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0

进击的生活流(穿越重生)——青竹叶

时间:2020-03-25 15:54:44  作者:青竹叶
  “……”
  虽然知道国营饭店的尿性,但真的是不知道说什么好。总觉得服务员不应该是这样的,哪怕给点笑容呢?这么拿扫帚赶没吃完的客人真的没问题吗?给钱的。
  然而从北到南,这些人仿佛一个老师傅训练出来的,一模一样。
  可能错的不是世界,是我吧。
  等到了六点,昭明又去一次三石桥下,这会儿的人没有早上的多,但东西不少。这次他是顾客了,两手空空转悠,哪儿人多就凑上去看看。运气不错,他终于等到了心心念念的红糖。
  据说对方的村子就有一个红糖作坊,村里集体种甘蔗,每次收成之后有多的就会发给村民作为福利,家家户户不缺红糖吃。
  昭明就换了半斤,再多边上的人就不乐意了,他们也等着买呢。昭明就问了这人的村子在哪,别人那里还有没有多的红糖,跟他约好了什么时候再换。然后他还换了些藕粉、莲子,农民自己种的小米、野山菌等东西。
  后来还来了一个带着活鸡的年轻人,三只活蹦乱跳的本地鸡,两只老母鸡一只小公鸡。
  活的老母鸡特别受欢迎,大妈们一看就知道这是养了两年的老母鸡了,吃得又好,是上好的炖汤材料。这不,一个说家里有准备生娃的媳妇,需要老母鸡的鸡汤,一个说女儿刚生了娃,也要老母鸡炖汤,她两个就跟约好的一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就把两只老母鸡给分了,你一只我一只。
  等到昭明反应过来,他只能买了小公鸡。
  竹筐一满,昭明马不停蹄就回去了,手里拿着一个灯笼紧赶慢赶的,总算在同志们睡觉前赶回去了。
  今儿他的份还没用,他拿了三斤苹果,这些苹果不小,一个都得半斤重。剩下的全换了小米,听说小米粥养人,也不像上好白米那么打眼,他想要准备一些给姥爷。
  同志们这会儿都聚在他屋子里等他,别人没有他那么频繁的往县里走,慢慢的就习惯了让昭明顺带些东西。
  也不知道他怎么买的,有些市面上不好找的,昭明都能买到。他来了半年,本地话说得很溜,简直都不像是北方人,大家想一想,或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才总是能买到大家买不到的东西。
  “我见有卖苹果的,买了一些,一人一个,自己拿。”
  “这时节的苹果可不便宜,哪能拿你的?”大家都推拒着,眼睛却亮晶晶舍不得从红色的果皮上收回来。如今县里也供应苹果,个头小小的,口感绵软。但昭明找的苹果脆甜脆甜,个头也大,就有喜欢脆甜口感的知青很是心动。
  昭明就笑着说,“也是恰巧碰上,往日不一定有。”
  但他们无论如何都不肯白拿,实在馋水果的,拿了一个苹果就放下五六毛钱,特别馋的,拿了两个,放下几毛一块,虽不知具体数字,但是想也知道肯定不便宜。
  昭明就是大方,他们也不好总薅羊毛,所以给的钱都是足的。
