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傅回过神来:“对,我忘了这茬了!”
于是他赶紧修书一封给家里送了回去。但是送信的速度再快,也不及朝廷的文书快,在宋氏族长拿到宋傅的家书之前,宋玉延便接到了朝廷的任命。
宋玉延都呆了:“?!”
不是,我只是想借此机会赚个钱,我没想走上仕途。
本想帮唐浩根解决一下烦恼,顺便从官府那儿赚点设计费,督工费什么的,等工程完了,就没她什么事儿了。
谁能料到范知州这么“客气”,直接举荐她,给她弄了一个水利局工程管理科代理科长来当,她一下子就觉得有压力了。
比她更有压力更加焦虑的是唐枝,她坐立难安,问宋玉延:“你万一被人拆穿了身份,朝廷会不会拿你问罪?”
宋玉延安慰道:“不会有事的,等海塘修完,我便不干了,朝廷总不能强迫我的。毕竟这只是暂时的,若是海塘修筑得快,也就一年。”
对比之下,宋玉延便显得太淡定了,唐枝见她这荣辱不惊的模样,冷静下来的同时,心里头对宋玉延的来历的猜测也越发深了。
第94章 又穷了
跟宋玉延相识五年又半载, 宋玉延懂得的手艺之多让她看起来像是一个曾经为了生计而奔波的普通人, 可是随着时间的转移, 她的谈吐、见识以及处事的态度都能看出她其实出身很好。
以前唐枝猜测过她出身富户, 可是没有哪一个富户在突然被封官之时是依旧能维持淡定的,甚至说,除了那些高洁的隐士面对朝廷的封官会无动于衷之外,绝大部分人都会感到高兴。
这说明宋玉延要么是高洁的隐士, 要么是本身当过官, 故而对被封官之事并没有什么期待;甚至有可能是她本就是来自天上的神仙, 对凡间的官并不感兴趣。
结合净觉在宋玉延的身上看见的金光, 唐枝觉得后者的可能性比较高。
想到这儿,她忽然有些担心——戏文里说神仙似乎是不能私自下凡的,更是不能跟凡人相恋, 那宋玉延跟她相爱了,是否会被天庭发现, 然后抓她回去?
于是很长的一段日子里, 只要唐枝跟宋玉延独处,她的目光总是不离宋玉延, 生怕哪个不注意, 这人就被天兵天将给抓回去了。
宋玉延虽然觉得被唐枝这么看着很是甜蜜幸福, 然而时间久了也会察觉到异样,她问唐枝:“娘子,我身上是有什么问题吗,否则你为何总是这般盯着我看”
唐枝反问:“不给看吗?”
宋玉延怎么可能拒绝呢, 便点头:“给看给看!”
说完这话,她也不好再追问唐枝为什么盯着她看了。而过了些日子,唐枝拿着皮影跟她对戏,忽然问她:“阿药你说天庭是什么样子的呢?”
作为一个无神论者,宋玉延并没有想过天庭、神仙之类的事情,但是作为一个现代人,电视剧是没少看的,于是道:“大抵是在九重天之上,建在云层上面的,云烟缭绕、富丽堂皇,每个神仙都穿得跟暴发户似的地方吧!”
唐枝:“……”
听了这话,为什么她一下子对天庭就不是很期待了呢?!
等她们的生活因为宋玉延被封官而变得忙碌了起来之后,唐枝也渐渐地没空去想这事了。
左邻右舍们只知道原本只靠手艺赚钱的宋大郎去旅游回来之后,突然会造海塘了,然后因为这事也被封官了,这比当初唐浩根考上试最后被分配为慈溪县丞更令他们感到惊诧。
一群人一窝蜂地涌到宋家去送祝福,兴贤坊的街巷也是闹哄哄的,宋玉延不得不带着一家子先回金川乡躲避。
然而她回到了金川乡,也还是躲不过族人的关爱,族长等人习惯性地拉着她去谈话,而别的族人则是过来看看她,对她嘘寒问暖,让她产生一种自己是“族宝”的错觉。
这倒不是她的错觉,毕竟她是眼下宋氏第二个当官的族人,虽然只是一个从九品的小官,可万一修完海塘,朝廷认为她大有作为,而继续给她升官呢?
当初宋玉延捣腾出水泥之后,有人便买了一些回去修补自家的墙,结果发现,水泥虽然贵,可是却省了不少人工费,毕竟不再需要找人用很大的力气去夯土,即使只有他一人,也能将墙修补完。
加上族人也想修葺一下祠堂,有了水泥的话,修出更加庄严好看的祠堂,不就能实现了?!
族长为此还召开了一次大会,将这事列入了族中大事,当然,前提是必须得累积资金,否则是完成不了这个宏愿的。
宋平并不担心宋氏会没钱,他将宋氏新的一年的账本拿给他爹以及族人看,众人一看这上面造纸这一项的收支,顿时瞠目结舌:“这纸,竟然卖得这么多钱?!”
