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小说

遥遥长路----听书——

时间:2008-11-14 02:30:22  作者:

遥遥长路

1 当朝
宋太祖为人仁德宽厚,而且生性节俭,质任自然,不事矫饰。登基之初,十分喜欢微服出访。有人劝谏不让他轻易外出,太祖却说:"帝王之兴,自有天命,周世宗见诸将方面大耳者皆杀之,我终日侍侧,不能害也。"此后微服出访的次数越来越多。如果有劝谏的,太祖就说:"有天命者任自为之,不汝禁也。"
当开封的新宫建成时,太祖坐于正殿,令洞开诸门,并对左右曰:"此如我心,少有邪曲,人皆见之。"
诚如其言。太祖的仁德宽宏,亦体现在对待降臣和有功的大臣身上。对于降臣,太祖不仅不杀,而且宽以待之。比如吴越钱俶来朝,从宰相以下都要求将他扣留或杀死。太祖不听,而遣送他归国。在钱俶辞行时,太祖送给他一包东西,都是宋朝将相请太祖扣留或杀掉钱俶的奏折。钱俶看后,十分感激,自此江南平。
再如南汉刘鋹在其国时,喜好用毒酒毒杀臣下。归顺宋朝后,一次太祖赐酒给他,刘鋹怀疑酒中有毒,便捧杯哭泣道:"臣罪在不赦,陛下既待臣以不死,愿为大梁布衣,观太平之盛,未敢饮此酒。"太祖笑着对他说:"朕推赤心于人腹中,宁肯尔耶?"于是取刘鋹的酒杯自己喝了,而另外赐酒给他。
首先,太祖解除了节度使的权力,并派资望较低的人去统帅禁军。同时规定,禁军不再设置最高统帅,把禁军两司(殿前司和侍卫马步军司)分为"三衙",即殿前司与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鼎足而立。这些将领虽统率军队,而军队的调遣和移防等事则须听命于枢密院。同时,还实行"更戍法",禁军的驻屯地点,每隔几年更调一次,而将领却不随之更动,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防止军队为将领所私有。
但另一方面,这种措施也使宋代对外的武功远远比不上汉唐。
其次,在政治上,太祖还采取措施分割宰相权力和削减地方长官的权力。与唐朝宰相权力过大相反,宋初不仅在宰相之下添设"参知政事"作为副贰,而且还把枢密使和三司使定为常设官员,以枢密使分取宰相的军政大权,以三司(盐铁、度支、户部)使分取宰相的财政大权。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也就是说,宰相主政,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一切都要通过皇帝。同时,提高御史台、谏院等监察机构的权力和地位。经过这些改革,宰相只剩下有限的权力,而皇帝可以总揽大权。
宋朝还规定州郡长官不能兼任一个州郡以上的职务,并且州郡的兵权、财权和司法权也归朝廷。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各地行政长官也由朝廷委派。从此结束了武人专横跋扈的局面。而且地方长官的权力分散,任期又短,武力削弱,无法与朝廷对抗。
第三,進一步完善科举制度。由于宋朝的地方长官多由文官担任,而选拔这些官员的途径就是科举考试。北宋建国后,就逐渐采取许多措施,严格考试程序,增加录取名额,提高被录取人的待遇。从宋太祖后期起,举人经礼部试之后,必须再通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才算合格。这样,被录取的人便成为"天子门生"。 宋太宗在位的21年中,通过科举而得官的将近一万人。宋朝的这种趋于完善的科举制度,对后世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经济上,北宋在土地政策上,采取了"不抑兼并"和"田制不立"的政策,这一政策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减少了政府对土地的政治干预,客观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也使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政府获得的土地税也逐渐减少。到北宋中期,达到了"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伪冒,习以成俗" (《宋史·食货志》)的地步。
北宋的农业税,沿用唐朝后期以来的两税法,分夏秋两次征收,税额较低。
第五,在对外关系上,对辽和西夏国采取被动防守的方针,即只在边境上屯驻少量的禁军。
太祖受命杜太后,传位于弟弟,即太宗。一次,太宗生病,太祖亲自前往探视,并亲自为其灼艾。太宗觉得痛,太祖就取艾自灸。太祖常常对近臣说:"太宗龙行虎步,生时有异,他日必为太平天子,福德吾所不及云。"
976年初,太祖去世,终年五十岁。谥曰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
《宋史》称赞太祖说:"五季乱极,宋太祖起介胄之中,践九五之位,原其得国,视晋、汉、周亦岂甚相绝哉?及其发号施令,名藩大将,俯首听命,四方列国,次第削平,此非人力所易致也。建隆以来,释藩镇兵权,绳赃吏重法,以塞浊乱之源。州郡司牧,下至令录、幕职,躬自引对。务农兴学,慎罚薄敛,与世休息,迄于丕平。治定功成,制礼作乐。在位十有七年之间,而三百余载之基,传之子孙,世有典则。遂使三代而降,考论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乌呼,创业垂统之君,规模若是,亦可谓远也已矣!"
