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5

白云山下事[种田]——凉千晚

时间:2025-05-29 09:06:09  作者:凉千晚
  贺尧川道:“你直接拿回去就行,野鸡蛋还剩十个,也不收你钱了,得空来帮我砍两天树,攒够冬天的柴火。”
  张大一愣,心里热热的。砍树算什么活,他家田地少,这两天本来就闲着,还打算去县里找苦力做,赚着钱养家。乡里一个野鸡蛋四文钱,统共四十文,贺尧川白给他。他去县里做苦力,一天也才那么多。
  他连连答应:“也别说两天了,这段时间都得空,我把你家柴房都填满,冬天柴火肯定够烧。”
  贺尧川没拒绝,多个帮手也好。村里地方小,人情往来什么的,哪能算的那么清。
  分家的时候,村里给划分一块柴山,不怕柴火不够。等明天开春的时候,再多种几颗树,年年都不怕树砍光。
  回去的时候,贺尧川给林榆说了这件事。
  林榆也惊了,“满哥儿问我要笋,要给张大炒笋丝。他俩互相惦记着,以后肯定会越过越好的。”
  贺尧川笑着看他:“我们也互相惦记着。”
  林榆狠狠点头:“嗯嗯!”
  攒的鸡蛋全部卖出去,又赚了四百八十文。除去花用的钱,他俩这半年足足赚了四两六钱。
  “大川,我们还差四百文,就能买骡子和板车了!!再攒一百个鸡蛋,月中送去醉仙客栈。我们不回家,直接去看骡子。”
  林榆高兴地在屋里跑,终于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骡子,以后去县里再也不用赶时间,他可以睡到天亮再起床了。
  贺尧川笑着,谁能想到分家半年,他俩连骡子都买的起,还养了几十只鸡。以前的日子越来越模糊,只有眼下的好日子才实在。
  骡子的事说定了,他俩要四处打听价格,还要货比三家,乡里那家骡行做生意不实在,林榆不愿意去哪里。
  县里有三家,林榆挨个看挨个问,旁敲侧击的打听,终于相中一头。他俩还差四百文,跟老板说好了,这头骡子留给他们,过几天凑够钱就来。
  老板答应的爽快。
  先去订做板车,林榆翻开画好的图。板车四面都有挡板,放货的时候挡板可以拆下来,等人货坐上去,再把挡板装上,就不怕路上摔下去,坐着踏实一点。
  林榆盯着木匠做轮子,可惜这个时候没有橡胶,不然还能减少一些颠簸。他虽然买骡子拉货,但是骡子是活物,林榆舍不得骡子太累。
  赶在中秋的前一天,骡车置办好了,全家人都围着看稀奇。
  “是头两岁的公骡,让陈老板帮忙看过,骡子身强体壮跟健康。买之前骡行的人训练过,拉货载人没问题,脾气也温顺。一次能驮三百斤,装上板车有轮子,驮三百斤也不会太累,以后去县里送货方便许多。”贺尧川说道。
  骡子能拉两个人,额外再带两筐鸡蛋。若是送货量太大,就只能去一个人。
  周淑云喜笑颜开,爱不释手摸了摸,手里拿把草喂它,骡子很听话,给什么吃什么。
  “这下好了,之后再不用挨家挨户的借,”总是借别家的,她也不好意思。
  其他人站在旁边看,也轮流捏把草喂,骡子实在吃不下了,就撇过头,孙月华提了一桶水过来,让骡子直接在桶里喝。
  就连平时话不多的贺长德,也提出带着骡子在村里溜一圈,不是为了显摆,就是想拉出去放放风。
  “爹,你把我也带上,我要骑骡子。”
  溪哥儿人小胆子大,贺长德哈哈笑了,把儿子举起来放在骡背上,套了绳子牵出去。
  周淑云不放心他,追出门吆喝:“当心点,溜达一圈就回来。”
  刚买回来的骡子暂时放在鸡圈旁边,他俩修的鸡圈足够多,先拿来用用。等中秋节过后,在后院柴棚旁边建一个骡棚。
  原先觉得家里宽敞,现在各种东西添置了,忽然就显得狭窄拥挤。万一明年还想养猪,猪圈都不知道放在哪里。
  贺尧川在水池旁磨柴刀,刀锋锃亮发白,他抬手摸摸刀刃,磨的差不多了,没事就喝林榆说话:“后天叫上张大,再拖两根木头回来。骡棚要修结实一点才放心,隔壁村的吴全子会盖棚,请他回来干两天活,顺便把鸡圈加固,别的就不需要我们操心了。”
  骡棚和鸡圈不一样,骡子更贵重一些,力气又大,很容易把圈撞散,必须请一个会建棚的人,用黄泥石砖和木头做材料。
  林榆问道:“要多少钱?”
