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樱桃肯定不愁卖!”宁启看着这些人群,想到的就是买樱桃的人更多了,一时对于面对陌生环境售卖的压力都减少了。
“我们先去找个饭馆吃饭,吃完饭开始卖樱桃!”郑云看着宁启时刻想着卖樱桃的事,笑着开口道。
吃过饭后,拉樱桃的牛车分为两队,一队跟着宁启和郑云将牛车赶到集市,卖樱桃。另一队跟着护卫,先去找客栈,定好房间,将剩下的樱桃放在客栈院内。
在郡城卖樱桃,宁启和郑云还是采取和县里相同的方式,在集市上售卖,只是价格更贵,定价五十文一斤。吃饭的时候宁启就注意到,郡里的物价,比起县里更贵。在县里卖十文钱的菜,在县里都能卖上十五文。
郡城的人普遍消费水平都比县里更高,有钱人也更多,而且这樱桃县里人都没见过,更不用说郡城。宁启和郑云这一下午,就卖了将近五百斤的樱桃。
他们和车队分开的时候,本来就只拉了五百斤过来,只是以防万一,没想到一下午就卖完了。还有些从没吃过樱桃的人闻讯赶来,但是发现今日卖完了,便遗憾的走了。宁启和郑云便和他们约定,明日在相同的地方售卖。
第二日,樱桃卖了九百多斤。
第三日,宁启看着剩下的樱桃,感觉樱桃已经没有前两日的新鲜,便卖的便宜了一些,四十五文钱一斤,不到中午,剩下的樱桃就卖完了。
卖完之后,宁启和郑云也没有在郡城逛,他们赶着回去,往中州郡运下一批樱桃。
第53章 干旱1
他们赶回家,铁柱已经拉着第三批樱桃往县里去卖了,地里的已经基本都红了,只能摘最后一茬,宁启和郑云便又让人摘了两千斤,拉着往中州郡赶去。这次去往郡城,他们还带上了王桂花和三花婶这几日忙着做出来的樱桃干。
“郎君、夫郎,你们总算来了,我家小姐买的樱桃吃完了,每天都让我来看看你们这樱桃什么时候到呢,让我赶快再买些。”其中一个丫鬟说道。
“我家少爷也等着呢。”另一个小厮说道。
“各位,这是我们今年最后一茬樱桃了,以后想吃,就要等到明年了。”周围都是买樱桃的人叽叽喳喳的声音,郑云大声开口,以便大家都能听到。
“那我多买些,回去放在家里的冰窖里。”
“我也多买些。”
“我也要多些。”
……
许多人一听是最后一茬,今年再也吃不到,都喊着要多买一些。
“大家不要急,一个一个来,虽然我们没有樱桃了,但是我们这次来的时候带了樱桃干,这樱桃干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一两个月都不会坏,大家可以放心地买,想买的到那边尝一尝。”郑云大声道。
看着人都过来,宁启便给周围的人群分樱桃干。
“好吃,这樱桃干吃起来也别有一番风味,不比新鲜的樱桃差,怎么卖?”
“樱桃干我们论罐卖,一百文一罐,这次来就带三百二十罐,卖完就没有了。”宁启拿出提前用竹筒装好的樱桃干,给他们看。这竹筒做了密封处理,盖子盖起来之后,能很好的保存这樱桃干。
“给我来两罐。”
“我要三罐。”
“我要五罐。
“各位不要挤,一个一个来!”
