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状元家的卷王小夫郎(穿越重生)——云依石

时间:2024-12-07 09:17:12  作者:云依石
  我最厉害的地方是赚钱吗?秋华年有些无语,但看别人的表情,似乎都对这点很认同。
  毕竟纵观杜云瑟一家人一路走来的历程,可以说每一步都先建立在秋华年赚到了足够的钱上,如今的秋记六陈生意渠道四通八达,年利润接近万两银子,谁敢相信,它是由一个乡野出身的小哥儿在几年内创立的呢?
  秋华年笑着戳了下秧秧眉心的红痣,“好好好,喜欢钱是随了我,以后把秋记六陈全部留给我们秧秧好不好?”
  秋华年似乎只是随口一说,不过几个敏锐的亲友很快就反应过来,他是故意说这句话的。
  秋记六陈的规模和前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秋华年明说要把这么大的产业全部留给一个哥儿,能被解读出无数深层含义。
  这句话流传出去后,那些蠢蠢欲动的人家,应该能明白齐黍县主的意思了。
 
 
第223章 万国坊
  寒风吹雪入绣阁,过了腊八就是年。谷谷和秧秧的周岁礼结束后,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紧接而来。
  过年自古以来便是华夏大地上最隆重的节庆,从平民百姓到达官贵族,只要条件允许,都会在过年期间团聚在一起,庆祝旧的一年平安结束,祈祷来年一切顺利。
  在裕朝法规中,每年腊月二十普通官吏便可“封印”停止办公,回家探亲过年,来年正月二十再回来,有足足一个月的新年假期。
  但对身居要职的官员来说,这样的假期只能是奢望。作为一府的父母官,杜云瑟哪怕过年也有许多事需要忙碌,官员们尽忠职守,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热热闹闹地过大年。
  好在杜云瑟的家人们都在天津府,不用经受游子离家之苦。
  二堂的西洋钟敲了九下,明媚的阳光透过窗户,照亮燃着炉火的温暖室内。
  杜云瑟批复了刑堂送来的天津府范围内在狱人犯名单,叫来通判与司狱。
  “这批人犯中有十七人尚未过堂,三人罪名不清,五人判罚过重,你们多上些心,务必在除夕之前全部处理完,不要让和案件有关的百姓提心吊胆地过年。”
  过年辞旧迎新,家家户户都在大扫除,衙门自然也不例外,不过清扫的除了灰尘,还有一年下来积累的旧案与陈规。
  有些父母官懒得麻烦,只是做做样子,有些则会一丝不苟地认真清查,杜云瑟显然是后者。
  来天津府半年了,杜云瑟已经把知府官衙与下属各县县衙全部捋顺,换上与自己理念相契合的有真才实干的官吏,保证自己的命令可以不打折扣地执行。
  临近除夕,知府官衙中许多官吏已经封印返乡,只剩几个值守的官吏,偌大的森严建筑显得空荡荡的。
  杜云瑟安排完几样事务,起身走出堂屋,冬日清晨的阳光明媚但不热烈,照在人身上勉强驱散一些寒意。
  “去后面看看县主起来了没有。”杜云瑟对跟过来的柏泉说。
  柏泉笑道,“一刻钟前,县主身边的星觅过来说县主已经起来了,请老爷忙完后回去。”
  现在是春假期间,留守官员的工作时间没有那么严格,只要做完了工作,不需要一直待在衙门里。
  杜云瑟听见秋华年醒了,脚步快了几分,顺着夹道走到后面,进入内宅区域。
  秋华年已经换好了衣服洗漱过了,昨晚他睡得早,一口气睡到现在神清气爽,正在和奶娘们一起打扮谷谷与秧秧。
  大过年的就该穿喜庆的颜色,大人们有不能过于夸张的顾忌,小孩子则不用担心这些,谷谷和秧秧穿着一模一样的大红织锦绫缎小袄,戴着五彩虎头帽,白嫩的小脸上大眼睛扑闪着,活脱脱像两个年画娃娃。
  “把新做的小斗篷拿出来试试。”
  木棉阿叔取来两件大红羽纱蒙面,雪白狐皮垫里的小斗篷,斗篷只有小小一点,做得非常精致,针脚细密,用金线绣着吉祥如意的云纹。
  杜云瑟之前没见过这两件斗篷,“要带孩子们出门吗?”
