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现在,他说都说不出来。
说了那不是诅咒自己家的孩子吗?朱世珍是有点没脑子,但是还不至于这么没脑子。
【有功于我大明之人,千刀万剐死不足惜;
欲灭亡我大明之人,建庙立碑万古流芳!
这样的口子一开,哪还有人愿意为大明王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
虽然说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事情,在历史上数见不鲜,
每一个走向官场的人,恐怕也都预计了自己最后的最惨的结局为何。
但是能做到这种程度的,真的历史罕见。
哦不,绝无仅有。
哪怕是赵构冤杀岳飞,岳飞平反还是他在世的时候呢,
赵构也没有将岳飞的其他子孙送给金人。
上下五千年,烂到这种程度的皇帝,朱祁镇真的是绝无仅有,一骑绝尘,哪怕是宋徽宗宋钦宗宋高宗三个加起来,都烂不过他的一个人物!】
众人:【……】
陈曦激动的骂人了,他们也激动的想要骂人了。
不是,这朱祁镇到底是怎么回事?
他怕不是真的是瓦剌那边派过来的卧底吧?
【朱瞻基到底有没有被人戴绿帽啊?】嬴稷说的直白,【这样的一个傻子,说不是瓦剌人我都不信啊!】
【但凡是有些血性的皇帝,怎么会做出这种事来?】
【我儿子要是把功臣的妻女送给匈奴人,老夫给他腿打断!】
【……我女儿哪怕是被后世骂了几千年的蛇蝎妇人,也做不出如此丧尽天良的事情啊!】
【俺……俺也觉得这不是俺朱家的子孙。】
朱家的几个皇帝就更别说了,简直是要气的一佛出世二佛升天了。
好在他们提前都做好了准备,看了说前朝时候的事情,想到了本朝估计也差不多,提前叫了御医来。
但是即便如此,御医们也是忙得焦头烂额。
甚至他们都有点不太敢给皇帝好好治病了,那万一出个什么事……
对吧?
差不多意思意思就得了。
【虽然说汉朝的时候老刘家的皇帝刻薄寡恩,但是跟明朝的皇帝们比起来,那可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朱元璋时期的四大案暂且不提,就朱元璋篡改《孟子》,将孟子移出孔庙,
就已经让天下读书人心寒了,更别提朱元璋还大兴文字狱。
到了朱棣时期,他又杀方孝孺,无论灭十族是真是假,当时的读书人都对明朝皇帝产生了极大的恐慌之心。
然后便是我们的“明堡宗”、“瓦剌留学生”、“土木堡战神”朱祁镇了,
他几乎是手把手的告诉天下人:我明朝的皇帝就是这么忘恩负义,无耻卑贱。
你们想要与我大明为伍,就要贪赃枉法,就要不顾百姓,甚至还要把国家卖给瓦剌!】
【朱祁镇此举,已经是给明朝提前敲响了丧钟了!
在这之后的知识分子集体沦陷,没有了责任担当意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反正干得好了也没什么夸奖,干得不好还可以捞钱。
为什么不选择更轻松一点的道路呢?
哪怕是后面还有一个不择手段也要再为大明续命的张居正,他的下场就真的好吗?】
张居正愣了一下。
他知道自己做的很多事情,其实还是很过分的。
他也不在乎这些,因为想要做成事,就不能顾及自己的名声。
他所处的时代,和背景,是不可能再出一个诸葛武侯的。
上面那位就没有刘皇叔那样的心胸和度量。
但是他也很好奇,自己最后到底成了什么样子,居然能让天幕如此感慨。
【这样的局面,其实是可以避免的。
如果当时的朱祁钰坚持住了,没有让朱祁镇回来,
或者朱祁镇能有点数,不去抢夺皇位,那就算是前面两个皇帝也没做什么好事,
凭着朱祁钰对于谦的信任,大约也是可以挽回一点分数的。
但是很可惜啊……】
陈曦长叹一声,【在这之后,就难咯。】
第230章 第二百三十个老祖宗很骄傲
陈曦的感慨说完, 明朝的皇帝们就在太医的手里晕过去了。
被气的。
他们当然并不觉得自己有问题,否则也不会那么做了。
尤其是朱元璋,他觉得自己可太有道理了。
把《孟子》删改了有什么问题吗?
