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还是小虎头的娘亲大手一拍,看着旁边那还傻呆呆的自家儿子,又看着旁边聪明机灵,还被知州大人夸了有才学的阿糯,眼睛滴溜溜的转,本就和善的笑意扩得更大了:“哎呀呀,阿糯他娘啊,咱们都已经当了这么久的邻居了,阿糯这么想,来回也太麻烦了,要不您就到咱家来吃吧!?”
阿糯、阿糯娘:“啊?”
小虎头的娘亲觉得自己这个想法非常之好。她亲亲热热的走到阿糯娘亲旁边,看着轮椅上的妇人,一点没有介怀妇人过分苍老的容颜,还有脸颊隐约的疤痕:“咱们两家本就在相互照应着,平日你家姑娘给咱家送了多少的好东西啊,您这顿饭不得在咱家吃!刚好也让芽芽、小虎头、和阿糯在学堂中相互照应着,我们家的小虎头也不知道随了谁,一看就不是念书的料,还需要阿糯多教教呢!”
阿糯娘亲瞬间懂了她的意思,哭笑不得,但这已经是能方便阿糯在学堂学习的最好方法了,不用来来回回,午间还能休息。
只是阿糯娘亲想了想,又道:“那饭可不会白吃的,我待会让阿糯将这月我的米粮送来,到时候云娘再送来什么菌菇子,还有别的什么东西的,我就送来些到您家来。”
两家都是客客气气的人,妇人们又心胸宽怀,很快就把事情处理好了。
商量好了,小虎头的娘亲就带着小虎头还有阿糯一起去报名。
报名当日,天朗气清,万里无云。
年已经早就过去了,二月天里,原本播种下油菜籽的地上已经早就变成了一片绿色,而当下,这片绿的顶上更是布满了一片又一片金黄的油菜花。金黄的花束刺目而耀眼,吸引了不知从哪里来的蜜蜂,有厉害的百姓竟然开始主动豢养这些蜜蜂,用来采油菜花蜜。
可以往都讨人躲避的蜜蜂,他们也不顾了。
大人们穿戴齐整,领着小孩过来报名。
小孩不懂什么叫上学,只知道自己会有一大堆的好伙伴一起玩,而且还有书看!可怜的小家伙们还以为他们能看的书是阿糯的那种绘画本,本把他们稀罕得不行,前一晚熬了许久就没睡,以为学校能给自己也发一本。
色彩规律的图画,曲折离奇的故事书,他们早就围着阿糯把那本书看完了。
爱看,而且还想看别的!
啊啊啊,就好想明天就上学呀!
可惜报名的时候,新上任的学校负责人明登春捋着胡子,面色温和的朝着报名的家长和孩子道:“先报了名,正式入学时间还要在七日之后,至于你们孩子被分到哪个班,到时候会张贴在宝泽广场的宣传栏上,届时你们带着孩子去看即可。”
明登春本就官府任职,现在接任书院院长,身兼两职,却丝毫不敢懈怠。
原本这个校长是让知州大人来的,可大人最近太忙了,听说大人正在训练新的老师。
不是容诉云,而是顾牧青训练。
顾牧青这段时间正在严苛的培训那九十几个懒汉。
除了中间又有二十个放弃了的懒汉,剩下来的六十多个人因为浩如烟海的绘本,还有中午越吃越香的午饭吊着胃口,渐渐就习惯了学习这些奇怪的文字。
知州大人请来的老师就是王青城。
王青城也是个新手老师,因为王青城第一次学习简体字,还是半个月前。知州大人第一次把这本简体书交给自己,让他去拓印足够数目,作为日后学堂的新式教材,他翻阅了几眼,就惊为天人。甚至震惊到快要把手上的书都给丢掉。
可是看着看着……又觉得这书册的确方便。
虽然不符合他们如今当下科考的官方书写模式,可是百姓们又不科考。如果以后孩子们有愿意继续科考读书的,也无碍,因为他们同时也可以开设一门他们的文字课程。
而且他们这批被贬来的官员,当然也想找到好苗子收为徒弟,比如说那个阿糯。
年仅五岁就知道那么多文字,书写和算术也好,甚是聪慧。
不过这就走远了,王青城学了半个月的简体字,彻底把这本教材都给读懂以后,就开始教大人聘来的老师。
是的,王青城是《语文[一年级版]》的教授师长,因为文字彻底变更的缘故,王青城学了许久,也教了许久。
而隔壁《数学[一年级版]》的培训就更加方便便捷了,先以神奇的数字为开端,从零到一百的数字,然后涉及到简单的加减法和实际应用……那些做过算术和统计表的官员早就万分熟悉,手拿把掐。
不过他们觉得简单的两本课本,那六十个老师学的头晕目眩,尤其他们容易混淆繁体字和简体字,怎么就这里少了一半,为什么变的是这个一半……
但真的掌握以后,又不约而同的选择简体字。
尤其这种简体字加了标点符号!
而且横着写!
