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那一夜楚观月一席话点醒,只怕他绝不会明白当年为何空有惊世才华与满腔抱负却如此的不得志。 距离金榜题名不过一个月不到,便接到了一纸调令任为大理寺右寺丞,短短一个月时间自从六品翰林院修撰升为正五品大理寺右寺丞,可谓令人艳羡。然则明眼人一看便知,大理寺右寺丞乃是闲职,这调令内有乾坤。 对比当日楚观月所言,几乎丝毫不差。 郁闷之余,借着酒意向那人倾诉,说道:"观月,果真被你言中。我终究还是太过幼稚,这官场上的钩心斗角,我做不到也不愿做,倒不如远离朝堂,做个遁世之人罢了。" 自那一日起,便时时心念着那风华绝代的人,忍不住的想去亲近,却又克制着自己,唯恐深埋心中的绮念玷污了那般高洁之人。 楚观月却因为赞赏左钟离才华,引为知己,他既未识情事,便从不曾想到旁人对他会有别的意思。 看着左钟离酒醉微熏,眉宇间尽是苦闷,楚观月笑的云淡风轻,说道:"你如今不过少年,便要学老人家们做隐士么?做隐士容易,为臣子艰难,你我皆知。但隐士只能独善其身,臣子却可兼济天下。你既然身怀抱负,怎能因为这样的挫折便退却了呢?以你的才智,只需稍稍用心,自然便能深谙官场游戏。" "可是,我不愿啊!观月,我不愿就此沉入那淤泥之中呀!" 楚观月再笑:"你究竟在矜持什么?若能实现宏愿,稍稍的玩弄权术又如何?莲能出淤泥而不染,相信你也能够......" 这一句"相信你"无疑令他心中重燃斗志,在大理寺韬光养晦,渐渐变得世故,然则毕竟从前锋芒过盛,得罪了权贵,一时难以挽回。 转机出现在八个月后,这时距离金榜题名时已然过去近一年。楚太师忽然设宴,再次特意邀请了此时身为大理寺右寺丞左钟离。 筵席中,有意无意的提到,愿意把么女楚惠许配给左钟离。 楚晋年过半百,前后娶有两名正妻,侍妾数十人,前一个正妻郑氏为他生下一女两男,那长女便是入宫为妃的楚婉。二十年前,郑氏病亡,楚晋又娶了赵氏为妻,先后育有一男一女,其中的女孩便是么女楚惠,年方十五岁。此外侧室侍妾亦生下男女数人,楚观月便是其中之一,他在楚府原是身份低微,丝毫不受重视,待长到十三岁时,却因为在一次夜宴上展露过人才华,进而被注意到无双容姿,才稍得楚晋重视。但毕竟非正室所出,因此地位尴尬。 楚太师之女,那身份简直比郡主还要尊荣几分,只消攀上这门亲事,荣华富贵指日可待。何况素来传闻楚惠容姿之美,只略逊楚观月及楚婉几分,早两年求亲之人便已踏破门槛。但楚惠自幼被母亲赵氏娇宠,寻常贵族子弟哪里看得上眼,况且当时毕竟年幼,便一直不曾许配人家。 却不知怎么的,竟对左钟离动了心。左钟离虽然模样只是端正,但自有一份独特气质,又是本朝罕见的才子,谈吐当然不凡,不经意间的言语,便打动了小姐芳心。 若不是楚惠闹死闹活非卿不嫁,楚晋又怎么会屑于向左钟离提出婚事?但转念一想,左钟离这人毕竟是有才的,若是能成为自己女婿,为自己所用,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此才应允了楚惠的要求。心想,自己亲自开口,左钟离断无拒绝可能。 若左钟离攀上这一门亲事,此后理所当然平步青云。 看着楚惠与楚观月有几分相似的侧脸,左钟离不由想到深藏心底的绮念,微一犹豫,站起身作揖行礼,道:"能得楚小姐青睐,左钟离感激不尽,然左钟离出生低微,才疏志浅,实在高攀不起。" 楚氏父女愣了片刻,方会意到左钟离竟然拒绝了这门婚事。 楚惠掩面啼哭而去。楚晋一张老脸铁青,亦甩袖离去。 