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这个时候,新皇和太上皇的争锋虽然没有摆在明面上,却一直风起云涌。】
【而张巡呢?
与其说他是一个忠于哪个皇帝的大臣,不如说他是一个忠于大唐的臣子。
从张巡拒绝叛军招降时的书信就可以看出,张巡对皇帝和太上皇都是一副恭敬和谦卑的态度,但也都表现出敬而远之的架势,谁也不得罪。
可是在这个时候,没有站队便是最大的问题了。】
嬴稷恍然:【寡人就说,若是这睢阳如此难坚守,为何无人支援?
这张巡是个坚持的人,既然知道自己守城无望,为何不会去找人求援?
现在看来,似乎是别有内情啊……】
陈曦微微点头:【张巡从最早守卫的雍丘撤退到睢阳附近时,他向虢王李巨求救,虢王李巨嗤之以鼻。
而在困守睢阳的时候,张巡也曾经派遣手下南霁云前往周边求助。
此时睢阳周边有能力救援的主要是贺兰进明、许叔冀、尚衡三人,其中贺兰进明、许叔冀二人一个是李隆基的人,一个是李亨的人。
如果张巡明确站队李亨,那么以他河南节度副使的级别,李亨任命的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等人怎么也得救他于危难之中。
如果他表示只和太上皇李隆基走,那么站在太上李隆基皇这边的许叔冀等人同样会冒着危险来给他助威。
但他偏偏两者都不是,才造就了如此困境之时,有能力救援的唐军都袖手旁观。】
陈曦此言一出,众人都是沉默。
除了刘煓和朱世珍还有点摸不着头脑,这些个在宦海浮沉甚至自己就是王上的人谁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
【若不是这李隆基!】其他人都不太好意思说什么,最后还是李昞率先愤怒着骂了起来。
如果不是这个蠢货,将大唐带到这种困境之中,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吗?
都是这个蠢货!!!
那张巡所作所为,固然让人可敬可怕,可如何又不是无奈之举了?
最该骂的,难道不是让睢阳百姓走到这种地步的李隆基吗?
李隆基听到天幕上睢阳之战的内容,身子晃了晃,心道一声完了。
他无论如何,都要给睢阳的百姓一个交代啊!
“高力士……传朕旨意,朕要下罪己诏。”
虽然这是日后的事情了,但是李隆基清楚,如果自己现在什么都不做,那这个皇帝他也做到头了。
毕竟这安史之乱,便是发生在他统治期间啊……
而且李亨……
现在还不是太子的李亨已经上了李隆基的黑名单了。
若是他成为帝王之后,做的还好也就罢了,但是现在看来,也不过是一个蠢货。
能让手下人如此做事,不顾国家安危,看来也不是什么力挽狂澜的中兴之主。
他,不行。
不过李隆基有信心,有了天幕如此示警,起码在开元结束之前,他是有机会把这些被天幕暴露出来的问题全都解决掉的。
安史之乱,这次不会再重演了!
【张巡、许远的举动,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的大臣们也是经过一段争论的。
虽然在大唐王朝危如累卵之际,黄河沿岸的各级官员,面对安史叛军,大部分人都选择了投降,
像张巡千里赴援、忠于职守、最后殉职的忠义之士,实在是太少了。
可是睢阳百姓的遭遇也实在是太惨了。
后来还是张巡的朋友李翰为他作传,并作为表文呈给李亨。
至是,众议始息,以张巡功大于过。】
陈曦叹气摇头:【实际上造成睢阳百姓灾难、张巡如此的罪魁祸首,还是一手导致了安史之乱的李隆基。
其他提到的将领在这里看起来像是反面人物,但是实际上他们在对抗安史叛军的时候,也是正面人物的,出了大力。
睢阳之战时,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害怕自己的弟弟取代自己的位置,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将安禄山杀掉。
弑父之后,安庆绪自立为帝,年号载初。命史思明回守范阳,留蔡希德等继续围太原。
——史思明便是安史之乱中的另一个指挥官,所以这场动乱才被冠称为“安史之乱。”】
【史思明归守范阳之后,并没有那么听安庆绪的话。
在安庆绪自立称帝后,和唐王朝的战斗逐渐落于下风,甚至在陕郡之战后,安庆绪仅率1300人从洛阳逃往邺城。
不过这个时候李亨又没有搞清楚重点,不说去追击安军残部,光顾着迎太上皇还都。
趁着安庆绪在这个时候重振旗鼓的空挡,十月,史思明以所领十三郡及兵8万降唐,受封为归义王、范阳节度使。】
陈曦有点无语:【我不是很明白唐肃宗李亨到底是怎么想的,且不说现在大唐那边的形势一片大好,
就说史思明跟在安禄山之后做的那点事,他想要投降,就可以直接封王当节度使?
