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5

在三国争霸的日子[基建](历史同人)——木枝雪

时间:2025-06-13 08:39:24  作者:木枝雪
  “再放!”
  穿着汉式铠甲的将军举起右臂,又一声巨响冲天而起,硝烟与火光几乎与天上刺眼的冬日平行。
  张扬艰难地吞了口唾沫,狠狠揉眼,硝烟漫天,仍未退散。
  “我滴个祖宗……”他僵硬地看向旁边的吕布,却见吕布神色平静地望着前方,仿佛并没有被眼前这一幕震慑。
  ——还是吕奉先稳得住场面。
  张扬刚生出这个想法,就见吕布捏在掌中的长戟失去支撑,咣当一声落在地上。
  张扬:“……”
  原来并不是不惊讶,大家都一样。
  “稚叔,我是不是在做梦。”
  吕布低沉而飘渺的声音从旁边传来,钻入张扬的耳中。
  “也许是……但,如果我们在做梦,那我们做的一定是同一个梦。”
  吕布神色平静地举起手,咬了手背一口。
  会疼,眼前这一幕竟然是真的。
  一想到自己竟然曾与这么恐怖的势力交手过,吕布不由感到一阵心悸,因为被夺徐州久久不能忘怀的敌意转瞬烟消云散。
  就陈国这恐怖的手段,就算他们不耍计谋,自己也顶不住啊。
  张扬收拾好心态,主动上前,迎接这一支援军,并让属下打扫战场。
  他们原本只是打算求援,并不想投效任何势力……可是陈国露的这一手,他们若说自己不打算献城,恐怕说不过去。
  罢了罢了,这几年天灾不断,饥馑连年,大家连饭都吃不饱,还争什么地盘。
  若是陈国能提供足够的粮食,要他们归降,也不是不行。
  只是……陈国有这么多的粮食吗?
  ……
  冀州,涿郡。
  袁绍望着满目疮痍的田庄,脸色铁青。
  一个失了右腿的老者,抱着一件小小的血衣哭泣。整个田庄到处泼洒着成堆的血迹,散落狼藉。
  偌大的庄子,听不见鸡鸣犬吠,唯有老者低不可闻的哭声。
  “这两年,风雨不调,粮食长得不好,老百姓都在饿肚子。中原不好过,塞外更不好过。那些胡人饿狠了,像是濒死的狼,冲到幽州抢粮。可是幽州百姓也没有余粮啊,到处都在闹饥荒,大家都勒着裤腰带饿肚子,勉强活着,哪有食物给胡人抢?胡人抢不到吃的,就开始吃人。”
  裨将望着老者,面露不忍,“一开始,胡人也只是为了活着。可到了后来,他们吃人竟吃上了瘾。就算幽州南部的几个郡有粮仓,他们也还是要吃人。”
  “这个庄子……就和别的庄子一样。胡人进来就咬,生吃活人,把能吃的全都吃了,又把能储存的,轻便的粟米带回去。”
  “这个老人因为太过瘦弱,又被胡人嫌弃肉太柴,这才活了下来……他失去了一条腿,失去了他仅有的孙儿……他是唯一的幸存者。”
  袁绍听着裨将的话,狠狠闭上眼。
  “主公。”裨将话音微颤,缓缓走到袁绍身前,单膝着地,“主公,末将请战。不能……不能再放任胡人入境劫掠了。”
  袁绍睁开眼,漆黑无波、森冷幽暗的瞳中,似有一丝微不可查的水光:
  “……死战。”
  “末将遵令!”
  ……
  新历五年(公元202年)冬,这一年的温度比往常更冷,仿佛永无止境的大雪覆盖了官道。茫茫无际的白将一切掩盖得模糊不清,似乎连未来也一并填埋。
  刘昀坐在帐中,查看地势图。
  “依据情报,除了最先因为荒灾而南下劫掠的那几批胡人,剩下的行动,皆是受人指使,有图谋、有计划地骚扰大汉边境。这背后指使之人,心思缜密,即便因为我军拥有火器,不敢逼近太原,雁门关之外,却还是他们来去自如的猎场。”
  “匈奴也好,羯人也好,这些马背上的部落,总是来时如入无人之境,去时烟尘漫天找不着人。他们没有固定居所,到处迁徙,抢了就跑,打不过也跑。我们无法剿灭他们的据地,也很难除掉他们的首领。”荀攸拿起朱笔,在十三州地图的外围落下数个红圈。
  “匈奴、鲜卑、羯、羌、氐、乌桓……这些族群,都多多少少有参与。每个族群都有数十支乃至上百支部落,每个部落都有一个首领。哪个首领——或者哪些首领是'擒贼先擒王'中的那个'王',需得谨慎分辨,避免打草惊蛇。”
  “无妨。”不久前应召入伙,刚刚成年的诸葛亮拿起炭笔在地图的东面画了个三角,“既然不知道蛇在哪个洞,那就引蛇出洞。”
  ……
  密谈过后,刘昀离开营帐,迎面碰上太原郡的门下督官,董昭。
  “明公。”董昭行了个完整的礼节,一揖到底,“臣欲进谏。”
  九年前,董昭离开袁绍,在前往长安的途中被张扬截下,自此做了张扬帐下的一名郡官。
  并州归降后,张扬帐下的官员都改认陈国为主,在对抗胡人的行动中提供了许多帮助。
  刘昀认得董昭,见他拦下自己,还行此大礼,当即扶了一把。
  “公仁但说无妨。”
  “海内鼎沸,胡人作乱,上至士人,下至黔首,皆惶惶不安。”董昭没有起身,坚持将礼行完,这才抬起头,目光炯炯地看着刘昀,
  “臣,恳请主公,顺应天命,登阶称帝。”
  刘昀扶着董昭的手,微微一顿。
 
 
第81章 
  刘昀怎么也没想到,董昭竟然会在这个时候劝自己称帝。
  想到史书上的董昭也是劝曹操称公的第一人,刘昀的心情颇有些微妙。
  他很快便整理了心情,反问对方:“何以称帝?”
