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东西回头整理出来,等殿下回京的时候,让殿下一并带回京城去吧。”孙青也不大懂得这些果实是不是他们陛下要找的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送到京城去给他们陛下辨别和确认了。
这些药材的东西他们也不懂,孙青干脆就派人到城里的医馆去找几个大夫过来帮忙整理和登记。只是对于这些没有见过的药材,这些大夫们也都不得懂了,只能先带一些回去研究研究。
至于这些金矿的话,这个事情要跟他们主子那边汇报一声,询问一下他们主子那边怎么安排这个事情了。
几十艘大船的东西不少,从上午整理到天黑,在几百号人的努力之下才把这么多东西清点清楚和登记好。
***
为了欢迎这些远航的将士和船员们回来,傅秋白让人在城主府门口沿街的这一条路上摆了流水席,邀请这些归来的将士和船员们来参加宴席,还有这些将士和船员们的父母家人,以及全城所有想来参加的百姓们都能来参加。
城里的百姓们得知这个消息之后,他们从家中搬出板凳和桌子,还从自家端出来了做好的饭菜,拿上自家的饭碗到城主府去参宴。
刚好留在城中的商人们得知这个事情后,也都带了礼物过来凑这个热闹。
到了夜晚城主府门口这一条路上的路灯亮了起来,这一条路上摆满了无数的桌子和椅子,像是一条看不到头和尾的长龙一样,这个时候全城的百姓都往这里聚集来了。
等韩凛再见到孙青和顾荣两个人,都已经是晚上了。
顾荣把他们找到金矿的事情告诉了他们主子,还说了刚才与他们城主讨论过的方法:“属下与城主刚才商量的意思是,我们明年再去一趟那里,到时候我们带上懂得炼矿的师傅和工具去,在当地雇他们那里的人来炼矿。等炼好之后直接把金子带回来,那样我们就省了不少的事。”
“这个事情我回头再想想,大家先出去吃饭先吧,剩余的我们明日再谈。”傅秋白把册子收了下来,并没有急着看。
知道顾荣和孙青这帮人忙到现在怕是中午饭都没吃,这会儿外边的天都已经黑透了,他就赶这两个人先去吃饭,剩余的事情等明日再商量。
城主府里也摆了十几张桌子,请了专门的厨子来做的菜。
他们就在城主府里的主桌坐了下来吃的饭。
桌上有好菜,自然是少不了好酒了。
他们顺港城里就有一家专门酿制酒的大作坊,请来的还是镇上擅长酿酒的老师傅,因此他们这里并不缺好酒。每年从他们这里卖出去的酒水就不知道多少,这一趟大船出海也带了不少的酒出去销售到别的地方去。
往常傅秋白在饭桌上是很少喝酒的,不过今日这么大喜的日子,他少不得要与兄弟们喝一杯的。
端起桌子上的酒杯,傅秋白站了起来,给大家敬酒:“这一杯我敬在座的所有兄弟们,祝贺我们的大船顺利回航,也辛苦你们所有跟船出去的人员们了。”
“不辛苦不辛苦,我们有生之年能跟着大船出去一趟远航,此生再无憾了。”人群里有人喊话道。
这话是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他们这次跟着大船出去的不少都是当年渔民队的人,后来改为了水军。而他们这些人以前大多是最近几个小渔村的人,想当年他们还是划着一个木板小船在附近的海域捕鱼,谁能想得到他们有一天能坐上大船,跟着大船跑到那么远之外的地方去,看看大海另一头的世界是什么地方,也跟那些黄毛和红毛的人做生意了。
而且他们还听说了,他们主子说拿出他们带回来的那些东西的三成分给他们!
他们这次可是带回来了好几船的金矿的,还有好几船的珠宝,拿出三成分给他们,那得值得多少银两了?!不少的人都已经躺在了一夜暴富的美梦中。
那如果以后他们每次都带回来大量的金子,是不是能分得更多的钱呢?这是不少人心里都同时在想的一个事情。
傅秋白并不知道底下这帮兄弟们在想什么,不过他也感受到了大家的高兴,“来,大家喝一杯!”
“喝!”
“喝!”
一帮汉子高举他们手上的酒杯,大喝了一声,大家举杯共饮。
这一天晚上的宴席到半夜十二点才结束,外头的一些老人找到了他们的孩子,妇人找到了她们的夫君,孩子找到了他们的父亲,一家人团聚的时候一个个的都是泪眼汪汪的。
考虑到今天是将士们与家人团聚的日子,孙青下令给大家放假三日,待到三日后再回营集合。
“殿下,属下送您回去吧。”孙青发现他们这位主子似乎是喝醉了,他可不敢放这位主子单独回去。虽然城里不会有什么危险,但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不是?