这一次转折,左钟离仕途更为坎坷,不过数日,便有人上奏弹劾,左右一些莫须有的罪名,不日便被押入大牢候审。待入了牢,便如被遗忘般,再无人问起。 入牢那日,上京降了场大雪,北风肆虐,天寒地冻。 再几日,左钟离在牢中不耐严寒,得了病,神智迷糊间,听见狱卒闲聊,言谈间竟然说道:"听说,那楚观月忽然死了。" "正是,他久病之身,耐不得这几日严寒,便去了。那样的美人,倒实在可惜。" 惊闻噩耗,左钟离几欲成狂。 不过入牢数日,便阴阳两隔,竟连最后一面也不曾见着。当下心如死灰,想到:若是病死了,能在黄泉之下见着那人也好。 但毕竟年轻体健,这一场风寒还是慢慢捱过去了。心中每每思及楚观月,痛惜不已,然身陷牢狱,竟连坟前凭吊亦不能得偿所愿。 再见天日,已是次年夏初。太子水祈宏逼宫夺位,称祈帝,改号天祈元年,又着人查了楚氏的罪,最后判了满门抄斩。 左钟离因开罪楚晋而入狱,便被算入楚晋敌对一系,此时俨然成了忠臣,获释出狱,调入刑部,渐得祈帝重用。 这一回,他已经真正懂得如何收敛光华,圆滑世故,自此在官场中如鱼得水,步步高升,天祈三年任刑部尚书,天祈五年封相,终于位极人臣。 这一眨眼,已经过去了十年。 当年心高气傲、锋芒毕露的少年到如今已被这浊世打磨的温润内敛,只在不经意间,散出一些淡然光泽。 这十年里,深思恍惚间,每每总想到与楚观月相交的短短几个月时间,那人的绝世风华深深烙入心中,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透出过人风采,这天底下,真真再也找不到一个比他更完美的人了。 有时月下对弈,抬眼看见的是那双清澈的眼,纯净如圣山雪水。他虽然身份难堪,幼年多受欺凌,但却不曾让仇与恨染污了双眼。他虽然淡泊宁静,却又凭着天生聪慧通过那双眼看透世情。 他时时倚躺在院中榻上,遥望天空,凝视明月,任银色霜华洒落脸庞。左钟离每每看的入痴,末了不由叹道:"究竟是楚观月观月,还是月观楚观月?" 楚观月淡淡说道:"我自幼身子不好,今日尚能坐在这里观月,明日却未知是否已在九泉之下。我总想着,这人世还有许多风景未曾见过,若是能长久的活着该有多好。"掩口一阵低咳,道:"毕竟我已经衣食无忧的享乐了这十几年,是我贪心了。" 左钟离心中一紧,张口道:"不,不是贪心,你本就该活的长长久久。" 然则他一心期盼能活的长久之人,只因为一场大雪便逝去了。待左钟离出狱后,楚家满门抄斩,当日府邸物是人非,竟连楚观月之坟也找不见,竟有一种余生茫茫之感。 这十年毕竟还是过去了,再强烈的感情也终究变淡,深深埋在心中,只得午夜梦回时,心中苦涩几许。 若不是那日乍见熟悉笔迹,重又在心中激起千层浪,也许再过十年,想到那人时便不会如此伤痛怅然罢。 但,半分堂里青莲的那句话缭绕在耳畔,总觉得其中必有隐情。 楚观月已死,那么秦观月又究竟是何人?这样一模一样的字迹,一字之差的名字,他是否会是那观月之人? 当日未亲眼看见楚观月病去,更甚至连坟亦未见,心里便不由存着侥幸,只期盼着......若是观月未死,该有多好! 皱眉想到昨夜在江府之中,江白神情轻浮,言语暧昧,最终却只是说与那秦观月不过泛泛之交,只知道他出京行走游医,竟再无甚么消息。 不由对江白恼恨异常,既然只知这些,先前又何必卖许多关子,摆着那轻浮的姿态。 大约是见他神情带怒,念及身为江雉之友,江白毕竟不曾完全失了分寸,说道:"秦观月出京前,似是打算往西北方向行去。" 舒一口气,为总算得到些许消息而欣慰,心中暗暗盘算派人往西北方向寻找消息。 却不知此时,秦观月正为了一株罕见的药草,搭船沿着运河一路南下。 第 5 章 原以为那秦观月盛名在外,既有了方向,便应是容易寻着的。