那其他想要权利的将领是不是也可以这么玩一遭,名利双收啊!
更何况,他甚至都没有想要考虑一下,史思明到底是不是真的想要投降呢?
当然,事实证明史思明也真不过就是玩玩李亨罢了。】
第137章 第一百三十七个老祖宗很骄傲
玩玩李亨……
这个话陈曦说的轻描淡写, 但是在听的人耳中却如同炸雷。
无论这李家皇帝做了什么,可是皇帝到底是皇帝。
若是被叛军随意折辱,那真的是太丢人了。
尤其是这叛军还是蛮夷, 那丢的就是整个中原王朝的人。
但是如果史思明降而复叛,那确实是和戏耍李亨无疑了。
【事实上, 在半年后,史思明就复叛了。】
众人:……
虽然知道史思明迟早是会反叛的,但是这么快是不是有点夸张了?
【史思明复叛之后, 就将洛阳重新占领了。
之后他得到安庆绪在邺城的求援,便率领十三万大军自范阳南下救邺城。
而大唐这边呢?
在李亨“英明”的领导下,待安庆绪逃至邺城一年后才下令攻讨, 发兵数十万竟不设元帅,无统一节度;久围城不下,粮秣不继, 军心不稳, 终于酿成一次大溃败。
可以说, 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这个责任李亨是要负上一点的。】
李亨:“……”
他也没有如此不堪吧?
看天幕上说的, 他的父皇在发生事情之后,只知道收拾细软跑路,若非是他在危难之时扛起了重任,这大唐的江山还不知道要成什么样子呢!
就算他后面做了几个糊涂决定, 可是如此说他, 是不是有点不大合适了?
【不过大唐到底气数未尽,除了大唐本身还有精兵良将之外, 对手的内部也不是那么的团结。
安庆绪杀了安禄山,史思明杀了安庆绪, 而史思明最后也是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所杀。
可以说,敌人内部的不团结,比大唐内部的不团结还要夸张。
所以哪怕是在李亨还没卸磨就准备杀驴,在安史之乱尚未完全平定的时候,
就听信宦官鱼朝恩谗毁,将大将郭子仪召回长安解除兵权,
安史之乱还是逐渐平息了。】
听到这场战乱终于还是被平息了,几乎所有的唐朝皇帝们都松了口气。
总算是结束了,只怕这一场战争,唐朝的底蕴损耗不少啊……
【李隆基自安史之乱开始的时候仓皇出逃,后来在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回到了长安,
不过这个时候的他已经被自己的儿子李亨给架空了。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哪怕李隆基昔日如何风光,在那个时候也不过是个软弱可欺的老头,他甚至没有自己祖先李世民的那点武力值。
于是在李亨顾不上他的时候,自然有那自以为体贴入微的人来替李亨“孝顺”自己的父亲。
这个人便是宦官李辅国。】
【历史上有名的宦官大部分不是什么好人,高力士虽然没有在此列之中,李辅国可不是什么好人。
毕竟是能和赵高、童贯、魏忠贤等并列的奸恶宦官呢。
李辅国先是上奏李亨,表示“上皇居兴庆宫,日与外人交通,陈玄礼高力士谋不利于陛下。今六军将士尽灵武勋臣,皆反仄不安,臣晓喻不能解,不敢不以闻。”
然后趁着李亨生病的时候,矫诏强行把李隆基迁居西内。
中间还故意吓李隆基,可以说是完全不把这位五十年太平天子放在眼里,若非是高力士相护,还不知道李隆基要被折腾成什么样子。
不过后面李亨也没有责罚李辅国,反而还安慰了他,顺便清算了李隆基的亲信。
甚至包括一直跟随在李隆基身边的高力士都被流放了。
李隆基早先烈火烹油,哪里受过如此折辱?