“不用担心,我没醉。”傅秋白没让孙青扶他,自己就站了起来。只是他站起来的时候身体晃了一下。
孙青赶紧的伸出手去扶着他们主子,“好好,您没醉。那边安排了马车,主子您到马车上去,属下送您回去小楼那边休息。”
“不用,我们走着回去吧。”刚吃了一肚子的东西,傅秋白觉得撑得慌,喊了严俊一块走回去。
孙青没得办法,只好跟着这两人一起走了。
一路上他们主子与严俊在说造船坊的事,孙青也听不懂这两个人在说什么,就在后面充当起护卫的角色了。虽然他现在当了这顺港城的城主,但是在他的心里,他一直都觉得自己就是那个保护他们殿下和陛下的护卫。
虽然城里建了城主府,不过城主府只是办公的地方,往日里孙青还是住在海边的小楼那边。那里是原先围着他们主子住的小楼建起来的一片小楼,以前是他们护卫们住的地方,现在就变成了留在顺港城这里的将士们住的地方。所以相比起城中心的城主府,还是他们在海边住的这一片地方比较热闹,也更加的安全。
严俊在这里也有一个住处,往日里他不住在造船坊的员工宿舍,就是住回这边的小楼。
“你们也早点回去休息吧,等明日再过来我这里一趟。”回到住的小楼这里,知道现在时间不早了,傅秋白就没有留这两个人。
送了他们主子回到小楼这里,知道这里还有护卫在,孙青也就没有留下来,跟他们主子道了别之后,他还送了严俊回去他住的地方后,才往自己住的地方回去。
第372章 腊月
在船只回航的第三日,傅秋白就启程从燕北返回京城了。途中经过忻州的时候,他还到了国公府见了老国公一面,也见到了还留在忻州这里照顾父亲的小七舅。
只是当日他到国公府来的时间已经不早了,老人的精神看起来还未大恢复,因此他并没有在国公府这里待太久。只是问候了一声老国公爷,还与老国公爷说了几句话,就从国公府出来了。
严长安亲自送了傅秋白出来,走到门口的时候,他与傅秋白说了一句:“待到明年过了春,若是我父亲的身体没有大碍,我会去一趟京城。”
“好,我和韩凛在京城等你来。”傅秋白一下子就明白严长安这句话的意思了,他笑着应道。
两人在国公府的门口说了两句话,傅秋白就接过缰绳,踩着脚踏上了马。
当日他们在忻州城留了一宿,第二日一早就离开了忻州,踏上了回京的道路。
***
时间进入到了腊月,三九大寒天,是一年最冷的时节。
大雪持续下了七八天才停,雪停了后天并未转晴。京城这里的天还是阴沉沉的,冷风呼呼。
大街上的环卫工人们在扫雪,他们穿着官府发放给他们的冬衣和帽子,脚上穿着厚底的棉鞋,手上还戴着棉手套,每个人身上都穿着厚实的衣服才出来外头打扫街道。正是有了这一身棉衣和棉裤,他们才敢在三九寒天出来外面干活。
两个环卫工人一组,两人用小铲子把雪铲到小推车上,一路铲一路推着车往前走。
临近过年了,京城里头的百姓们也会自发的出来把自家门前的雪扫干净,以方便自家人出入,无意中也给扫街的环卫工人减少了不少的工作量。
今年天子早早的就下令,让各地的衙门通知和配合百姓们准备过冬的相关事宜,该修的房屋提前修好,当地衙门还给一些家里特别困难的百姓提前发放了过冬的粮食和棉衣,这笔钱都是从朝廷出的。
锦绣坊在各地的店铺在八月份就开始卖棉衣和棉靴了,这些棉衣和棉靴都是以最低的价格卖给普通的老百姓们。只要不是家里真的太穷的人家,都会买到锦绣坊去买几件棉衣或是卖一张棉被回家,最起码有了一张棉被,一家人不至于在寒冬里被冻死在家里头。
有了去年的救灾经验,京城的城门口外头支起了一个施馒头的棚子。困难的百姓可以凭借户籍证明到棚子处去领馒头,官府还会给这些困难的百姓们安排工作和去处。
当然,如果你只是想白拿官府的馒头而不干活,那不好意思,拿了三天,到第四天你就领不到馒头了。
朝廷以这样的方式来杜绝那些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懒人故意去吃官府的救济粮。
这一年不仅仅是京城这里有施馒头的棚子,下面不少县城的门口也出现了这样的摊子,大多都是由官府衙门安排的。
到了小年的这一天,京城的大街上的雪都已经是扫得干干净净的了,街上的商铺全都开了门做生意。尽管天气很冷,但是小商贩们还是出来街上摆摊做生意,附近的百姓们也挑着担子来城里卖东西。
年底的这个时候,街上多了许多卖对联的小摊子,这些小摊子的生意是最红火的。
附近卖其他东西的小贩们见到卖对联的摊子的生意这么好,心里都是控制不住的羡慕。
在街上摆着摊子卖鸡蛋的胖大婶就跟旁边的人说:“还是读书好啊。我要是会写字,就不用在这里卖鸡蛋,摆个摊子给人写对联,一天下来都能赚两篮子的鸡蛋钱了。”
“你还是好好卖你的鸡蛋吧。”旁边卖菜的大娘也不是看不起胖大婶,就是实话实说罢了。
胖大婶也就是这么说说而已,她也知道女子是不可能去读书的,书塾里头的先生都不收女娃。更何况她小时候,家里穷得都揭不开锅了,家中的几个兄弟都没有机会去读书,她一个姑娘就更不可能有机会去读书了。
不过她没有机会读书,她家里头的几个孙子可以送去试试不是?说不定能出一个读书人呢!