宋平颔首:“经过录方的指点,每个环节我都让人严格把关,最后所产出来的纸被朝廷大量买进,用于书画、公文以及簿册之上,而且汴京的勋贵每年都会订一批纸。”
宋氏生产的竹纸之所以能受到追捧,其实也跟宋傅厚着脸皮为自家的纸打广告而有些关系。他将纸送给了当朝宰相,然后便得到了夸奖。加上明州挑选特产也选了宋氏的纸,这纸便成为了御用的文书纸。
成为御用文书纸并不代表寻常人不能用,相反,因为这纸有朝廷打广告,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竹纸。宋氏竹纸订单从明州、越州、杭州一直到汴京往北的地方都有。
宋平不得不扩造纸作坊的规模,优先招族人干活。对于后面招的新手,他没有再让宋玉延去指导,而是将几个平常干活卖力又细心的族人提为了小监工,让他们负责指导。
当然,在这过程中,宋平也曾发现有族人偷偷地学了造纸技术,再自行造纸,打着宋氏竹纸之名出去卖。
这种败坏宋氏竹纸的名声的行径,最是让人唾弃,族里召开大会严惩了他们,又将他们在族谱上除名,这才震慑了剩下那些蠢蠢欲动的族人们。
因为造纸的收益超出了成本许多,故而这笔费用除了可以给族人补贴之外,也能拿一些出来修葺祠堂。
这些钱从未经过族人的手,他们自然不会舍不得,而且祠堂越好,说明家族的凝聚力越强,以后在这金川乡,谁人不会羡慕和高看宋氏家族?于是修祠堂之事就这么通过了决议。
宋玉延得知族里要修葺祠堂,便让二十一叔与合作伙伴们商议,宋氏买水泥给打八折。一来她是宋氏的族人,若是不出力,族人肯定要不满;二来若是宋氏的祠堂修好了,那效果总不会太差,能给别的家族立一个示范,那水泥的订单肯定会提高。
至于为什么是二十一叔去商议,那是因为二十一叔是名义上跟楼杲等人合作水泥生意的主事人。
这是宋氏族人跟宋玉延商量过的,因她被封官,督修海塘,若是她又有水泥的生意,那海塘修完之后,朝廷必然要说她假公济私。
朝廷虽然允许官员的亲属做买卖,却不允许官员本人经商,这也是担心官员假公济私。故而为了避免这种冲突,宋玉延的蜡园则转移到了唐枝的名下——蜡园是她的嫁妆,这总没有问题吧?
至于棉花田这不成问题,这是她租的族田。便是菜园子的田,名义上也都是属于唐枝的。
合作伙伴们都是人精了,哪里会算不清楚这笔账?加上宋玉延督修海塘,必然会需要大量的水泥,这便是赚官府的钱啊,他们没必要得罪宋玉延,于是便欣然同意了。
宋玉延也是因为这些事而忙得脚不沾地,作为她忠实的竹雕粉丝,赵赜等人有些遗憾她很久都没有产出了,但是想到她正在做于国于民都有利的好事,也没有喊她回去雕刻竹木,也觉得她在他们心中的形象反而更加光辉了!
赵赜等人给宋玉延写了信,表示自己在去年便受到了她的鼓励和启发,为了追赶她的步伐而决定好好读书。之所以没有登门祝贺她被封官,也是因为要闭门读书,在他们考上解举人之前,他们是不打算出门的了。
宋玉延也庆幸他们没有过来,否则自己太忙而没空招待他们,那便是失礼了。加上他们这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很值得称赞,便也给了他们回信,鼓励他们多加努力。
这些书信还都是用诗筒装着的,赵赜收到回信,感觉自己像是蹭到了一件竹雕,内心还有些小激动。
他是快乐了,宋玉延却是有些郁闷,她发现因为一个官职,自己就从拥有多处产业的小土豪,变成了一无所有的穷光蛋,怎能不郁闷?
她对唐枝道:“以后我就身无分文了,全靠娘子养着了。”
唐枝数着箱子里藏着的钱,闻言,抬头看着她,并没有多少同情的目光:“你不是还有卖竹雕的私房钱吗?”
宋玉延:“……”
她悄悄地抱着自己的小金库:“里面真没钱了。”
唐枝道:“真没钱?那盒子我帮你收着。”
宋玉延道:“盒子给你收着也行,不过最近学了三招,你得让我练习一下。”
唐枝左右衡量,最终点了点头:拿住了宋玉延的私房钱,她哪里还有机会去研究更多的招数?!
