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也是减轻了许多百姓的负累。
再加上他也是处处以唐太宗为楷模,修明纲纪,爱民如子,
他下令减免赋税,对于受灾的地区无偿给以赈济,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对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罚,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
这一切都使得洪熙朝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明朝进入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时期,也是史称“仁宣之治”的开端】
【或许是被朱棣打压的时间太长了,也或许是在北平这边守的厌倦了。
在继位后不久,朱高炽决定把京师迁回南京。
朱高炽自他登基时起,显然已有此意:
这时他已设南京守备,并派他信任的将军和宦官去指挥。
朱高炽并不是一个铁血帝王,对朱棣的北伐不感兴趣,也不喜欢北京;
此外,他长期在南京当过监国,熟悉南京的情况。
另外他还关心维持北方首都的费用,这项费用不但大大地增加了中国东南的负担,也使各政府部门难以应付。】
说到这里,陈曦叹了口气:【怎么说呢,或许是因为朱高炽并没有经历过那些汉人被北方少数民族欺压的惨痛,
也没有那些千古一帝们敏锐的直觉,知道北方的游牧民族有着多么蠢蠢欲动的野心和难以抑制的欲望,
甚至可以说,在这方面朱元璋、朱高炽等人都有点宋朝皇帝偏安南方的毛病。
他们都想要在南方的安逸之处来让自己更省心一点。
很难说两个谁更好,但是我个人是更欣赏朱棣这种把责任扛起来的,后世那句“天子守国门”听起来真的比天子偏安南方一隅要好听多了。】
朱高炽:“……”
本来面对父皇的责难就有压力了,结果现在天幕这么说,他就更有压力了。
他不是被称作好皇帝的吗?怎么……
【洪熙元年四月十六日,朱高炽定北京所有政府部门为行在。
半个月后,他派皇太子朱瞻基到南京去拜谒朱元璋的皇陵,并留在那里负责。
尽管南京地区有地震的报告,但朱高炽的返回和他朝廷的南迁势在必行。
天灾算什么?可能在朱高炽眼里,北方的异族比天灾还要可怕一点呢。
不过很可惜的是,可能是上天都看不得这一行为,
在实施这一行动前,朱高炽便暴死了。
而他的继任者朱瞻基并未参与这一计划。
怎么说呢,该说这不愧是朱棣喜欢的好圣孙,在这方面朱瞻基与朱棣更亲近,对偏向北方的政策不那么讨厌。
北京依然是京师,南京又成了辅助性的都城。】
【因为朱高炽在位的时间太短了,他大部分的政治生涯是在永乐时期渡过的,
所以现在说他的政绩,大部分也是他建国时期的所作所为。
其中赈灾是其主要政绩之一。
永乐七年朱高炽初次监国期间,明中都凤阳地区爆发了严重的水灾。
朱高炽命大理寺少卿虞谦为右副都御史,和给事中杜钦巡视淮安、凤阳直至陈州一带灾害情况。
在经过巡视后,虞谦与杜钦建议“悉免其年被灾田租,先有勘核未尽者,审实一体蠲免。
若以输在官者,准作今年之数。军民有迫于艰难典卖子女者,官为赎还。”
即免除扬州、淮安、凤阳、陈州水灾地区的田赋,并代百姓赎回因灾害无活而所鬻子女。
在这上面朱高炽做的还可以。】
第211章 第二百一十一个老祖宗很骄傲
【在其他方面, 朱高炽也进行了许多改革。
比如在内阁上,这个由他父亲开始创立的机构被他再次改革,赋予了更大的权威。
朱高炽通过改组内阁, 授予文官显贵的品位,以资历较老的翰林学士和干练的官员充实行政官署。
在他新任命的官员中, 许多人在他在南京或北京监国时已经为他效劳。
