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哥儿乐道:“感觉像是过年了。”这日子,有点儿太奢侈了。
家里的蛋最近攒了不少,顾筠道:“找个时间腌些咸鸭蛋,咸鹅蛋,做点儿皮蛋吃吧。”
喜哥儿点了点头,“马上天就冷了,可能还得盖间屋子给那两只野鹿和大黄住,之前盖的那间不够大。”
周家又要盖房子了,村里人已经见怪不怪了,差距太大,酸都酸不起来了。
盖完房子,刚好到了收玉米的时候,喜哥儿和顾筠负责把摘下来的玉米剥皮,编成玉米麻花辫儿,挂在院子里晾晒,周宵和周铭把地里的玉米杆儿砍下来,运到果园里的仓库,拉着大黄把地犁了一遍。
收完玉米没几天,周铭父子俩就和其他猎户一起上山了,这回要在山上呆五天,喜哥儿准备了七天的干粮,满满当当的给他带上山去了。
顾筠把鸡蛋放到盐水中,清洗干净后,放进竹筐里挪到院里子晾晒一个时辰,喜哥儿询问道:“小爹,皮蛋就是鸡蛋用盐水洗好晒会儿就可以了吗?”他没有吃过也没有见过,不由的有些好奇。
往年鸡蛋刚好够吃,顾筠也没有做过皮蛋,“还要放粉浆里滚一下,趁着晒鸡蛋的时间,我教你做粉浆。”
把在镇上医馆买好的石灰粉放盆里,加上草木灰过滤好的碱水,食盐,按比例调好,加入清水用筷子搅拌均匀,稻谷脱壳剩下的谷糠放在另一个盆中。
“小爹,冒热气了!”喜哥儿望着盆里黄白的粉浆,往上冒着缕缕热气,不由惊奇道。
“嗯,石灰加水会发热的,离远些,别烫到了。”顾筠叮嘱道。
把鸡蛋先裹上粉浆,再裹一层谷糠,放入刚买来的洗好晾干的陶罐里,喜哥儿看了会儿,就知道该怎么做了,也上手帮忙滚鸡蛋了。
“小爹,这要多久能吃啊。”喜哥儿还挺想尝下皮蛋的味道的。
“二十天就能吃了。”这次弄了一百颗皮蛋,能吃好一段时间了。
喜哥儿闻言不由期待了起来。
腌咸蛋喜哥儿和小爹学过,还是会做的,和顾筠配合,一上午就把蛋腌好了。
周宵这回上山打猎,前两天大家聚在一个不大的区域里各自狩猎附近出没的狐狸,之前顾筠说他们父子俩箭术一般还真没诋毁他们,两天的时间,其他猎户最少也打了六只狐狸,他俩两人加起来也才打了六只。
这回打猎来了两个清溪村的猎户,有一个年纪和周宵差不多大,性格活泼,见状不由打趣道:“宵哥,你这箭术不行呀。”
周宵望着他脚边的九只狐狸,“师傅没教好。”
周铭:“……”这还赖上我了。
他俩打大猎物没问题,小的移动速度快的就不太行了,木猎户望了眼那六只狐狸,道:“你俩虽然打的少,运气很不错啊,这六只狐狸皮毛都很好,特别是那只银狐,绝对卖的上个高价来,那只白狐也很不错。”
众人闻言望了眼,确实,人家虽然打的少,但架不住卖的价格高,也是一种运气了。
接下来三天,大家合伙打大猎物,多了两个猎户,明显更顺了一些,最后一天的时候,两个山洞都快装不下那些猎物了。
要打道回府的时候,却发现洞外有只黑熊徘徊不走,那黑熊快两人高,众人心都要提到嗓子眼了,黑熊皮厚,力气大,他们遇上根本没有办法保证不会受伤就把这只黑熊猎杀,周铭把周宵默默护在身后,手上拿起猎刀,随时准备砍杀这只黑熊。
好在黑熊转悠了会儿,就离开了,众人松了口气,把洞口遮挡的植物挪开,猎物放进板车,赶忙下山去了。
有惊无险,顺利下山,众人有种重获新生的感觉,木猎户道:“幸亏那只黑熊不是只饿熊。”
众人嘿嘿一笑,就听他继续道:“现在时间还早,就把猎物拉去镇上卖了吧。”
众人没有异议,这回周铭跟去镇上,周宵背着背篓里的狐狸回家去了。
喜哥儿望着六只狐狸,赞叹道:“相公,你可真厉害!”