赵宋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的影响及科举制度的沿袭与变革。
科举制度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日趋成熟,表现得更加开放和规范,并以其广泛的社会触角,强烈的吸引力和巨大的社会功能对赣文化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宋代的科举制度通过确立公平竞争,择优取士授官的原则,把读书、应试与做官紧密地联系起来,真正实行"学而优则仕"。至此,宋代科举的大门向整个社会敞开,应试几乎不受任何出身限制。此外,科举考试严格的考试程序和严密的考试规则,革除了"问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的弊病,使"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原则得到真正的贯彻。因此,"朝为田舍郎"的士子,完全可能凭借其优异的考试成绩,取胜于科场,从而"暮登天子堂"。而且士子一旦登科入仕,功名利禄便滚滚而来,不但光宗耀祖,而且封妻荫子。
至此,读书---应试---做官成为广大士子个人奋斗的三部曲。宋真宗赵桓则赤裸裸地鼓吹:"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驾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问窗前读。"就连宋代的启蒙教材也直言不讳:"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为此,广大士子视读书、应举为猎取功名利禄的利器,乐此不彼,纵然老死场屋仍名落孙山,亦不改初衷。有感于此,就连朱熹也不免感慨万千:"居今之世,使孔子复生,也不免应举。"

2 因缘
北宋时期,开封史称东京,为宋朝国都长达成168年,历经九代帝王。东京城周阔30余公里,由外城、内城、皇城三座城池组成,人口达150万,是一座气势雄伟,规模宏大,富丽辉煌的都城。
所有的文人梦想实现的宝殿,那遥远的东京。

宋朝的苏州,城区内外,不但河水错综,可供运输洗濯之用,而且用小石子铺砌街道,即在下雨天,亦可不致湿脚,故有"雨天可穿红绣鞋"的说话。
苏州的丁香巷,是一条典型的苏州小巷,她西起平江路,东止仓街,北面是中张家巷,南面是大柳枝巷。那是细雨迷蒙里悠长又寂寥的小巷,或是"小楼昨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小巷,她使思绪便会从纷繁琐碎的世事纠缠里一下子宕开很远,随意、自适、恬然、怡然。于是一种亲切的美丽如水涌来,一颗苦于俗务的心便荡漾其中。
"烟水吴都郭,阊门驾碧流。绿杨深浅巷,青翰往来舟;朱户千门室,丹楹百处楼"
那一种超凡而不脱俗的雅致,和深藏不露的丰富,仿佛是深入骨髓的宁静。少了一些浮躁之气,多了几缕清幽之气。这清幽之气正是来自于清幽静谧的苏州小巷,来自音韵铮铮的青石板,来自高高的风火墙,来自简洁质朴的石库门,来自"庭院深深深几许"。这冉冉氤氲在苏州小巷里的清幽之气,是从许多线装书中飘逸而出的,是从许多青花瓷器里盘旋而至的,是在那伴着昆曲票友们咿咿呀呀拍曲的笛音里回环往复的,是在那穷极楼阁廊台之变化的苏州园林里修炼而成的。
这里是令人羡慕的景致。
就在这个美丽的巷子里面,虽然朦胧的岚烟阻隔着精美的景色,昏暗的天色总会让人懒洋洋的,不想动一动,更因为现在才--五更天,当然不会有人影的存在。
但是,总有例外的存在。
只见,有两个人鬼鬼祟祟的穿过这美丽的小巷,不像平常早起的人,也不像是要干活的劳动的人,在这种梅雨时节,怎么会有人怎么早起来的呢?难道?!是--贼吗?
