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科研,一个人再聪明也是能力有限的,而团队的力量不可小觑。
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么说教育也需要改革,不过动作太大不能着急,须得循序渐进,慢慢渗透。
皇帝面色凝重,仔细读了读他的职业规划,然后递给元公公,“安王也看看。”
历史上每一次变革都是血雨腥风,因为新政策的出现往往以冲撞旧派利益划分为代价。
但叶如尘此法却并不不妥,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有利的。
虽说是耗了些人力财力,可除了户部会对新增固定支出皱眉外,对别的人来说并无干紧。
安王表示支持赞赏,若是旁人提出,他只会觉得想法很好但难以实施,可叶如尘种种先例在前,令人信服!
经过一整天的探讨,最终皇帝批示成立研究院。
研究院无实权不掺政事,刚好国子监地广房屋教舍众多,便直接从其中划出一块先用着,后续根据需要再扩建。
研究院设在国子监,但高于国子监。
研究院可以有好几个院种,研究方向可以很广,不拘于某一项,就看招来的人才们想象力有多丰富。
由于现今科技水平的局限,无论他人思想发散到何种地步,叶如尘作为总院长,以他的博识,都能给出合适的研究意见。
只是成立初期,尚不能清晰的划分院中,还需慢慢发展。
不过后续又叫来顾父,都是搞研究的,商讨后皇帝将农科府也并入研究院了,作为院种之一,改名农科院。
至于人手,成立初期,先从新科进士中挑挑看,或有民间特殊人才也可被举荐入研究院。
后期计划在国子监新增相关学科,带领更多年轻人走向科学研究,因为在这个时代无法细分物理、化学、生物等,所以直接称为“自然学”。
届时国子监的学生除了可以科考入朝为官,感兴趣的也可直接考入研究院。
翌日朝会,众人议论纷纷,论其合理性,虽有部分大臣觉得不妥,说像是在闹着玩一样的,但没有强烈反对。
总来来说,并未有什么不好的影响,还能分流人才。
只有户部,意料之中,每每有要多花钱的地方,总会把那套旧说辞变着花样来一遍。
好在国库并非真的空虚,皇帝坚持决定,户部也不再说什么。
研究院成立一事定下,叶如尘心情颇好,买了顾青辰爱吃的糕点,悠哉悠哉回了家。
走到门口,正见到顾青辰身边的嬷嬷带着一名郎中往府里走。
叶如尘皱眉,快步追上叫住赵嬷嬷问道:“阿辰怎么了?”
这两日,顾青辰有些乏力,叶如尘察觉他食欲也有些下降,就要找大夫上门看看。可顾青辰感觉自己没什么问题,想着秋日困乏,倒也正常。
“叫了大夫,无事也得开服药调理,我不要喝。”顾青辰拒绝道,便没有找大夫。
赵嬷嬷如实道:“主君午饭没吃两口就吐了,还有些犯晕恶心,老奴这便叫来郎中一瞧。”
一听这话,叶如尘忙道:“那快些进去。”随后长腿一迈,快步向里走去。
赵嬷嬷也不敢耽搁,带着郎中匆匆跟上。
厅堂内,顾青辰面容略显苍白的坐着,掀开衣袖让大夫把脉。
“如何?着凉了?或是饮食有问题?”等大夫收回手,叶如尘连声问道。
“都不是。”大夫摇头,笑呵呵道:“恭喜大人和主君,是有喜了!”
“什么!”
叶如尘错愕,顾青辰更晕乎了,“我,怀孕了?”
两人都有些惊讶,元宵出生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当时把叶如尘心疼坏了,直说以后再以不生了。
而后一段时间两人行房也很注意,好在哥儿本身就比女子难孕,自生下元宵后,多年再未有过动静,所以两人早就不想了,平日行事也难免放纵。
岂料,这...竟是怀了?
难怪顾青辰自入京后就时常觉得疲劳,他还以为是这些年养得娇气,突然赶远路太累了。
时隔多年,叶如尘再一次感觉到当初那种欣喜震惊又茫然无措的情绪。
“赏!有赏,传令下去,府中上下多发三个月赏银!”
回过神来,叶如尘握着顾青辰的手,转头吩咐道:“赵嬷嬷,派人去顾家报喜!”
“是是是,这就去!”赵嬷嬷喜笑颜开,郎中也开心地领了红包,为顾青辰开了安胎药。
元宵从外面回来,还没进门就蹦着喊道:“我有小宝宝了,太好了!我有小宝宝了!”
“哎呦,小主子你可慢点!”旁边跟着的小厮忙护着,又笑着纠正道:“是主君有小宝宝了,你有弟弟了!”
