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家此话一出,韩世忠第一个嘿嘿笑了。官家为了缓和气氛,也有意露出了一个笑容。随即神色转做凝重,说道:“这件事,朕觉得是有些蹊跷。好好一个武将,竟然说没了就没了,未免不可思议。”
吕祉辩道:“人有旦夕祸福,田太尉一事,臣也深感遗憾。然而命运无常,并非人力可以挽回的。”他说得非常简短,总觉得官家是话里有话。但凡一个案子,或者蹊跷或者不蹊跷,“有些”这个词又该怎么讲究呢?
张俊却不管这些微言大义,再次出班喊冤。
这回,赵构的语气中透出了不耐烦。“张卿,你且听朕把话说完。”
“然而,”赵构一转话题,“张卿,你提的以刑止刑,朕向来以宽仁自律,不忍为此逆天之事。说得再明白一些,在朕看来,刑罚是用来止乱的,不是用来把局势搅得乱上加乱的。既然田卿之死没有他人谋害的迹象,那便不能再追究下去。朕念在田卿于国有大功的份上,特追封田卿一镇节度使。张卿可听清楚了?卿以后也不许再拿此事为难吕卿。”
赵鼎立即附和道:“陛下为一代仁君,此事之处置足以为万世垂范。”
张俊被官家的这一番处置弄得莫名其妙。明明官家说了,田师中死因蹊跷,为什么又不予以追究?何况,日后都不许再提此事,追封干儿子区区一镇节度使,怎么能满足张俊的胃口?他还想借此斗掉吕祉。于是张俊并不答话,只伏地痛哭。
张俊不满意,其他人更不满意。田师中败军之将,却一死得封武人之极致-节度使,如何塞天下军卒悠悠之口。
这几个武将都不是素来有涵养的,难免都露出了愤愤之色。
赵构也突然提高音量,喝道:“田师中领兵无能,从淮西溃退,坏了朕上万士卒的性命。更逃到建康,弃守要地,将行在平江置于险地,将文武百官置于险地,朕且宠以全禄,未加责罚,又追封节度使,已经是宽宏大量到了极点!说起来,田师中弃守,张卿身为宣抚使,也免不了负连坐之责。朕宽恕了田师中,也是不愿连累张卿。你却依旧伏地痛哭,这是对朕的处置不满吗?”
趴伏在地的张俊感受到了官家的森寒杀意,吓得立即收声:“臣这是替田师中感激官家圣恩,不禁流涕。”
官家忽然翻脸斥责张俊,立即赢得了几大将的好感。吕祉见岳飞神情颇有感动之色,不禁叹了一声。官家收放自如的功力已臻化境,他训斥一个臣子未必是对这人有恶感,褒奖一个臣子也未必是对其喜欢。他很是好奇,官家难道真打算就这样处理田师中一事吗?以过往诸事的判断,官家此举未免太过轻率,然而官家的目的到底又是什么呢?图未曾现,他也不好断言。
张浚也是眉头微蹙,头一次感受到了身为右相,却被排挤出权力中枢的滋味。官家这回的处置全未与其事前通气,他也正一头雾水,茫然不知所措。倒是左相赵鼎也配合着官家的训斥,对张俊戒励了一番。赵鼎与张俊夙怨颇深,说话也更加不留情面,尤其着重历数了张俊多次不听朝廷号令的行为。张俊的神情越来越沮丧,着实吃了回意想不到的下马威。
直到张俊再次出班认错,官家方和颜悦色地略抬了抬手,示意张俊不必过于自责。然而官家再开口,却是岔开话题,望向众将问道:“卿等都是国之干城,不知每日里除了忙于军务之外,还有闲暇功夫读书写字吗?”
