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学士不同于正常朝臣,以职责来讲,整个翰林院是建元帝的“秘书顾问”,负责整理奏折、协助皇帝朱批。
其中,大学士是翰林院之首,皇帝的总顾问。作为皇帝顾问,有任何突发情况都会被拉出来上值。
另一个同翰林院一样倒霉的,随时随地听候皇宫召请的,叫太医院。
不巧,今夜无任何伤亡事故,于是只有翰林院的万大学士被管家喊起匆忙入宫。
江无眠尚不清楚,韶远县马上要迎来一波新的锦衣卫探查,岛上热衷给韶远县送钱的薛文不得不上京复命。
走了也无所谓,给钱就行。
韶远县的码头正在激情建设之中,到处要钱。
官道着人保养,夏季高温,容易致使水泥晒裂,需要好好修补。
排水沟渠与河堤修筑列入下半年预期工程,各个作坊视当前形式决定扩招还是缩减。
就此,县衙又组织了一次年中会议。
有赖于管钱的蒋师爷不在,周县丞目前不管,林师爷还在整合文书,江无眠只好自行算账。
得出结论,先招到充足人手再扩建。
好在外城区已有其他县的商队看中,正在落户搬迁,其他村寨亦有不少百姓来投奔。
韶远县里免费教学肥料技术啊!
附近有亲戚在县里的,谁都知道韶远县今年丰收,粮食几乎是上回的两三倍还多,稻谷一袋一袋往家里搬!
来了发现,不仅是稻谷丰收,丝织品、各类纱绢价格比他们自家卖的便宜,竟还不耽误赚钱!
除此之外,县中还放出告示,今年冬天继续教学。
鉴于官学在县中,来往浪费时间,所以趁农闲时,在各个村寨建私塾,私塾建造的钱和纸笔的钱有县衙补贴,但夫子的束脩由各家出。
消息一出,韶远县人口迎来猛烈增长。
锦衣卫来时正赶上韶远县大搞建设。
消息根本不用探,直接在县衙门口的告示栏上一瞧,再去村寨上逛一圈,自然而然能得出结论。
北地秋收之前,来韶远县的锦衣卫与薛文一同回了京,消息即刻送入宫中。
建元帝、余尚书与万学士互相传阅,又拿《报告》相互映照,看完后三人一时有些沉默。
建文帝率先开口,“两位爱卿有何想法,尽可一叙。”
万学士斟酌片刻,“县中已做试验,且全县推行,不见异况,又有江南道闻风而去,购置肥料。以此来看,肥料可尽快推行,以保下一秋收粮储。”
有大量例证在前,何必再度耽误一季收成?
余尚书有不同意见,就“报告”所言的肥料切入,“依臣所见,此物的确极好。然南北有别,作物不一,所需肥料天差地别。
稻谷生于岭南,一年两季,江南淮南则一年一季,肥料应有异同。正如水田犁,南来北传,已改换了模样。
陛下若要推行,需开田试验。”
尽管江无眠与谢砚行誊写的文书一应俱全,所谓的《报告》事无巨细一览无余,足以让人信服。
然户部一动,关乎天下万民生计,肥料之事与田地产粮相关,此乃大周根本,由不得他不慎重为之。
宁愿慢些,少了一年收成,不能为赶时间,匆匆推行。
在此之前,建元帝已召开多次小朝会,该知道的人都知道了,主要观点如上。
一则是推迟,一则是立刻试行。
二者皆有道理。
初时确认收成为真时的狂喜过去,建元帝拿出誊抄出的肥料方子——这是锦衣卫从告示上抄写来的,韶远县竟将此事作为告示张贴,实在出人意料。
“明日大朝会,告知群臣。”具体如何,明日早朝上吵去便是。
建元帝又向下看去,锦衣卫的密报写得详尽,方方面面都记着,各类告示誊抄一遍,还不忘带上韶远县特产——官学教材、水纹纸、纺织品、瓷器、红砖和水泥。
密报上书,韶远县官学做了改动,教材不拘泥于四书五经圣人之言,针对无力科举的百姓推出其他选择,基础识字与算数、如何记账等等。
县中建有诸多作坊,让百姓种地之余赚钱补贴家用。
齐总管适时让人送上锦衣卫带回的韶远县特产。
教材用的韶远县本地纸,表面光滑,比不得贡品,但比当前用的纸张质地更软。
丝织品并无特点,据查探消息的锦衣卫报,韶远县的纺织作坊建在水边,纺织机能一天不停歇,以至货物堆积,降价三成!
锦衣卫买了半船回来,建元帝不要,他们私底下还能倒卖。
余尚书结结实实吓了一跳,心下惊骇,盯着毫无特色的纺纱严肃道:“陛下,长此以往,岭南道纺纱将韶远县一家独大!”
