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也让安禄山得以长期控制河北,为日后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说到这里,陈曦顿了顿,【当然,这个锅如果全让李林甫背了,就有点太冤枉他了。
放任安禄山做大的,到底还是唐玄宗李隆基本人。】
安禄山?
作为一个合格的帝王,李隆基现在已经顾不上听陈曦对他的嘲讽了。
而是开始警惕这个名字。
是外族人?
【除了任用奸相之外,李隆基还将进宫的曾经的儿媳妇杨玉环封为了贵妃。
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故事,被后世很多人称颂,成为经典的爱情故事。
因为在杨玉环进宫之后,李隆基对她可谓是千娇百宠。
为了迎合她喜欢服装的心理,有专门为贵妃服务的七百多人给她做衣服;
为了让她吃上喜欢的荔枝,李隆基还下令开辟了从岭南到京城长安的几千里贡道,以便荔枝能及时地用快马快速运到长安。
除此之外,就是典型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故事了。
杨玉环受宠之后,其族兄杨国忠也平步青云,做上了唐朝宰相。
杨贵妃的姐姐们也得到了实惠,大姐封为韩国夫人,三姐封为虢国夫人,八姐封为秦国夫人;
其他的兄长也有封赏,做了朝中的高官。】
【当时整个社会的情况,用一句诗句来形容,那就是“不重生男重生女。”】
第134章 第一百三十四个老祖宗很骄傲
【“遂令天下父母心, 不重生男重生女。”
听起来好像是重女轻男,不过是看着杨玉环一个人直接让杨家鸡犬升天了而已。
其实封赏杨家的女儿倒是没什么,毕竟皇帝封赏宠妃的家人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李隆基前面的几个祖先不都这样做的吗?看起来除了后宫多了几条人命之外, 其实也没什么别的大问题发生。
但是李隆基最大的问题就是,让杨国忠当了李林甫之后的宰相。】
【李林甫虽然是个奸相, 嫉贤妒能,能人在他手下出不了头,
但是不得不说的是, 李林甫手里是有几分本事的。
在李林甫为相的十九年间,社会虽然隐藏了很多矛盾,基本上还是能够维持稳定的。
至于杨国忠, 那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废物。
“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他公行贿赂, 妒贤忌能, 骄纵跋扈, 不可一世。
整个社会的矛盾在杨国忠为相期间尖锐到了一个极点。】
杨国忠……
李隆基再次开始思考。
日后要不直接把杨氏的家人们全都流放了算了,杀了未免影响美人的心情, 流放就好了。
【虽然寡人也重用外戚,但是穰侯是当真有本事的,寡人最初继位的时候,若不是母后和穰侯,
恐怕这大秦也撑不到寡人真正掌权的时候。】
嬴稷微微摇头, 对这个皇帝的行为不是很理解。
哪怕是宠爱一个妃子,也不该是如此地步啊!
听刚刚陈曦所言, 此人并不是什么糊涂皇帝,怎么会做出来这种决定的?
简直难以理解。
【在朝野上, 杨国忠的权势无人可比;
在后宫中,杨玉环的宠爱日渐滋长;
这个时候受宠的胡将安禄山都要认杨玉环做母亲,甚至配合着杨玉环的步调,玩了一出“洗儿”。
不过兄妹二人的辉煌并没有真正的底蕴,只是依靠着帝王一时的偏爱,也为日后的悲惨结局埋下了祸根。】
【呵,没什么本事,还妄想左右朝局,那可不是会被忠臣良将们为了江山社稷杀了?】
李昞冷笑一声:【果然是红颜祸水!】
嬴稷道:【你这话就不对了,若不是你那孙子自己糊涂,就算是这杨氏再国色天香,也不过是一个王爷的妃子。
还有那个什么洗儿,若不是你那孙子自己的意思,一个妃子敢去洗一个成年男子?
