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小说

[红楼同人]红楼之真赢家——Panax

时间:2016-12-01 19:56:54  作者:Panax

  甄应嘉会不会觉得他不诚心呢?
  康和平静了一下,然而在开口之前还是怂了,“我母亲就是……跟太子妃熟识,甄姑娘去太子妃屋里了。”
  康和一边说一边点头,想着这么一点点说也挺好的。
  于是他说完,又用余光扫了甄应嘉一眼,却见甄应嘉没什么惊讶的表情。殊不知甄应嘉正在印证自己的猜测。
  这么说康和真的是五皇子了?
  将来五皇子继位的可能性又有多少呢?不过几个皇子里头,这一位算是甄应嘉最最熟识的了,就算只有一分的可能性,甄应嘉也打算给他活动到十分。
  不过现在,甄应嘉决定显示一下自己的处事不惊,以及智商超群,还有就是跟皇帝的私交很是不错,会是一个很好的帮手。
  小路上空无一人,甄应嘉扭头冲着康和笑了笑,“我来书院的第一天,你便知道我夫人是山长的孙女儿吧。”
  康和点头,只听甄应嘉又道:“当日我便觉得你不同常人,后来……当然他们都没说漏嘴,都是我旁敲侧击出来的。”
  康和释然,道:“当日我不是诚心隐瞒,只是……”
  甄应嘉很是体贴的表示赞同,一副“我懂得”的眼神看着康和,“当年圣上没登基之前来江南,也是隐姓埋名。”
  康和大大的松了口气,又笑道:“我倒是没看出来你已经知道了。”
  甄应嘉笑了两声,下意识去翻了翻他的金手指,果真匿名用户已经消失不见了,原先属于匿名用户的几条评论已经挂上了康和名字。
  只是可惜,甄应嘉的金手指要升到三级才能去看别人的主页,不然甄应嘉从康和这个名字点进去,就能看见他的简介第一句是这么写的。
  康和,太子嫡长子,建元三年八月初三出生。
  虽然误会继续存在,但是两人经过一番“坦白”之后,感情越发的好了。
  冬至过后,康和回京城过年,甄应嘉还来了一把十里相送,将人送出了金陵城才回转。
  很快便是过年了,因为甄家才死了主母,这个年跟往常比,过得很是愁云惨淡,不过很快甄应嘉便没工夫操心这个了。
  去年他去书院的时候,李达济就跟他仔细讲解过科举的整个流程,以及什么地方考的是真才实学,什么地方有机会动手脚。
  当然能动手脚的地方都是甄应嘉自己推测出来的,李达济作为一个老学究,讲究的是基础扎实,能帮着甄应嘉收集历年考题在他看来已经是作弊了。
  去年甄应嘉便知道因为今年八月要乡试,所以县试和院试都会提前,现在便是了。
  正月十五,县衙里摆了告示出来,二月十五县试。
  甄应嘉一拍大腿,终于来了!
  只是不知道康和能不能在科举之前赶回来。两人坦白之后,康和也说了自己打算科举,是想在读书人里刷一刷好感和存在度。
  对此甄应嘉表示完全理解,提前的感情投资嘛。
  等他表现出对皇位的要求之后,这一帮曾经跟他一起科举过的士子们便是最好的舆论导向了,甚至等他当了皇帝,这些算是天子同窗的官员们也会是最好的帮手。
  甄应嘉想了想,决定等康和回来一起报名。
  因为县试报名材料里有一条,要五名学子相互作保,如果他的名字跟未来皇帝出现在同一张保书上。
  想想也是能上史书的喜事了。
  