  “木料土料和石料山里都有,我们可以自己找,只需给工费,吴全子收费是二百文一天,我们还得包三顿饭,夜里让他住在这边。”
  建个棚怎么也要三天,只好从钱匣子取出六百文,让贺尧川带着钱去找人。
  林榆晃一晃小荷包,没了,又没了。
 
 
第77章
  中秋拜月很忙。
  他们没去村子里参加集体拜月, 只在家里摆了香案贡品,周淑云带头上香叩拜,一盘豆腐一盘果子一盘月饼, 就是今年的贡品。
  庄稼人拜月没有太多规矩,叩拜之后的贡果就能撤下来, 一家人坐在院子里赏月吃月饼。没有点灯油,明亮的月光照在院子里,跟白天一样清晰。
  夜里有些热, 树梢间偶尔出来一丝丝风。
  林榆把席垫子搬出来,这是平时晒粮食用的, 打扫干净人就能躺上去。家里的躺椅不够, 又想躺在院里看月亮, 大竹席最合适。
  七个人并排躺下, 周淑云靠着贺长德,小溪趴在他娘身上啃月饼。孙月华和贺尧山躺在中间, 边上是林榆和贺尧川。
  每个人手里一把蒲扇,旁边小桌子上有月饼和清茶, 一口饼配一口茶, 抬头还有星河遍布, 算是农家为数不多的惬意日子。
  微风吹的人困乏, 瞌睡上来了, 大家都陆陆续续回房睡觉。周淑云把睡着的溪哥儿抱进去。孙月华和贺尧山明天地里有活,打个哈欠也回房了。
  院子里只剩他俩。
  “听说县里的富户家都有凉亭, 风从亭子穿过,瞬间就凉快了。等以后赚了足够的钱,我们也修大院子,把凉亭建在院里, 夏天的时候避暑纳凉,冬天能煮茶赏雪。”
  “再多养几条狗,给旺财找个媳妇。你不是喜欢种果子树,到时候就在围墙旁边种一排,桃树李树杏树,最后都给你打理。”
  林榆有些憧憬,躺在旁边乐呵呵地笑。
  林榆没什么大愿望,只想过好小日子。对他来说,四季三餐吃饱穿暖,身体健康平安顺遂就足够了。
  而别的东西,对于好日子而言都是锦上添花。
  他俩拍拍扇子闲聊几句,林榆有些困了,贺尧川就抱他回房睡觉。
  节后,忙碌的日子又开始了。吴全子带着工具上门,还有这三天要穿的衣裳。两个村子之间比较远,每天都来来回回跑太浪费时间,因此吴全子做工的时候都住在别家。
  他还会雕花的手艺,要单独给二百文。林榆和贺尧川修的是骡棚,就没让雕花。只说之后盖新房,有机会再请他。
  家里没有空房,只有柴房角落里空着。原本的柴火都搬到阁楼上,一楼是两个粮仓。墙壁糊的严实,风雨都吹不进来。
  林榆和贺尧川把竹床搬到柴房,道:“吴哥,辛苦你在这里睡几天。柴房我们打扫过,都是干净的。每天除了二百文工钱,还包三顿饭食。吃喝都是一样的,和我们一起吃。你先安顿好,我带你去看看后院。”
  “好好好,我睡哪里都行,不讲究。”地盘只有这么大,看一眼就知道该怎么做。吴全子是熟手,他比划描述,林榆和贺尧川都知道了。
  二百文一天还包饭,对庄稼人来说是不少的工钱了。吴全子做事实诚,放下包袱就钻到后院忙活。
  贺尧川带上吴全子,再叫张大张二帮忙拖树。林榆和溪哥儿要把骡子牵去河边喝水,坡上还有杂草,让骡子吃两口,就不必在家里喂草料。