寡人看未必吧。
江山是男人一步一步断送的,倒也不必在这女人身上找理由。】
陈曦点头:【昭襄王说得对。
杨玉环、杨国忠二人虽然可恶,但是如果没有李隆基的放纵和支持,也不会将势力膨胀到那个地步。
而且在这种各种矛盾不断激化的时候,李隆基还继续向外扩张领土,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
由于唐朝的府兵制被破坏,从李隆基开始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
武将们为了能够在战争中立功受赏,加官进爵,镇守边境的将领经常肆意挑衅,使得边境战乱不断,李隆基的好战对此又是火上加油。】
【除此之外,还有经济上的原因。
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
但是李隆基光注重了经济的发展,却并没有注意到土地兼并的场景。
其实在武则天时期,经济发展的时候就出现了逃户的现象,李隆基时期的百姓就更是多迁徙流亡。
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均田制被大大破坏了。
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杨氏兄弟姐妹五家,声色犬马,权欲熏心,过着荒□□烂的生活,和百姓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社会矛盾如此尖锐,李隆基并没有想过如此解决。】
【于是在各种矛盾尖锐之后,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甲子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号称20万,
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
是的,听听安禄山身上的这些官职,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
安禄山,并非李唐皇室,也并非是早年辅佐李隆基得位的人,甚至不是汉人,
仅仅是因为他会讨好李隆基,会讨好李隆基身边的人,就得到了李隆基的如此信任,也是很让人迷惑了。】
【而且我们从现在返回去看,其实当时李隆基身边的人,几乎都在提醒他,安禄山不可信。
这个身边的人从历史上著名的大忠臣宦官高力士,到大奸臣杨国忠,都曾经跟李隆基说过,安禄山可能会谋反。
李隆基不知道哪里来的信任,那是完全不信。
安禄山起兵之后,河北本来就是大唐王朝一直没能完全收复人心的地方,又都是安禄山统辖范围内的,
叛军所经过的州县,都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者开门迎接叛军,或者弃城逃跑,或者被叛军擒杀,叛军很快就控制了河北。
而这个时候的李隆基,在听到太原以及东受降城的人奏报安禄山造反的消息时,仍然认为这是厌恶安禄山的人编造的假话。】
陈曦的眼中流露出一丝无语:【真的不知道这个时候的李隆基是不是被人夺舍了,哪怕是你拿出来你一日杀三子时候的多疑和狠辣呢?】
李隆基:“……”
他脸色苍白,在皇位上坐着都摇晃了两下。
安禄山……自己为什么会如此信任一个胡将?
这个问题,所有在李隆基之前的大唐皇帝都在思考。
李世民整个人都被气笑了。
“朕的好后人啊,就算是朕都不敢给番邦夷狄那么大的兵权,他倒是好,三镇节度使都给出去了。
他还知不知道这天下是姓李的,不是姓安的?”
“陛下息怒!”
“朕如何息怒?这种叛乱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可以避免的!”
李世民被气的眼睛都红了,“河北,又是从河北出现的叛乱……”
河北的叛乱也不是在安史之乱时期才有的,窦建德啊……
现在想想,他甚至觉得当年父皇杀窦建德杀的太早了!
李治也是被气笑了。
“朕的孙子前期倒是还有些明君之像,现在怕是一只猪坐在这个位置上都比他强吧。
他不是十分信任杨国忠吗?怎么这次这个小舅子给他说有人要造反,他不信了?”
这话谁敢接啊?这涉及的不是皇帝,就是之后的皇帝,皇帝可以骂,他们有几个脑袋啊敢跟着骂?
“蠢货!”李治盖棺定论道。
众大臣虽然不敢骂,但是还是敢跟着点点头。
能放任安禄山如此坐大,一句“蠢货”简直是说轻了。
武则天似笑非笑:“有点本事全在如何驱逐自己的姑姑上了,朕留下的人才用完就不知道怎么办了。
没出息的东西。”
众臣:“……”
众臣能说什么呢?
