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好,交换集会的棚子还并未拆除,这下又有了新的用处。
这次负责主理交换的是伏甄,见到远处背着竹筐的一行人,她热络的招呼道:“卜,这次的人比上次多了不少啊?”
被她叫卜的战士也爽朗道:“最近狩猎越来越艰难,想多换一点食物回去。”
伏甄观察他们部落许久,觉得很符合祭司说的条件,遂开口:“既然想多换些食物回去,我这还有一个活儿比背鹅卵石更适合,要了解一下吗?”
卜他们部落已经与延越交换了五六次,对延越的行事还比较认可,双方的交易中延越从来不曾克扣,偶尔还会多给一些。所以伏甄提到这件事的时候他们很快应下,并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
带人去了一处做砖坯的地方,伏甄说:“延越现在人手有些不够,这些做砖坯的活计想找一些可靠的部落做。所谓砖坯就是用这个磨具做出的方砖,你们只管用模具一个个倒模,最后按照砖坯的数量结算。瞧他们现在的速度,得到的工钱换取的食物至少是你们背鹅卵石的两倍。”
卜惊讶地看向伏甄,“您是说两倍对吗?”
伏甄点头,“是的,是两倍。不过我们这个事按数量计算,如果有人偷懒达不到这个速度,那就另说。”
只要能让族人在这个艰难的时候活下来,谁还能偷懒耍滑?肯定是抡起膀子干。
“伏甄令官,这事我无法做主,要回去与首领商议再给您答复。”
随后伏甄又给他们介绍这边工作的结算方式,“我们是用铜钱结算的,这段时间你们也应该看到了,铜钱在我们的店铺里也是可以换取食物的。”
卜他们自然是看到了,不仅能换取食物,里面有几样东西只能用铜钱换,用物品根本换不到。
“所以我们用铜钱和你们结算没问题吧?”伏甄询问。
卜说:“如果首领答应我们过来制作砖坯,用铜钱结算没有问题。”
“好。”伏甄继续说:“至于砖坯,你们既可以在部落制作好拉过来,也可以留在延越外城每日制作。如果选择第一种方式,延越会借出驴车,配合砖坯的拉送,但驴子的安全需要你们自己保障,且这个方法要在路上浪费许多时间。如果选择第二种方法,延越会提供住宿和一日三餐,工钱每日分发,且我们会在南巡防城设置摊位,到时候你的族人每日或者每几日去那里领取食物即可。我们每九日休息一天,休息日会有人过来和你们结算族人近日消费,然后由你们支付铜钱。如果有富裕的铜钱,你们也可留着,在冬季来临之前,可用于交换长久保存的食物。毕竟你们现在还只是忙于眼前的生计,如何过冬也要早做打算。”
叫卜的战士好好记下,第三日他就带着许多族人过来了。出乎伏甄意料的是这些人里不但有战士,还有一些年纪四五十岁的男女。
看出她的吃惊,卜赶忙解释:“您说是按照砖坯的数量计算,所以我也将这些族人带来了。他们吃的比一般战士少,每日供应的餐食可以是别人的一半,成吗?”
伏甄有些哭笑不得,“这倒不用,不过你这情况确实有些出乎我意料,还需要同首领和祭司说一声。不过你放心,吃喝应是不会克扣的。”
有伏甄这句话,卜就放心许多。
他将部落里年岁有些大,且尚有一定劳动力的一批人都带过来了,就是想为部落减轻一下压力,赚不赚得到钱是其次,但能解决这部分人的口粮就已经很好了。
果然,常念听说这个小部落的决定,不但没有表现的不高兴,还想到些新安排。
“你说四十岁左右的妇人大概有二十多位?”
