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后宅不宁,一个没注意,风声就能传到其他同僚耳中,这么丢脸的事,作为一家之主的官员能忍几回?府衙不比县衙,之前季宣和在西林县城时,县府官员本就不多,人少事就少,几家住一起也闹不出多少是非。
府衙就不同了,官员繁杂,人员众多,独身上任的官员很是稀少,一众官员家眷都挤在府衙后院官邸里,今天你瞧我家热闹,明天我拿着你家趣事逗乐,这样的事三妻四妾的官员家里,谁家没个几件?你方唱罢我登场,官邸里热闹着呢。
以前锦朝处于硝烟之中,住在府衙后院官邸比较安全,现在没了这个后顾之忧,自然是奔着更好的地方而去。
在府衙官邸住着,也不是没有好处,官员出入府衙最是方便不过,省了他们风里来雨里去。有优点自然就有弊端,除开以上说的不便之处,住府衙官邸还有个不好的地方,那就是官邸宅院都不大,最大的那几处宅子也不过是三进宅院。
像季家这样人口简单的官宦人家也许还用不完,一些家眷众多的官员,那住着就有些挤了,这也是促使官员搬到外面宅子的其中一个原因。
☆、第92章
季宣和没花多少工夫就进了府衙,此时还没到点,府衙官员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小声交谈。见到季宣和,众官员纷纷上前打招呼,季宣和点点头。这样的阵仗,每天都要经历,季宣和早就习以为常。权力的诱人之处真是无处不在,这也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拼了老命也想走仕途的其中一个原因。
如今应州府府衙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以季宣和为主,温同知协同的知府这一派占据的势力最大,府衙近半的话语权都在他们身上。
其次就是新来的姚同知那一派,按目前的情况来看,是以姚同知为首,想来这一派在之前就有了联络,不然几个月时间,不足以让姚同知掌握话事权。
最后一派则是钱通判和郑通判联手的势力。
这三派明显立场都不同,季宣和没有那么强的欲望,处事就比较讲公道,在外人看来,颇有些刚正不阿的味道,这样一来,难免就挡了某些人的道。
姚同知这边功利心比较重,且身后有人,立场不同,势必在作为上就有些同季宣和争锋相对的意味。
钱通判和郑通判这边,两人职务低了点,奈何很会为人处事,给于下属官差诸般小恩小惠,拢络了不少人。虽是三方势力中最为弱势的一方,却很好地调节了季宣和同姚同知两方之间的摩擦,在夹缝中生存的也不错。相较姚同知这边而言,他们能捞取的油水就少了许多,他们清楚自己的能力,也不多赚,就安心地享受着他们能力范围内的乐趣。
看似钱通判和郑通判这边比较平和,没有那么多野心,照理应该能同季宣和温同知这边相处愉快,事实却不尽然,他们并不是季宣和这边的,这就涉及到了立场的问题。能做到六品官的,怎么都有自己的背景,像季宣和这样单打独斗基本不可行。
季宣和能这般行事,也是因为后面有安王罩着。别看安王从他成了知府后,就没有再对其进行直接的维护,但安王的威慑,稍微有点能耐的官员都知道,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最好不要动季宣和。
当官不容易,没人闲着想去试试季宣和身后人到底还愿不愿意支持他,最多就是做些无伤大雅,即使上面人追究,对他们影响也不大的事,或者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得干脆利落,直接办能让季宣和翻不了身的大事,小打小闹,粘粘糊糊的事,他们才不浪费那个时间在季宣和身上。
季宣和回到自己的位子上坐好,眼光扫过底下的官员。说是三三两两随意聚着,其实里面很有讲究,不是同一个圈子的,很少凑在一起闲聊,有也是比较边缘的人员,小声交换着他们能交流的信息。
没让季宣和多等,到点之后,府衙一众官员尽皆按时到场。下午时分,也就是走个过场,确定没有大事发生之后,官员们很快就散去,各回各位。大堂里留下的人不多,季宣和也回了自己的办公地方。
府衙重地,不是什么人都能进的,知乐这样作为官员的随行小厮,自是不能进入。他们这类人都留在府衙大门边上,那里有一块地方专门安置他们,方便自家老爷要用到他们时,随传随到。
并不是每个官员的随行小厮都会整天待在那,有一些小厮送自家老爷入府衙之后,就会转身回去,家里还有用的上他们的地方。这样的官员,通常都是家境一般或者干脆身家就不怎么样的,家里不允许出现闲置的人员。
季家不存在这样的情况,知乐留在那,和其他官员的小厮打的热络,手头也大方,很多小道消息和流言蜚语,都能从他们口中探知。
季宣和以前就有过让收留的孩子们四处留意各处消息的习惯,尝到其中的好处之后,到了应州府城,他也没改。还是和以前一样,只是比之前更加低调,毕竟应州府不同西林县,这里成员复杂,人员众多,着了别人眼,进入有心人眼中,对季家是半点好处都没。
季宣和没有让人刻意探听,只时不时让专门负责此事的人员,定时收集自家旗下伙计庄户们获知的各种杂乱无章的消息。季家店铺庄子下人无心的发挥,和专人刻意留意下,各家私密消息,季宣和不至于能清楚的知道,一些在婢仆和百姓间流转的消息,季宣和大概都有数。
应州府比西林县要大上许多,也因为如此,季宣和对应州府城的消息就不能全数掌控,他不知道的事情并不在少数。季宣和觉得能这样就已经非常不错了,毕竟季家这方面的专门人才不多,也就那么几个,哪里比得了军队里的斥候?