  昭明无奈作罢,拿出东西开始一个一个的分。
  “梳子、雪花膏,小花同志,你的。”
  “诶。”小花同志笑得甜甜的,把零钱放在桌子上,然后拿了自己的东西。
  后面的同志们也是这样,你一个我一个就把东西都拿了,放下钱。
  眼镜同志忽然拿了两个圆圆的柿饼放在他桌子上,腼腆的笑着,“今天我家里也寄了柿饼过来,是我奶奶自己做的,尝尝。”
  昭明一看,果然,这柿饼的颜色更黄一点,肉也更厚实一些,他不客气的拿了,“我就不客气啦。”他狠狠咬了一口,有些紧实富有弹性的外皮之下,压缩的果肉像是浓缩了果汁的软糖,果香浓郁,“真好吃。”
  “你们喜欢软的,我却喜欢这种脆甜的,咔擦咔擦,听着可美。”眼镜同志也咬了一口大苹果,笑得眼睛都弯成了月牙。
 
 
第43章 
  再过些日子就是腊月,村里略清闲了一点,昭明这假也好请。
  他背着百多斤的大竹筐,兜里放着村里给的介绍信去了那更偏僻的农场。这农场是在山坳坳里,坐了车下来还得走很长一段路,只有一条羊肠小道。真不知道这农场产的东西得怎么运送出去。
  昭明走一会儿歇一会儿,到中午的时候才到了地方,问了一个衣衫褴褛的村民,问到了农场的所在,拿着信去报个道。这边附近村民的条件普遍是要比他待的村子差,他待的村子,村民的衣服上都有三五个补丁,而这边的村民,衣服基本上是用补丁叠起来的,看不到略大一块的布,一个个蓬头垢面,活似几年没洗过脸的流浪汉。
  农场守门的大爷也没有好多少,瘦骨嶙峋的,也不懂普通话,幸好昭明会讲本地话,倒也不至于无法交流。所以很顺利的就明白了昭明的来意,又领着他去找人。
  这大爷可能不大和外界交流,也不是很圆滑,又或者昭明的样子态度容易叫人放下心防,总之这位老大爷听说他是来探望远亲的,这远亲还是下放人员,他居然没露出什么不高兴或是警惕来,聊了几句,居然还夸了夸下放的人。
  说他们中间有一个人,能治牛,有本事。他们农场就是集体养牛养牲畜,有这么一号人在,为集体减少了许多损失。
  后来可能意识到自己的态度有点问题,老大爷连忙又追加了几句,“他们改造得特别好。诶,真的,天天反省自个儿。”
  两人走了一会儿,到了一片坟地,绕过了这片坟地才看到几个茅草屋子,是竹子搭的棚子,外面抹了厚厚一层泥,上面有几层稻草,也能挡风遮雨。屋子外面有两块菜地,地上还有些没有收的芥菜和白菜。昭明一看这个住宿条件就放下一半的心。
  “现在吃午饭,他们都在里头呢。”老大爷说完了就要走。
  昭明赶紧拉住他,往他那干巴巴老树皮一样的手里塞东西,两个鸡蛋和一把糖花生。糖花生不是花生,一种油炸的面食,上面裹一层白糖,口感酥脆,是孩子很喜欢的零食,昭明昨儿也买了好些。
  “这、这不成的,不成不成。”
  “劳您多看顾看顾,我就在隔壁上湾村落户,有事您找我。”
  两人推拒了一番,老大爷到底拗不过他,收下东西,很珍惜的塞进薄棉袄的内兜里。
  昭明没有立刻进去,或许是近乡情怯吧,算起来七八年没见了,不知道他们如今怎么样了。
  “你是?”
