了。
坐天下之后还要憋着气被魏徵指着鼻子骂, 那身体能好了去吗?
这个什么朱高煦真是什么都不懂就开始大放厥词,还拿自己跟陛下相提并论……
陈姑娘说的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此人就算是想要给陛下提鞋, 那也不配!
脏了陛下的鞋!
说到这里,一些狂热的李世民大臣都上前道:“陛下,要不咱们换双鞋子吧?”
李世民:“???”
倒也不必如此, 有点夸张了。
*
朱高煦听到陈曦的话简直是整个人都不好了。
怎么回事?他分明那么厉害, 打仗的时候英勇无匹, 怎么就不能跟李世民相提并论了?
更何况他还没有像李世民一样,直接杀兄弑弟, 逼父退位呢!
但是朱棣在听到朱高煦会这么类比自己的时候心里多少有点不是滋味。
李世民可是逼父退位的,朱高煦难道也是这样的想法?
他看着自己并没有当上这个太子,会不会也效仿玄武门之变呢?
他对朱高炽如此不满,是不是也想要杀了自己的兄长自立呢?
这个问题朱元璋想的更加深刻。
无论他有什么样的想法, 这个孙子都是废了。
“老四, 要不你还是把皇位传回给标儿这一脉吧。”朱元璋忍不住道,“看看你这个儿子不安分的, 你居然都不加以管束!”
朱棣:“……”
不敢说话。
他跟他父皇当然不一样,朱元璋偏爱太子已经是后人都知道的事情了, 除了大哥之外,他们兄弟基本没有任何人有着想要代替太子的想法。
但是听天幕上所说的他不同,他和父皇不一样,既立了太子,又给了其他儿子希望……
朱元璋冷冷的说:“老四,想到你自己错的有多么离谱了吗?”
朱棣立马跪了下来认错:“父皇息怒,是儿臣的问题!”
“太子之位不稳则江山不稳,连这个道理你都不知道。老四,你让朕太失望了。”
朱棣:“……”
他原本听着天幕上所说的话开始起了的心思几乎要歇了。
这话不就代表了他没希望了么又……
*
【虽然我看不上朱高煦这个没什么本事就敢登月碰瓷李二陛下的,但是朱棣还是挺看得上的。
因为当时太子虽立,朱高炽的表现却并没有让朱棣满意。
和自己的父亲不同,朱棣明显对太子没有那么上心,朱高炽的太子之位也没有那么稳固。
甚至比起朱高炽,朱高煦此时的待遇更像个太子,礼秩已经超过了嫡亲标准。
这在古代皇族来说是很不妥的一件事情。
所以解缙上疏劝阻朱棣说:“启争也,不可。”
156/203 首页 上一页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