这些人都有各自的岗位要守,收集消息只是顺便,季宣和没有过多强求。他这么做,只是为了不让自己太过于被动,从蛛丝马迹中能分析出各家大致动向就算是成功,旁的他没那个能力管。
自从得知安王在自己身边有钉子之后,季宣和就更加注重这方面。他让邵云辰不动声色地将季家婢仆排查了一遍,确定其中没有异常之后,才算安下心来。
只有自家宅子里是干净的,季宣和才觉得自己有了隐私空间,他可不想自己刚做什么,下一刻信息就传到别人那里,这样活着太憋屈了。至于季家外面的,那他就管不了了,说是这么说,季宣和还是让邱伯他们多多留意周遭的情况,看有什么陌生面孔常出现在他们四周,那这人就可疑了,说不定就是安王的人。
真要刻意观察,这样的人还是比较容易被发现的。锦朝没有武功一说,练武之人也就比普通人更厉害一些,五感更灵敏,想无声无息侵入,那是不可能的。时间一长,有几人就暴露了,这些人也警觉,发现自己暴露之后,就再没有出现过。
据此,季宣和判断,这些人估计就是安王的手下,至于安王还有没有人手留在应州府城,这就不是季宣和能知道的。就算有人驻守,那也就跟应州府城的百姓差不多,有着正常的生活,也许会多留意季府,想要随时观察季家情况,却没了这个环境。对于能甩掉周围的苍蝇,季宣和还是挺乐呵的,谁都不想自己走到哪,哪就有人用探照灯般的眼睛盯着。
季宣和知道自己是在安王那挂了号,现在他又给世子提供术科方面的教材,安王一点不关注他似乎不大可能,只要不时时刻刻有人盯着,他就无所谓。反正他从没想过做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没人惹她,他乐得逍遥自在。
季宣和同邵云辰过继子嗣时,曾考虑过要不要养个小女孩,最终都被两人否定。锦朝是讲究尊卑的社会,养个女娃子,长大了就得嫁入别人家,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到时他们夫夫还不得为她牵肠挂肚,出事了娘家人是能上门说理,终归是差了一层,真闹到不可开交,和离是最后的手段,那样就入了下乘,不是两人想要看到的。
这还是其次,最主要的原因是,季宣和同邵云辰都是男人,养个小女孩,这似乎有些不大好,对于女孩子的成长不见得就是好事。谁让季家主子清一色都是男的,连个女性的影子都见不到。下人自是不算在内,主子就是主子,若主子的性子随了下人,她以后的日子就难过了,也会累得季宣和夫夫有操不完的心。斟酌再三,索性两人就过继两个男孩子,这样也能省却很多麻烦。
季宣和身上是有爵位的。战时,像季宣和这样有虚爵的人家,在锦安郡仍然被承认,相应的,他们也要承担更大的责任。权利和责任通常相互对应,权利越大,责任也就越大。
季宣和的虚爵是最低品级,已经降无可降,每年能领到的五石细粮,也就差不多两个人一年的口粮。这点东西,在农家人眼中,是能让他们眼红的东西,到了官宦人家,没人会在乎这些,却也没人不屑一顾。
潮起潮落,每个家族不可能长盛不衰,一旦败落,这个虚爵附带的好处就能显现出来,怎么着也比寒门子弟好上不少,东山再起的速度也会比他们快上不少。
既然安王承认自己属地内的既有爵位,那就没有一人愿意放弃,直接让他们出钱出粮,显然不现实,让他们额外为安王的兵士出点力却是可行的。不管是免费缝制几套行军服(布料还是兵部出),还是打制武器装备,都算是季宣和他们尽了力。
如今,季宣和有了子嗣,季家的虚爵就自动转到了季宁悠身上。这小家伙现在还不知道此事,季宣和同邵云辰决定,等他大一些再告诉他。
白天,季宣和同邵云辰都有事要做,季宣和是完全没时间,邵云辰时间要多一些,那也不能时刻陪在两个孩子身边,甄老夫子却没这个顾虑。他年纪虽大,人却精神矍铄,府衙官邸里官员不少,老太爷也有那么几个,甄老夫子无事就去找老头子们凑热闹。现在有了两个小孩,他又多了一个乐趣,那就是领着两孩子四处逛荡。
现在孩子面色还是很难看,长期营养不良,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养回来的。甄老夫子自是知道这个道理,他没将孩子们带出季府,只在三进宅子中前中后三个院子四处溜达。孩子吗,拘在房子里可不是好事,有着甄老夫子这个老小孩带着,季府偶尔也能听到孩子们的欢笑声,给季家上下平添了不少生气。