周宵默默接受了夫郎的赞美,没有把其他人打了自己的一倍的数量的事儿说出来,这种影响自己在夫郎心中形象的事儿还是不要告诉他了。
周宵先把最好的那两只皮子鞣制好,把银狐皮留给了小爹,白狐皮留给了喜哥儿,这两只皮毛是里面最好的了。
“这个卖了多好,留些钱在家里。”喜哥儿有些不舍得留这么好的东西。
“好皮难得,家里也不缺银钱。”
喜哥儿想想也是,美滋滋的放进柜子里收起来了。
顾筠也很喜欢,把银狐皮收好,就去厨房做大餐犒劳周铭父子俩去了。
这回周铭回来的有些晚,到了晚上才赶回了家,把银袋子往桌子上一扔,颇有些土财主的意味。
“卖了多少钱?”顾筠问道。
“可以让我们在家呆到过年,不用再上山了。”周铭乐道,“我和宵儿一共分了二百三十六两,散钱我就没要,给那个木猎户了。”
顾筠点了点头,“是该这样,毕竟是他组织的。”
周宵:“……”这样显得我上次很不会做人啊。
喜哥儿把那句:“为啥不要啊,苍蝇腿再小也是肉啊。”给咽了回去。
“主要也没多少,就几百文,算卖个人情给他了。”
“嗯。”顾筠和喜哥儿把温在锅里的饭菜拿了出来,一家人就着油灯吃完了晚饭。
喜哥儿把那十两金子放好,上回周铭见顾筠喜欢金子,就把二百两整银换成了两锭十两金子,喜哥儿也很喜欢,金子不容易花出去。
现在散碎银子也有了二十六两八钱多,这段日子还有送鸡蛋的收入,过年的银子是有了,喜哥儿豪爽的给了周宵三两零用,周宵只能身体力行的在床上表示对夫郎的感谢了。
喜哥儿正和周宵在榻上白日腻歪着,就听到村里的大锣响了,这锣只有在村里有大事儿的时候村长才会敲响。
喜哥儿和周宵整理好衣服,和周铭他们匆匆往村里的谷场赶去,也不知道发生啥事儿了。
等村里人到齐,村长高声道:“乡亲们,农官来咱们村子,有件大事儿和大家讲。”
“啥事儿啊,不会要打仗了吧。”
“打仗就不是农官来了,不要自己吓自己。”
村里人叽叽喳喳讨论了起来,有些忐忑不安,村长大声道:“安静!听官老爷讲话!”
那农官轻咳了一下,朗声道:“大家不必惊慌,是好事儿,如今在圣上的英明治理下,四海升平,前段时日,皇田种植了名曰甘蔗的作物,汁水甘甜可口,可做蔗糖,圣上体恤百姓,决定把甘蔗苗发给大家种植,收成后可卖去皇商赵家在青水镇的糖铺,按三斤两文钱收。”
村民沸腾了,“这甘蔗是啥啊,听这意思还能制糖呢。”
“能制糖,那可是好东西啊。”
“三斤两文钱,一亩地能种多少啊?”
农官喊道:“大家安静一下,皇田那边一亩地可收成一百三十多石甘蔗,也就是说一亩地最少也能卖十两银钱,大家也不必担心到时会降价,这是圣上和赵家定好的价格,不会变。”
“天呐,十两,我要是把旱田都种上甘蔗,这不就发财了吗!”一大叔激动道。
农官闻言,补充道:“为了保证粮食的产量,上面要求每家每户只能种一亩甘蔗。”
“啊?”众人闻言不免有些失望,但一亩地十两也不少了,要知道,水稻一亩地照顾的好,最多也就只能卖三两呢。
“需要甘蔗苗的来这边登记,来年立春就可种下去,届时会有专门的农官来教大家如何种植。”农官道。
村里人有旱田的都奔着一亩地的量报了上去,喜哥儿有些意动,“小爹,我们要种吗?”
顾筠叹了口气,“家里就一亩旱田,种了甘蔗就没有面粉吃了。”
“我们可以开一亩荒地,产量少就少点儿,总比没有强。”周宵开口道。
顾筠觉得可行,让喜哥儿他俩报上去了要一亩地的甘蔗苗。
第23章
家里的石榴树,柿子树熟了,红黄相间,沉甸甸的大石榴挂满了石榴树的枝头,柿子树顶熟透了的柿子被鸟雀啄了好些个,喜哥儿望着就有些心疼。
周宵和周铭二人上树,喜哥儿和顾筠摘树下能够着的果子装筐,没一会儿就摘了满满一筐,忙活了大半天,终于把树上能摘的都摘了下来,喜哥儿瞧着各个饱满的石榴,欣喜道:“咱家的石榴树太好了,这结的果子看着就诱人。”
喜哥儿家也有种石榴,但长得没有这么好,顾筠道:“说起来这两棵树还是我来村子的那年种上的,有好多年了。”
满满三筐石榴,五筐柿子,“这么多柿子也吃不完,小爹我们把它们晒成柿子干吧。”
顾筠点了点头,柿子干算是窝冬时必不可少的小零食,“把熟了的捡出来,剩下的削皮都晒起来吧。”
周宵他们去山上捡柴囤起来过冬,喜哥儿和顾筠坐在院子里削柿子皮,秋日的暖阳照在人身上暖洋洋的,让人昏昏欲睡,喜哥儿边削皮边和顾筠聊天,“门口的枣子也快熟了。”
