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0

[三国]焚香祭酒(三国同人)——积羽成扇

时间:2020-04-28 10:25:40  作者:积羽成扇
  脑中无比混乱的崔颂没有发现,抱着他的那人同样浑身僵硬,维持着一动不敢动的姿势,屏住呼吸。
  一片沉默。
  两人僵硬而无言地抱了许久,直到浑身酸疼,郭嘉才小心地放开他,与他前额相抵,低声而坚定地重复道。
  “嘉,心悦于你。”
  乍逢表白,要问感不感动?
  崔颂:不敢动,谢谢。
  崔颂仍然维持着僵硬的姿态,对着近在咫尺的脸无限懵圈。
  今天,是四月一日吗?
  ……就算是,古代也没有愚人节吧。
  如果可以,他非常、特别、万分地想要预约一个晕倒套餐。然而这时候晕倒,不但会让挚友担心,被发现假晕后,更会让挚友难堪。
  崔颂没有心思考虑挚友是从什么时候对自己产生那一份感情,他在短暂的混乱后,就感到自己的心脏像是一头疾速奔跑的猛兽,疯狂跳动,剧烈得快要跳出胸膛。
  崔颂暗道不好,莫非“心痹”之症又要复发?可胸膛的心跳声虽然声势浩荡,却丝毫没有给他任何不适之感。
  正百思不得其解间,他突然想到挚友第一次……时说的一个“亦”字,顿时瞪大了眼。
  作者有话要说:  [1]15字出自正史《后汉书》。
  .
  小剧场:
  奉孝:我太难了。
  小颂:我太难了。
  作者:我最难了。(倒地
 