  第19章
  
  二月初三,康和再次出现在书院里。
  甄应嘉松了口气,笑着迎了上去,虽说在二月十日之前都可报名,但是难道真要拖到最后一天吗?
  康和休息了一日,第二天一早,两人同去县衙报名了。
  说起来这科举报名的繁琐程度堪比选秀了。
  一共要准备三份材料,先是自己的履历,还得简要的写一写祖上三代父母的履历。甄应嘉自己的这一份还好办,不过他倒是挺好奇康和准备怎么写。
  父亲:建元帝
  祖父:圣明帝
  想想就觉得要吓死人了。
  下来就是五童互结保单,一起考试的五个人互相做保,如果有一个人作弊,剩下的全部连坐。
  这个也不用太担心,甄应嘉的这一份上,除了康和,剩下的全是青松书院的人。要知道县试只是考试的第一关,基本上是识字、字体清楚、稍稍有点文采就能过的。
  而来青松书院作为江南最有名的书院,收取的都是已经有了底子的士子,换句话说,只要没得罪考官,或者遇上什么天灾人祸,比方家里长辈死了,大概八成都能过了乡试,所以县试就更不用怕了。
  打个比方,青松书院能进来至少都是高中水平了,让高中生去做小学的入学测试,谁会去作弊呢。
  最后一份就是来自不同人的保证书,其中一份必须是本县廪生的,另一份则是当地乡绅。
  廪生就是通过院试的秀才,其中最好的一等由县衙每月发补贴,叫做廪生。这个在青松书院也不用愁,毕竟廪生也是要来书院读书的。
  若是小私塾出来的,请廪生作保少不得花点银子,不过甄应嘉跟同窗们关系一直很好,找个作保的轻而易举。
  至于另一位作保的当地乡绅,选择不要太多。
  在婉言拒绝了主动上门请缨的知府和左布政使,以及去信给林如海表明不需要帮助之后,甄应嘉严格按照乡绅的含义,请了青松书院的山长,同时也是他故去夫人的祖父李达济作保。
  “我可轻易不给人作保,”李达济看了甄应嘉半响,默默说了这样一句话。
  只是甄应嘉在书院已经住了大半年了,早就对李达济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原主留给他的印象里,李达济是个固执而且死板的老头,不过根据甄应嘉这半年的挖掘……
  这其实是个傲娇的老头啊~
  这不还没等甄应嘉开口,李达济又给自己找好台阶下来,“我做保的,至少都去金銮殿参加殿试了!”老头咆哮了一句,将早就写好的保书拍在桌上,双手背着扭头就走了,“要是你没金榜题名,别说是从青松书院出来的!”
  之后还有一句声音更小的,“反正你也是隐姓埋名来读书的。”
  甄应嘉回想起这一段来,笑得很是开心,只是笑完之后又忍不住去瞄康和手上的材料了。
  也不知道他找的谁。
  不过康和一点都没满足他的好奇心,一直表情严肃的朝前走着。
  两人到了县衙,依照指示牌去了县署礼房,虽然一开始甄应嘉觉得报名晚了,不过屋里还是有不少人的。
  甄应嘉跟康和两个站在后头,一边等着队伍前进,一边小声说着话。
  “早就听说每逢乡试年,参加县试和府试的人就会特别多,现在一看果真如此。”甄应嘉看了排在他们前面是个头发已经全白的人,不免感叹了一句。
  康和也看见了这人,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摇头道:“他这把年纪……朝廷规定七十岁致仕,还能剩下——”
  后面两个字虽然没说出来,不过甄应嘉也能猜出来他说的什么,“还能剩下几年”。
  虽然甄应嘉理解他的顾虑,不过……“你在京里可遇见什么事情了?”
  康和看了甄应嘉一眼,“太子越发的不好了。”
  这个消息甄应嘉已经听女儿说过一次了,现在从康和的嘴里说出来……难道他是怕多嫡之时他不在京城被人抢了先?
  不过在皇帝废太子的时候,还是躲开这个风暴中心的好。
  甄应嘉安慰道:“这岂不对你很有利?躲开这段日子,等圣上平静下来再回去。”况且他还知道太子后来被封了义忠亲王,证明虽然没重回政治舞台,但是也没失宠的太严重,这个时候万一不小心踩了他,或者没将他踩死,将来被使绊子怎么办。
  康和点头,“的确有利……”太子最喜欢的是赵侧妃生的康全,若是继位的是太子……他想要皇位怕是难上加难。
  因为要逐一核对三份材料上的信息,县署礼房还专门加派了人手,于是很快便轮到甄应嘉他们了。
  小吏对着两人的履历上的“白面无须”等等字样将两人打量个遍,又着重了看两人的保证书,没发现什么问题,便给了他们两个一人一个牌子。
  这便是古代的准考证了。
  甄应嘉虽然早就听说了,可是东西拿在手里还是有点新奇,牌子上头写了考试的时间地点,还有考号等等。
  他拿到的号码是一千四百五十七,“江南不愧是科举大省,单单一个县城便有这么多人了。”
  康和笑了笑,“难道你担心考不上吗?”
  怎么可能!
  两人笑着离开了县衙。
  只是等到他们出去,身后的两名小吏对视一眼,其中一个年轻的拿起甄应嘉的履历来,道:“瞧瞧这个,又是一个祖上三代都有官的,不过要比方才那个官儿大多了。”
  年长的不过扫了一眼,便立即严肃起来,道:“你知道什么,体仁院是什么地方?那是今上的行宫,这一位便是甄大人了。”
  听见甄大人三个字,小吏不免有些迟疑,他皱了眉头道:“他不是已经做官了吗?还能再考一次。”
  “嗯,管他们那么多呢,又有人进来了,好好干活。”年长的将话题差了过去,不过没过多久,便寻了个理由去内院找知县了。
  “大人,那体仁院总裁甄应嘉也来应试了。”
  “这可不好办了。”
  “那您看……”小吏试探道:“依小的看,还是录了王大人家里的公子做案首的好。毕竟那位公子的伯父可是王子腾,这位甄大人……家里就剩下他一个了。而且甄家三代都是圣上特许恩准的官儿,一个读书人都没出过。”
  “你不懂。”
  小吏原本以为知县要夸奖他了,谁知道知县放了茶杯,反而训斥了他一句。
  “王大人官儿虽做得大,不过却是个武官……甄家虽没读书人,不过早先却管着圣上的行宫……”
  “那大人是想点了甄应嘉做案首?”
  哪知知县又摇头了,“本官还得好好想想。案首是本官点的,怎么也得利用好这次机会。你先出去,好好盯着,看看还有谁来报名。”
  知县明年就要满了任期,调任的时候能不能去个好地方,就看今年的活动了。不过知县这种一县父母官,在江南这种卧虎藏龙的地方,着实不够看的。
  上官他都巴结不上,唯一能找找机会的,便是趁着科举来结交几个能帮上忙的人了。
  要知道县试的第一名,是知县全权决定的。而且这第一名说起来也有不少好处,比方可以从县衙领取廪米,当然这点廪米连知县都看不上眼,就更别提甄家和王家了。
  不过除此之外,案首还有个好处,只要自己不作死不犯忌讳,后面的府试和院试那是稳稳妥妥的手到擒来。
  这么说吧,只要县试得了第一,那就是提前预定了秀才的身份。
  虽然只是科举路上的第一步,不过去年朝廷才重新修订了黄册,全国上下一共七千多万人口,其中秀才不过五十万出头,一百二十人里才能出一个秀才,所以知县一直觉得这个礼,还是拿得出手的。
  只是究竟选谁当案首呢。
  王公子的伯父已经是官儿了,立即就能说上话,但是甄应嘉离当官怎么还得几年,可是知县这两天又打听到了一个消息:甄应嘉虽辞官了,不过圣上还是准许他上奏疏的。
  知县纠结了。
  甄应嘉和康和两人报完名,又回去书院被李达济“特训”,在他反反复复的“我这辈子就没指点过身上没功名的人”的抱怨中,终于到了二月十四。
  两人早早睡下,子时刚过,便被下人叫醒,一番洗漱之后,在朦胧星光中,到了县城科考的场所。
  甄应嘉叹了口气,比电视里演得惨多了。
  江南明明是全天下最富庶的地方,为什么考场修的依旧跟牛棚一样。
  只是叹气归叹气,甄应嘉被小吏还算礼貌的搜身之后,拿着自己的东西进去考场,康和就在他旁边一间屋子。
  县试的试卷一点都不难,考的都是最基本的东西。
  比方四书五经,这些内容要从县试一直考到会试,只是程度各有不同。县试的时候,考题是默写,到了会试,就得按照八股文的格式做出新意来。
  还有诗词,县试上考的,都是基本的韵律,比方晚照对晴空等等。
  又比方还要考圣训,也就是皇帝说过的话,甄应嘉把这个叫做名人名言。
  甄应嘉一边答题,一边还有时间走神。他不是没有虚荣心的,小三元大三元这种“虚名”他都想要。
  当初县试之前便想过要不要去拜访一下知县,不过最后觉得从县试就开始拜访考官略显心虚,于是作罢了,只是现如今看了考题,这种考试,他怎么可能不得第一!
  不过半天时间,甄应嘉就答完了卷子。
  其实也不是很难,所以贾宝玉究竟是为了什么才没参加科举的?
  甄应嘉起身交了考卷,不免又赞叹了一句:这种直接把卷子交到考官手里的考试,实在是太容易作弊了!
  