  他徘徊的时候,从中间的屋子里走出了一个留着山羊胡子的老人,对着他瞧了一会儿,笑了起来,“年轻人好相貌。”很多人都夸昭明长得好,但这个老人说出来却特别意味深长,并非那么浅薄的对颜色的夸奖。
  听到外头声响,里面又走出几个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穿得十分单薄,这么冷的天,都露着脚脖子。其中有两个还端着吃饭的碗,是很破旧的木碗,还是豁口的,里面也不是什么精细食物,是浑浊的菜汤。
  “娘……”昭明看到其中那套着不合身的灰黑单衣的中年女人,眼皮一颤,忽然眼泪就落下来,就跟不成串的珠子一样散落。
  心里突然生出一种说不明的酸涩来,记忆如画片一样一闪而过,有一个模模糊糊的女性形象,像是眼前这位,又像是别人,胸口软得不行,又痛得发颤。
  “阿明!”昭明的母亲愣了一下,她忍不住擦擦眼睛,一个箭步走上前,“阿明,阿明你怎么会在这里?”曾经大明星一样美艳的女人,如今也被生活摧残得不像样了,满面风霜。
  “这不是要下乡吗,就在附近。”昭明擦了擦眼睛,脸上反而露出笑来,“娘,姥姥姥爷呢?”他看到娘老了很多,生活得并不好,但这会儿他把所有的情绪隐藏起来,不想露出来叫人为难。
  “这儿,姥姥在这里。”虽然来了这里许多年,说话还是怪异的腔调。其实当年姥爷下放的时候,姥姥是有机会离开这里回去母国,但她不肯走,说这里有她的孩子和她的丈夫,就是她的家,非要陪姥爷一块儿下放。
  然后昭明的娘也不放心老两口,坚持离婚跟着一块儿走。有时候世界就会给出这样残酷的选择,只能二选一。昭明的母亲不是不爱他,只是作为女儿她也无法割舍对父母的亲情。无论哪一种选择,最悲伤的都是那个做出选择的人。
  昭明的姥姥快步走过来,拉着昭明仔细端详,又狠狠抱了抱他,“看我的小宝贝儿,哦,都长成大小伙子了。阿宇,你缩后面干什么呢?”
  姥爷从人后走出来,眼睛红红的,倒还能强忍着不掉泪,“孩子,你别来……我们会连累你的,走吧,快走吧。”
  姥姥本来很高兴的,这会儿也意识到了什么,轻轻的把手放开,“孩子,你姥爷说得对,你不能来这。靠着我们,没好事。”
  “放心呢,我拿了介绍信来了。我落户的村子的村长是好人,他同情我,给我写了信,我光明正大来的,谁能说什么?”昭明伸出手拉着他姥姥的手,“咱们去屋里聊,我走了一上午,肚子还饿着呢,您忍心赶我走么?”
  他说得可怜,他姥姥抹着眼泪,“你这孩子……”
  “田嫂子,孩子都来了,你们这么多年没见,好好说会儿话。”
  “是啊,田老弟,你也太谨慎了。就是见一面,没什么大碍的。”
  旁边的人都劝他们。
  姥姥咬咬牙,重重一点头,拉着他去自己住的棚屋,“孩子,姥姥这还有个红薯,拿着。”
  姥姥、姥爷和昭明的娘三个人挤在一个不足十平米的小屋子里,这屋子没有窗户,只有一扇木板门,里面也没有床,地上铺着草垛子,上面有一块硬邦邦的被子,这就算是床了。也没有正经的柜子和桌子,倒是放了几个破口的瓦罐,里面放着他们的口粮。又有一张长凳,上面放一些碗筷,衣服则挂在墙上,免得放地上虫咬了。
  姥姥拉着他在一个木桩子上坐下,见他看着屋子,有些不好意思的搓搓手,“别看这里小,冬天不漏风,这些草垛子比家里头的木板床还暖和呢。”
  姥爷和昭明的娘也走进来,昭明的娘拿着袖子擦眼睛,把一块烤熟的红薯塞到昭明的手里,还是热乎乎的。
  昭明什么也没说,他左手拿着姥姥给的,右手拿着娘给的,知道这是他姥姥和娘从牙缝里省下的口粮。小红薯有半个拳头大,梭子形的,外面烤得黑乎乎的干巴巴的,但剥开黑色的皮,里面就是金灿灿的肉。