看看《孟子》里的那些话, 那是臣子能学的吗?
什么“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这是臣子该说的话吗?
还有《尽心篇》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梁惠王》篇“国人皆曰贤”, “国人皆曰可杀”,“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
《离娄篇》“桀纣之失天下也, 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万章篇》“天与贤则与贤”一章;“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君有大过则谏, 反复之而不听, 则易位”;
以及类似的“闻诛一夫纣矣, 未闻弑君也”;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听听,这话是臣子该说的吗?
这种言论还是封的太少了!
也不知道前面的那些皇帝都是怎么想的, 孟子这么大逆不道的话,居然能让流传下来真是有了鬼了。
马皇后看出了朱元璋的想法,十分无奈的踹了他一脚。
有着宽大的衣袍遮盖,这一脚并没有让臣子们发现, 只有朱元璋意识到了。
朱元璋有点不服气, 他还是觉得自己的想法没问题……
吧?
不过从后世人的态度来看,他们是并不赞同自己的想法的。
朱元璋很自信, 他当然不觉得自己会有错,但是在所有人都反对的时候, 朱元璋也不得不表示:
你们这帮愚蠢的人,都不明白朕的良苦用心!
朕就算是改了一些政策,那也只是不想闹得太难看,并不是觉得你们就是对的!
希望你们这些愚蠢的百姓能懂!
【当然了,别以为这些拥护朱祁镇的人就有什么好下场了。
这个例子还是石亨,不过他也有些自找的味道。
朱祁镇复位后,认为石亨有首功,封其为忠国公,特加恩宠,言无不从。
基本上也就和当时的王振差不多吧,当然了,石亨对朱祁镇并没有王振对朱祁镇那么重要。
但是石亨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估计是觉得自己可以取代王振的地位了,
权欲膨胀,他的弟、侄家人冒功进官者50余人,其部下亲戚、朋友等攀亲骗官者多达4000余人。
京师大臣,常被他借故逐出朝廷。
他还收受贿赂,提升孙弘为太仆丞;陈汝言、萧璁等六人为郎中;刘本道为侍郎。
一时间,石亨势焰熏天,利令智昏,一些企图升官的人都拜在他的门下,时有“朱三千,龙八百”的歌谣。】
【他除了携私愤杀死坚持抗击外侮的于谦、范广等重要辅臣,把曾给他提过意见的给事中成章、御史甘泽等九人贬黜官职外,
还大兴冤狱,诬陷耿九畴、岳正入狱,将杨宣、张鹏赶至边关。
将朝廷文职巡抚全部撤换成武将充任。
他将一切大权独揽,为所欲为地干预朝政。
每日进见皇帝,即使不召见,也借故入宫。
他说的事情,只要朱祁镇稍有不从,便骤然变色。
出宫之后,还大张声势,鼓吹自已的权柄。
这种踩着皇帝来抬高自己的事儿,就算是王振也不敢干啊!
毕竟在这个时候,皇帝说话还是挺管用的。
我给你脸你兜着,并不代表你可以来打我的脸啊。】
石亨:“……”
他现在还没有这个感觉呢,毕竟他也没有做到这个份儿上。
但是按照石亨自己现在的理解来说,这么做的大臣那是不想活了吧?
你是皇帝亲爹吗皇帝这么惯着你?
