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念摆摆手,“走吧,正巧一起。”
完事,他与身后的常顺说:“你不是说有同族在吗?不用跟我后面,去与同族说说话吧。”
得到批准,常顺落后几步,“谢祭司。”
那同族不敢相信的问:“你真的是顺?”
他腼腆一笑,说:“那还有假,刚刚不还见到我家崽子了吗?”
确实,只不过这爷俩变化都太大。尤其是他儿子,之前一副要过不去这个冬日的样子,现在不仅干净乖巧,整个人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了。
之前还以为入了丁籍,比奴隶好不了多少呢,如今看来,自己活的才更不像人。
“我看你家崽子,穿的用的和延越其他孩子没有区别。”
常顺家孩子内里穿着短襦长裙,外边套着毛皮做的外衫,这是祭司府给家丁家的孩子统一做的,样子好看不说还十分保暖,与部落里其他孩子的穿着几乎无异。至于他话里的“用得”,是指孩子斜挎的书包,因为是蒙学统一发的,自然也和其他孩子一样。
“是,祭司大人宽厚。”常顺诚心感念说。
“不知你家崽子的丁籍要从何时算起?”
毕竟小孩子除了张嘴吃饭,其他什么都做不了,在他看来十年丁籍定是不能从来延越久算的。
常顺摆摆手:“我家崽子可不是丁籍,只要这期末的摸底测试合格,他就能拿到内城的户帖,如果过不了,也能得到外城的户帖。祭司说了,我们父母赚的钱,怎么也够养活一个孩子,既然孩子是自己养的别人又没有出钱,就不能算丁籍。”
那人有些吃惊,“还能这样?是只被祭司选走的如此,还是其他人也如此?”
能去挑选家丁的,大多都是在延越任职的,至少也是有一定眼光的,所以办事都很敞亮。
“所有人都如此,不过我命好,被祭司挑中了,祭司家待遇更好一些。”
不只是聊天的人,一旁的那些人听了都在心里叹气,早知是这样,当初就应该选择拿丁籍加入延越。
常顺看出他的悔意,说:“你也不用觉得遗憾,我听祭司说了,你们这次过来就是考虑是否加入延越的。这不又是机会吗?可要抓住了。”
那人对此有些犹豫,不确定地问:“机会?”
常顺不答反问:“你觉得眼前这里如何?”
如何,在常顺的同族看来,这里宛如神仙居所。
“很好,特别好。”
“首领和祭司规划的卫星城,也就是在巡防城那建的新城,会比这里还要好。”
同乡一脸不相信的问:“这是延越主城,其他地方怎么会超越这里?”
常顺也不着急解释,只说:“一会儿你就知道了。”
听到这话的一群人,在走出旧城区来到新城区时,终于明白了常顺话里的意思。
虽然新城区还在建造,但一期完工的工程也足以窥见新城的一二。楼阁台榭、宏图华构,与旧址又是完全不同的样貌。
“相信我说的了吧?虽然新城不能如主城这般华丽,但确实会比旧址更好一些。我听祭司说,最多一年,新城便能建造完成,到时候你们就能过上如延越百姓一样的生活。”
完事,他补充:“你见到的这些,是延越自己一砖一瓦建起来的,想过来享受人家的成果,我须付出十年的自由。但你们在新城,一年时间就能建完自己的家,到时候生活便不一样了。”
听到这话的人都陷入了思考之中。
还怕同族多想,他又说:“如何选择,看你自己。无论你们是否加入,新城都会如期建造,相信我,你们不加入会有其他的部落抢着加入的。到时候再到冬日无食物果腹时,你们还好意思像今年一样,靠着延越度日吗?”