季家下仆中不是没有小孩,只是这些孩子基本不会出现在宅子中,都有孩子父母爷奶在自个小家看顾。季府下人中,除非有人看中这些到了一定年岁的孩子,有心培养他们,不然他们至少要到十几岁,才可能进季府做事。
季宁悠和季宁然两兄弟都还小,季宣和同邵云辰商量后,决定等孩子入学堂时,再给两人配备与他们年岁相当和大些的小厮,丫鬟吗,暂时就免了,季宣和夫夫还没确定要不要给他们配置丫鬟。
“主子,这是钱通判家下的帖子。”即墨姓氏不详,成了管事后,仆妇皆称他为墨管事,这天他正好有空,碰到门房往里递帖子,他就顺手接了过来,亲自送到自家主子邵云辰手上。
☆、第93章
门房这个职位非常重要,季宣和同邵云辰很是重视。至今为止,门房处轮值的人,还没出过差错,消息都能及时传达给各个主子。
作为官员,很少有人后宅像季家那么干净。没有妾侍,就少了很多纷争,官夫人们很是羡慕,却也半点没辙。这些事情主动权都掌握在各家老爷手中,若他们自己不愿意,谁还能强迫他们去纳妾不成?男人没几个不乐见其成,特别是那些出身寒门的,一旦被外面的花花世界侵染,能经受的住富贵繁华考验的没几个,乍然之间富贵,人很容易迷失在其中,甚至会比官宦富户出身的官员更加变本加厉。
入仕前没娶妻的还好,娶了贫家妻,出身寒门的官员,选择的道路则多种多样,有始终如一的,也有抛弃糟糠的,更甚者,连带原配所出的孩子一并舍弃。
巧的是,应州府府衙正六品以上官员,没有一个出身贫家。这还真是凑巧,一般,府这一级别,通判以上官员,多多少少都会有几人出自寒门。正六品以下官员人数众多,倒有好几个来自寻常百姓家。
季家不比旁的人家,季宣和并不将邵云辰限制于后宅,若没指名道姓,谁在家,下面人就会将收到的请帖送至谁手上。
邵云辰手里拿的这个就是,钱家请的是他们夫夫和甄老夫子,邵云辰接了也就代表着季宣和接下。官员家下的帖子,通常都比较精美,邵云辰把外面的贴封拆开,里面的帖子如同他之前收的一般无二,色彩明亮,不是纯粹的红,一看就知道不是嫁娶这样的喜事,却也差不多了。
“钱家老太爷六十大寿!”知道事情始末后,邵云辰很快开始着手准备。寿礼都是有规格的,季宣和当官十载,这样的事情碰到过不少,邵云辰上手很快,如今已是驾轻就熟。
季宣和作为上峰,备礼就不用那么讲究,只要合乎规格就成。人情往来都是有例可循,邵云辰秉照以前那样备礼。在锦朝,六十岁已经能称得上长寿。生活条件不好的,四五十岁就去的比比皆是。官宦富户人家吃好喝好,相对旁人寿命要长一些,能迈过六十大槛的并不算稀奇。
家里有长寿的老人,但凡家里条件允许的,就是桩喜事。反之,在那些寻常百姓家,就不见得了。人都有自私的一面,说是尊老爱幼,实际上能做到的并不太多。
锦朝注重孝道,敬重老人这一点上比之现代社会来说,好的不止一点半点,饶是这样,却也阻止不了子孙私下里嘀咕唠叨。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家里有个年迈体衰的老人要子孙照顾,白天有忙不完的活,还要抽空照顾老人小孩,时日长了,一点龃龉都没有的,那实在值得世人称道。
‘孝’之一字,端看人们如何认为。有人将它看得比自己性命还重,有人随大流,有人却不以为然。选择哪条路,就收获哪条路上的果实,是好是歹,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旁人很难感同身受。
安王最初的属地只比甘肃大一点,占领锦安郡之后,就不免要启用原先的部分官员,不然,安王连基本的配套班子都拿不出来。钱通判就是应州府被安王攻占后,留用的官员,这样的官员在应州府还有不少,多数都是品级不太高的。
像这些官员,升官的难度要比季宣和这样,原本就出自安王属地的官员要大上许多。亏得是锦朝内战,不然,城破之后,官员就是第一批被处置的,能不能留下一条命来都还是个未知数。同样,因为是内战,守城一方也没有几个有与敌军同归于尽的勇气,尽人事听天命之后,若还是不成,也能在城破后安心为敌方办事。
82/112 首页 上一页 80 81 82 83 84 8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