樱桃干一天就卖完了,樱桃也在两天内卖完了。
这次樱桃卖完之后,宁启和郑云便没有急着回去。宁启和郑云都是第一次到中州郡,打算在这中州郡逛逛,感受一下中州郡的繁华景色。
护卫们对这些不感兴趣,赶牛车的车队也急着回去,宁启和郑云便让他们一路先回去,并让护卫们转告宁柱子和王桂花,他们打算在郡城玩两天,逛一逛,免得他们担心。
“郑云,我们去买那个饼吃吧。”宁启和郑云在街上慢慢逛着,宁启看到街边有卖一种饼,也是用圆圆的平锅和面糊做出来的,很像杂粮煎饼,宁启便拉着郑云过去尝一尝。
“摊主,这是什么饼?怎么卖?”走到这摊子前面,宁启开口问道。
“这是煎饼,我家的这个面糊是用面粉和小米面粉加水混合而成的,做出来后在上面摊上一个鸡蛋,很好吃,五文钱一张,两位要几张?”摊主看到有人过来询问,热情道。
“行,给我来一个。”宁启道。
煎饼做好之后,宁启和郑云一人分了一半,宁启尝了一口,这煎饼吃起来有麦香、米香和鸡蛋香。但是比起杂粮煎饼,这煎饼中间什么菜都没夹,也没有刷酱汁,吃起来总觉得差了点味道。
“你觉得怎么样,好吃吗?”宁启问郑云。
“还可以,就是有点少,而且没有你以前给我做的葱油饼好吃。”郑云道,三两口就吃完了半张饼。
他还记得以前上山打猎的时候,宁启给他做的葱油饼,让他带上山里吃,很好吃。只是自从他没上山打猎,宁启便很少做这种饼了。而且后来家里有了张婶和铁玉做饭,宁启也更少做饭了。
“等会儿我们再买别的吃,要是你想吃葱油饼,我回去给你做。”宁启笑道。
“你还是教张婶做吧,以后想吃了让她做,我不想你太辛苦。”郑云虽然想吃,但是也不想宁启辛苦一天,回家还给他做饭。
“好,那我回去教给张婶。”宁启道。
临走的时候,宁启还和这摊主提议,让他的煎饼里面夹点东西,并且弄些酱汁,会更好吃。至于这摊主会不会听他的建议,宁启倒没有很关心。
一天的时间,他们看到什么新鲜的吃食,都会去买些尝尝。不得不说,郡城的东西价格就是贵,光是吃的东西一天就花了一两百文。
下午,宁启和郑云路过说书的,还进去听了一会儿。讲的故事很俗套,是富家千金与书生的故事。但是这说书的人很会调动气氛,把这故事说的很是生动,宁启不知不觉就听了进去。
等这说书人一拍惊木,宁启才意识到故事讲完了。不得不说,茶楼能赚钱,这说书人功不可没。
第二日,宁启和郑云主要去另一条街上逛,这条街上都是各种商铺,宁启打算去看看,给家里人带些东西。
这次回到家,杜子越已经辞行了,并给他留了书信,信上说着樱桃运往京都之后,确实许多都已经坏了,只剩下一些好的,他家里人都很喜欢樱桃,吃过以后都想再吃第二次,希望他们可以想办法早日将樱桃运往京都。
宁启看完信,摇摇头笑了,以现在这个樱桃来说,运往京都是不太可能了,除非有更耐存放的樱桃品种。想要培育新的樱桃品种很艰难,宁启觉得一时半会也培育不出来。
宁启今日没有出门,刚在书房看完杜子越的信,走到院中。
“郎君,今晚要吃些什么?”张婶正准备去做饭,见到宁启笑呵呵的问道,一般宁启在家的时候,她都会问一嘴。
“张婶,今天我教你做葱油饼,还有杂粮煎饼,让铁玉煮些小米粥、淹些大头菜,我们配着吃就行。”宁启道。
在县里的时候,郑云就想吃葱油饼,趁着现在无事,索性就教张婶做一下。还有杂粮煎饼,宁启也先到现在的杂粮煎饼,有点馋,刚好家里也有类似的工具,就一起教张婶做了,以后想吃的时候就让张婶做。
“阿启,今天你做饭吗?”郑云走到厨房,见到宁启果真在这里,便问道。
郑云今日是到酒厂去了,现在宁强一个人完全能做管理好酒厂。只是郑云这人闲不住,便过去看看有没有什么做的伙计,至于宁启,便在家中躲懒了。
“你不是说想吃葱油饼吗,我就教一下张婶,还有杂粮煎饼,刚做出来的,你试试。”宁启拿着卷好的杂粮煎饼,递给郑云。
“阿启,你真好!”郑云笑着道,接过杂粮煎饼,尝了一口:“很好吃,中间还有脆脆的东西,是什么?”
“那是炸的薄脆,里面还夹了五花肉和青菜,刷了些酱汁。”宁启道。
“这就是阿启年日和我说的煎饼吧,确实比郡城的好吃很多。”郑云吃着饼,含糊的说道。
“是杂粮煎饼。”宁启笑着道。
“郎君、夫郎,剩下的我来做就好,你们去歇会儿,等我做好了就开饭。”张婶这时开口道,他已经学会了做葱油饼和杂粮煎饼。
“行,辛苦你了!”宁启说道,然后便和郑云一起走出厨房。
樱桃卖完,宁启休息了几日之后,石溪村的麦子也都成熟了。宁启家里虽然没种麦子,但是宁柱子家里的十四亩地全都种上了麦子,宁启和郑云紧接着又帮他们收割麦子。对于宁启爹娘来说,虽然现在家里有钱了,但是还是觉得自己种些地才有安全感。
因为是忙季,酒厂许多人也要回家收麦子。宁启看了酒厂的库存,足够镇上和县里接下来一段时间的需求,宁启便和宁强商量,给酒厂的工人们都放了五天假,让他们回家去收割麦子。
酒厂的工人听到可以回家割麦子,一个个都开心的不得了。有几个家庭,家里的主要劳动力都来了酒厂做工,要是不给他们放假,他们还真的不知道家里的麦子该怎么收割。
这几日天气很好,没有下雨,麦子顺顺利利的收割完毕。