家有喜事,众人都格外兴奋!但胎儿月份太小,不宜宣扬,这事也就专门通知了顾父顾母,和忠武侯府。
顾母收到消息,即刻赶了过来,翌日更是直接收拾东西搬进了叶府,还带了一堆补品。
顾青辰哭笑不得,“没这么要紧。”
“谁说的!”顾母严肃道:“女子哥儿生产本就是大事,不可因为生过就掉以轻心。”
“娘说得对。”叶如尘特别同意。
第151章 灵华庙
今年的殿试四月份就结束了, 新科进士大多已经被安置好位置,剩下一小部分虽未完全定下,但大抵也有了去向, 叶如尘看了看, 没选出适合进研究院的。
会试三年一次, 叶如尘不可能等那么久, 便将目光移到了国子监。
国子监是大燕最高学府,虽说皇亲国戚、文武高官的子弟皆可入学,但这里并不是纨绔子弟聚集地。
国子监学风严谨,校规严厉, 除官家子弟外,还有各地保送上来的优秀民生, 其中包括地方官每年贡选的秀才身“贡监”,还有落榜但成绩优秀的举人身“举监”。
叶如尘并不认为没中进士就是差劲,毕竟科举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能走到会试已经是人中龙凤,再者说, 科举选人的题目又不适用他的研究院。
经过半个月的精挑细选,还真让叶如尘在国子监找到了三个不错的苗子。
三人都是举子,其中有两个民生,一个官生,均是年轻人。
原本三人都有些犹豫,毕竟苦读多年,就是为了金榜题名,入仕为官。
眼看走到最后一步, 说不定努努力下次就能进士及第,这时选择放弃, 去一个刚成立还说不清究竟干什么的研究院,多少让人有些心不甘。
结果突然得知,进研究院竟然也是官身!品级月俸还不比入翰林院的新科进士差,做出成绩能往上升官,三人都惊呆了!
虽说不知道研究院的发展空间究竟能不能和翰林院相提并论,但待遇方面确实不错,而且这里没有官场乱七八糟的激烈内斗。
“我们研究院是真正的优中选优,不是谁想进都能进的,哪怕你进士及第,过来也要先通过考核,而考核往后会越来越严格。”
叶如尘三言两语,说的天花乱坠。三人晕头转向,迷迷糊糊,只觉得未来可期!此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错过就不会再有了!
于是等三人回过神时,他们已全部同意,被纳入了不知道前途在何处的研究院!
叶如尘眼底闪过一丝狡黠,拂袖而去,深藏功与名。
入寒后,皇帝龙体有恙,好几次朝会缺席,最后再次退居干清宫,由安王监国。
之前那次不确定,但这次叶如尘能肯定,皇帝绝不是装的,而是真的病情加重。他进宫看望过几次,皇帝面色灰败,精神不振,已呈日暮西山之势。
一月后,皇帝驾崩,举国哀悼。
元公公拿出传位诏书,传位于安王,这是预料之中的事,众臣没有任何异议。
国不可一日无主,大臣宣读了遗诏,安王在灵前继位,正式接管了皇权。
按照礼法,新皇以日易月,守孝二十七天。期间礼部就开始准备相关事宜,等孝期一结束,立马完成了登基大典。
——
十二月,萧呈渊入宫面圣,皇帝说:“既然你执意如此,那朕允了。”
当晚
,萧呈渊回了侯府,谢宁什么也没说,签写了和离书。
【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翌日一早,萧呈渊来到谢宁的院子,谢宁屏退了所有下人,屋里只剩随他一起来侯府的丫头长乐。
还没靠近,就听到止不住的咳嗽声,萧呈渊走进了屋里,见谢宁面色惨白,嘴角染了血,手帕一片殷红,突然觉得心刺痛的厉害。
谢宁说:“稍后就走,侯爷无需着急。”
萧呈渊偏过头去,“我不是来催你的,你可以多待些时日,等身子养好了再走也行。”
谢宁道:“不必了,不敢麻烦侯爷。”
“你我夫妻一场,何必说这些。”萧呈渊顿了一下,“我也是希望你好,日后......”
谢宁没有搭腔,重山在门外喊道,“侯爷!”