因此,朱高炽即位后,便任命在永乐十二年被撤职的黄淮和在同一时期被监禁的杨溥为翰林学士兼大学士。
他原来的老师及关系较亲密的大臣杨士奇成了首辅大学士和少傅;杨荣和金幼孜也留任大学士。
内阁阁员每个人被封为一品高官, 并有兼职。
他们就能直接过问在职大臣们的行政事务和施加政治影响。
这样,内阁不再是像以前明朝皇帝之下的不能负责的咨询机构,大学士亲自参加了决策。
也就是说, 内阁的权利再一次扩大了。】
【可有可无的官员被解职,其他的官员在70岁就奉命退隐;
失职的官员降职,有突出才能的官员升任更重要的职务。
为了取得直率的评价和揭露贪污腐化, 朱高炽在十月十八日给予杨士奇、杨荣、金幼孜, 稍后还有夏原吉每人一颗银印, 上刻“绳愆纠缪”的格言。
他命令他们用此印密奏关于贵族、甚至皇族胡作非为的案件。
监察御史被派往全国各地去调查官员的政绩,并为官僚机构的任命寻求合适的人选。
朱高炽常常要求他的大臣们直言不讳, 不必担心报复,虽然他有时在激动之下训斥或惩处少数官员,但常常后悔并要求原谅。】
【而且虽然朱高炽想要还都南京,但是对北方边防他也不是完全就放弃了。
他在位期间, 曾多次敕谕边关将领加强巡逻, 也加强防御体系的规格。
在他即位后,也开始对北部边防的军事将领进行调整。
朱高炽首先对五军都督府与一部分都指挥使司的人选进行安排。
八月十七日, 朱高炽又“命武安侯郑亨等四人俱充总兵官,亨镇守大同;
保定侯孟瑛镇交趾;襄城伯李隆镇山海;武进伯朱荣镇辽东。”
在这一次他设置的四个总兵官中, 涉及北边的有三个,即大同、山海与辽东。朱高炽在位期间便安排了六个总兵官。
加上甘肃总兵官费瓛,明廷北部便总共有七个总兵官。
朱高炽对待北部七个军镇的总兵官与内地颇为不同,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便是,
明廷给其中一位总兵官发出命令之时,亦同时给其他几位总兵官发出相同内容的命令,
此实际上显示的是朱高炽对北边军镇一体重视的特点。】
【朱高炽对科举制度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时进士之中多为南方人,这个也是当时宋朝偏安一隅,将北方的百姓和土地都拱手相让,
尤其是在靖康之耻后,宋人甚至开始歧视北方的百姓,这真的让人感到好笑又悲哀。
但是北方人天性纯朴、忠贞,也是皇家不可或缺的支柱。
朱高炽体恤北方学子困于经济、教育落后等因素,中进士较少的情况,
为了保证北方人可以考中进士,朱高炽规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
【跟自己的祖父一样,朱高炽也十分崇拜唐太宗李世民。
而李世民最出名的地方,也是善于纳谏了。
所以他不光崇尚儒学,褒奖忠孝,在京城思善门外建弘文馆,常与儒臣终日谈论经史;
还特别鼓励纳谏,他曾经给杨士奇等人一枚小印,鼓励他们进谏,因此洪熙朝政治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见,皇帝可以择善而行。
不过……】
本来已经喜笑颜开的朱高炽:“……?”
一般有这个转折,后面准没有什么好话。
【其实从朱高炽的庙号是“仁宗”可以看出来,他在历史上的评价还是挺不错的。
不过这个不错建立在什么程度上呢?
他死的早。】
众人:【……】
听起来好像很离谱,但是想想又好像很有道理。
尤其是……
众老祖宗几乎不约而同的看向了李昞。
他的后人里不就是有一个前期几乎可以称之为明君中的明君,几乎就要比肩千古一帝了,后面直接把光辉灿烂的大唐拉下马,就差没有直接带沟里去了。
……
哦不,也跟直接带沟里差不多了。
现在看来,这个朱高炽也差不多?