  昭明咬了一口,甜、香、软、滑,没有多少根须,真是天生的上等点心,人类精心制作的馅料都比不上。吃起来喷喷香,一路从嘴里烫到心口。
  “真香。”昭明一边吃一边说。
  眼看着他几口就吃完了,昭明吃得很快,几乎要噎到了,他姥姥连忙从外头端了一碗水来,“喝点水。”他姥爷默不吭声的,把属于他的那个滚烫的红薯塞给了昭明。
  “吃。”再多就不肯说了。
  昭明顿了一下,几乎是狼吞虎咽的把红薯都吃了。红薯他没少吃,以前在北京吃,在村里也吃,吃这东西吃得太多,看到都会反酸,但这次的尤为不一样,甜得发酸,甜得发苦。那滚烫的感觉像是细针扎在身上,密密麻麻的疼。
  以前隔着千山万水,只是送送包裹,所以感触没有那么深。真的见了面,才发觉自己其实一直惦念着他们。只是隔得时间太久太久,几年下来,他却有点畏惧了,并不敢真的见一见。
  如今见了面,昭明突然特别后悔,他后悔之前送来的东西太少,给长辈的关心太少,他也后悔来了大半年才来这一趟。
  姥姥姥爷都老成什么样子了,他们还有多少时间?两个老人的头发都已经半白了,脸上沟沟壑壑,沉积着岁月和苦难。
  还有他娘,明明也才四十不到,却已经像一个五十岁的妇人了。身体状况差还是其次,昭明在他娘的眼睛里看不到希望,暮气沉沉,像是活着的木偶。
  仿佛有些心如死灰的意思。
  昭明吃完了东西,他把竹筐里的东西一件件拿出来,“以前隔了半个中国,寄点东西也不方便,现在好了,就隔了两个村子,省了一笔邮费呢。”
  放在最上面的是现买的棉袄和毛线衣,还有帽子和胶皮鞋,本地的款式,十分臃肿,好处是保暖,“都是这些日子攒下的东西,我一次带过来。东西还是少了些,过些日子我看能不能买一些棉花回来。南方的冬天湿冷湿冷的,刺骨,穿得薄了真不行。”
  之后则是药物和一些生活用品,药物装在一个铁皮的饼干盒里,生活用品用绳子绑着压实了。
  吃的东西是最多的,有一些零嘴,是县里买的各类果脯果干,糖花生和米糖,新鲜水果。还有算得上奢侈品的奶粉、驴皮胶、半斤红糖。
  最下面是吃的粮食,粗粮细粮五十多斤,有那个大卖场拿的,也有他的工分换的,省着吃也能吃上个把月。
  昭明的娘十分惊讶,这些东西很多都不好找,不知道儿子是攒了多久才攒起来的,她压着昭明的手,“阿明,我不能收。”这孩子一个人在外面,本来就不容易,他们怎么好一直拖累他。
  他姥姥也不让他往外拿东西,“孩子,孩子,你弄到这些东西肯定不容易,姥姥不问,可是姥姥不能拿。你还小,长身体呢,正要营养。你是个好孩子我的宝贝,看到你,就是我们最好的礼物。”她背过身擦了擦眼睛,又抱了抱他。
  “哪能啊,这是我以前写稿子还有做临时工赚的钱,慢慢几年就不少呢。来了这边之后大家看我小照顾我,让我晚上给扫盲班讲课,有三个工分,一天比人家壮劳力都赚得多,过年分的粮食也不少。”
  昭明人小,力气却不小,把放回到筐子里的东西又拿出来,“我呀,有吃有住,知青点养了七八只鸡,每天我都能吃上蛋,后面有个园子,种的蔬菜吃不完还要拿出去换钱。这奶粉,是用多的鸡蛋在市场上换的,这红糖和驴皮胶也是。至于这些膏药,是慢慢攒下来的,我那儿也有一份。这东西也不像吃的,有一份备着就行了。”
  “你把钱都花了,以后怎么办?”昭明的娘含着眼泪。
  “谁说都花完了?我现在能赚钱了,瞧。”昭明从内兜拿出一叠钱,有三四十,“这是村里才分给我的,平日也不怎么用钱,这些就足够了。”
  昭明的娘还要再说,昭明的眼泪就掉下来,“娘,您就当为我想想吧,那边把我当个外人,我就你们这些亲人了,您和姥姥姥爷要是有个万一,那我就是孤儿了。”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