建元帝没放在心上,他挑出纺织机相关记录,“人力有尽时,水力滔滔不绝。然此物受时节影响,唯有雨水充足时才能源源不断产出,其他时间摆设尔尔。”
受季节水力干扰,即便产能大,只能影响一时罢了。
略过纺织,其余全部表面粗糙全无精致美感。
所谓的瓷器就是粗瓷大白碗,京中并不稀奇,放在偏远的韶远县确实能创收,倒是难为江无眠能做出来。
红砖与水泥是重点,尤其以后者为重。
韶远县的官道、县城与村寨之间的路途、码头修建,皆由此物身影。
密探去的正是时候,路边有修路的,还有用水泥修码头的,观摩半日能学一手使用水泥的本事。
好在锦衣卫多看了几眼,知晓水泥该如何铺路,不然等路干了看到的得是金不换试验的几条废路——开裂掉渣,一用力就能掰下来。
物件是好,就是废人废物。
江无眠敢在韶远县推行,皆因当地产出石灰石矿、韶远县地界小用不了多少。
换成大周试试?
建元帝敢修一条从京中直达避暑行宫的水泥管道,不用明日早朝,尚书与学士二人能立刻以死劝谏!
余尚书提出一观点,“陛下,此物与砂浆混合,能用以修筑水堤城墙,不若先试试此物。”
密报详细写着,韶远县码头处多用水泥混合砂浆搭建,具体配比未知。
城墙处同样使用这一方式,唯独铺路时不用砂浆混合,单用水泥抹面。
照此看,砂浆更多起粘合作用,以防万一,水泥才是真正的承重物。
余尚书心下盘算,以韶远县水泥价格为准,成本比砂浆低一倍有余。
大周城墙全换成一半水泥一半砂浆,减下来的钱足够全大周一年税银。
如此一来,户部拨钱哪里还用如此紧巴巴?他这个尚书也不用天天躲着人走。
往常一算钱时,他不是被这位大人堵上门,就是被那个蹲守,势必要从他手里拿批条取银子!
建元帝想到修建河堤、救治洪灾花费的银两,顿时心动,道:“明日大朝会,一并商议。”
*
早朝过后,群臣依次出宫。
事关重大,不是一次朝会能解决的,少说要讨论十天半个月的方才能定下。
事情涉及主粮之一的稻谷,谁也不想空欢喜一场,自然要私下确认一把,再谈如何推广。
余尚书一出殿门,带户部人员回去办公,“胡侍郎留步。”
“余尚书。”胡侍郎随人去了尚书常用办公的侧厅,满房全是桂花香味,遮掩住了无处不在书卷墨水气息。
桌上摆着盆景,余尚书顺手浇了下水,待入座上茶后,才道来真实目的。
“胡家商队去过韶远县,真切见过当地风情。胡侍郎于此事上可有补充?”
这位胡侍郎有一子名胡晨,去岁随胡征去过韶远县,真切见过当地情况,回来提到过修路一事。
“犬子与当地做过买卖,回京后仅提过水泥铺路,未见肥料,应是在商队离开后,县里才有此事。”
的确没错。
商队过去时,韶远县正忙着开矿做水田犁赚钱,还要忙烧制水泥铺路,陈平负责的试验田尚未得出结论,没在全县推行。
商队离开后,试验田得出结果,这才有后面的全县学做肥料。
余尚书仔细问过时间,和《报告》所言一样,未曾有出入。问过肥料,又详细问了问水泥修路。
肥料有《报告》作证,有理有据,详尽可查,遣词造句严谨。
与之相比,水泥相关全是谢砚行那狐狸写的,锦衣卫探查得不够详细,比不上《报告》,记载描绘较为片面,只能从胡侍郎这里打听。
这江无眠要说倒是说个痛快!
余尚书心中懊悔不已。
第056章 朝会
水泥之事,江无眠说得轻描淡写,几乎是一笔带过,只因当务之急是肥田。
时至八月,北地与江淮地区要秋收,秋收后农闲时期修整农具、犁地翻土,为明年春耕做准备。
小麦种植用不上紫云英,江淮地区主重稻谷,不能错过大好时机。
考虑到此事,江无眠先就“肥田”一事上了公文,水泥是另外的折子,等码头、河堤、桥梁起来了,水泥的实用性报告就赶出来了。
又过一月,适逢九月初一,时值大朝会,凡七品在京官员皆要入朝觐见。
因肥料增收一事,在京官员中原本装病的、预备巡视的、不想上朝的麻溜穿戴整齐,一早来了大殿。
建元帝头次见到官员能站在广场上!
