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5

天官纨绔(古代架空)——枫香

时间:2025-05-11 07:44:53  作者:枫香
  等车夫回来,掌柜询问:“怎么这么晚才回来?是路上遇到什么意外了吗?”
  几名车夫神情激动,本就不善言辞的两个搓着手更是说不出话来,剩下两个还算镇定的,七零八落地说明自己送到了一个特别了不起的地方。
  “我们都看到皇宫了!”
  “应该是皇宫吧?有兵守着。”
  “送去的宅子特别特别大,那院墙一眼望不到头。”
  “门口挂着……匾?”
  “嗯,上面有字。”
  “什么字?不认识。”
  “笔画特别多。”
  “是我们都不认识的字。”
  “人家还给了赏钱和特别好吃的点心。”
  “什么样子的点心?方的和圆的,吃完了。”
  掌柜听了一堆,又好像什么都没听到,对车夫们着实无奈:“自己去后厨拿了饼子,就赶紧去小学上晚课去!”果然还是得识字。
  没想到在神都识字这么便宜。
  等他写信回去,让家里人也分批过来学,除了识字,还可以学算账和别的。
  赵淩回去之后就一头扎进了自己的小作坊,跟常大力、常威一起捣鼓了半天,做了一双胶底皮凉鞋。
  刚上脚呢,就被赵骅给穿走了。
  赵淩:“……不是,那是我的!”
  赵骅不脱:“我穿了刚好。”说着,他还把脚丫子给赵淩看,又给赵王氏看。
  赵王氏看他欺负儿子:“你也老大不小了,怎么就知道欺负淩儿?”又劝赵淩,“淩儿,你就让让你爹。”谁叫爷俩的脚大小一样。
  赵淩还准备明天穿着去上班,见母亲不跟自己站一边,委屈坏了:“娘,你不疼我了?”
  “你都那么大的人了,让着点你爹。你也知道你爹是家里的小儿子,你是做哥哥的,让一让。”赵王氏有理有据。
  父子俩都沉默了。
  窦荣在边上笑得肩膀一耸一耸的:“明天我让人多做几双。”
  伴随着橡胶数量增多,胶底鞋也开始出现,只不过现在价格还很贵,之前的式样窦荣也不太喜欢。
  赵淩他们捣鼓的胶底凉鞋倒是好看。
  因为赵骅的示范,胶底凉鞋很快就在官员中流行了起来。
  神都很快就出现了专门卖皮鞋的店铺,式样新颖,穿着防水挺括,搭配裤装特别好看。
  鞋店门头还有画师画的穿了一身利落裤装的漂亮姑娘俊帅小伙,骑着自行车,蹬着小皮靴。
  赵淩第一次看到的时候,还以为是自己干的,把宣传海报都弄出来了,结果店铺跟自己没什么关系,创意也和自己没什么关系。
  店铺老板是崔郑氏,就是郑盈盈女士。
  这位酷爱打马球的贵女,少女时期就喜欢穿骑装,又擅长绘画,审美没的说。
  对比皮鞋店里的漂亮鞋子,赵淩感觉自己的手艺竟然有些粗糙,于是进去定制了几双,又拉着窦荣一起定了几双。
  现在做鞋都是直接量了脚定做,前后得来店里两三次。
  赵淩每一次来,就定一次鞋,给自己定了不算,还给家里人定,尤其是家里几个小孩子,不知不觉在鞋店里花了许多钱。
  工作间隙,听赵辰说起:“东市的鞋店生意也太好了。那么贵的鞋子,也不知道是谁在买?我上次进去想给你大嫂买一双,一问价钱,差点吓死。那么贵,还得起码排队等上两个月才能买到。”
  赵淩:“……我带你去,我能马上就做,不用排队。”
  赵辰诧异,很快反应过来:“哦,看人下菜碟。”
  赵淩官大,有点特殊待遇是正常的。
  赵淩解释:“不是,是我花的钱多。”
  赵辰问他:“花了多少钱?”
  赵淩还真没算过:“家里小辈我都买了几双。孩子们身体长得快,鞋子买了也就能穿一两个月。”
  眼瞅着快入秋了,秋天的单鞋出了新款,冬天的靴子也已经有样品摆在了货架上。
  小朋友们的毛绒绒的靴子特别可爱。
  赵辰:“……我就说家里孩子们脚上的皮鞋……我还以为是娘给买的。也是,娘现在忙得要命,哪里来时间给孩子们买这些。我们小时候娘也只给我们钱,让我们自己买。”
  赵淩想想也是:“娘最近忙什么呢?”