收割完麦子,接下来就要种植谷子或者高粱,眼看着到了种植的季节,还一直是大晴天,没有一天要下雨的迹象,村里人都开始发愁。
如果现在将种子种下,一直不下雨,时间久了种子不会发芽,要么种子会死掉,要么地里的种子也会被虫子给啃噬干净。
石溪村旁边就是沧河,沧河也有最宽处有十几米宽,最窄处也有两三米,边上干枯的河道也有很多,石溪村平时的用水大部分都是取自沧河。
虽然这么多天没有下雨,但是沧河的水流量没有减弱的迹象,只是石溪村现在还没有灌溉的设施,石溪村的有些田地在高处,落差有几十米,想要用沧河的水灌溉,也很难。
“今年一直不下雨,这地可要怎么种啊?”宁柱子最近一直愁眉苦脸,王桂花也在旁边叹气。
“爹,娘,你们往常遇到干旱是怎么种地的?”宁启问道。
“我们往年也都是等雨,实在没有雨水,就会从河里挑水或者拉水种地。石溪村还好些,旁边有沧河,我和你娘以前住的村里旁边,只有一条小溪,还遇到了最严重的旱灾,小溪都断流了,只能逃荒。”宁柱子道。
“是啊,所以我们才带着你,逃到了这石溪村。”王桂花道。想到以前逃荒的时候,死了许多人,家里也只剩他们和宁启,简直就是人间炼狱,他们不想再经历一次。
“我看都有人开始拉水种地了,只是这样种地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种完,而且天气这么热,拉的那点水根本都不顶用。”宁启道。他这几天出门,看到已经有人开始从沧河拉水到地里种地,只是田地那么多,用水车拉水,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第54章 干旱2
“是啊,还不下雨,我们也只能这样种地了。不能完全不种啊,不然下半年吃啥?”宁柱子道,他愁的上火,嘴角都张起了燎泡。
“爹,我有办法,你去找里正,让他组织村里人,按照我画的这些位置,赶快挖水渠,我去找木匠做水车,很快就能灌溉了。”宁启道。最近他也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这次的干旱危机。
好的一点就是石溪村位置其实还算优越,可以从沧河上游开始挖水渠,这样一部分田地都能直接灌溉,其他的田地,宁启也画了水车的图纸,等木匠做好水车,也可以陆续灌溉。
至于宁启这些天一直没说,也是在回忆这水车的做法,想了这几日,才把水车的图纸画好。并且让和郑云一起做了一个微型模型,确保这水车能用,才来告诉宁柱子和王桂花。
“好,那我去找里正。”听到宁启有办法,宁柱子喜笑颜开,立马起身,也不管热不热,跑着去找里正去了。
很快,有田的地方都挖好了水渠,水车也做好了,每隔一段距离放置一个水车,让水一段一段往高处运送。
“快看,快看,这水还真的从这低处运到了高处!”
“这水车真是好啊,要是没有水车,我们自己挑水种地,还不到要多少天才能种好呢!”
“是啊,是啊,还省力!”
“启哥儿这脑子也不知道是怎么长的,什么都能想出来。”
“启哥儿,真是多亏了你!”
“是啊,启哥儿,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报答你了!”
“启哥儿,这是我家种的黄瓜,我回去摘了一点,你拿着回去吃!”
“启哥儿,我家的鸡蛋。”
……
村里人都很朴实,对于宁启解决了他们种地的问题,一个个都感恩戴德。对于村里人来说,地是一切的根本,要是今年他们种不上地,或者因为干旱,地里收成很少,那就意味着他们这一年都要省吃俭用,忍饥挨饿。
谁能解决他们种地的难题,谁就是他的衣食父母。
“大家安静!”宁启开口:“这份心意我领了,大家种点东西都不容易,东西都拿回去自己吃吧,我家也不缺!”
“那怎么行,我们该怎么感谢你!”宁启刚开口,就有人开口说道,他们送宁启东西,都是为了感激宁启。
“好了,要是想感谢我,以后要是我有需要大家帮忙的地方,希望大家看在这次的面子上,能够帮帮我。现在灌溉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大家赶快去种地吧。”宁启道。
“好,一定。”
“只要你开口,我们一定不会拒绝。”
众人看宁启什么都不要,都拎着东西,赶快去种地了。耽搁了这么久,种子早点种上,就能够早点成熟。
“郑云,走吧,我们也去帮我爹娘种地。”宁启笑着喊郑云。宁启爹娘知道可以灌溉之后,已经提早到地里去了。
今天过来装水车,是郑云带人将水车抬过来装上的。
“阿启,你可真厉害!好像你什么都会!”郑云开口夸赞,宁启在他眼里就像是一团光,这团光随着郑云对宁启的了解,越来越亮,熠熠生辉。
“哈哈哈,我也不是什么都会,只是比你们知道的多点而已。”宁启能知道这么多,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34/68 首页 上一页 32 33 34 35 36 3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