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小说

盛世国师(穿越)——木兰竹

时间:2017-04-26 15:20:35  作者:木兰竹

  太子想了想,道:“前者目的便是均分土地,后者目的则是摧毁旧有贵族,稳定当地秩序,为将其完全纳入统治做准备。因目的不同,结果也就不同。若是有人想如此针对昱朝,便是昱朝已经灭亡……”
  宿谊道:“其实每朝每代开国时都会这么做。他们收缴原有贵族的土地,分给当地老百姓。在开国之初,几乎都是人人有地的。只是后来,土地兼并会越来越严重,并且没有方法制止。”
  周朝的井田制,唐朝的均田制,以及宋朝、明朝开国之初都是如此。统治者会将旧有贵族的土地分给平民耕种。虽然没有打出这种口号,实际上性质是一样的。
  不过之后,都难免会遇到土地兼并。
  只要土地私有化,就肯定有土地兼并。但土地公有制,在如今生产力条件下,又会降低生产积极性。
  “土地兼并……无法解决吗?”太子问道。
  宿谊本只是想跟太子讲民心,然后讲讲教化。他下一个话题本是准备讲如果让百姓拧成一股绳子,有国家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没想到太子感觉如此敏锐,一下子就戳中了封建社会的大难题。
  宿谊犹豫了一下,道:“我今日所说之事,你可别告诉陛下。”
  太子连忙点头。他和大哥的秘密!绝对谁也不告诉!
  宿谊想了想,道:“其实也不是不能解决的。只要让农民不再依赖土地就成了。”
  “在将来,机械会大发展,耕种土地不会需要那么多劳动力。土地兼并之后变得利大于弊。拥有大量土地的贵族会为了节省人力,增加耕种机械,改进耕种方法,让原有土地的产量更高,成本更低。”
  “这时候,大量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这些劳动力若是无事可做,没有办法糊口,就会产生社会问题。许多王朝的灭亡便是如此。”
  “不过这时候手工业就发展起来,商业也发展起来。从土地里解放的劳动力就涌入市集,去给人当工匠,做出各种商品,那些商品又被卖到各地。”宿谊道,“那时候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一定地步,土地里产出的东西不但能供所有人温饱,还有大量剩余,可以制作成各种东西。比如粮食变成食物等等,这种事最低级的。许多人也习惯用金钱去购买生活所需产品,而不是自己去制作。”
  “当购买比自己制作更便宜的时候,差不多就有这种现象产生了。那时候土地兼并就不是问题,反而是提高经济的一种手段了。”宿谊道。
  不过到了那时候,又会产生新的社会问题,但那都是很久之后了,宿谊也就懒得说太多了。
  太子陷入沉思。
  宿谊拍拍太子的头:“那都是很久之后了,每个几百上千年的积累达不到那种程度。”
  太子叹气。


第136章
  宿谊很想提前把先进理念引入昱朝, 但学过中学政治课本的人都知道不可能。
  中学政治课本上有一段话, 大概意思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就是脚和鞋的关系,鞋小了脚会伤,鞋大了会摔跟头。
  昱朝的生产力远远没达到需要改革生产关系的时候,或者说,现在正是封建社会走上坡路的时候。封建社会还未引来鼎盛时期, 哪来的积累进入新社会?因此宿谊即使有一脑袋的新东西, 也拿不出来,也改变不了昱朝的现状。
  宿谊即使不是一个文科生, 都能预言,昱朝未来到了土地兼并和各种矛盾激发,威胁统治的时候, 也没有足够的积累改革社会关系。不过现在的积累和思想上的变革,若是能被下一任王朝继承下去, 那么在下一任王朝, 可能继续走在世界前段, 甚至率先完成改革。
  未来的事谁说得准呢?宿谊遗憾过,也想凭一己之力改变什么,终究他胆子是怂的。他想起王莽,王莽的许多改革放眼现代社会来看, 是很先进的。但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反而引起了社会动荡。
  宿谊只是一个技术宅,不是社会学家, 不是经济学家,更不是政治家。与其那不确定的可能会崩盘的改革,宿谊觉得,自己还是着眼于打造眼前的封建社会的盛世王朝吧。
  有时候宿谊也觉得自己是不是胆子太怂了些,但看着街道上那些老百姓脸上的表情从苦闷麻木渐渐充满了希望和笑容时,宿谊的胆子就大不起来。
  这不是小说,不是游戏,不是臆想中的数据,而是真真正正的鲜活的生命。宿谊能感受到,他对皇帝、对太子,甚至对许多大臣的影响力都与日俱增。他说的话不多,每次正式提出的东西,没有一次不被实施。
  这次战争,更是提升他的影响力和神秘度。宿谊知道,现在他真的可能有能力影响到政策的实施。而且看太子这模样,或许皇帝还会有自己的考量,但太子很可能只要自己点头,就会去放手去干。