却不想茫茫人海,竟不见他的身影,一连寻了两个多月,一无所获。 非但是西北方向,便是北方与西面都寻过了,莫说是找到人,便连经过的痕迹都没有,不免心中生出些疑惑来。究竟是这秦观月行踪过于隐秘,还是......那日江白指的方向本就是错误? 若秦观月并未往西北方向去,那么,江白是误指还是存心的误导呢? 不由摇了摇头,为自己竟生出这样的猜测感到好笑,江白虽则浪荡成性,与己却并无丝毫过节,便是看在自己与江雉相交一场的份上,也不该会故意耍弄自己才是。 秦观月本来便是行踪不定之人,也许出京之后临时改变了主意,并未往西行罢。 既然西北方向都已寻过了,不如派人往南寻,或许有所线索。 心里正盘算着如此一番计划,却忽然间政事繁忙起来,一时便把这事情耽搁了下来。 六月里,正是各地王侯将臣入京面圣之日,上京风云际会,各派人马聚集在一起,少不得许多明的暗的事情,左钟离身处这权势中心,不得不小心应对,一时间大有身心疲惫之感。 先是江宁郡王莫闻携郡主莫韶华入京。 说起来,这江宁郡府与皇室渊源实在颇深。江宁郡府莫氏乃是本朝开国功臣之一,被封赐南方富饶之地江宁郡,自开朝来,因为多与皇室联姻,世世尊荣,今上祈帝之母便出自江宁郡府,当年也是因为有江宁郡府背后支持,祈帝才得以顺利夺位。此次江宁郡王携郡主入今,左钟离已猜出些用意来,大约太后是想将江宁郡主许配给太子水晟澈,也好巩固势力。 这件事,对太子倒确实是极有利的。 左钟离心里微生出些同情,心想:皇室子弟终究免不了政治联姻,便是婚姻也要算计为争权夺势的筹码,不免悲哀。 只是太子水晟澈冷心冷情,也许立谁为妃都无所谓罢。何况素闻江宁郡主莫韶华温柔贤淑,更是美貌无双,太子水晟澈也并不算牺牲。 这桩事情,尚未摆到台面之上,左钟离倒也并不需太过操心。叫他担忧的却是令一桩事情。 六月十一,宁王入京,这才是需他全神应对之事。 宁王水祈丹,为今上第五皇弟,镇守北疆,手握重兵,原本倒也还算安分,近年来却听闻宁王对今上有些不满之意。 北疆之外,蛮族骚乱一直是本朝隐患,数百年来屡次征伐,虽则本朝大多获胜,却未能彻底铲除。蛮族战败则逃退,经年恢复元气又出来扰乱边境,如此反复,如野草般烧也烧不尽。到祈帝登位时,宁王力主调动大军,远赴疆外,务必将蛮族歼灭,祈帝却以为如此劳民伤财,损耗过大,便要与蛮族议和。这样一来,两人意见相左,不免便互相心生不满。 非但如此,更重要的则是,宁王素与安王交好。 那安王水祈苏是什么样的人物?他母妃楚氏一族当年满门抄斩,安王在京中隐忍多年,便在祈帝眼皮底下,硬是一分分的建出势力来,其野心简直路人皆知。若他与宁王密谋,要掀起些滔天巨浪也绝非难事。 莫说左钟离为此紧张,便是祈帝,这些日子来亦隐隐的露出焦虑之态,似是在忌惮什么。 眼看着那日子一天天近了,左钟离觉得京中流动着诡异气氛,似是有什么大事便要发生了。 六月初六那日,安王水祈苏寿筵,宴请京中诸臣,虽则祈帝已默许了官员赴宴,左钟离略一思索,觉得还是不去为妙,便寻了个借口,说是事务繁忙。自己未亲自去,只派人送了两幅字画作为寿礼,一来他一贯廉直,薪俸有限,着实买不起名贵之物;二来水祈苏贵为安王,什么奇珍异宝不曾见过,再送珍宝也未见得能入他眼,倒不如不送。 倒不曾想到,这一场寿宴未去,竟错过了太子与安王的一场交锋。 第二日上朝,正在殿外等候,便听见诸臣窃窃私语,隐约听到写"琴师"、"太子"之类的字词时,左钟离仍未多想。这时礼部侍郎张力忽然凑近,说道:"左大人,昨夜你不曾赴安王的寿宴,倒是有些可惜了。" 左钟离微一愕然,随即笑道:"昨夜可是有什么精彩?" 