  第20章
  
  甄应嘉将试卷送到主持县试的孙知县手里,他看见知县眼神里的示好,波澜不惊的微微点了点头。
  只是考场之上不便多说,两人打过照面甄应嘉便出去了。
  坐在门口的茶馆二楼等了没多久,康和也交了卷子出了考场。
  “排名要后天公布,不如我们在县城里再住上两夜?”
  康和点头,笑道:“你倒是很有闲情逸致。”因为已经算是跟甄应嘉坦诚相交,他也不太避讳人了,叹了口气道:“我也不瞒你,这已经是我出来游离的第二年了,今年乡试之后,我怕是要回京了。”
  甄应嘉突然有点同情他。
  康和看着下面人头攒动,生了点感慨出来,摇了摇头说了一句大实话,“回去京城,再不会有这么清闲的日子。”
  甄应嘉拍了拍他的肩膀,正想说点什么,突然听见下面一阵喧哗的叫卖声。
  “这次的名单出来了,二两银子一份,谁要?”
  甄应嘉住在青松书院,对县试虽说是志在必得,但是连李达济都说他必过的,所以也没下什么功夫搜集信息。
  现在听了几句,发现下面明显是在叫卖这一次参加科考的人的名单,有点不明就里,他看了康和一眼,发现康和也是一脸疑惑。
  甄应嘉叫了仆人去楼下打听消息,不多时,仆人上来,后边还跟着几个人。
  “的确是这次参加县试的名单。”仆人在甄应嘉身边小声道:“据说是这一位孙大人的师爷想出的主意,江南的世家学子基本都在这一县里,只要二两银子就能知己知彼,连一路考到殿试的对手差不多都在这名单里了。”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