官家忽然拉起了家常,且是与众将谈论文人雅事,又是一个出乎意料。大将们戎马倥偬之余,多的是寻欢作乐,除了岳飞哪个有闲心认真学习?各个低头无语。岳飞见众人都低头,自然也不肯第一个回答,一时间场面颇为冷清。
“韩卿?”官家见大将们都不肯回答,点名问道。
韩世忠吐了下舌头,笑道:“陛下,那些子曰诗云的玩意,臣一看脑袋就大了,非得立刻上马射三回箭,方才头不昏眼不花。陛下让臣读书,不如让臣带兵厮杀来得痛快!”
赵构听得微笑不已,却不做评价,又问吴玠道:“吴卿,朕早听说,卿少年时就非常喜欢读书,经常手不释卷。想来这习惯应该一直保持到了现下。”
吴玠少有大志,尤其喜欢兵书战策。但他自和尚原仙人关数次大捷之后,难免有些懈怠。只好躬身道:“臣以前读书,只是粗通大义而已,现在更是不求甚解。只不过闲了的时候,臣会让幕僚们为臣说上几回《资治通鉴》。”吴玠这个回答巧妙地回避了他不堪军务烦扰的事实。
“通大义已经难得了,昔年诸葛孔明读书,也不过是-博览群书观其大义。但凡能做到这八个字的已经有巍巍然国士之风了。”赵构显然对吴玠的回答非常满意,再问岳飞道,“岳卿呢?卿家邺架有数万卷之多,想必定是手不释卷了。”邺架是藏书处的美称。官家直接点出了岳飞与他将的区别,意思自然是叫他不必谦逊,尽管直说。
岳飞暗道一声惭愧,他其实不愿意在同僚面前显露峥嵘,否则也不必一直不回官家的提问。“陛下,臣幼年艰辛,长而失学,只是冬闲的时候念过几天乡塾而已。蒙先生不弃,以为臣是个可教之才,于是赠臣左传一套。臣爱不释手,日夜诵读不已。后来竟将整本左传一字不漏地记了下来。然而除此之外,实不曾学过别的书。论起幼学,不如吴相公远甚。所幸臣自从统军之后,收复建康以来,得以有幕僚教导。军务之余,学了一些诗书里的道理,但也仅此而已。臣不敢欺瞒陛下。臣家邺架虽然是有的,但架上的书却大半还未曾读过。如今不过刚刚念完了《五经》,”
岳飞夹着小心,算是回答完了官家的问题。他也是有意隐瞒了自己曾经读过的许多书,生怕引起同僚误解。至于强调《左传》,一来是实情,二来也是有传闻言道官家最爱的书就是《左传》。
果然,赵构非常高兴,笑道:“巧了,朕也是素来极爱《左传》这书的,每二十四日必然重读一回,每回都是受益良多。”
张俊见官家所有人都问遍了,独独漏下了他,忙谄媚道:“陛下难道是铁人不成,怎么有这许多时间读书?”
“卿问得好。朕每日是这样安排的,早上四更即起,批阅奏章直到午后,用膳后方小睡盏茶时分,即披衣阅读《春秋》、《史记》等书,之后再批读奏章,晚上一般是读《尚书》,如此直到二更方才睡下。这样虽然不过是一天,朕却恨不得当成两天用。每天挤出时间来读书练字,日日不辍,下得是水滴石穿的笨功夫,有所进益也是理所应当。”
官家话一落地,众人少不了一番颂圣。唯有吴玠算了算官家每日的睡眠时间,心中不屑一言不发。吕祉是看官家演得次数多了,未免有些厌倦,也只微笑而已。
这时,岳飞正接着张俊道:“臣当以陛下为楷模,每日读书不辍。”
“岳卿,你读书虽勤,却还是疏于方法,不然,以卿之聪慧,进境未可限量。”
岳飞立即真心实意地回道:“还请陛下指教。”
“吕卿,”赵构唤道,“卿以进士而为宣抚,读书是卿份内之事。是以,刚才朕不曾问卿。卿且为岳宣抚一言。”
吕祉没想到,官家忽然给自己派了这样一个任务,不禁一怔。固然,顾左右而言他是官家一贯的风格,然而官家让自己回答,这旁敲侧击敲得是自己、还是岳飞、抑或是张俊呢?官家又想敲打什么事情?他心念电转,片刻之后,方道:“臣试为一言。孔子虽然说过,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五经都是有干教化,但其实有轻重缓急之分。岳少保身为大将,宣抚使总文武二柄,应以《春秋》、《易经》为重,杂以《资治通鉴》等史书。至于《诗经》反在其次。陛下,臣一孔之见,不知解得是否对?”