  宿谊叹气。
  他虽更喜欢一个人默默做实验,但就算是前世,能成功的做一只人见人爱的米虫,在各种心机深沉的大佬中如鱼得水,宿谊看人挺准。而他所处的环境,也让他见过形形色色心态各异的人。
  现代社会,大家族之中,人们更容易出心理问题。
  太子的心理问题,宿谊早就发现了。太子对他过于信任了,对其余人和事又显得太过淡漠。宿谊甚至发现,太子对皇帝老爹和皇后老娘,都只是表面上的敬重,或者说是,他理智上觉得应该敬重和信任,于是做出了敬重和信任的样子。
  这让宿谊很担心,但他担心也不知道如何是好。
  太子长大之后,或许情况会有改变吧。宿谊又觉得自己不会搞出什么事来,所以太子这心理问题说小也小,应该不会引发什么矛盾。
  小孩子,中二期,有点叛逆难免。只要我是一个好哥哥,小弟听自己的也没什么。宿谊安慰了一下自己之后,继续跟太子聊天。
  生产关系改变的事,目前做不到。宿谊终于把话题转到教化上了。
  宿谊跟军中将士所说应该在高句丽实施教化的事,其实在昱朝,才更应该实施。
  老百姓对国家的认同感,不是凭空产生的。你得教导他们。
  民族认同感是怎样产生的?同样的文字,同样的语言,同样的传说,以及同样的生活方式。
  后者很难,但文字和语言,以及传说,都是可以人为干涉的。
  秦始皇为什么要做统一度量衡等事?这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所必须的。
  其实除了少数朝代,大部分朝代都知道提高老百姓的文化素质对统治的好处。这并不是说要让老百姓的文化素质达到什么高度,会识字,能明理,在封建社会而言,就差不多了。
  教化之功,是古代地方官很重要的功劳。
  对于太子这种统治者而言,民众认识统一的文字,不但有利于政令实施,有利于政策推广,还有利于民众对这个朝代心理上的认同感。一旦心理上认同,在没被逼到绝路上时,地方豪族再想搞分裂,民众内心是不认同的。虽然他们不一定会反抗,但朝廷想要平乱时,会少许多事。
  可中华民族的文字,可能真的是世界上最难学的文字之一,甚至在宿谊看来,连之一都可以去掉了。要推广文字,很是有些困难。
  太子听了宿谊的话之后,对推广文字一事十分感兴趣,他也提出了许多自己的想法。其中有两点,和宿谊的想法一样。
  第一点,就是简化现在的文字。现在文字是隶书,许多读书人已经自发的开始改变“隶书”,将其变得更简化。
  宿谊曾经听人讲过汉字的历史。汉字不仅仅是新华国建立的时候被简化,从古至今,它一直都在被简化。从纂书,到隶书,再到楷书,这并仅仅是字体的改变,文字的结构也有改变,这改变就是逐渐简化的过程。
  这些都是文化人们一代一代推动的。读书人是迂腐的这个概念,因为清朝而被许多人植入心中。但其实甚至明朝,读书人都不是迂腐的。明朝甚至已经出现内阁的雏形,他们的读书人也是文武双全,许多名将也是大文人。
  古代的文人们一直都在进步,从文字的改革上就可以看出。这文字的改革,都并非最先源自于朝廷从上而下的政令,而是书法家们自己改革创造,然后才被朝廷推广。
  楷书很早就出现了,在当今已经成为一种流行。但还未替代隶书作为官方文字。
  太子自己很喜欢,且也擅长楷书,他认为楷书比隶书更为简洁,易于推广。若是要向民众推广文字,将楷书作为官方正式文字是可行之策,也是易于推广之策。
  而在推广之时,太子认为,应该进一步简化如今文字。这样就到了太子想到的第二点,编纂字典。
  字典,或者说词典,这个时候叫字书。最早的有字书功能的书籍为《尔雅》。《尔雅》书如其名,就是规范语言,使其符合“雅言”。
  第一本系统的字书,为东汉时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它首创部首编排法,对字义、字形、字音进行全面诠释。
  《说文解字》为蒙童必学的课程。太子认为,若是要改革字体,定要重新编纂一本字书。
  宿谊不断点头。
  简化文字,编纂字典等等,他都想过,但这是基于他现代人的理解,觉得应该这样做。太子则是直接站在统治者角度,基于现在的社会,提出这种理论,宿谊心中连连感叹。
  如果不是经历过现代社会的教育和信息大爆炸,宿谊认为,自己比起太子,差得太远了。
  谁说古人是傻子?现代人,也就是眼界宽一些。这还得是本身受过良好教育,且见识较广的现代人。
  太子提出这两点之后,宿谊觉得自己好似帮不上什么忙,提不出什么意见。他绞尽脑汁,终于提出几点意见,挽回了作为大哥的面子。
  宿谊道:“字书可以编两部,一部是给读书人看的,尽可能详细。一部是给不识字的老百姓学习的,尽可能的简略。只要有常用含义即可。而且字书的字的诠释和词的诠释应该分开,嗯,就叫字典和词典如何?”
  太子想了想,道:“读音是否应该也单独列出来?”