被卖菜的大娘瞧不起,胖大婶倒是也不生气,又凑过来继续跟大娘说话,“还是咱们这个新皇帝好啊。以前咱们进城来卖点东西,在城门口就得先掏钱了,进来鸡蛋都还没卖出去,收钱的人就来了,不给钱连鸡蛋都给砸地上去。现在好了,进城不要钱不说,卖鸡蛋也不用给摆摊费,多好的事啊。”
“嗯,是啊,现在谁不说一句咱们这个皇帝好呢。咱们的这个好皇帝啊,要长命百岁呐!”另一旁卖山货的老汉听到胖大婶在跟人聊天的话,也插了一嘴进来,感叹道。
这下次就连卖菜的大娘也不好反驳这话了。
若说世道变好,最先感受到的就是他们这些普通的老百姓们了。现在出了门也不用担心路上遇到强盗劫匪,进了城卖东西也不用担心会遇到来伸手要钱的地头恶霸。
他们还听说了,现在官府在到处抓拿人贩子和地头恶霸,以前犯过事的恶霸现在都被抓了起来重审。
今年起,京城外头还了许多作坊,他们这些年纪大的人,人家作坊是不要的。但是他们家里的年轻的儿子和媳妇们去面工,只要是符合要求的,人家作坊那边都是要人的。作坊里头干活也不会太累,干满一个月就有月钱拿,好的时候还有奖赏。至今都没有出现过干了活,作坊不给发月钱的情况。
他们这些年纪大的老人就在家里种种地,看看孙子孙女们,偶尔进城里来卖卖东西,赚点铜板补贴家用。
今年家里赚了钱,手头宽松一点,正好城里有便宜的冬衣卖,他们家里头还买了好几件冬衣棉被回家,这个冬天过得也没那么难熬了。
现在街上坐着摆摊子卖东西的小贩们,几乎是每人的身上都穿着一件在锦绣坊买的厚棉衣,这个棉衣比长袍略短一些,只到大腿肚的位置。本来这个棉衣是搭配了棉裤、棉鞋和棉帽一起卖的,只不过大部分的人都舍不得买全套,就只买了一件棉衣。
但是尽管如此,一件棉衣穿在身上,也能抵得过他们从前穿十件棉袄在身上暖和。
胖大婶正跟人说她身上的这件棉衣,正是几个月前她到锦绣坊去买的棉衣了,“我穿着这件厚棉衣走十几里路到城里来,等到了城里,还热出了一身汗。要是以往穿那破棉袄走这么远的路,整个人都得冻傻掉。”
“我听人说明年朝廷给咱们发棉花的种子,也不知道这个事情是不是真的。要是真的的话,明年我们家里领了种子也种上几亩地的棉花,到时候自己打两床棉被做几件衣裳,冬日里再也不用担心冷了。”
卖菜的大娘跟胖大婶是一个村里出来的老邻居,她并不是太喜欢胖大婶总喜欢到处跟人吹牛的毛病,不过这一次她并没有说胖大婶。若是朝廷能给他们发种子,自家里能种几亩地的棉花,倒是能卖多点钱,家里的日子也会好过一些了。
另一边卖山货的老汉并不知道有这种好事,就问说着话的胖大婶:“真有这么好的事?”
“我也听人说的,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胖大婶也是在茶馆门口听人说了几句,并不是太肯定这个事情是真的还是假的,“既然有人说,指不定就是真的事情呢。”
“要是真的就好了,要是真的我也去领两亩地的种子回家去种。”老汉笑道。
一群老百姓们聚在一起谈论的不是国事,而是跟他们生活有关的小事。
不过这会儿在宫里的韩凛,忙的则是国事了。
往年在燕北的时候到了年底也会忙,但是并不会像是今年这么的忙。各地大大小小的事情全部都汇总到京城来,他桌子上的折子每天都是大堆大堆的往上叠,他就是从早批到晚都批不晚这么多折子。
这些折子还是秘书处那边经过筛选了一遍,还按类别分出来的,才送到他这里来的,都还有还怎么多。如果是没有经过筛选的话,怕是他这个御书房都放不下这么多折子了。
这一忙就忙到大腿边上出现了一个小身影,大概是看他不理他吧,小家伙用胖爪子拍了拍他的大腿,喊了一声:“哒哒~”
哒哒其实就是爹爹的意思,只是小家伙说不清楚,就喊成了哒哒。
“嗯?你什么时候跑到这里来的啊?”韩凛低头看着不知道什么时候无声无息跑到他身边来的胖儿子。现在这小子是真的胖了,冬天的天气冷,这个小家伙穿成了一个圆球一样。
225/310 首页 上一页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