“何事?”萧呈渊出门走到院中,重山连忙禀告,“黄山出现山匪,确定是官兵出身,疑似逆党余孽。”
萧呈渊接过重山递来的密报,对方人数不多,该是无处可躲才上了山。
只是黄山位于彭城,离燕京不远,皇城脚下岂容逆党藏身,况且新皇登基不久,决不允许有任何乱子出现,于是皇帝命萧呈渊亲去,秘密处置。
萧呈渊回头看了眼谢宁的屋子,转身和重山走了。
丫鬟关上窗户,回到内室说,“侯爷走了。”
无人应答,谢宁似不在意。
——
怀孕四月,胎儿稳定下来,顾青辰终于被允许到处溜达了,叶如尘从宫中请来太医看,太医也建议多走动一下。
今日叶如尘去了研究院,顾母回了娘家看望她卧病的老母亲,还带走了团子和元宵,顾青辰独自在府上着实无聊。
“不如我们去灵华庙祈福吧!”顾青辰向身边人建议道。
灵华庙就在城郊的灵华山半山腰处,也不远也不高,灵华庙无主,很久以前是个废弃的寺庙,后来不知被谁出钱修缮,现常有云游僧人路过借出在哪里。
小寺庙香火不算很旺,跟护国寺比简直不堪一提。但庙里有颗巨大的祈愿树特别受人欢迎,听说颇为灵验,无论是求姻缘,求平安,亦或是求子嗣皆可,树上挂满了愿签。
顾青辰还挺感兴趣的,当年他还在京城的时候,灵华庙根本不火,也没听说什么祈愿树,便想去看一看,给家人和肚子里的孩子祈福。
“府里这么大,不如就在府里走走吧。”
赵嬷嬷皱着眉头,不是很赞同,那么远,累着怎么办?又是在城郊寺庙,万一遇上什么危险怎么办?
顾青辰闻言苦着脸,是啊,这长林园大得很,但他都走吐了,就想出门溜达!
“可是今日老爷不在,要不等老爷回来了你们一起?”赵嬷嬷建议道。
顾青辰叹了口,他知道赵嬷嬷是为他好,但他也是心血来潮,就今天,现在,这一刻,真的好想出门啊~
赵淮宁一来就见顾青辰这幅纠结模样,一听他想去灵华庙,顿时欣喜道:“我去过哪里,我可以陪你去!”
“我在这京城也没个相熟的,平日想出去玩都没人陪,正好我们一起啊!”
顾青辰觉得可,赵嬷嬷觉得不太可。
但看两人渴望的目光,赵嬷嬷妥协了,只说要多带些人,出城要坐马车,上山要坐轿子。
只要能出门,怎样都好,顾青辰欣然同意,一行人高高兴兴出门。
灵华庙还真就是一个小小的庙,里面暂住了两名僧人。
但那颗祈愿树果然名不虚传,祈愿树是一颗巨大的榕树,树上挂满了红布条、祈愿牌、红灯笼和小铃铛......
因为没人管,挂什么的都有,虽然杂乱,却也好看。
顾青辰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祈愿牌,开心地挂了上去,闭上双眸,虔诚地许愿。
风一吹,树上的小铃铛和祈愿牌摇曳碰撞,发出叮咚的脆响,让整棵树活了起来,生机四溢。
他睁开眼,觉得心里暖烘烘的。
一行人在山上没待多久,天空开始飘雪花了。
“下雪了!”顾青辰仰头伸出手,接住一片洁白在手心,触之即化。
赵嬷嬷连忙给他裹上披风,催促着大家快下山,否则雪下大山路就不好走了。
顾青辰也知道,今日已经出来很久了,天又落雪,他还怀着身子,是该赶紧走。
下山后没走多久,顾青辰听见哭泣的声音,掀开车帘问道:“怎么回事?”
赵嬷嬷说前面倒了个人,旁边一个小丫头在哭呢,马车又向前走了一段,顾青辰透过窗户清楚的看到了外面。
有一人倒在路边,头戴长长的黑色幂篱,看身形是个青年,但因遮盖了面容又有些距离,看不大清,无法确定是男子还是哥儿,不过顾青辰猜想应该是名哥儿。
地面已经披上一层薄雪,青年脚边的那抹殷红血迹甚是显眼,另外一个丫头抱着他哭的伤心又无助,瞧着挺可怜的。
赵淮宁也好奇地凑了过来看,见那姑娘搀扶着青年慢慢站了起来,青年身子又十分虚弱的样子,顾青辰吩咐人前去问问。
赵嬷嬷很快回来,果然如顾青辰所料,那青年是个哥儿,两人也是从灵华山下来要回城的,但谁知哥儿半路突然犯病了。
“既然碰巧遇上了,那叫他们上来一起走吧。”
“这...”赵嬷嬷也不是心硬,就是不知那生人是怎么回事,怕过了病气给顾青辰,但看眼下这个情况...
顾青辰道:“嬷嬷,我们今日是出来祈福的,行善积德总是好的。”
“好,听主君的。”
赵嬷嬷很快和那两人说好,带幂篱的哥儿微微俯身表示感谢,旁边的丫环也是万分感激。
丫环扶着他家公子上了车,自己退到了马车边,顾青辰看出她眼中的担忧,明显就放心不下那哥儿,于是开口道,“一起上来吧。”
这马车内空间很大,再坐两个人也不成问题。
丫环愣了一下,忙道:“多谢这位公子!公子大善!”她看看自家公子,没有犹豫的坐了上来。
106/114 首页 上一页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