  “安抚民心、凝聚华夏,此为其一。”董昭不慌不忙地应答,铿锵有力,“名正言顺、统御各部,此为其二。”
  说完,董昭顿了一顿,往长安的方向拱了拱手,“平息纷争、兴复汉室,此为其三。告慰先帝、鼓舞众臣,此为其四。”
  越是阐述, 董昭的语气便愈加激昂,“现今, 殿下统御九大州,已成霸主之势。此时正是称帝的最佳良机。”
  刘昀淡声道:“我父尚在, 岂有父在而立子的道理?”
  “先帝夭亡,未留子嗣。殿下称帝,便可继任顺帝之大宗。”
  大宗优先于小宗, 若继承大位,刘韵先是大宗皇帝, 其次才是陈王之子。
  董昭此人亦颇为圆滑,知道前两任皇帝不靠谱,便略过桓帝灵帝,往相对开明的汉顺帝身上引。
  但是这种细节拉满的追捧并不能取悦刘韵。
  “公仁之意, 我已知晓。如今天下未定,胡族为患, 一切当以御敌为主。”
  这便是委婉地推拒了。
  董昭闻言,没有再做纠缠,行了一礼,缓缓退下。
  他倒没有什么失望疑惑的情绪,毕竟这个时代的人讲究仪礼与谦逊,就连让位这件小事都能做到“三让三却”,更不用说称帝这种大事。
  董昭以为刘昀就是按照惯例,谦逊地退让一下,他并不知道,刘昀是真的对称帝没什么想法。
  但他也明白,社会体制并非一朝一夕便可推翻。虽然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这个世界的科技进程得到加速,但如今的生产力并未发生翻天覆地的跳跃,没有办法执行太过超前的政体。
  凭借他这些年的表现,加上捣鼓出的东西,如果不称帝,反而容易招致祸事。
  哪怕只是为了他手下的“六大部门”能够延续……也不能交出手中的权柄。
  刘昀离开营帐,揉了揉酸涩的眼角。
  罢了,走一步算一步吧。
  同一时刻,幽州南部。
  袁绍看完曹操送来的密信,总算明白他为什么会忽然归降于陈国。
  城内粮食告罄,兼之外族作乱,这是一部分原因。
  而另外的原因……
  “陈国竟能排除一部分天灾的干扰,将粮食的产量提高到这种程度?”
  袁绍第一感觉是不相信,就像他不相信陈国拥有秘密武器,能在一里之外将敌军炸得七零八落的传言一样。
  可当不久后,陈国以“共御外侮”的名义,给他送来近百车的粮草,其中还有许多冬天无法培育的蔬果后,袁绍沉默了。
  更别提还有密探来报——陈国在并州境内,用五十架名为“霹雳炮”的秘密武器,将来侵犯的上前羯人全部击杀。
  袁绍几乎要怀疑自己是在做梦。
  若不是做梦,岂会出现如此超乎寻常的东西?
  再后来,看到陈国送来的一百套金漆铁甲,袁绍彻底失语。
  就算没有五胡犯华这件事,凭借陈国表现出的实力,他真的能够和对方抗衡?