“我过来与你说了许久,要回祭司身边侍奉,你自己思量吧。”
常顺不再多言,出于同族情谊,他说了很多,如何选择那便是他自己的事了。
人太多,没办法都聚在一个屋子里,尤其是这群人的个人卫生一言难尽,就连兵部的糙汉都尽量离远一点,毕竟两三个月没有洗漱过,那味道确实不好闻。
索性就在篝火广场点上篝火,一群人围着火堆也不觉冷。
厉过来,与常念并排而坐,之后示意其他人也做下。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硬着头皮坐下了。
“你们觉得延越如何?”厉开口。
“好。”
“很好。”
“不错。”
一百多人回答的参差不齐。
厉接着说:“加入延越的事大家不用着急,回去好好商议,等有了结果报给巡防城就行。”
听他说这话,反倒是这一百多人急了。
刚才的路上他们都琢磨了常顺的话,没错,其他部落巴不得加入延越呢,他们怎么敢考虑?如果叫其他人抢了先,要过一次饭的大伙儿,可不好意思明年再过来要饭了。
于是又是参差不齐的吵嚷声。
“愿加入延越。”
“我们加入延越。”
常念叮嘱:“大伙不用着急,还是回去与族人商议过再说。”
有个人憋出一张红脸说:“我来的时候家里人说了,我能做主,所以我代表我的家人表态,愿加入延越。”
一个人开头,其他人有样学样,最后这事儿就在当日定下了。他们不敢多留,下午便离开,回去准备加入延越和建造卫星城之事。
晚上,常念和厉又凑到了一处。
“除了外面寄居的那些人,之前定好的部落,什么时候去交涉。”
因为朝会上定下来,每个卫星城至少要有千人,单单外面那些人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又挑选了几个部落,邀请这些人共同加入延越。
厉搂着他说:“礼部的人已经选好了,明日出发,估计三五日就会有结果。”
往他怀里蹭了蹭,常念感叹:“幸好冬日将律法完善了,以后有了行事准则,不然人口快速增长,也不好管理。”
厉吻了吻他耳垂,“辛苦祭司大人了。”
之后为了犒劳祭司大人,他手把手帮着放松解乏。
轻拢慢捻间,常念好像是离开水的鱼,不得不大口大口的喘/息才行。
要么说两人体力悬殊呢,常念一连两次,厉才堪堪结束。
“以后,不许......”
“不许什么?”
“不许两次。”
“可明明是一次。”
“我,我两次。”常念咬牙说。
然后他又威胁道:“以后要是我先结束,你就,你就自己来!”
厉凑到他耳边说:“怎么办,没有你,我自己来不了,你要负责。”
常念气得在他肩头咬了一口,转过身睡了。
今年的春天回暖的比较快,一出正月,所有的工程都开始动土。
朝会上,关于西边的建设有所争论。
申出列,说:“西边无论盐还是矿,对延越都十分重要,我觉得不宜派其他人前往,还是需要选择信得过的人留在西边。”
有不同意见的出列,反驳:“西边条件艰苦,我觉得不应让自己人过去吃苦。”
确实,西边物资匮乏,无论如何看,过去都是去吃苦的。
这时雁也出列,说:“西边之所以觉得苦,是因为物资匮乏,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没有水源。就这个问题,我与鹤尚书商量过,可以开凿河渠,引水过去。一方面解决人饮水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在西边发展畜牧业。”
常念眼前一亮,不愧是跟着自己的老人,竟然想到了用西边的条件发展畜牧业。
“畜牧业?”出列反对的人问。
“是,畜牧业。”
雁解释道:“西边之所以没有野兽,主要还是受制于水源。如果将河流引过去,解决水源问题,西边的环境算得上是水草肥美。《齐民要术》中关于畜牧业发展的部分记载了,大牧场放牧业相较于现在集体养殖的优势还是十分明显的,我以为无论马匹繁殖还是羊群养殖,都可以移到西边,待西边经济搞好了,就不存在西边的条件更艰苦一说,所以我更同意吏部尚书的说法,派自己人去西边。”
常念暗暗点头,清楚雁在私底下一直没有停止学习。
延越版本的齐民要术是常年扩写过的,将现代农业与古代经验相结合,增加了不少内容。而“大牧场放牧业”一词,也是来自上辈子二十一世纪的一些西方国家。
他肯定道:“确实如此,只是到西巡防城路途遥远,如何开凿河渠,你们有想过吗?”