看起来不详,反而更像是逃芒的人,不顾一切的,却是静悄悄的,拼了命地逃离这里似的。怎么会有人想离开美丽的地方呢。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呢。
一个身着白色的"襕衫"("襕衫",《宋史·舆服志》记载"襕衫以白细布为之,圆领大袖,下施横襕为裳,腰间有襞积,进士、圆子生、州县生服之"。这是一种裳下摆接一横襕的男人长衫。 ),却没有一般的束发,狂乱的发丝,只是用一条银白的丝绸轻轻的束起,没有多余的摆设,简单明了。浓绸的发丝遮挡他的所有的面庞,看不清的面容。
另外一个则披着同样是简单的紫杉("衫"为宋代男子穿用,外穿宽大的衫叫"凉衫"。色白的衫叫"白衫"。深紫料的衫叫"紫衫"。士大夫用衫有记载"紫衫非公服,特小衫也"。因此紫衫又为"窄衫"。),长长的紫杉,被一条红色的锦带束在腰上。他的服饰简洁,却是整齐,一丝不苟,有他的发丝就可以看出。整整齐齐的梳好,没有一根叛乱的。
两个人奋力地不停的向前"冲"去,明明看起来是看拼命的,但是他们的移动脚步只是寥寥几步而已,就象是散步似的,太懒散了吧!
"少爷,这样做不好吧。"严谨而沉稳的嗓音缓缓地从紫杉人的口中响起,他们真的要这么早就离开。某些人会抓狂的。
"啊呀,你想如果不是这个时候的话,我们可以从大门走出一步吗?"温温慢慢的声音,柔柔的传出。
"......"不可能。上头的三位大人,只需一个眼神就不可能让他们出去的。明明在别人的眼中,她们是温柔大方,可爱迷人,娇媚甜腻,为什么只要关于眼前的主子的任何事就变得不可理喻呢!
"所以罗,现在这个时候,刚刚好。""襕衫"公子再接再厉,努力给他的忠心耿耿的仆人洗脑。只有这个时候才能够逃脱三个姐姐的"关爱",好久好久都没有出来玩的,好怀念以前爹娘还在的时节,完完全全的自由,身边有人的陪同就可以欢快的出去游玩,那时候翻天覆地的快乐,真是无与伦比的啊!
但是,哎,他的姐姐们实在是太拘谨了,总还怕他会出什么问题而禁止他出去。她们在身边还可以考虑考虑。一旦她们都不在的话,想出去的一点希望都没有了。不过,呵呵......姐姐没有办法再阻止他的行动的了,还好有一个好理由啊!
"但是她们是不会放弃的。"左思右虑,权商那一边更加厉害。现在他们回去已经来不及了,龚府在这个时候就绝对绝对已经发现他们离开了,恐怕鸡犬不宁,人飞狗跳,混乱一片。
"青蒿啊,这你就不明白了,我可是为了光耀门楣,可是一件好事啊!姐姐们会很高兴的。"怒火冲天作为高兴的表现,她们会很很高兴的。
"龚少爷,我们还是上路吧。"龚青蒿心中浮现出府中的情况,嗯,还是离开一段时间比较安全,虽然少爷的功力较之她们是有过之而不及,但是他有一个优点,就是他很懒,身旁必须有人在一边侍候,否则他一个人没有办法活下去。每一次,他向动手做点东西,他只会累死他自己,标准的富贵命。因此他的毒手就不可能伸向他的最亲近的仆人,而他的姐姐们就不一样,怒火的炮口肯定是指向他,一切由他承担,根本不舍得碰她们的弟弟一根头发,这样这样比较。还是上路的好,至此已经没有其他的办法。明哲保身,支持少爷的好了。
"好啊!我们就好好的游玩游玩的。"龚少爷兴奋归兴奋,说得及昂贵激昂,但是步伐还是那么一步一步的,再走下去的可能乌龟都比他快。
"少爷--"
"嗯?怎么啦?"