  “嗯,一岁的大宝宝了,可以出门了。今天天气不错,我们去逛街吧,咱们一家人还没一起逛过街。”
  秋华年兴致勃勃,杜云瑟自然不会反对,两人简单吃了几口银耳百合粥垫了一下肚子,安排好家里的事后便出门了。
  秋华年和杜云瑟都不喜欢张扬,没有叫人大张旗鼓地开道,也没有带太多随从,一人抱了一个裹着小斗篷的团子,身后只跟着柏泉、星觅和木棉。
  在杜云瑟的治理下,天津府如今的治安比京城还要强些,大白天完全不用担心安全问题。
  知府官邸位于天津府最繁华的地方,步行不到一刻钟,就到了最大的贸易坊市。
  临近春节,坊市里的店铺全都挂起吉庆的装饰,路边的小摊小贩也穿红戴绿,售卖和新年有关的小物件,空气中洋溢着安宁喜悦的气氛。
  天津港正式启用后,许多距离较近消息灵通的外国商人蜂拥而来,港口审核再严格,也抵挡不住他们接近这个神秘的东方大国,赚取巨额财富的欲望。
  坊市中有一片专门划分出来的区域,供那些通过审核的外国商人做生意,此前外国商人只能和有官方许可的华夏商人交易,现在却能直接面向裕朝百姓零售商品。
  秋华年给这块区域起了个名字,叫“万国坊”,入口处立着一座石碑,是杜云瑟亲笔题写的“四海万邦”四字,背后还有一篇文采飞扬的诗赋。
  万国坊正式启用那天,杜云瑟和秋华年共同揭开了石碑的红绸,看着簇新的石刻,秋华年突然笑了一下。
  迎着杜云瑟询问的目光,秋华年解释,“我刚才突然想到,数百年之后,这块石碑会不会被保护起来,供世人参观瞻仰,你的诗赋会不会被无数人吟读背诵?”
  比如盖个万国坊历史遗址公园,上个中学生必背一百篇古文什么的。
  杜云瑟想到的和秋华年所想的并不相同,他的目光顺着石碑上移,看着后方新建成的一座座商铺,以及更上方无际的蓝天。
  “我的诗赋里有你的名字,若真的有那一天,未来将会有无数人知晓你与我,知晓我们夫夫二人。”
  知晓我们的功绩,也知晓我们的相伴相守,深情不渝。
  青史留名是一个过于庞大的话题,杜云瑟和秋华年不想去刻意追求这个,对他们而言,最重要的是好好活在当下,不辜负每一天的生活。
  来华夏做生意的外国商人商业嗅觉一个比一个敏锐,他们捕捉到这片土地上热烈的新年氛围,也入乡随俗做了不少特殊装扮,以此吸引顾客。
  秋华年虽然收到了报告,但还没亲眼看过,沿街买了些剪纸、糖人、桃符等小玩意儿后记起这事,就拉着一家人去万国坊看热闹。
  现在的万国坊只有来自五六个国家的商人,拢共十几家铺子,远远称不上“四海万邦”,但秋华年相信,只要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下去,华夏大地迟早会成为四海万邦的中心。
  对很少接触外国事物的大裕百姓而言,万国坊是一个非常新鲜有趣的地方,开设才几个月,名声就传遍了大江南北。