“是的,祭司。”
常念思考了一下说:“既然如此,无须叫她们也跟着甩砖坯,正好有一批新的飞梭织布机做出来,这二十多位就随着一起织布吧。至于工钱,先按照甩砖坯工人的三分之二结算,吃食和纺织工一样即可。”
伏甄思索一会儿问:“这样会不会给的太多,毕竟他们没有纺织经验。”
“这个无妨,飞梭纺织机很好操作,最多两三日便能熟练掌握。”
既然如此,她也没什么好担心的,准备回去传达。正当他要转身出发的时候,常念又叫住了她,说:“还有那些上了年纪的男人,送去与编织组一起做竹篾编织。这部分人给一半的工钱,饭食如同其他人一样。”
有了章程,伏甄就去安排,对方听说这个结果,满意得不行。之后又有不少部落效仿他们,都积极的投身到延越的建设当中。
等着吃饭的人多了,所以狩猎队的数量比之前翻了个倍,不过各项进程却是快了不少。硕大的内城,水泥基地的部分也只用了月余时间,这要是放到以前,绝对是不敢想的速度。
因着青砖烧制早于城墙浇筑,待底部全部浇筑完成后,青砖已经出了三批。至于砌墙的工程,这还需交给本部落的人,毕竟外部落的人鱼蛇混杂,要是谁在紧要处动了手脚便麻烦了。
要说气运这东西玄妙呢?如不是因着水患导致延越的猎物比往年多,就算狩猎队的效率大幅提升,也是很难猎到这么多的猎物,供给这些人吃用。
而且这些人发现了,笔记在外城工作的人,反倒是被拉到内城做工的那些上了岁数的人和体力并不优越的妇人伙食更好,别的不说,内城的吃食用的全部都是细盐。
更神奇的是,有的去内城的妇人,本身无儿无女无所依仗,干脆在延越找了个年龄相当的人领了婚契,直接成了延越的内城居民。
这样的并不是个例,没想到歪打正着解决了一部分大龄单身人士的终身大事。
如此一来,看似是原先部落的损失,但没有哪个部落是不愿意的。
既然族人进入延越,那以后延越便有熟人了,说不准什么时候就能行一些方便。即使不能,这个年纪的女人在本部落虽算不上拖累,但再过几年便不好说了。对他们来说,反倒成了双赢的事儿。
而那些年纪大且无儿无女的老人,也凭借学得快手艺好留在了延越,虽然只是外城的户帖,但也叫他们十分满足。
延越一派欣欣向荣,那些依附延越的小部落也得意度过了艰难的日子,只要有往来的部落,没有谁会说延越不好的。
中伏已过,那十亩的土豆田已在半月前收获。因着有大棚的种植经验,这次土豆产量更是喜人,差不多可达每亩五千斤。但因为只种了十亩,这些土豆最后也都留播种秋土豆之用。
十亩地的土豆又变成了一百五十亩地种子,让今年秋日能有足够的土豆过冬。
常念从地里回来,与常豫说:“红薯再过五六日也可以收获了,根据我挖的一块田计算,大概的亩产会在两千多斤。除了本部落的吃用,你帮我计算一下,有多少可以拿出去交换的,我需要一个相对保守的数字,明白吗?”
“明白。”
“数目不用着急给我,你先做到心中有数。”
“祭司。”前面不远有个战士迎面过来。
见是厉身边的人,常念询问:“怎么了?”
“回祭司,原水郡回来人了,首领问您要不要过去。”
听是原水郡的人,常念没犹豫:“走看看去。”
第105章
这次从原水郡回来的并不是启而是祝蠡,祝蠡一边喝着茶水一边回答厉的问题。见常念进来他忙起身,恭敬地叫了声“祭司”。
“走了两天的路,挺累的吧,快坐下。”常念客气的招呼道,随后又说:“刚我看到外面的驴车了,虽然今年原水郡没遭遇水患,但身处下游多少还有些影响,带回来这么多的土豆你们够吃用吗?”
原水不像延越,因为两面地处峡谷,导致此处猎物并不算多,平日里还多靠采集为生,所以常念才有此一问。
祝蠡如实汇报:“回祭司,留下的足够我们吃用的。原水以往产量如何我们不大清楚,不过毕竟以前人数多,现今我们的人数也只有此前的一半。”
之后祝蠡又说了近况,比如芸薹长势不错,但听说今年的野生小麦长得不如去年,不过看样子至少供给原水郡自己吃用、播种还是足够的。至于为什么能一下子收获这么多的土豆,祝蠡言明是启与他商量的,跟着主城有样学样,用部落织出的布匹交换了别的部落的奴隶过来劳作一个月。
这段时间,交换过来的奴隶不但将土豆收获了,还又重新播种了五百亩土豆地,胡萝卜、南瓜、冬瓜每样也种了百亩。他们计划利用原水的土地优势,做好种植生产,为主城提供更多的食物供给。
厉和常念听完十分满意,当初让祝鲜族过去,就是想看看外放郡城如何野蛮生长,是否能受主城把控。如今看来,不仅达到了预期,他们还摸索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祝蠡表现十分不错,不但将原水的优势和以后的规划说清楚了,也没贪功将启在中间起的作用埋没,怪不得启会将回来领赏的差事交给他。
他会原水的时候,带回去的东西也不少,除了大量的盐以外还有水泥、役人和新增的五十名战士。
因为大家一致同意,也要在原水郡建一座与曾经延越主城一样的大城池。