  袁绍与曹操一样,将自己关在房内,断食绝饮。
  两日后,袁绍签署了陈国寄来的契书,同意配合陈国,共同诱杀外敌。
  “胡人在并州受挫,大约会绕开并州,以雷电之速入侵幽、凉二地。”
  来自陈国的将领乐进如此说道。
  火炮威力虽猛,却是个笨重的大家伙,无法随意移动。
  并州多平原,地势开阔,有利于大炮的运送与发射。
  而凉州、幽州地势变化较大,有山脉横亘,又路途遥远,很难将大炮运过去。
  而且,越是强大的东西,越难扩大产量,那五十架大炮差不多是天工阁赶了三年才造出的成品,减去中途炸膛报废、容易哑火的那些次品,如今陈国,也就堪堪持有一百台。
  便携式火铳倒是还有一些,但那基本是个人防身所用,对大规模战局的影响不大。
  “根据胡人目前的行事作风,他们的统领应当是一个谨慎狡猾的人。自并州受挫后,他们鲜少深入内地,都是在边境附近劫掠,一旦得手,便立即纵马离开。若要佯装不敌,诱敌深入,这恐怕是不行的。”
  袁绍这边的将领面面相觑,任由陈国这位名叫乐进的年轻将领侃侃而谈。
  对方虽然身型偏矮,气势却比他们所有人加起来还要足。
  袁绍帐下的将领颜良有些急躁,见大家都不说话,他忍不住开口:
  “那该如何?直接打退胡人?”
  “胡人居无定所,即使一时击退,他们也可逃到塞北,等养军蓄锐了再行骚扰。”
  那不就和麻蝇一样,赶走了又飞回来,一直嗡嗡嗡地烦人?
  这被动的局面让颜良深感憋屈,粗嘎道:“那怎么办,就不能找到一劳永逸的办法?”
  乐进道:“这世上永远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却可以有短暂解决的良策。”
  “你快说说看。”
  被颜良急性子地催促,乐进不以为忤,也没有卖关子:
  “将他们打得元气大伤,并且除掉他们的首领,让他们数十年无法再犯。”
  颜良差点按捺不住性子,骂对方在说废话。
  重创敌人,擒贼先擒王,这谁不知道?
  可胡人刁钻得很,打不过就一溜烟地逃跑,借着空旷的地势和精湛的马术脱身,哪里是他们想重创就能重创的?
  还有首领,五胡那么多部落,那么多首领,就算杀了一两个,也还有几百个。他们若能一个个地挑出来杀光,那胡人也不至于这么令他们头痛了。
  似乎是看出了颜良的不以为然,乐进缓缓张口,答了八个字:
  “设下埋伏,借机北上。”
  “说得轻巧。”袁绍的另一个武将文丑忍不住开口,“且不说这埋伏要怎么埋,就你说的那'借机北上'——塞北严寒,漫天漫地都是冰雪。即便你能在茫茫雪地里认清去路,大军也挨不过那可怕的酷寒。”
  今年幽州的冬季本来就比往日冷,更往北的塞外,那不得更加难熬?
  常年生在塞北的匈奴人、鲜卑人因为习惯了寒冷,比他们的士兵耐冻。而且他们牧牛放羊,有羊皮裹身,关内可找不到那么多羊皮。
  就这,胡人秋冬季还要南下犯边,一方面是为了劫掠粮草,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减轻族人冻死的情况。
  那些常年挨冻的胡人都受不了塞北的冬季,何况是中原的士兵?一个水土不服,忍不了严寒,就能让他们的大军全部折在那里。
  “关于御寒之事,请不用担心。”
  乐进让随身侍卫抬进来三口箱子,打开第一个木箱。
  “此为棉服,里面填充了大量棉花,轻便而御寒。”
  文丑望着那胖乎乎,制式奇怪的服装,对乐进的这番话深表怀疑。
  “棉花是何物?”颜良问。
  “棉花,原本是交州以南的一种草木,顶端可产白色的棉毛,既能织布,也可填充被褥、冬衣。”
  文丑脱下外袍,试着穿了穿,过了一会儿,发现冰冷的手渐渐暖和起来。
  “确实有几分作用,只是……”文丑摸了摸光滑的棉衣表面,“此物想来造价不菲,并不能成为士兵的常服吧?”
  从交州南边那么远的地方运送来的东西,能有多少数量?就算掺杂了别的布料,也堪堪只能做个几件,供主要将领使用。
  如此一来,普通士兵还不是要挨冻,随时可能被冻死?
  “请勿担忧,陈国二十年前便已引种培育,如今攒下来的棉花所制成的棉衣,可供近万个士兵使用。”
  什么? !
  此话一出,在隔壁暗室悄悄旁听的袁绍与室内的众将一样,蓦地瞪大眼。
  二十年前?那不就是汉灵帝还活着的时候?
  那时候陈国就开始筹划大批建造棉衣了?
  乐进没有去管众人异样的脸色,又打开第二个箱子。
  “这是用猪脬与皮革做的'热水袋',灌上热水后可以随身携带,有取暖的作用。此物的温热时间约半个时辰,在严寒的户外会凉得更快,所以必须用皮革包着,用大氅挡风……啊,对了,此物什么都好,就是有可能会漏,你们一定要小心使用,不要过度挤压。使用前检查要有没有漏水,避免烫伤。”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