  “你都不知道,我怎么知道?”赵辰无奈叹息,“娘现在很多时间都待在大学,爹下班早就出城去。大学也太远了,什么时候在城内设个火车站就方便了。”
  “没地方。”其实现在的城市面积并不大,哪怕是神都。
  使用了橡胶轮胎,改良了车厢结构的轻型马车,在水泥道路上的速度并不慢。
  赵辰想想如今神都的人口,确实多到让人头皮发麻,住的地方都拥挤,别说空出地方来来铺铁轨造火车站了。
  “你上次说准备把铁路修到象州,真的假的?”
  “有生之年吧?”对着言官这么放话,一多半是口嗨;对着自家兄弟,赵淩就老实多了,“修铁路还是太贵了。接下来要修铁路,要紧的还是煤、铁矿。”
  矿,没法搬走。
  铁路用来运输煤矿和铁矿等朝廷需要的矿产,比较符合经济利益和发展需求。
  客运反倒是其次。
  赵辰倒是对此充满期望:“那也挺好的。上次我带你大嫂和侄子侄女们去坐了一趟火车。将来我老了腿脚不便,回老家坐火车比坐船要方便。”
  “你才几岁啊,现在就想着告老还乡了?爹都还没这么想呢。”赵淩觉得大哥果真不行,咸鱼一条,压根翻不了面。
  赵辰不以为意:“你不也拼不动了?年初的时候我看你干那么多活,这两个月就干不动了。”
  “我没干不动。年初干得多,是想着今年请两个月假去吴州。现在吴州那边来信说,他们回来。那我就不用过去了。”活都提前干完了,所以清闲下来了。
  赵辰:“……感情我前面几个月累死累活的,是因为你自己的个人安排?”
  “对啊。”
  赵辰跳起来就要打赵淩,被赵淩反手就给摁住。
  “撒手!我是你大哥!”
  赵淩不听:“区区一个大哥罢了。”
  赵辰扫到赵骅过来,赶紧大叫:“爹!救……算了,爹救不了。”区区一个爹罢了。
  赵骅还是很耳聪目明的,快步走过来就看到两个儿子在打闹,又听到大儿子的话,顿时……算了,没带马鞭也没带戒尺:“快放开!像什么样子!”
  在外面,赵淩给老爹一个面子,撒开手:“爹,你来看我啊?”
  “逆子!看你什么?”赵骅不给面子。
  赵辰揉揉被摁酸的肩膀:“爹肯定是来看我的!”
  赵骅冷哼:“你也是逆子!一边去。我找景尚书说话。”说完,他就大步流星往前走。
  赵淩马上就跟了过去:“那也跟我说说呗。有什么事情是我不能知道的?”
  赵骅没阻止。
  确实没什么是赵淩不能听的。
  户部的事情,无非就是钱。
  今年吏部的钱有些花超了。
  当然不是说才半年多,吏部就把一年的预算给花完了,而是按照前半年的统计,下半年吏部得紧着点花销,不然到年底账目上会比较难看。
  吏部一项最重要的开支就是官员们的俸禄,要是年底给官员们发不出钱来,那问题就大了。
  吏部的钱的事情,都是赵淩在管。
  景尚书开了一罐茄汁黄豆吃:“你们父子聊着。”
  赵骅:“……你午膳没吃饱?”那么大一罐茄汁黄豆。
  赵淩就拉着赵骅到自己的位置上说,从自己旁边的书柜里拿了几份卷宗:“我给吏部搞了点小产业。”
  赵骅惊讶:“你们吏部还能搞什么产业?什么时候的事情,我怎么不知道?”
  赵淩把卷宗展开给他看:“也不是什么特别赚钱的买卖,就是一些有手就行的杂活。之前不是铺开里办嘛。有条件的里办跟当地的作坊和大厂合作,接一些零碎的小活给负责地区的贫困家庭,多少能够贴补点家用,里办也能从中赚点小钱。”
  赵骅翻看了最近一个月的账目,发现钱真的不多,基本上能够赚出一个里办的开支之外,还能略有盈余。
  但全天下有多少里办?汇集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他估算了一下:“差不多能覆盖超出的钱?”
  没听见儿子回答,他抬头看了过去。
  赵淩“嘿”一声。
  赵骅把脸一板:“少嬉皮笑脸的!老实交代!你还瞒了我什么!”
  厢房里其余同僚都被赵骅的这一声吓了一跳,思忖:都说赵尚书教子严苛,果真如此。
  他们赵侍郎都已经做到吏部侍郎了,还要被尚书爹责骂,真是太难了。
  景尚书更是差点被一口豆子呛到。
  炖得酥烂的黄豆,裹着酸甜浓郁的番茄酱,滋味别提多好了。
  小文吏给景尚书拍背:“景尚书,您豆子吃太多了,放屁都从嘴巴里……”
  景尚书:“闭嘴!”