【我刚也说了,朱高炽十分鼓励进谏这件事,登基之初便打出了“下诏求言”的口号,并且是“屡次下诏,言词恳切”,
在模仿他的偶像唐太宗李世民上,那是不遗余力了。
要知道,李二陛下不管后宫私事如何,在当皇帝这件事上,几乎是日后所有皇帝的榜样,所有臣子的白月光了。
所以朱高炽这些行为其实是很收获了一些臣子的心的。
而且朱高炽还踩着自己老爹的错误,给自己刷了一波好感。】
【在朱棣靖难成功后,出于巩固其统治,刑法颇为严苛,尤其对不愿归附自己的建文遗臣进行了残酷迫害,
而且因为其算是造反上位的,多少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不管是民间还是朝堂都有些质疑的声音,
朱棣和他爹一样,心虚就开始用重典,造成了不少的冤假错案。
所以在朱高炽继位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召集五府、六部、通政司、六科同三法司等主要官员至承天门会审,以免出现冤假错案。
死刑犯在四五次审核的情况下,依旧担心出现冤假错案。
还将建文帝时期的奸党族属赦免放还回家,将发放至教坊的人宽恕从良,还给日产。
这些行为可以说是站在朱棣给他打下的基础上笼络人心了,就是对朱棣的影响不太好。】
朱棣:“……”
谢谢,他现在整个人都不是太好。
【但是吧……
我们后世有句话叫做“天下岂有三十年太子乎?”
是说一个皇帝当的时间太久了,太子也就当的很久。
朱棣当皇帝的时候,朱高炽就已经当了太子了。
虽然我们说的是朱高炽一直是永乐朝的常务副皇帝,但是再怎么常务副皇帝,那都是一个副的。
上面还有一个正的呢。
而且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可没有朱标当时那么安稳,他爹好多时候都想要换了他,
甚至搞不好他弟弟还想弄死他呢,朱高炽的压力可想而知。
尤其是这个太子,他当了二十几年。】
【能在这样的情况下成功的继承皇位,他中间的隐忍可想而知。
俗话说得好,不在隐忍中爆发,就在隐忍中变态。
朱棣在世的时候,这两者朱高炽都不太好搞,
所以在登基之后,朱高炽隐忍许久的情绪那可不是要找个发泄口嘛。
压抑多年的情绪一下子爆发,朱高炽直接就沉浸在了酒色之中。
他虽然“屡次下诏求言”,表现出一片坦诚,可真有人谏言时他又无法接受了,
就比如翰林李时勉劝他好好工作时,结果被他打断了三根肋骨,并且还下了大狱。】
众人:【……】
嬴稷诧异:【这也好意思说自己善于纳谏?】
李昞:【……这个就算了吧,和老夫的孙子没法比。】
【根据史料上的记载,朱高炽后来授意“密疏言事”,让朝臣之间互相监管,而他坐享其成,出现了明显的怠政倾向;
他后来又执意要迁都南京,就说明他是位贪图享乐的皇帝,不想像他父皇一样“天子守国门”。
朱高炽虽然注重边防建设,可是防线一再南移,为瓦剌强盛起来提供了发展空间,如果他坚守边防,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土木堡事件。】
【所以说,在朱高炽短暂的一年多皇帝时间里,看起来好像是很英明,
但是如果是他有着更长的统治时间的话,八成会成为一个昏君。
好在他在位时间短,他还没来得及做出负面影响就猝然离世,这才保住了名垂青史的声誉,归根结底是在位时间短救了他。】
陈曦感慨,【要是李隆基也有这个寿命就好了啊,那不是大唐又要出一个千古一帝?】
李隆基:“……”
朱高炽:“……”
不是,你这个话说的就很伤人了。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是哪个皇帝不想长寿啊?
【所以他到底活了多短?】嬴稷好奇的问了一下,【你好像还没有说具体的时间。】
【他在永乐二十二年八月登基,第二年,也就是洪熙元年五月病逝,
也就在位了不到一年。
后世对他的死因也是有很多猜测的,一种观点认为,朱高炽死于嗜欲过度。
158/203 首页 上一页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