此时京中温度不高,又赶上北风呼啸,直让人使劲缩着脖子抄手,奈何此地不比旁的,由不得小动作,只能硬挺着站在外面。
鉴于肥料事关重大,年前估摸着也就这么一回,站就站了。
没看头前五军都督府的老将军们、太傅太师全到齐了,皇帝都要赐座,待人入座,大朝会在齐总管的“有事启奏,无事退朝”声中开始。
话音一落,户部尚书余尚书出声道:“陛下,漠北、江淮两道、边疆、关中等地秋收结束,税银税粮亟待入库,岭南道晚稻种下,因行省免税粮,仅有转运仓、预备仓两仓购入新粮。”
余尚书扔了个话头,除岭南道不算税收外,其他各道的粮食都该入仓报税了。
减去路上需要的时间,各地报到户部汇总时就该到年关前了,到时朝中各部忙得脚不沾地,恐是没时间核算。
他是给在场的提醒,快点搞定税粮,别卡着封笔的底线送账簿。
建元帝“嗯”了一声,“秋收后农闲,至来年春耕尚有半年。诸位爱卿看过《报告》,冬日之前不耽误肥料制作,过半年,正能赶上春耕。谁想一试?”
关于肥料的南北差异与作物差异,朝中讨论一月,最终选了折中法子,类似江无眠准备的试验田,找个地方试验肥料。
《报告》里面提到,试验出的肥料有针对土地的,针对水稻秧苗的。
北地不种植水稻,那就用基肥肥地,地养好了产出也高不是?
相对而言,水稻更麻烦些,紫云英绿肥种植、水稻各时期追肥,都有讲究。
根据纸上经验种植,总有力所不及之处,最好是去韶远县请个擅长此事的来。
余尚书将他的想法道来,“肥料制作之法,全县皆知,县衙上下更是熟手,不若请人巡视一二,过错之处,及时纠察。”
武将行列里的薛文嘴角一抽,请人过去看着?
那也得有人才行!
来前他还听江无眠道,韶远县人太少,外面还有地能开荒,可照顾地的人手不够,无奈止步于此。
搭建码头、船厂建造、修建私塾用去大部分人手,民兵训练进入第二阶段——水性培训,抽不出多余人来。
七岁以上的孩童不分男女即将全部进入学堂,眼下正漫山遍野找紫云英、收集草籽,扒树皮割草捡破渔网攒够了送去造纸作坊,那地方正要这些东西造纸。
水力纺织还未停,全县会纺织的人都在那儿,年纪大了不会操作的在一旁帮忙整理,运到仓库。
总而言之,别想找到一个闲着的人。
想请人去其他县中帮忙纠察错处教导肥料制作工序?
先去问问还有不干活的闲着没事的人没有。
薛文微微摇头,主意是挺好,就是错估了江无眠缺人的程度。
前头头发花白,稳坐住的冯将军注意到他的动作,偏过头来小声问:“知言,说说你的看法。”
薛文,字知言。
不管多大的将官,在诸位老将军前头,皆要低一头。这是开国的那批猛将,有从龙之功,只要不是叛国罪行,皇帝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去。
薛文四下扫了一眼,大殿内私语嗡嗡作响,他也上前一步与冯老将军言明,“用肥步骤繁多,以防烧苗造成损失,县衙一夜张贴十八张告示,恨不得让人背下来,条条框框记得清清楚楚。”
附近有耳朵的都朝这里支楞,朝会开了一月,薛文嘴皮子都要磨破了,也就是几位老将军没听全。
其他人清楚内情,但细节上就有缺失了,薛文说的张贴十八张告示没能听过。
提到这里,薛文短促地笑了一声,“告示是贴了,大部分人不认字,县衙又弄了一出,免费教县里人识字,您猜怎么着?”
“免费教人识字?”冯将军忍不住睁大眼睛,“不用出钱?”
这事是头回听说。
朝会里传阅的是南康府知府公文、韶远县知县随公文附上的《报告》以及随知府公文附上的一小袋稻谷,让全朝堂的人沾了沾丰收喜气,也让人看看韶远县产的粮食情况。
关于识字一事,是锦衣卫密报里的,只有皇帝与几个人知道,不是朝会重点,没拿到大殿上讨论。
薛文反倒是首个提及的,他道:“束脩要的,教材、夫子月俸、官学不用自行出钱,县衙全包,还包午时一顿饭。
教的人多,教材不够,去印刻时没纸,县里又建起造纸作坊!”
听得冯老将军晕乎了下,“全是县中出钱?!”
县衙何时有这个钱了?还是说韶远县的营生能赚大钱?
大殿内嘈杂的声音暂低了下去,连建元帝都朝这里看过来,薛文“噢”了一声,提醒道:“仰赖陛下开恩,韶远县免三年赋税,今岁粮食增收,卖得上价。县里又起了诸多作坊,来往商队多,赚得也多。”
39/179 首页 上一页 37 38 39 40 41 4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