  “大嫂,我们去河边喂骡,你一起去不?”今天不忙,林榆看孙月华一个人在灶房,就进门问一句。
  周淑云去地里了,孙月华耐不住一个人,就拿上镰刀和背篓:“也去,河边还有芦苇,多打一筐回来,你们就不必花那两文钱了。”
  闲着也是闲着,她和大山节约惯了,把这份节约也考虑在家人身上。林榆觉得有些道理,也背上背篓。
  她又笑着说:“听说秋天的芦苇荡里还能摸到野鸭蛋,去年尧峰他们就摸了四个,拿回家做成腌蛋了,我们也去碰碰运气。”
  提到咸鸭蛋和腌蛋,林榆也馋了,赶紧应声:“明年开春,再买几只鸭子大鹅。家里养了鸡,养鸭鹅也是顺便的事,等下了鸭蛋,就不愁咸鸭蛋吃了。”
  自家人过日子,林榆没有分的那么清。他和大川的鸡蛋全家人都能吃,有时候嘴馋,一天就能吃七个蛋。不像以前在老贺家的寒碜日子,脸上红扑扑的,血色都明显了。
  昨晚贺尧川咬着林榆那颗红艳欲滴的双儿痣,还一个劲儿夸他人好看,痣也好看。
  他们三个说说笑笑,小溪牵着骡子在前面跑。骡子温顺的很,小溪跑起来它也跟着跑,小溪停下来,骡子就慢悠悠散步吃草。
  它这么乖,林榆都舍不得累它。
  孙月华爱不释手摸了摸,扭头道:“幸亏今年收成好,不然还要发愁没粮食喂它。柴房里还有几捆苞谷秸秆,就不拿来烧柴了,给它当粮食吃。”
  苞谷秸秆是能吃的,野外的干草也能吃。骡子寿命很长,一活就是三十年,平时再搭配一些豆饼,就能把骡子养好。
  林榆把背篓放在脚边,蹲在芦苇丛旁一割一捆,全部塞进背篓里:“这样家里的柴火就不够了,等割完芦苇差不多入秋,山里的柴叶多起来,就进山全部收回来。”
  村子依山傍水,吃喝都靠着大山和河流,只要不乱糟蹋山林和土地,是不用担心生存的。
  芦苇荡有野鸭子,听见动静惊惧飞开,却没看见鸭蛋。三个人把芦苇割完,骡子也吃的很饱。他们把骡子牵回去,贺尧川还没回来,只听见山里砍树推树的声音,几个汉子齐心协力吆喝一声,树干咔嚓一声剧响。
  这几天吴全子在家吃饭,就是多一双筷子的事。孙月华平时负责做饭,地里的活就没让她多干,能得闲琢磨吃的。
  她摘了几根黄瓜丝瓜,中午一盆拍黄瓜,一盆清炒丝瓜。家里有好几个出力气活的汉子,不吃好的不行,林榆从地窖里取出六个鸡蛋,混着菜碎摊蛋饼,就能炒一大盘,最后一盆炖肉沫粉条。
  农家餐桌上,能有一盘鸡蛋就算作硬菜了,顶多再切两个咸鸭蛋,都是配杂面馍馍吃,没有天天大鱼大肉的日子。
  林榆推开门,正想进山看看,杜满满就背着芦苇过来。芦苇压的很实在,把杜满满背都压塌了一些。
  “榆哥儿我来了。”
  林榆赶紧跑过去接,他一个人还抬不动,和满哥儿合力抬进柴房,“你坐下歇歇,我给你取铜板。中午就别回去了,张大张二跟着我家大川上山砍树,你也留在这里一起吃。”
  他们给张大张二都开了二十文工钱,不能总让人白忙活。
  杜满满眼里有光,许是嫁过来没受苦,日子比从前还好过一些,没有一开始那么拘谨,但是留在贺家吃饭他没敢,他看见榆哥儿炒鸡蛋了,那么金贵的东西……