吕祉这番回答也是费尽心思,先引孔圣人的话总是不会错的。之后强调《春秋》与《易经》,这两经一是写先秦诸事,一是阴阳五行之说的集成,都为兵家所必看,无论如何不能说错。至于后面提到《资治通鉴》,则是考虑到官家可能要借题发挥。棍子到底敲打到谁的头上,马上可见分晓。
第156章 五年平金(87)
吕祉见官家露出了一丝捉摸不定的笑意,便知道自己揣摩上意颇有成效,耐下性子继续看官家做一出好戏。
果然,赵构点头道:“此言极是。读书自有读书的窍门,要分轻重缓急。那些要紧的书,不妨时刻拿在手上,就是睡下也要放到枕边。昔年,唐太宗言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现在天下纷扰,正宜多读史书。至于诗词之道,朕以为尚属小道,不必急于一时。”
岳飞听得频频点头:“臣谨遵官家教诲。”说来也巧,岳飞当时已经颇负诗名,否则吴玠也不会特别教诸女学唱满江红一词了。岳飞时分怀疑官家是另有所指,心中不免忐忑。
“岳卿忘了感谢安老了。”赵构提醒道。
吕祉心中暗道,官家不堂堂正正地谈论国家大事,却在这种小事上指点臣子以显示自己学问高深,足以证明其恰恰没有学到“以史为鉴”的精髓。岳飞哪怕是书读得少一些,但书中的道理却是身体力行。两相比较,高下立判。他口中却不得不敷衍道:“臣远比不上官家说得透彻。岳少保按官家所言行事,学问当可精进。”
赵构微笑接道:“吕卿这样一说,朕倒想起来了,这是朕第一次指点岳卿读书,但朕以前可没少教韩卿与张卿。”赵构转向张俊道,“张卿,前些日子朕让卿读《郭子仪》传,卿可还记得本传的赞是怎么写的吗?”
张俊诚然不学无术,但偏偏是这种揣摩官家心思的事情上做的一丝不苟,即使刚刚小中风了一场,依旧记忆清晰,立即道:“臣虽然识字不多,但官家的吩咐就是天大的事。臣回去以后,找幕僚替臣讲了四五遍《郭子仪传》,臣已背得滚瓜烂熟。臣记得是这样写的,猗欤汾阳,功扶昊苍。秉仁蹈义,铁心石肠。四朝静乱,五福其昌。为臣之节,敢告忠良。”
张俊慌乱之下,念错了四五个字。难得赵构并未取笑,反而道:“果然用心了。那卿就讲讲郭子仪何以五福其昌吧?”
张俊早明白官家的用意,低头回道:“这是因为郭子仪虽然总大兵在外,但是知道尊重朝廷,朝廷有所召唤必然听命,所以不只子仪身享富贵,他的子孙后代也非常昌盛。”
赵构敛去笑容,告诫道:“倘若持兵权的人自恃兵权在手,轻视朝廷,则不但子孙不能享福,就算是自身恐怕也会有不测之祸。以史为鉴,便是这层意思了。”
赵构说到这里微微一顿,目光如刀环视诸将。这话不只是针对张俊,同时也是在敲打众将。众将也只好纷纷表态。
韩世忠:“请陛下赐臣《郭子仪传》手书一道,臣保证天天睡觉前念上三遍。”
吴玠:“臣不敢求陛下赐书,但想来臣天天念《郭子仪传》是不够的,臣打算今后就用就用《郭子仪传》给臣那几只小犬开蒙。”自然,吴宣抚是否真如此行事,别人也是无法考证的。
岳飞十分为难,自觉无法比过韩、吴二人,只好又老实重复了一遍:“臣谨遵官家教训。”
赵构虽然很是满意众将的回答,脸上却不见笑容:“今天,朕和卿等聊得甚是畅快,现下再说点正事吧。”又转向张俊道,“田太尉不幸亡故,然而江东宣抚司都统制一职不可久虚。张卿说说,卿军中谁可以接替田师中的都统制一职?”