内城的水泥基底做好,延越又收了一段时间的鹅卵石便停下了此项交换。像卜他们可以甩砖坯做瓦片的是少数,大多数少盐少食物的部落听到这个消息都慌了。
少盐的还能将就,食物短缺的一下子又被打回了原形,但很快延越又发布一项任务,要建造从延越到原水郡的一条官道,凡途经的部落都可以参与这项工作,按照里程给各部落结算工钱。
这就好比现在修路拆迁一样,但凡路过的部落个个喜笑颜开,好像中了什么大奖似的,但缺衣少食且没设官道的部落一个个哀嚎连连。
时光飞逝,很快到了延越的秋季交换集会。说是秋季交换集会,但日子却定在了立冬。
从夏季交换集会到秋季交换集会,总共过去四个半月。
四个半月,延越内城城墙的建设已经完成,原先看着就庞大的延越主城,如今更是看不到便。毕竟眼下的内城已有三分之一个长安城那么大,对于现在的人来看,确实不能想象。
不只是城墙,完成的内城河渠、排水及道路规划已经落成,不过忙于秋季的交换集会,内城建设暂时告一段落。
与内城相比,之前的主城好像是一个街道某处的小巷。
立冬,正值阴历十月中旬,这时的延越不仅完成了秋收,小麦也已经耕种完成。
新的麦田在建好的内城里,正正好好种了两千亩。
听着好像很多,但如果按照之前的亩产六百斤计算,两千亩麦田的产量也只够五千人吃用半年的。不过,这是在每顿主食都吃面粉的情况下。
之前种的百亩水稻也完成了收获,水稻侍奉麻烦,倒是没有比麦子高产多少,亩产量大概在七百斤。但也有水稻种植较晚的原因,待明年按照北方单季稻的种植时间来,估计亩产还会有所提高。
除了主城,原水郡的变化也十分大。
由于带去了许多资源和人手,郡城的建造已经完成,就连通往那的官道也已顺利竣工。
之所以能快速铺设完成,还是因为周围部落积极参与,外加并没有采用部落内部的水泥路。考虑到石灰岩的开采、炼制、调配及运输等问题,最终还是常念拿出了效仿古代官道的方案。
虽然功能上的确不如水泥路,但好在材料易得,便于施工。
确定路线就开始挖地基,官道底部铺设大石块作为基础,上层再用小碎石填充空隙,最顶层是掺了碱的黏土,这不但可以保持道路干燥还不易长植物。
道路从中间向两边有微微斜坡,保证路面不积水。道路两边设沟渠,用于排水。所以,别看只是简单的铺设,这可要比之前的大野路好走得多。
由于周围的树木都砍掉了,视野极为开阔,千步内并未有视线遮挡,且附近没有水源,更没有适合的藏身之处,所以少有野兽出没。
另外,修葺过的道路宽阔平整,走起路来轻省许多,一条路建完,方便的何止是延越和原水郡,就连过来参加秋季交换集会的部落都捡着这条路走,真成了名副其实的官道。
修路的时候还发生了个有意思的小插曲,延越到原水的最短距离其实要经过一个小部落,虽然驱逐该部落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儿,但大家还是一致决定绕路过去。
谁知小部落知道这个消息后,积极表示愿意让出族地,并希望自己也可以像文山一样加入延越。
了解过情况后,厉得知该部落十分贫瘠,三百多人的部落对于现在的延越来说,吸纳起来很容易,为了缩短路程便接受了小部落的加入。
秋季交换集会,延越办得更热闹。
当时隔几个月再来延越,见到已经完全看不到边际的城墙时,各个部落心里惊讶万分,有的竟直呼神迹。
参与建设的一个小部落反驳:“这可不是什么神迹,都是我们眼瞧着建起来的。”
喊神迹的部落首领问:“你们见着了?”
那人胸脯一挺,高声说:“何止见到了,里边的鹅卵石还有上边的青砖,我们部落都有参与。”
说完,他心里竟觉得骄傲。
怎么样?壮观吧?雄伟吧?不可思议吧?我们部落参与的!
这样想的部落,不止一两个,尤其是当一些中型部落和大部落过来用物品和他们交换铜钱时,内心的满足感达到了顶点。
本来以为今年是个难熬的年份,没想到跟着延越沾光,反倒是活的更有滋味。
除了城池变化让人惊叹,护城河的出现更是让人直呼不可思议。来的早的部落不急着摆摊位,反倒是开始讨论起延越。
“这么宽一条河放在这是做什么的?”
参与过建造的人赶忙站出来解释:“这你就不知道了吧,此河名曰护城河。护城河宽二十五米,深四米,如果有人想从这河面游过去,瞧见城墙上的弩箭了没,一通箭雨过去,保证能将河里的人射成刺猬。”
问话的人不信,“你怎么知道?”
那人似乎就等人问这句话呢,自豪道:“当初延越的祭司大人当着我们的面说的,还让城墙上的士兵示范了一波箭雨,那阵仗可不是我等凡人能抵挡的。”
完事他指着那河面的铁索桥,介绍:“看到铁索桥没,等夜晚的时候,铁索桥会通过里面的机关提起来,到时候谁也别想进入延越内城。”
95/110 首页 上一页 93 94 95 96 97 9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