  “家里煮了豆粥,还切了黄瓜没炒,我婆婆身体不好,我回去能照顾他们。”杜满满说。
  林榆就没留他,点点头:“那你先回去,这几天山里有野枣,明天再约你上山打枣。”
  山里的野枣虽然不好吃,却也不要钱。打回家酿酒或者做枣糕,嘴里也能舔个香味。
  杜满满抿唇笑着点头答应。
  林榆把柴房里的芦苇杆都捆在一起,他数了数,一共有八大捆,也不知道够不够冬日给鸡圈换。他和大川第一次养鸡,总觉得不够,明天还是让满哥儿他们继续送。
  林榆忽然想起吴慧,上次打草的时候吴慧来了。这次收芦苇杆林榆没有在村里说,吴慧应该不知道这件事。
  周淑云惦记吴慧,他倒是想帮帮忙,就是不知道吴慧家住在哪里。
  罢了,等娘回来再问问。
  捆完芦苇杆后,林榆坐在廊下晒太阳休息,顺便把贺尧川的旧衣拿出来,衣摆上面嚯开一条口子,看着很不美观,他用黑色的线逢在一起。
  林榆学不会针线,缝出来的衣裳像是丑陋的疤痕,更加不美观了。他想起娘和大嫂做绣活的时候,会描花样子绣花,把缝补的地方遮盖。
  林榆捏着自制的炭笔,在豁口处画一朵小花。绣篮子里只剩黑色白色和粉丝的线,他就穿一根粉线,给花花填补颜色。
  林榆缝都不会,更别提绣了,顶多就是乱戳几针,废了不少线,勉强把颜色填补完,不仔细看还挺像回事。
  鸦青色的衣摆上,大大的粉花。
  孙月华从灶屋探出头,没忍住一下子笑了,“榆哥儿,你家大川这样穿出去,别人都爱回头瞧他呢。”
  林榆呲起一口小白牙,还以为大嫂夸他呢,拿着衣裳就要给贺尧川穿上。
  也是巧了,贺尧川砍树的时候,身上的衣裳也破了,和吴全子他们把树搬回来后,就要换一件好衣裳。
  夫郎蹦蹦跳跳地跑过来,贺尧川有种不太好的预感。
  “大川大川,你看我给你缝的衣裳。”
  贺尧川表情空白一瞬,再三确认这是林榆缝的。是的,一朵粉色的、独属于姑娘哥儿的花样。
  林榆眨巴大眼睛,看着他。贺尧川不说话,他又眨眨。
  “好看,”他昧着良心夸。
  穿上夫郎独家制作的衣裳,贺尧川在院子里走了一圈,让忙着锯木头的张大看呆了。
  张大嘴巴动了动,“我嘴巴有些痒,”他转过身背对贺尧川,肩膀都在颤抖,似乎是在憋笑。
  贺尧川:“想笑就笑。”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大川哥你!”
  “我家满哥儿最会缝针绣花了,你让榆哥儿闲下来,去找满哥儿学学。不收你钱,免费教!”
  张大说话,又是连声笑。他笑的有点放肆,把吴全子和张二都吸引过来,几个汉子都揶揄他。
  贺尧川扬起脸:“我夫郎绣的很好看,不需要学习,我喜欢。”
  张大连连点头:“啊对对对。”
  贺尧川:“?”
  他不服,“不会绣花又怎么了,我夫郎会给我做饭吃。”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