  宿谊有了过往记忆之后,也就知道了这个世界如何学习的文字的读音。这个时代教导读音用的是切字法,即一个字代表声母,一个字代表韵母。
  罗马字母音韵表是为了和国外接轨,宿谊在考虑,要不要现在拿出来。他将阿拉伯数字拿出来之后,阿拉伯数字很快就替代文字书写的数字,从青州开始往外推广。若是他拿出字母表,以他的声望,要推广也算容易。
  但切字法在现代人看来可能比较复杂,在这个时代却是更容易被人接受。毕竟这个时代的人没有见过字母。
  宿谊思考之后,觉得音韵表的确必须单独列出,而且应该规范。但简化切字法就可以了。即像日本简化中国的切字法那样,用比较简洁的偏旁,用来固定标注读音。华国后世的罗马音音韵表,可以用简化字或者偏旁替代。
  古代的音韵标注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标注音调。新的音韵表,可以将音调标志出来。
  除此之外,标点符号是必须推广的。
  现在的断句,都是直接空格。若是誊抄,很容易有错漏。
  至于为什么古代没有出现标点符号,宿谊猜测,很可能是毛笔不容易打符号。有碍于书面整洁性。
  别说古代,就算是现代书法作品,也不会打标点。都是以提行或者空格来标注。
  但手写的文字用毛笔写标点符号比较难看,但宿谊现在已经在推行印刷术,印刷的书籍上是可以有标点符号的。而告示啊政令啊什么的,对字句准确性的要求,比美观性高得多,也最好是用上标点符号。
  宿谊还准备推广硬笔。文化人用毛笔就成了,但普通老百姓不求什么书法美观艺术性,就求一个得用。硬笔在民间推广是可行的。
  若是遇上一个文人,宿谊此话可能会让人觉得心里不舒服,认为玷污了书法。
  但太子是统治者的思想,且对宿谊又极其信任,他略一思索,就认为这事可行。
  硬笔书写的事,从朝廷硬性推广肯定有问题,太子和宿谊商量后,觉得可以先从民间开始推广,让那些下仆或者市井中人先用,若是好用,渐渐他们自己就会推广开来。
  而那些大文人们是不会在意市间小民用什么书写工具。
  除了文字之外,宿谊所说的“传说”“神话”等,也让太子开拓了思维。
  上层阶级信鬼神,又不信鬼神。他们有时候会忌惮,有时候又会鄙夷轻视。而越愚昧的人,神异之事在他们心中就越发重要。
  比起历史书,他们或许更相信民间传说。
  若是大家相信一样的传说,相信同样的来源,那么心理上认同感自然也会提高。
  这点宿谊表示他可以提供小说,咳咳,传说支持。洪荒流小说,又可以拿出来用一用了。
  太子和宿谊相谈甚欢,蜡烛都换了几根,直到天蒙蒙亮,两人才入睡。
  这次太子如愿以偿,可以跟宿谊躺一个被窝。
  ................................
  太子在宿谊这里腻歪了一天,然后被皇帝催促赶快跟我滚回来,才念念不舍的离开。
  回到宫中之后,太子将和宿谊所讨论之事告诉了皇帝,皇帝听完之后,忍不住敲了太子的脑袋:“这么重要的事,你为何不昨日回来?”
  太子嘴里道:“儿子知错。”心里却想,今日说和昨日说又有何区别?本就不是马上就能做成的事。父皇分明是嫉妒自己能见到大哥,他不能出宫。
  皇帝又骂了太子几句,然后才和太子继续讨论此事。
  皇帝一听就知道那所谓“打土豪分田地”的功效,实际上在他到处征战,建立昱朝过程中,也多次用到此方法,只是没有这么鲜明的提出来,也没有一个具体的章程。
  或许是太子还年轻,或许是太子想法和普通人不一样,也可能是太子在传话的时候,没有说的那么详细,太子所想到的土地兼并的事,皇帝并没有想到这一点。
  皇帝对教化十分感兴趣,宿谊所说的印刷术早就给了他一份,他还没想好怎么用。他本来准备等宿谊回京之后交给宿谊决定,或者将此给慕晏,让其成为慕晏的功劳。现在宿谊已经回来了,就可以让宿谊着手去做了。
  至于宿谊不能露面,这事简单。以前宿谊要做的事,是借慕晏的名义,现在借太子的名义就好了。太子也长大了,需要有功劳和声望傍身了。
  或许是太子还年轻,或许是他自己的皇帝生涯没当多久,现在皇帝还是尽心尽力的想要给太子造势,并未像其他皇帝那样,猜忌太子,压制太子。
  不过就算是猜忌太子的那些帝王在最初的时候,都对太子非常好,乐于给自己的继承人造势,让其成长。只是当继承人成长起来,自己又老去了,就会开始猜忌了。
  但并非所有帝王都会从猜忌自己的继承人。皇帝不知道是哪种人,但至少现在他是希望太子快快成长起来。
  教化字体,编纂字书,创造新的音韵表的事,皇帝本想交给太子,太子拒绝了。
  “此事必须要父皇亲自做,才会更有利。”太子道,“即使儿子,威信也不够。”
  皇帝本以为太子是认为此事难度太大,在听太子所言之后,他也觉言之有理。文字改革一事,的确要皇帝亲自督促,才会顺利。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