  临近过年,人们都闲了下来,一拨又一拨的人选择来万国坊长见识看热闹,甚至有从其他州府远道而来的,把万国坊填得满满当当。
  杜云瑟怕秋华年被挤到,把两个孩子都接到自己怀里,一手抱一个,同时让星觅他们注意秋华年的安全。
  万国坊的店铺是裕朝官方统一建立的,外国商人重金购买后,按照自己国家的特色进行了改建,让这里呈现出一种奇怪又和谐的中外结合的风格。
  秋华年看见了树叶编成的窗户,顶着金色月亮的房顶,还有挂着巨大牛角的门楣,刷成红白二色的墙壁……每一样都和日常所见不同,引得前来游览的人们啧啧称奇。
  位于万国坊的商铺经过特批,可以不遵守裕朝对房屋的造型和规格的限制,这是为了增长本国百姓的眼界,也是为了体现开放的态度。
  秋华年一家一家逛过去,这些店铺的货品也五花八门,有珍贵的香料、奇怪的药膏、艳丽的不知名皮草,还有西洋钟、珐琅饰品、油画和玻璃镜子。
  不知不觉,日照当空,秋华年隐约感到饿意,就在这时,他突然嗅到一股非常熟悉但已经很久没有接触过的香醇气味,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
 
 
第224章 咖啡
  秋华年循着熟悉的气味走了几十步,在万国坊快到尽头的地方看到了一间不大的铺子。
  与其他店铺相比,这座铺子还未经过太多改造,只是在门口挂了一大片厚重的阿拉伯风情毛毯,打开的窗台上摆着一排陶罐。
  铺子的主人头上包着白布,一脸络腮胡,碧蓝眼睛,皮肤是中棕色,宽大的袍子也遮掩不住健壮粗重的身材。
  柏泉上前问了几句话,发现此人的汉语非常糟糕,只会简单的问候,完全无法交流。
  秋华年和杜云瑟是低调出游,但两人在天津府可谓全民偶像,上至耄耋老人,下至稚龄儿童无人不识,刚一到万国坊,管理此处的官吏们就得到了消息。
  见知府大人和县主遇到困难,官吏忙带着翻译从暗处出来,在翻译的帮助下,双方终于可以交流了。
  “此人名叫哈里木,是大食商人,此前一直在大食与占城、文莱等国之间来往贸易,因为在占城听说大裕开设天津港一事,所以临时转道,前几日才到的天津,这铺子是昨天开的。”
  大食是阿拉伯一带国家的古称,阿拉伯半岛位于亚非欧三大洲的交界处,千百年来一直是世界文化、经济交流的要道,阿拉伯商人会通过陆地商道与华夏、欧洲、非洲连通,也会乘坐大船与南洋诸国做生意。
  秋华年本来以为哈里木三十好几了,谁知听官吏介绍,才知道他今年不到三十岁,络腮胡和大袍子实在是模糊年龄的利器。
  “你铺子里的——这种饮品叫什么名字,怎么个卖法?”秋华年指着室内炉火上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的大陶罐问。
  星觅从进屋起就皱着眉,在后面悄悄给柏泉嘀咕,“这洋人开铺子卖这么又苦又酸的东西,难怪没有生意,县主问它干嘛?”