刚开始虽然觉得别扭,后面就觉得方便至极。
果然嘛,句读还是很重要的!
既然要教授刚启蒙的孩子,自然最方便、最简洁、最明显想内容呈现才是最好的,想他们之前开蒙的时候,找句读,划断句可真要了他们的命!
不过什么都好,唯有一点,就是他们还做不到像王大人那样了解课本,背上书就能信笔书写。他们不仅要彻底掌握这两本教科书,大人还说了,再过两日就会出一批习题册,是对应语文和数学的练习题,这证明他们不但要看书,还要做题。
这种微妙的紧张感似乎在身后驱逐自己。
而且他们看着两本教科书的封面,脑海中隐隐约约脑海中浮现一个念头。
等等!
这个课本叫《语文》没有问题,但是全称是《语文[一年级版]》?
这是什么意思?一年级版?难道后面还有别的版本?
比如《语文[二年纪版]》、《语文[三年纪版]》、《语文[四年纪版]》、《语文[五年纪版]》、《语文[六年纪版]》?
不得不说,某种程度上他们已经猜中了顾牧青的计划,甚至顾牧青现在已经编写到语文、数学的六年级版本!
而且配套的习题也已经编写结束!
作为校长的顾牧青很有责任感;千叮咛,万嘱咐,一口一个宝儿,让容诉云一定要把这些书册都打印出来,以供后面师生使用。随后顾牧青又在忙活着新的东西,那就是学校的文具……
纸还是这个纸,但是笔的话……
“宝儿,小孩子学写毛笔字很痛苦的吧……”顾牧青说这话就是完全站在他自己的角度了,顾牧青就记得他自己也学过写毛笔字,但是从开始到结束,不到十分钟。哪怕后面有他容诉云这个状元郎时刻讲授,顾牧青也写得不情不愿。
容诉云放下手中的批文,松了松因为长久批注公文而有些僵硬的手骨:“所以,你想造出你用的那种笔?”
“对呀对呀,宝儿,你不觉得铅笔很方便吗!”
说着顾牧青又拿出了自己之前写菜单,总结教科书和练习册的那支铅笔,这已经是他用的不知道给多少支铅笔了,如今只剩下不到手指长的一截,可顾牧青勤俭节约,没有扔。
他示意容诉云看:“宝儿就是这种铅笔,虽然咱们做不出这么圆滑的,但是能写就行呀,比如说里面的铅笔芯用的是石墨,我瞧过了,咱们刚好有好几座山都是这种墨石,制作工艺也不难,咱们现在积分都可以兑换,对了,不用宝儿你兑换吃,我来兑换吧!”
自从上次顾牧青找容诉云要零花钱以后,容诉云每个月都会给他拨一些积分。
顾牧青也不乱花,就这么攒着攒着,也有不少的积分了。用来兑换一份铅笔的制作工艺图不是难事,况且他也不是要走精美高端的路线,在这个什么都缺的年代,他们做出来的笔能写就已经很好了!
所以不等容诉云说,顾牧青就兑换出了相应的图纸。
而且还不是什么高尖端技术,只是最早的笔芯制造技术。没办法,他们现在条件有限,哪怕弄来了那些高科技,也没有机器可以帮助。
容诉云已经看了一下午的文书,当下便放松着,和顾牧青一起看铅笔芯的制作工艺。
“宝儿,你看铅笔芯不是铅,所以我之前确定的那些石墨矿山就很有用了,把磨细了的石墨和某种粘土混合,再和水混合……”看到这里,顾牧青觉得难度不大,“后面在高温的条件下压成细棒。宝儿,又是高温,看来咱们的窑子能一直烧。”
整个流程看完,想制作成现代化的铅笔还是有难度的,不过最简单的铅笔还是可以的。
只是做出来的……可能尤其的丑。
和顾牧青说设想的截然不同,哪怕不像筷子那般粗,也不至于超过拇指粗,没想到,现实情况下送来的铅笔足足有一握那么粗。
三天后,忙了整整三天三夜的匠人们将压制好的所谓铅笔送到容诉云面前,他们之前只听大人言语描述过铅笔的样子,不过两天前做出来的笔芯是得到大人认可的,后来大人有事,便叮嘱他们用木头将这笔芯包裹起来。
他们就按照大人的吩咐,选了树,刨了木头,认认真真地把笔芯给包起来了。
看着当下的成品,匠人们目光灼灼:“大人,这可就是铅笔?”
容诉云低下头,沉默的看了许久这根“捣衣棒”:“……勉强算是吧。”
匠人们松了一口气。
顾牧青却开始一整个怀疑人生:“是吗?这是铅笔吗?这要握在手里跟握个棒槌有什么区别!”