周家门口的那棵枣树是周宵的太爷爷种下的,很能结果子,每年分些给村里相熟的人家,拉去镇上卖些,剩下的晒干了能吃大半年,顾筠开口道:“今年做些酸枣糕吃。”
又是喜哥儿没听过的新吃食,小爹真是懂得太多了。
“小爹,家里的米今年是不卖了吗?”喜哥儿突然想起来,自打秋收后,新米囤好,顾筠就没有开口说要卖米的事儿,这十亩的水稻家里也吃不完呀。
顾筠闻言轻拍了下额头,“我倒是把这事儿给忘了。”主要是秋收完没多久周宵他们就进山了,顾筠刚收完水稻,累的脑子都不怎么动了,也就把卖粮食的事儿给忘了。
“明天带上两筐石榴,留五亩地的粮食,剩下的拉去镇上吧,去年留的米没有吃完,把旧米一起拉去镇上米铺卖掉,有新米就不吃旧米了。”
周家四口也挺久没有去镇上逛过了,趁着这回卖米,四人把院门一关,留着豆豆酱酱在家看家,都去了镇上,大黄拉着沉甸甸的牛车走在乡间小路上,喜哥儿他们没坐车,怕累到了大黄。
“哎哟,你们怎么现在才去卖粮食啊。”谷媒么开口道。
秋收完,家家户户腰包都鼓了些,村里人趁着天儿好,组团儿去镇上买些过冬的布料做冬衣,喜哥儿他们一路上遇上了不少人,顾筠温声道:“前段日子太忙了,没时间去,这几天才闲了下来。”
“这石榴瞅着可真好,我家没种石榴树,家里人还就馋这口儿。”王家新娶的大儿媳望着那两筐石榴馋的不行,说着还叹了口气,望着顾筠的眼神不言自明。
喜哥儿撇了撇嘴,这王家新妇可真够爱占便宜的,真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顾筠没搭理她,对于他不喜欢的人他一向懒得应付。
王家大儿媳孙氏见没人理她,心中羞窘,杵了下王大,王大一欺软怕硬的懒货,自是不敢招惹周铭周宵,冲着孙氏骂道:“馋什么馋,尽给我丢人!”
孙氏不敢和王大呛声,见也是要不到了,恨恨的瞪了眼喜哥儿他们,不就是石榴吗,多值钱似的,真是抠搜!
到了镇上,顾筠他们直奔白家米铺,这米铺和丁香楼是一个东家,顾筠的熟识,年年都在他家卖,也不怕被压价。
店小二显然对周铭比较熟悉,乐呵呵的带他们从后门进米铺后院儿,顾筠道:“这袋是去年的旧米,剩下的都是新米。”
小二对他们还是比较信任的,叫了掌柜的出来,安排人把米上秤,掌柜的给了个不错的价格,新米卖了十四两二钱,旧米给了一钱银子。
和掌柜的寒暄完,顾筠他们告辞离开,刚准备去布料铺,就听后方有人叫他:“顾兄,留步。”
原来是白家当家的,白翎和他的夫郎赵伊诺,“正想着去村里找你,不曾想在这边遇到你了。”
顾筠温声道:“白老弟,好久不见了。”
路上不适合聊天儿,顾筠他们又被请进了米铺楼上厢房,“这是我儿子周宵和他夫郎喜哥儿。”顾筠开口介绍道:“这是你们白叔和他夫郎赵叔么。”
周宵和喜哥儿连忙道:“白叔,赵叔么。”
白翎笑着点了点头,“宵小子一转眼长这么大了,连夫郎都有了,时间可真快。”
赵伊诺温声道:“见面匆忙,也没准备什么见面礼,这根玉簪就当我给你俩的新婚贺礼,别嫌弃。”目光柔和的望着喜哥儿和周宵。
喜哥儿有些不知所措,望了眼顾筠,顾筠乐道:“赵叔么给的你就拿着吧。”
喜哥儿闻言接了过来,“谢谢赵叔么。
几人寒暄了会儿,白翎说起了正事儿,“前段日子钱掌柜把事儿和我说了,你十亩地的果园的果子,我茶楼要不了那么多啊。”
顾筠道:“本也没打算全部卖给你那个茶楼,你能要多少就拿多少,剩下的我再想办法。”
白翎闻言笑着望了眼赵伊诺,卖了个关子,“我要不了那么多,不还有我夫郎呢嘛。”
顾筠闻言望向赵伊诺,赵伊诺嗔了眼白翎,也不再卖关子,“我家制糖师傅弄出了种果脯糖,和蜜饯差不多,在京城那边反响很不错,青水镇这边糖铺也打算明年卖这种糖,刚打算找地方收果子,就听阿翎说你家有十亩果园,这不赶巧儿了嘛。”
顾筠闻言眼睛一亮,“你家师傅可真是个发明小天才,这下我可算是放心了。”
众人又聊了会儿,白翎带着他们去丁香楼饱餐了一顿,“这丁香楼的丁香鱼味道可是一绝,是从南海那边拉过来的,你们可要多吃些。”
小鱼仔咸香有嚼劲,喜哥儿吃了一口就喜欢上了,但又不好意思多夹,周宵见状夹了一碗给他,众人有些欣慰的看着他俩,小两口还挺恩爱,喜哥儿被看的脸色爆红,长辈们才收回视线,继续说说笑笑去了。
15/85 首页 上一页 13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