他们倒是想辩解什么,但是从女皇陛下这里选出来的最后一任丞相张九龄罢相之后,这大唐就开始走下坡路的事实,却堵得他们什么都说不出来。
太平公主则是冷笑一声,虽然没有说什么,心中却很是鄙夷。
将她斗倒了无所谓,这个侄儿倒是将江山治理好啊!
折腾成这个样子,日后到了黄泉相见,可是要被她笑死了。
【李隆基这个时候脑子进水的操作还没有完全显露出来呢。
以大唐帝国的根基,和朝内还是有很多忠于唐王朝的大将来说,即便是安禄山造反,
只要指挥得当,用人合适,拿出他早期用人不疑的风格来,安禄山的叛乱也基本翻不起什么风波。
但是李隆基不,他非要玩极限操作。
在安禄山反叛当年的十一月十五日,李隆基迫不得已相信了安禄山确实率兵造反,召来宰相杨国忠商议应变之策。】
陈曦再次忍不住,【之前你都不相信他说安禄山谋反了,这个时候你又相信他能给出什么有建设性的意见,能够力挽狂澜吗?】
李隆基:“……”
别问了,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年纪大了会那么昏庸!
【除了杨国忠外,李隆基这个时候任命的其他官员还都是很厉害的。
比如在安禄山指挥叛军主力进攻洛阳、潼关的时候,李隆基宗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防守洛阳,
接着任命他的第六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
封常清、高仙芝都是李隆基在位期间的名将,打仗自然有着自己的节奏。
他们二人位大唐开疆拓土,那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
这个时候因为李隆基根本没有预料到安禄山的谋反,准备不足,又因为两人募集的士兵几乎没什么经验,将洛阳丢了。
但是两人退守潼关后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
深谙如何作战的李世民松了口气。
稳了,这下长安稳了。
【看起来好像有点缩头乌龟,但是实际上潼关乃是天险,
因为高仙芝、封常清的有力固守,使得安史叛军久攻不下,速战速决的计划不能得逞,甚至迫使敌军有了回撤的打算。
而且潼关作为长安的屏障,也有力的护卫了长安。
如果是盛年的李隆基,眼睛不瞎的时候,哪怕不会嘉奖,也会默许了两人的守城方式。
可是高仙芝、封常清遇到的是老年昏聩的李隆基。】
众人心中都有种不好的预感。
【监军宦官边令诚因为向高仙芝一再索贿而不成,进谗言于李隆基,
说二人贪生怕死,和安禄山叛军勾结。
而被两人寄予厚望的皇帝李隆基,竟然查也不查就信了谗言,阵前斩首大将!】
第135章 第一百三十五个老祖宗很骄傲
“噗——”
本就身体不好的李世民在听到李隆基这个操作之后, 直接一口鲜血喷了出来。
半生戎马,打过无数敌寇,一个人几乎活成了一本军事教科书的李世民完全没有想到, 自己的子孙居然会有如此操作。
临阵换将都是大忌了,更何况是斩将!
更何况, 这两个大将只有功劳,没有错处,仅凭谗言就在这种时候断定大将的生死……
这小子脑子是被驴踢了吗?
李世民气得要死!
【但是皇帝虽然辜负臣子, 臣子却不曾辜负皇帝。
封常清哪怕是在临死之前,都没有怪过李隆基,甚至还写了一封《封常清谢死表闻》交给边令诚, 让他交给皇帝,
全篇表达自己对帝国的忠诚和兵败的不甘,全篇字字滴血, 催人泪下。
而两位大将身死的时候, 士卒也都呼喊冤枉。】
李昞:【……糊涂啊!】
作为一个武将, 他几乎难以理解这种操作,甚至都不明白李隆基到底是怎么想的。
但是他知道, 如果不说一点什么的话,恐怕大唐皇帝的名声在武将心中就要臭了。
97/203 首页 上一页 95 96 97 98 99 10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