雁从容回:“此事我与鹤尚书已经呈上一份计划书,里面有详细规划。”
厉适时开口:“待朝会结束,我与祭司细看。”
西巡防城的事没有敲定,但东、南、北三个卫星城的计划已经按部就班的推进了。
第113章
朝会结束,常念和厉一起看了雁说的折子,下午便召集了户部和工部入议事厅商议。
厉先说决定:“西城的问题主要是水源匮乏,虽然雨水可以供给植物生长,井水供给驻扎的人饮用,但无论是发展畜牧业还是发展其他行业,只靠这些水源远远不够,所以雁在朝会上提出的方法十分具有可行性。”
众人明白,首领是决定在西城修建河渠了。
不过之后他又将折子拿出来,食指在上面轻轻敲了几声说:“我和祭司细细看过这份计划,不错,考虑了很多。但是我还是要给工部提个醒,在西城开凿河渠可不同部落里的河渠和护城河,它的总里程更长,需要考虑的问题更多。”
鹤和雁自然不会认为自己做的这份计划天衣无缝,他们经验有限,也希望首领和祭司能给出更多的意见,所以都一副好学生的做派,等待坐上的人提出计划的纰漏。
这方面常念比较专业,厉便叫他说。
“因为这个工程量比较大,还是先要给你们一些信心。这份计划虽然不能说完美,但能看出你们做的十分用心,并没有因为不确定建渠一事是否会被批准,就呈上一份草案,这是值得肯定的。”
计划是户部和工部耗时耗力在一起开了许多会议,从人手、资源、可行性几方面进行论证,才搞出的计划。或许换成别人不敢如此兴师动众,但鹤和雁跟随祭司最久,眼界也自然放的远,他们明白就算此次不开凿河渠,以后也是要做的,所以这必不会是无用功。
“你们根据之前绘制的部落地形图,结合气候、土壤、水文等条件,准确的规划了水流的方向和水量的大小,甚至在一些地方做了分流。最难得的是还考虑到了西边土地的灌溉问题,这十分难得。不过......”
他的话锋一转,说道:“但因为经验有限,你们还是有一些东西没有考虑到。比如,这次建渠是远距离水渠,加之部落河渠主流的水流并不算湍急,所以西引的水渠流速必然也不会很快。”
鹤疑惑:“河渠流速不快不是优势吗?过于湍急的水流,反而会在春季和多雨的季节引发洪水。”
常念解释:“不是只有河流湍急时才会引发洪水,河水流速缓慢时也一样。”
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河流的简图,说:“河水流量不足,容易造成泥沙淤积,泥沙越积越多便很容易造成河岸决堤,引发洪涝灾害。之前你们提出的分流,可以缓解一部分这方面的问题,但要想更好解决,还要结合束水冲沙法一起。”
“束水冲沙法是指通过收紧河道并利用水的冲力冲击河床底部淤积的泥沙,从而完成清淤防洪......”
除了泥沙的问题,常念又提出了几处,十几人在议事厅中商议到了日暮黄昏,才将第二版方案敲定。
厉不着痕迹的帮着他的小狐狸揉僵硬的腰背,吩咐道:“既然方案定下了,关于人力和预算部分就麻烦工部和户部重新核算一遍。不过也不用着急,下面无论建造城池还是引水开渠都是大工程,如今部落各方都在开工动土,一时也抽调不出那么多人手,待其他地方的郡城完工后,再集中力量发展西边。”
工部和户部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索性正好趁着这段时间完善计划,抓好细节。
纵使西边的工程暂时不推进,但三个卫星城、四个新整合的郡县以及南边的宝涂郡同时开工,还是让部落人手十分紧缺。
有人感慨道:“你说咱们延越,七百多人的时候人手不够,现今都已经万余人了,还是人手不够!”
他一旁的汉子说:“忙,忙点好。你看到新城了吗?听说咱们夏至前就要全部搬到新城呢?那房子那个阔气,别提了。”
“可不是吗?早前以为咱们现在住的房子就是顶好的,没想到新城那里还能更好。”
说到这个,旁边的人又凑过来几个,指着远处的一个高塔说:“可不是吗?你瞧那个塔,比城墙都要高了,再建下去是不是要将上面的天捅破。”
“我可听说了,那个高塔就是接引神仙用得,也不知道咱们能不能在高塔上见到祖神。”
几人闲话间,召集大家集合的铜锣声传来,他们拿起工具,开始投入到忙碌之中。
延越人手紧缺,好在周围的部落都愿意来延越做工,能帮着解决燃眉之急。至于最后结算,依旧用银钱,不只是延越人觉得方便,外部落也觉得。
不仅可以快速兑换物资,那些用不完的也好保存,尤其是再有一月就又到延越的交换集会上了,到时一定会有其他部落的人,愿意出更多的东西,与他们交换手里的银钱。
第二日一早,常念和厉又一起去了户部,因为如今的货品流通量大,且延越的银钱在外面的影响力也逐渐上升,单单靠铜钱已经无法满足顶层的流通需求,所以趁着没开工动土前,命户部熔铸白银。
官银仿照明清样式一共做了三种,第一种是呈马蹄形的元宝,重五十两,称为宝银。第二种的样子与第一种一样,但重量做成了十两,称为中锭。最后一种是馒头状的小粒碎银,重二两称为小锞或锞子。
102/110 首页 上一页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