宋玉延高兴地将盒子里的钱掏出来用钱袋装着,然后把盒子给了唐枝。
唐枝:“……”
她有些牙疼,怎么感觉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____
唐枝没打算真让宋玉延一穷二白,她跟宋玉延平日在生活上十分节俭,宋玉延的理财计划更是进行了近六年,攒了不少身家。
她没用这些钱来买大宅院,也没有大量置办田地,因为她知道一旦自己的财产变多了,必定会招人眼红。
财不露白的道理她懂。不过,更多的是她本身便是一个低调的人,即使是在前世,她的朋友虽多,但是知道她的家世的却没有几个。
唐枝也知道宋玉延只是靠节俭的话是攒不出这么多钱的,最主要的是她一边“开源”,一边“节流”,故而她也要继续将这种做法贯彻下去。
她不懂做大买卖,她只知道长期有效又稳定的投资其实是田产,置办了田地,再雇人干活,或者租佃农田,也是一种开源节流的方式。
唐枝便拿出一小部分存款,悄悄地在金川乡买了十亩地,其中五亩种粮食,另外五亩种棉花。
十亩田地在这时代并不算多,加上宋玉延在金川乡还是颇有名声的,只是置办了十亩田地,没有传到县城的街坊邻里的耳中的话,是没有人会去眼红和嫉妒她的。
而唐枝跟宋玉延接下来的一年里都无法时常往金川乡跑,所以这十亩地,只能让黄鳏夫父子看顾。
等到了秋末,台风天、海浪狂袭的季节已经过去了,农夫们也清闲下来了,官府让人开凿和运送过来的大块石块也已经准备好,明州海塘的修筑工程便正式开始了。
第95章 又有钱了
海塘的选址, 宋玉延早就经过勘测决定了, 而按照古今的习俗, 都要先进行一些仪式, 以祈求工程能顺顺利利。宋玉延知道这样的做法太过迷信,然而哪怕是在现代,她也会遵循这种约定俗成的规则,因为工人们的心里会安心一些。
果然, 等祭祀完之后, 那些受募集而来的民夫以及服役的百姓干起活来就很卖力了许多。
宋玉延“安全生产”为名, 让官府给民夫们准备了手套, 原本范知州认为这笔钱是没必要出的,宋玉延以加快进度为名,且又以可以多次利用为由劝他, 最终范知州才让人去赶制了低廉的麻制手套。
有了手套之后,那些搬运石块、挖地基的民夫一下子觉得轻松了。那些服役的百姓更是感动——以前他们服役去修河渠、疏浚河道可没有这样的待遇, 如今看来范知州很是爱惜他们的。
于是范知州到工地监察时发现民夫们忽然对他热情了起来。
范知州:“???”
后来他跟民夫们闲聊, 这才知道是因为一双小小的手套,收买了他们。被他们感激的时候, 范知州也有些惭愧和心虚, 他身为父母官, 本就该为百姓而着想,可是他却远不及宋玉延来得细心,也不知道百姓的需求是什么。
再看宋玉延,自己戴着一顶斗笠便跟着一起干活, 要不是找人询问,他都找不到宋玉延在哪里。
这海塘的工程负责人是宋玉延,她不盯着不行,万一哪一步出了纰漏,那问罪的可就是她了,因此她就一直住在周围搭建的草棚中。
基于这种环境,民夫们想去洗澡就能去不远处的寺院的澡堂,她想每日洗澡那是不可能的了,且海边离县城五六十里,她也不可能每日都回家。
唐枝每次见她回家第一件事便是先冲回屋里洗澡,寻思着这么下去也不是办法,便在离海岸几里远的地方租了一处农家小院,这样一来,宋玉延的洗澡问题便能解决了。
唐浩根来过几次,他劝宋玉延道:“你也不必每日起早贪黑地跟民夫们一起干活,不必时刻盯着,我还未见过有哪位监官像你这般拼命的。”
宋玉延道:“这次修筑海塘采用的是全新的方式,没有前人的经验可取,故而只能自己多盯着点,否则一个细小的环节出了岔子,那整个工程都会被毁了,而且百姓也会质疑这种造塘方式的先进性。”
唐浩根闻言,便没有继续劝她。
临近年关,民夫们因为不能回家过年,故而内心是有些浮躁的,接连出了几次岔子。宋玉延庆幸自己盯得紧,才没有酿成大祸,但是她也不敢让人继续干活了,便跟范知州商议,让他们轮流回去过一个年。
范知州对“轮班”这种方式并不陌生,毕竟朝廷每逢节假日要休务时,总是会安排官员在衙署轮流值班的。只是他当地方官之后,上下班的时间很是机动,可是过年时期若是衙门有事,也还是得回去处理事务的。
他并不想拖延进度,可也认为宋玉延的提议有效,便让人排好了班,让民夫们回去过年。
当然,民夫们也能自愿留下,毕竟年节的头三天有三倍工钱。
基于这三倍工钱,反倒有一大半的民夫选择留了下来,他们想的倒开:“不能回家过节而已,可以让妻儿过来团聚的嘛!那几天可是有三倍工钱的呀!干一天等于干三天,干三天等于干九天,多划算!”
他们得知这种三倍工钱的奖励是宋玉延建议的,心中对她更有好感。这位堰闸都监平日里一点架子都没有,跟他们同吃不说,还一起干活,哪怕是范知州、宁县令都没有她这么尽职尽责。
唐枝跟笋儿、饼儿来看宋玉延的时候,民夫的妻儿们还主动跟她们打招呼,又给她们拿了些自家腌制的蔬菜。
79/92 首页 上一页 77 78 79 80 81 8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