张力道:"正是!昨夜里,太子殿下的琴师为安王献艺,弹了一曲,简直叫人心醉神迷。"这礼部侍郎一脸的回味神情,将安王夜宴上突然出现的白衣琴师献艺弹曲之事绘声绘色的说了一遍。 一旁户部尚书王经听见张力正说此事,亦附和道:"可不是?那京兆尹周全献上的舞姬也算极品,但比之那琴师却是大大不如。" 左钟离疑道:"太子殿下的琴师?"他素来无心赏乐,更不会去关注太子东宫之内有什么伎人,不由大感茫然,却又觉得此事听起来似乎有些蹊跷。 张力道:"说来,竟想不到太子殿下东宫之内藏有这样才艺过人的琴师。那琴师昨夜里出现的突然,简直好似从天而降一般,大家本以为又是周全安排的,要不是太子突然驾到......" 王焕笑道:"换我是太子殿下,只怕也要将这样的人儿好生的藏起来。张大人不见昨夜里连安王殿下都开口要人?只可惜......若不是太子殿下坚持,兴许你我也能一睹那人真面目。" 张力憾道:"正是,可惜啊!" 这两人越说越投机,反倒把左钟离晾在了一旁。左钟离默不作声,听两人言语,暗暗心惊。 他心里固然对那琴师起了好奇,却更讶于太子举动? 安王夜宴,太子本是不必赴宴的,此时正当暗潮涌动之时,任何一个细小举动也许便会影响大局,太子又是何苦无缘无故招惹安王,徒增过节。 正思量间,看见太子行色匆匆走来,恰此时殿门打开,宦臣宣布早朝。众人连忙整理官服,依次列队入殿,叩首高呼万岁。 早朝之后,左钟离被各部官员围着处理事务,待得空脱身,已过午时。上轿回家,出去不多远,心念一动,便吩咐轿夫转去东宫。 东宫侍卫哪里会不认识当朝左相,立刻一边派人传报,一边就将左钟离引向前殿。走到殿门口,左钟离眼角余光看见一个白衣削长的背影转过回廊,消失不见,不由微怔,只觉得那背影似是有些熟悉。 不及思索,太子水晟澈已经迎了上来,主宾在殿中入座,等宫人奉上香茗,太子水晟澈示意宫人退下,殿中霎时便只余太子水晟澈与左钟离两人。 太子水晟澈笑问道:"左相大驾光临,不知有何要事?" 此时水晟澈已换过常服,少了几许殿堂上张扬锋锐的气质,倒添了几分平和,一双眼透出极细微一丝笑意,似是遇到什么愉悦之事。 这一闪而逝的目光变化固然细微,但左钟离精于审时度势,哪里会看不出来,不由心中微愣。太子水晟澈冷心冷情,这么些年,他看的再清楚不过,虽则时时脸带笑容,眼中却笑意未达。如今也不知遇到了什么事情?竟让左钟离隐隐生出一种错觉,好像这太子水晟澈变了个人似的。 虽然心中讶异,却并不出言揭穿,只是一贯的平和之色,说道:"殿下,臣此来只为一件事。" 水晟澈微一扬眉,道:"左相但请直说无妨。" 左钟离道:"殿下莫怪臣小题大做。这几日各地王侯将臣入京面圣,各派人马聚集,上京风云际会,殿下理当谨慎应对,以免节外生枝。" 水晟澈一愣,随即会意,道:"左相可是在怪本宫昨夜不该去给十一皇叔拜寿?" 左钟离连忙道:"臣不敢。"稍做犹豫,便又说道:"殿下何苦为了一个伶人招惹安王殿下?" 水晟澈苦笑一下,道:"左相,若只是个寻常伶人,本宫自然何必去招惹十一皇叔。只是......"摆摆手,说道:"罢了,此事本宫自有分寸,左相无需担忧。" 左钟离心中讶异,听太子水晟澈之言,那琴师显然并非普通伶人,想到早时听张力所言,太子与那琴师似是关系有些暧昧,不由觉得有些说不上的感觉,莫非那琴师果真太子男宠?本朝风气开放,男子相好也为寻常,便是左钟离自己,这十年魂牵梦萦的也免不得是个男人,但若太子为私情而失了常智,便有些不好了。
3/1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