哪有铅笔长这个样子的,比人手臂都要粗些。
无疑,第一次铅笔制作失败。
第62章 基建第四十九天
这是顾牧青第一次碰壁,而且还是顾牧青自信满满,胸有成竹的的时候,没想到狠狠地磕碰了一下,顾牧青有些郁闷,甚至晚上吃的都少了些。吃饭不香了,喝汤不香了,哪怕满桌子的菜都是老管家一手做出来的食堂升级版美味佳肴,顾牧青也觉得味同嚼蜡。
泻药,人就很萎。
容诉云却觉坦然,甚至还为宽慰他,多吃了两口粉蒸肉:“味道不错。”
粉蒸肉这种做法也是顾牧青说出来的,不同于以往蒸肉,这道粉蒸肉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了磨碎的米粉,又加入别的调料。第一次蒸制的时候就充分使肉块和米粉混匀了水分和调料,而第二次蒸制香味则更加浓郁,做出来的肉块儿又嫩又油润,米粉的存在完全吸收了原本肉的油脂腻味,使整道菜肥而不腻,这才是荤菜最难得的。
哪怕是素来吃不得多少肉类的容诉云,也多夹了两块。
可是顾牧青却整个人蔫蔫的,无精打彩,在容诉云的心湖里,仿佛一颗被冰天雪地冻到不想说话的脆弱幼苗。
这样的沉默很少见。
毕竟顾牧青速来是欢声笑语,言笑晏晏,能闹腾绝不安生坐着的主。
容诉云喝了一碗汤,在心湖里悠悠地发出了一声轻问:“还有别的想吃的吗?”
顾牧青摇摇头,语气分外低沉:“宝儿,我什么都不想吃,我就想早点把铅笔做出来……”
猜到了顾牧青会因为在做铅笔的制作过程中碰壁而不高兴,容诉云却淡然:“世间万事并非一蹴而就的。”
哪有人能样样成功,件件成功,不过是坚持不懈的努力还有矢志不渝的坚毅。
顾牧青声音低低的,闷声闷气,就像被霜打了的两瓣菜苗:“宝儿,你就好沉稳哦,前面接连不断的成功居然没有冲昏你的头脑。”
不像他,早就觉得自己能日天日地,简直就是所有人的老大。
他现在就很不理解,心理落差也很大,他们连玻璃都烧出来了,砖瓦房也建造出来了,甚至水泥马路都修整得这么平整平坦,所以大的基建方面都能做得这么完美,怎么就一只小小铅笔会琢磨不出?
不应该啊,他们连铅笔芯都烧制出来了,还罕见的压制成极为纤细的粗度,现在却卡壳在外头的包裹木头上……不管他们怎么操作,要制作出粗细合适的铅笔外壳难度都很大,其实不是难度大,让木匠来亲手削的话这完全不是问题,可木匠削一支铅笔需要多长时间?而他们的孩子又需要多大量的铅笔?
而且现代化工厂制作出来的铅笔笔芯不是塞进去的,而是两个木头摁压了近一个小时,这才融合了胶水被挤压在一起的。
可他们没有可以按压笔芯的机器,也没有合适的胶水。
如果都让木匠一个个削木头,一个个用绳子绑,那么人工投入这么多,会使铅笔的造价遥遥领先,这就和顾牧青普及铅笔,人人可以用铅笔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那又怎么能够降低铅笔外笔杆的工艺耗费呢……
这个问题困难了顾牧青许久。
却没想到关键时候却是木匠那边有了新做法,不知道哪个匠工想出来的法子,普通一支铅笔用木头包出笔芯,用一段削一段,这样铅笔会越来越短,最后只剩手指都握不住的长度。
可是木匠组却制造出了一只可以长久使用的笔,唯一损耗了些的就是笔芯了,匠人代表不好意思且有骄傲万分地给容诉云试验:“大人……我就想着每个木头削起来麻烦极了,就想躲懒,削一只……换后换笔芯……”
说着,匠人伸出了手。
一只比拇指还要细一些的“笔杆子”出现在容诉云的面前,而笔杆的前头似乎格外精巧,前端更有一小截黑色的笔芯被牢牢的被卡住,其余部分卡在肉眼可见的槽子里。
顾牧青的眼睛蓦然亮起:“这不就是自动铅笔!”
容诉云:“?”
顾牧青眼睛蹭亮蹭亮的:“不对,这不是自动铅笔,而是手动铅笔!我靠,我怎么我没想到啊!”
这木匠想出来的方法不是把整个木头笔杆都掏空,而是在合适的木头上切出一个差不多大小的凹槽,然后插入之前制作的笔芯,外面再用结实的细绳子重新缠紧笔芯。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那就是这根笔的尾端会有合适调控笔芯伸缩的木头装置,这也是配套的木头块。如果笔芯用了一段时间,笔头的墨快接近木头,不用用刀削去外面的木头,而是解开绳子,可以将用了一小截的笔芯人为往外拉扯一下,再用木头块抵住后面多出来的空位,这样笔芯的尾端又能卡住木头块。
这就是可以手动调节笔芯出来多少的简易装置,虽然还有些麻烦,但是他们制作铅笔的木头笔杆造价能够瞬间减少!
53/77 首页 上一页 51 52 53 54 55 5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