吕祉心中一凛,意识到官家终于说到了正题。
张俊先是被官家一通训斥,继而又借着读《郭子仪传》告诫了一番,已经没有了底气。“臣在上奏中举荐的是张子盖或者张宗颜。这两人,俱是臣的左膀右臂。张子盖虽然是臣的侄儿,但这也是内举不避亲的意思。望陛下明察圣断。”
“田师中是卿的心腹爪牙,也是卿的干儿子,自然也是内举不避亲的意思。”赵构不动声色。
张俊不知圣意到底如何,只能尴尬重复道:“正是,正是。”
吕祉见赵鼎与万俟卨两人一直做垂目状,想来官家事先与两人商量过。但他颇有些狐疑的是,按说江东宣抚司一军之事,不应在朝堂广座之上商议。
“亲不亲的就不提了。这两个人选哪个朕想了许久。朕记得,张子盖今年只有二十六吧?一直做田师中的副手,骤然提拔,恐怕资历太浅。就算是岳卿,二十六的时候,也是做不了都统制的。朕看如果非让你家子盖做到这个位置上,是难以服众的,揠苗助长不是爱他倒是害他了。”
张俊脸上肌肉抽搐了一下,答道:“陛下所言甚是。臣考虑不周。以军中资历而论,张宗颜是最佳的人选。”
“张宗颜倒是正当壮年,也颇有战功。朕记得,他在御营司的时候,就跟着卿了。作战非常勇猛,藕塘之战他也立下了大功。朕很是欣赏他的韬略,的确是都统制之才。”赵构颔首道。
张俊一喜,以为官家同意了张宗颜接任田师中:“陛下记得一分不差。张宗颜在藕塘之战后,因功升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他做都统制,定能服众。”
“话是如此,可惜,藕塘之战张宗颜受了箭伤,之后便时常发作。最近,他因呕血请了假服药调治,这也是有的吧?”
张俊不敢隐瞒,只好道:“有是有的。所幸伤势已经好转了许多。”
赵构摇头道:“张卿的年纪也大了,听说前两日还中了一回风。战阵之上还是要找个年富力强的来帮衬才好。”
官家竟然是把张俊提出的两个人选一一否了。张俊惊愕地扬头直视官家,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张俊已经隐约猜到,官家无意从自己军中提拔都统制,但他犹然挣扎道:“既是张子盖与张宗颜二人都不能为一军都统制,臣斗胆请陛下准赵密回军任此一职。”
赵密也是跟随张俊已久的亲信将领,后来因为韩世忠北伐缺乏人手,被朝廷强迫调离了江东宣抚司。前年,赵密和王彦发生冲突后,曾受到降职的处分,此时已经官复原位,依旧担任殿前侍卫司主管一职。
赵密既任此职,身份早变为官家的亲信。赵构又怎能容忍张俊从自己身边夺人,脸色一寒,颇为不悦地道:“赵密确实是张卿旧部,然而他现在主管的步军司诸事繁杂,岂能再任卿一军的都统制。此事不需再提。”
张俊垂头丧气地道一声“遵命”。
但赵构也并未立刻宣布自己心目中的人选,而是用目光扫视群臣一遭,微笑沉吟。吕祉猜测,这是官家想要诸重臣称颂自己圣明,可又不便直说。他耐心等着,看是哪个陪官家继续唱这出大戏。
102/164 首页 上一页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