他之前还不满王振呢,现在做的比王振还过分……
石亨眼前一黑。
【石亨这还不满意,曾经奏报朱祁镇,要朝廷给他祖墓立碑。
工部要石亨请敕有司建立,翰林院撰写碑文。
不过朱祁镇在这上面难得清醒,朱认为自成祖永乐年以来,朝廷没有为功臣祖宗立碑的先例,让其自立。
这边没能搞成,石亨很快就换了个思路。
在朱祁镇命有司为石亨修建府第的时候,石亨便趁机显摆自己,最后建成的府邸富丽堂皇程度超越了规矩。
连朱祁镇在翔凤楼上看见后,也惊问“此谁家府第”。
可以说,就连王爷们的王府都没有这么夸张了。
就连石亨的侄子封定远侯的石彪,骄横也和石亨一般。
他们叔侄两家拥有数万材官猛士,朝廷内外将帅半数是石家的门下,京城的人莫不侧目相视。】
【这样的行为终究还是会招致祸患的,
天顺三年秋,石亨受其侄子谋反和凌辱亲王罪株连,停止上朝参见,削官为民,并究治石亨朋党,悉数罢黜。
天顺四年正月,锦衣卫指挥使逯杲上奏石亨心怀叵测,与其侄孙石后招权纳赇、肆行无忌,
并与术士邹叔彝等制造妖言,蓄养无赖,伺机察看朝廷动静,图谋不轨。
朝廷重臣恨石亨专政跋扈,皆言不可轻饶。
朱祁镇下诏令石亨下狱,以谋反罪处斩,并没收其家资。
二月,石亨病死狱中,石彪、石后皆处斩。】
【但是这个时候,距离其夺门之变拥护朱祁镇上位,也不过过了三年多的时间。
但是怎么说呢,多行不义必自毙,于少保泉下有知,陷害自己的仇人得到这样的报应,应该也会有所欣慰的吧。】
陈曦说完之后叹了口气,【不过以于少保“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性格,恐怕也不会因为这个高兴。
他会感念在这段时间的百姓被石亨欺压的辛苦,他会痛苦这段时间的国家被石亨耽误,他可能还会后悔自己为什么会举荐这么一个垃圾吧。】
于谦愣了愣,对于陈曦这么说,他心中真的是百感交集。
又有些伤感,又有些感动。
因为这个后人说的,真的在他的心坎里了。
他的仇人是不是会得到报应,于谦在意,却并没有那么在意。
“陛下……臣有罪啊。”于谦感慨道,“若非是臣……”
朱祁钰摇摇头:“于卿此言差矣,即便是你举荐石亨,也不过是他能力出众罢了。
只是没想到,此人虽然能力出众,却人品如此低劣。
若说你有失察之责是可以的,却也并非是有罪。”
于谦感动。
这才是他想要追随的皇帝啊!
朱祁镇那真的是……
听完朱祁镇所作所为之后,哪怕是于谦也难免在心中咒骂一番了。
有这样的皇帝,何愁大明不亡国啊?
日后若是还有人效忠大明那自然是更好,若是没有了,那也怪不得谁。
都是朱祁镇种下的因果啊!
至于陈曦还说了前面的太祖皇帝陛下和太宗皇帝陛下,哪怕是于谦都没有敢腹诽的。
对比起来,两人其实已经做的很不错了。
不过怎么说呢,有朱祁镇这个例子在,就算是把宋高宗拉过来,形象都变得高大了几分呢。
【当然,正如同完颜构也有几分优点呢,朱祁镇也不是完全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地方。
在朱祁镇复辟之后,他也是很玩了一手平衡的。
因为这些夺门之变的“功臣”们,自己内部也不是那么的平衡的。
虽然开始的时候,朱祁镇听着曹吉祥、石亨的话,将徐有贞及另一阁臣李贤排挤出朝,
但是朱祁镇也知道曹吉祥、石亨的跋扈,又在不久后重新起用李贤,抑制曹吉祥、石亨。】
【处置石亨的过程我刚刚已经说过了,在处置石氏叔侄期间,朱祁镇下令禁用“夺门”字样,
曹吉祥感到兔死狐悲,便与其养子曹钦密谋反叛,
于天顺五年七月初二日发难,被孙镗镇压,曹钦全族死于乱中,曹吉祥亦被凌迟处死。
经过曹石之变,朱祁镇才完全掌握大权。
他不仅重用李贤,还起用彭时、吕原、陈文等贤臣辅政,朝政得以恢复到他即位之初的三杨内阁那种良性运转的轨道上。】
【天顺年间的朱祁镇十分勤勉,他每天早晨五鼓初就起床,斋洁具服拜天,然后批阅司礼监送来的奏章,再拜谒奉先殿,接着上早朝。
173/203 首页 上一页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