  小文吏委屈:“哦。”
  赵淩也老实了:“那什么,里办除了从别处接活,有条件的还自己办厂。”村办企业嘛,很合理,“有一个两个建筑队,一个两个罐头厂,一个两个橡胶厂……也、也是很合理的吧?”
 
 
第205章
  景尚书知道里办能赚点钱, 但他嫌看账麻烦,更别说是里办这一级别的一点几文几厘的小账。
  反正他是尚书,不爱干的事情都能推给赵淩干, 自己只要知道个整体情况就行。
  赵淩在钱上面, 从来没出过岔子, 景尚书放心得很。
  突然听到赵骅熟悉的训子声音, 他缓过一口气就走了过去:“怎么了?赵瑞捅了窟窿?差多少钱, 我去找陛下动一动私库?”
  太上皇以前就从私库拿出过不少银钱,用来建设新城和种种设施, 现在的陛下也应该学习起来。
  赵骅觉得景尚书这幅样子是在包庇赵淩。
  先不说赵淩并不是搞了多大的亏空,就说他一个当爹的教训儿子呢, 有你一个姓景的什么事?
  赵淩带着一点疑惑的赶紧解释:“没窟窿。就是里办赚钱了,没跟户部说……但是给户部交税了啊!”说到最后半句的时候, 赵淩瞬间理直气壮起来。
  赵骅“啪”一声拍桌子,顿时把赵淩吓得身子往后一缩, 立马就要翻窗跑路。
  半只脚刚迈进来的赵辰飞也似的跑了。
  小时候读书, 兄弟姐妹六个,谁犯了错,别的都得连坐。
  尤其是赵淩这个惹祸头子,惹了事情顺着屋顶墙根翻出去, 老爹打不到赵淩, 就教训剩下的兄弟姐妹。
  赵家兄弟姐妹全都一个个的腿脚轻便,都是童子功。
  赵骅:“都给老子回来!”
  赵辰把脑袋探进来,小声请示:“爹, 我活还没干完?”
  “那还不滚去干活!”赵骅吼完,拿起赵淩桌上的杯子,一看是空的。
  边上的小吏极有眼色, 奉上一杯刚泡好的牛奶:“赵尚书,喝……”这不是茶,也不好说喝奶,算了,不说了。
  赵骅喝了一口牛奶,看着赵淩又翻窗进来,眼角一抽:“你就不能走门?”
  赵淩已经坐回到位置上,摆正姿态:“您说正事。”
  赵骅一口气喝掉半杯牛奶,才冷笑:“你跟我说说那些里办是怎么缴税的?”
  赵淩把眼神看向老爹,过一会儿又移开目光:“不就跟以前一样嘛。”
  所谓的以前,就是他在市舶司的时候。
  整个市舶司都是属于朝廷的,税不税的反正都是得上交给户部,就是怎么个上交法也有讲究。
  赵淩是先留出市舶司自己要用的钱,再留出一些关联开支,譬如最大头的祝阳疏浚河道的钱,还有一些类似的不太好申请经费但切实有用的费用,最后剩下的再交给户部。
  正常流程应该是他把市舶司一年赚到的钱先全都交给户部,再向户部申请市舶司下一年要用的钱,等户部通过后再下拨。
  他知道自己这么分配,要是过明路肯定得被言官弹劾到死,仗着自己能和顾潥、顾朻之间单线联系,直接写密信。
  反正该有的手续他都有,顶多就是跳过了翰林院递奏折的步骤,还给户部省了事。
  至于赵骅作为户部尚书,他肯定也是知道的,不过是赵淩私底下口头跟他说的。
  朝中大部分官员其实并没有认识到市舶司这么一个庞然大物,每年能够产生多大的盈利。
  市舶司每年上交给户部的钱,比原先只有一个漕运的时候要多出一倍多。
  他们知道市舶司的待遇好,市舶司肯定截留了不少钱。
  截留这个事情谁都干,具体截留多少,得具体看。
  其实各地衙门截留财物,主要是用于自己衙门的各种开支,大头是一些吏员的月钱、房屋的修葺,以及日常开支。
  根据衙门不同,截留的财物有多有少。
  截留的钱财也是需要记账上交给户部的。
  当然绝大部分人没那么老实,肯定会多截留一点,至于是揣进自己腰包,还是跟赵淩这样用来发福利或者别的方面的建设,基本是前者。
  也是因为市舶司牵涉到的利益太多,赵淩退下来之后,顾朻这个不算多疑的皇帝,也只敢让太子来接任市舶司使。
  现在赵淩在吏部,也玩这一套。
  当爹的实在怀疑赵淩到底截留了多少钱,别不知收敛,到最后自己没捞到什么油水,还惹得一身腥。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