  柏泉本不想回应,但星觅嘀咕个没完,只好凑头过去低声说,“我也觉得苦,但县主做事一定有他的深意。”
  星觅点头,“你说得对,肯定是这个洋人不会做,才弄得这么苦的。”
  木棉抱着小公子,假装没看见儿子柏泉和县主身边的星觅在说悄悄话。
  哈里木初来乍到,不知道秋华年和杜云瑟是谁,但从万国坊官吏们毕恭毕敬的态度上不难得出眼前两位客人身份尊贵的结论。
  见秋华年问被他寄予厚望但在裕朝遇冷的美味饮料,哈里木双目发光,手舞足蹈滔滔不绝地介绍了将近十分钟。
  负责翻译的小吏头晕目眩,把无意义的吹嘘和铺垫全部去掉,几句话总结完了他的长篇大论。
  “哈里木说这是用来自炎热土壤的神奇种子做的,是被他们的神认可的赐福。具体做法是把种子炒熟后碾碎,加水煮开后喝,有钱的还会加牛乳。他这个东西普通的二十文一杯,加牛奶的三十文。”
  哈里木发出抗议,不满意自己说了那么久的东西,翻译不到一分钟就转述完了,可惜没有人理他。
  想要在大裕无阻碍地做生意,他首先要学会汉语,这将成为所有外国商人的共识,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哈里木想把自己的饮品包装成神秘昂贵的琼浆,可惜他遇到了秋华年这样心里门清的穿越者。
  所谓神奇种子,就是未来世界三大饮品之一咖啡的原材料咖啡豆,炎热土壤是指咖啡豆的原产地非洲,至于什么神的赐福,什么神奇功效,全都是推销术语。
  秋华年笑了一声,“一颗鸡蛋才三四文钱,三十文能买两斤多白米了,你卖得可真贵。”
  万国坊的官吏很认同县主的话。有二三十文钱,去食肆里点一碗鲜肉馄饨,外面街上捎一个煎饼果子,还能加个鸡蛋,为什么要买这黑乎乎里面一堆渣滓的苦水喝!
  咖啡未来能风靡全世界,自然有它的独到之处,可惜哈里木的烹调方式过于原始,定价也很不合理,根本无法打开目前的裕朝市场。
  秋华年没要煮在大罐子里的咖啡,讨价还价后买了一大罐咖啡豆,打算拿回去自己做。
  据哈里木说,这种豆子已经传入他们国家上百年了,磨成粉后加水煮开制成的饮品确实风靡整个大食。
  大食商人把咖啡豆带到南洋诸国,推销开来,赚了很多钱,所以这次哈里木来天津港才带了一大堆咖啡豆作为货品。
  本着物以稀为贵的想法,哈里木把咖啡的单价定得很高,想借此大赚一笔。可惜他没有料到,自己的商业宏图倒在了第一步,连咖啡渣都不过滤的原始版水煮咖啡豆,根本不能打开美食大国裕朝的市场。
  秋华年本想买到咖啡豆就走人,看了眼杜云瑟,突然改了主意。
  “给我来一杯你的饮品,不用加奶加糖。”
  哈里木赶紧拿出一只新买的瓷杯,往里面灌了一大勺带着咖啡豆渣的黑色液体,浓郁的奇怪味道让周围人齐齐皱眉。
  秋华年亲手接过来,自己不喝,递给杜云瑟。
  “云瑟,你尝尝吧,这种饮品我以前还挺喜欢的。”
  “……”
  杜云瑟看着眼前冒着白沫漂浮黑渣的杯子,罕见地沉默了一下。
  其他人的眼神全都往外飘,县主要喂知府大人喝洋人药,这是人家夫夫之间的事情,他们哪管得到呢。
  在正常裕朝人眼中,这卖相与中药汤别无二致,甚至更可怕一些的饮品,就是洋人喝的苦药。
  秋华年笑眯眯地举着杯子,漂亮的眼睛微微弯着,闪过一抹狡黠,简直是明牌“不怀好意”。
  “华哥儿以前真的喜欢?”杜云瑟问了一句别人听不懂的话。
  “当然啦。”只有秋华年明白他的意思。
  为了保证自己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卷王大业,秋华年上辈子经常用咖啡“续命”,这样日日夜夜相伴下来,咖啡几乎成了写进他DNA里的味道。
  有时候睡眠时间太少,迫不得已之下,他还会直接喝不加糖不加奶的黑咖啡,那种独特的酸苦味道,足以让人一下子精神起来。
  当然,就算再原味的黑咖啡,也肯定比哈里木做的连咖啡渣都不过滤的大锅水煮咖啡好喝。
  杜云瑟听到秋华年的回答,没有说什么,自然地接过杯子喝了一口,修长的眉毛一下子皱起来。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