不过一年多,便抑郁而终了。】
【死得好啊!】李昞第一时间抚掌称快,【但是这个宦官……】
【放心,也没什么好下场。
李亨虽然在李隆基晚年不孝,但是李隆基也不是什么慈父,只能说是互相折磨吧。
不过李亨这个皇帝,即便是在安史之乱时期扛起了平叛的重任,
可或许是备受李隆基信任的安禄山反叛之事让他感到将领不可信任,李亨不任命元帅,导致唐军各部队没有统帅,军队进退缺乏指挥。
这也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的时间拖长,以至于这位一心平叛的皇帝并没有看到安史之乱结束的时刻。
在李隆基去世后没多久,缠绵病榻的李亨也去世了。】
【虽然李亨对自己的父亲晚年并没有多少尊重,但是他还是继承了李隆基的某些传统。
比如说任用宦官,唐朝后期的宦官势力抬头,就是从李隆基这里开始的,李亨这里发扬光大的。
不过李隆基任用的宦官高力士那是有些本事的,而且对李隆基忠心耿耿。
李亨任用的宦官李辅国那就……】
【李辅国开始的时候对李亨也是忠心耿耿,李亨登基便是他力劝的。
所以李亨对李辅国也是非常信任,甚至任命他为元帅府行军司马、开府仪同三司、知内侍省事等要职,最后封为郕国公。
大权在握的李辅国便开始逐渐膨胀了起来,开始了以奴欺主,
冷待晚年的李隆基,谋害建宁王李倓,诛杀张皇后和越王李系等一系列事件皆出自李辅国的手笔。
就连唐肃宗李亨,多少次想要去看李隆基,也是被李辅国阻挠而未成行,
甚至朝臣所奏之事往往先经他手然后才告知李亨,宰相及朝中大臣想见皇帝都须经过李辅国的安排,皇帝的诏书也需要李辅国的署名才能施行。
就……挺好笑的,那要皇帝干啥呢?】
【除此之外,李亨还宠幸张皇后,纵容其干预朝政,
后宫干政,不是不行。
我之前也说过了,有很多女子在政治上的能力,其实是不亚于男子,甚至是有所超过的。
比如说李隆基的奶奶,武则天。
若是张皇后有这么点本事也就算了,偏偏她没有,
她勾结太监李辅国,干预政事,谋逐名臣李泌,迫害建宁王李倓。
乾元元年,李亨册立其为皇后,但是这个时候已经有太子了,所以张皇后想要废黜原太子,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不过并未成功,也没什么事。
后面还是想要杀了宦官李辅国,所以才被幽禁,顺便吓死了李亨。】
李亨:“……”
他看向自己身边这个已经吓得面无人色的宦官,心中一声叹息。
“李辅国啊,朕实在是没想到,你的胆子居然如此之大……朕怕是留不得你了。”
李辅国立马跪下求饶,只可惜,李亨这次是铁了心了。
“总归你除了耀武扬威之外,也没什么别的本事。
来人啊,赐死。”
李辅国还想说什么,便立刻被带下去了。
【李辅国轻慢李隆基,阻碍李亨,对下一代皇帝唐代宗李豫态度也不是很客气,
甚至直接跟李豫说: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
也就是说,你里面坐着就行了,有什么事听我的就对了。】
【岂有此理!】
李昞第一个忍不了。
【这是什么东西,居然敢如此轻慢皇帝?】
【从他对李隆基的态度其实就能看出来,此人的野心极大,李豫算是他拥立上位的,所以对李豫也很不客气。
李豫能够接手李亨的担子,继续平定安史之乱,当然不是什么好欺负的皇帝。
李辅国这样欺辱李豫,李豫当然不会容忍了。
所以李豫表面上对李辅国是愈加尊敬,甚至尊之为“尚父”,封司空兼中书令。
99/203 首页 上一页 97 98 99 100 101 10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