"......"
"有话就直说啊。我--不会生气的。"
随便一看就知道他的仆人在想什么。不就嫌弃他的慢吞吞的。
"我去顾一辆马车吧。"
"嘿嘿,快去快回啊!"轻轻的点了一点头,在他家的少爷的微笑下迅速离开,穿过大街小巷,熟悉的走向所要的店铺。原本还一布没一步地走着的龚家大少爷,停下脚步,顺势依靠在旁边的墙上,不管人家是怎么看待他的,独自停在那里,反正不差那么一步两步,休息休息的。
"啊......呀......阿......"冲破云层少不可能,但是叫声倒可传遍龚府的每一个角落,颤抖的雪白纤美手指指着一张纸,上面写着:"姐姐们早安,小弟深感朝廷的重用文士,礼对卫士。小弟更是由鸿鹄之志,飞向蓝天之心,于是决定上京赴考,现在已经在路上了,姐姐们不用担心,我会好好的照顾自己的。哦。青蒿也一同上路了。依轩留。"
聪颖的二姐夺过纸条,扫视纸上的字迹,冷笑一下:"看来,端期间,他是不会回来的。"
"他敢偷溜!!"气冲冲的大姐不可相信那个厄亲爱的小弟竟然会不顾一切的离开,他明明是最讨厌外出的。在外面很多事情都要亲自动手,对别人来说是很正常的,但是对于小弟来说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不单只他懒,还因为他没有办法一个人生活。
"嗯。朝廷不会这么容易就被小弟弄倒的吧?!"忧心忡忡却不是为了家人的安危,而是但是整个社稷会不会就这样消亡。
"那也得他能够顺利的进入东京才是。"阴森森的语气溢出,二姐这一次真的真的生气了。那个人只要一出家门就会有事发生,虽然别人不会怀疑到他的头上,但是长期下去,难保一天他会被发现,即便他不是故意的,但是人员得伤亡可是最佳的证明。
想当初就因为他好奇胭脂阁与红花楼(两大青楼)的不同之处,将两个楼的格局从里面外面都研究的透彻。
将里面的建筑的一丝一毫都了解得清清楚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两家都是都同一个建筑师建设的,其中有个现象就是它们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虽然建设者却认为是一个创举,只要击断其中的一个柱子,整栋楼层就会刹那之间成为灰烬,而龚依轩从楼阁出来的时候就发现这个事实了。
但是他还不是很认为真的会这样,于是他决定试一试究竟会不会是真的。随意地挑了一天,他愿意出门的一天,来到胭脂阁,真的故意惹恼苏州知府的大少爷,让他破坏那个柱子。想拆了这个阁楼。却真的没有想到,只是一根柱子罢了,一夜之间,美伦美奂的胭脂阁就这样子成为历史的名词。就因为
最魁祸首却变成了苏州知府的公子,没有人敢说他的不是。
还有苏州的万年古木,他想知道越老的木是不是烧的效果不一样。
没有人看到其引起的莫名大火将古木烧得殆尽。苏州城内内外外,上上下下,所有的人都以为是因为天公愤怒,下降猛火,人心惶惶不安了好几个月。都不敢独自出门,害怕遭到不测。他大少爷,懒洋洋地在家中得出结论,顺便总结那种酒的效力更加厉害,最容易引火。原来越是浓酒,火会烧得更加猛烈。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