 
第151章 采薇
  所以, 他近日来的种种异常,全是因为——
  崔颂怔怔地看着近在咫尺的郭嘉,却见他唇角含笑,眼底异常明亮,仿若流淌着亿万星河, 要将他摄入其间。
  崔颂恍恍惚惚地站着,险些溺毙在这一片星河中。剧烈的心跳逐渐平息,他终于找回少许冷静,却说不出半句话。
  郭嘉只静静地站在他身前,耐心地等着他的回复。哪怕回应给郭嘉的是恒久的沉默与恍惚, 他也一再纵容, 并无丝毫催促之意。
  崔颂好歹历练了多年,只沉默了片刻,便从容接受了自己的心意。
  虽说之前还未明白心迹的时候, 他反常的行为与乱七八糟的猜测让现在的他略有尴尬之感, 但以他的坚定心性,很快就这份情绪抛到脑后, 恢复平素的镇定与泰然。
  “我亦心悦于奉孝。”
  从心而行,无需踌躇。
  自这一天起,崔颂感到自己与郭嘉之间仿佛多了点什么不一样的东西, 仔细琢磨, 又似乎和原来无甚不同。
  这些年,崔颂时常请来名医,以“未雨绸缪”为由, 替戏志才与郭嘉诊脉。
  每次得到的都是同一结果:
  戏志才的健康状况不太乐观,但经华佗固本治疗,只要注意调养,活到四五十岁不成问题;而郭嘉身体极佳,又时常与崔颂共习骑射与剑术——正所谓运动有助于身体健康,只要控制饮酒,不过劳,不染疫病,基本没什么需要担心的。
  可崔颂仍是心结未解。
  郭嘉若有所觉,劝慰道:“天命有常,人的寿命亦是如此。顺时而生,逆境而存,不可强求。”
  人自诞生于世,就在对抗各种灾祸:疾病、寒冷、饥饿、战乱、各种意外……能活到寿终正寝的人,少而又少。
  许多惊才绝艳者在历史长河中璀璨了一瞬,猝然陨落;更多的人在尚未绽放光芒时便已夭折。人命之脆弱,自诞生以来便是如此。
  如杂草一般顽强求生,时刻保持着求生的欲望,不会因为任何困难与灾厄而轻易放弃生命;但当死亡当真降临的时候,亦不必惊惶强求。
  敬畏生命,渴望生存,无惧死亡。
  这便是郭嘉想要传达给崔颂的信念。
  崔颂表面上接守了郭嘉的劝解,可内心仍未改变最初的想法:道理他都懂,但人都是贪心的。他想要郭嘉长命百岁,想要荀彧荀攸寿终正寝,想要侄子崔琰不被论罪……
  人这一生,除了所谓的理想与抱负,还有各种欲望与感情。
  人从出生开始就在适应环境,对抗各种恶劣条件,何尝不是“逆命而为”?同样是逆命,难道郭嘉、荀彧他们的命运就不能被更改吗?
  说他不自量力也好,自以为是也罢,他确实想为自己的私心,改变他们在历史上的结局。
  他不但要捞,还要每个都捞。戏志才与祢衡的成功存活给了崔颂信心,所谓的历史不仅存在必然,还有各种偶然。
  早已下定决心的崔颂一边做着更充分的准备,一边完善已经推演了无数遍的计划。
  他亦不曾因私忘公。自灵帝死,九州几次大旱,黎民相食。为了防治旱涝,最大限度地减少旱涝带来的影响,崔颂废寝忘食地研究各地地形,翻阅水利、水治相关书籍,因地制宜列出不同的水利建设方案,送到曹操手中。
  曹操惜其才,欲提拔官职,被崔颂婉拒。
  说到底,他对高官厚禄并无特别的兴趣,如今的这个职位,恰好能让他一展所长,又何必调职呢?
  曹操相信崔颂的能力,便随他折腾,自己则把注意力转向军事。
  他想打刘表,被荀彧劝止。
  荀彧认为,袁军初逢大败,士气低落,内部又混乱,正是乘胜追击的时候……宜趁他病要他命,何必管刘表一个“坐谈客”?
  曹操纳谏,挥军北上,把袁军主力打得落花流水。
  没过多久,袁绍因为心病难解,呕血身亡。
  因为袁绍生前偏爱幼子,又为了培养其他儿子而让他们各据一州,袁绍一死,他的几个儿子相互攻伐,袁绍残留下来的势力立即四分五裂。
  至此,曾经强大无匹的袁氏,再不具备威胁之力。
  此时正是建安七年(公元202年)。
  趁着曹操还未班师回朝,皇帝刘协召来留守许都的荀彧……陪他下棋。
  荀彧始终谦谨恭敬,不曾直视圣颜。
  刘协吃去荀彧的一大片棋子,淡淡道:
  “尚书令,你未尽心。”
  荀彧捻棋的手一顿,迟迟没有落下。
  未尽心。
  是指对弈未尽心,还是……侍君未尽其心?
  荀彧心神凝重。
  停滞的棋子,最终还是落下。
  “请陛下恕罪。”
  刘协将吃掉的白子一颗颗地放进荀彧眼前的棋盒中,似漫不经意地道:
  “尚书令,你与旁人不同。”
  荀彧只谦然一笑,未应下此言。
  刘协缓缓道:“首阳采薇,何曾得见?”
  荀彧长睫一颤,深深拜下。
  首阳采薇的典故,乃出自当朝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
  相传,周王灭了商朝,有两位商朝的旧臣感念商王的恩德,不愿向周朝效忠,就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齐齐饿死。
  这两位商朝旧臣,名为伯夷、叔齐,后人常用此典故象征守气节、不惧生死之人。
  刘协此言,已坦然露骨,几近当面质问他是否为汉朝忠臣。
  荀彧不得不拜。
  “为人臣子,自当‘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1]’。”
  听到想要听的话,刘协眉眼微松,亲自将荀彧扶起。
  “尚书令请起。”
  荀彧依言起身,仍低垂着头,谦和恭谨,与一个时辰前别无二致。
  刘协让人送荀彧出宫,在荀彧即将离开的前一刻,低声用只有他们二人听得见的声音说道:
  “希望尚书令,今后亦能记得今日之言。”
  荀彧走出宫门,面色未改。
  刚抵达家门,就被门房告知有老友来访,正在正厅等他。
  荀彧第一时间便猜到门房口中的老友指的是谁。
  其余相识之人已随军出征,留在许都的老友,便只剩下那一人。
  荀彧不及换衣,只褪下谒见圣颜时穿的正装外袍,便匆匆赶往正厅。
  一进门,果然见到崔颂正坐在一侧,举手和他打着招呼:
  “今日欲拉文若痛饮一杯,文若以为如何?”
  内心因刘协那番言论而微起的震荡余波,被崔颂的这句话缓缓抚平。
  荀彧在崔颂对面坐下,提起崔颂带来的酒壶,为两人各斟了一杯。
  “正有此意。”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曹操上表天子,欲封荀彧为万岁亭侯,荀彧辞而未受。
  曹操给荀彧写了一封信,言辞恳切,再次为其上表,这次荀彧没有再推拒。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打败袁尚,任冀州牧。
  此时董昭向曹操进言,按照古代的划分重置九州,曹操有所意动,被荀彧反对制止。
  此时荀彧已意识到些许苗头,心知刘协的担心并非无的放矢,心情日渐沉重。
  而曹操亦察觉到荀彧的些许想法,但他仍重用之,不曾有任何轻慢。
  他决定将据点迁到冀州的邺城,不管一部分群臣如何反对,他也坚持己见。
  曹操在邺城布置政行,有一日忽然问郭嘉:
  “荀文若为汉臣,我非汉臣乎?”
  旁边亲信皆冷汗涔涔,唯独郭嘉岿然不动。
  “主公何扰?如今尚为大汉之天下,我等皆为汉臣,何须分辨?”
  曹操哈哈大笑,不再提及此事。
  正在曹操霸业上春风得意,个人情感上略有些不如意的时候,他的老朋友许攸来替他“排忧解难”。
  许攸一见到他,就拍着他的肩膀,意味深长地道:“孟德,看看这邺城,没有我,你进不来啊。”
  曹操及其亲信:……
  曹操正烦心荀彧的事,闻言皮笑肉不笑道:“正是,子远之功劳,我怎会忘记?”
  他不想暴露昔日之谋,叫人找了许多珠宝、美人,丢去许攸府上,让他闭嘴。
  没过多久,许攸又跑了过来:“我听到有人说,官渡之战,荀公达(荀攸)与崔子琮(崔颂)功不可没。这可真没道理,如果没有我,孟德如何取得最终的胜利?”
  曹操正研究着朝中的异动,没空理会许攸,闻言,心里对他甚为厌恶,摆摆手敷衍道:“我自不会忘了子远之功劳。”
  于是给许攸丢了个官职,试图让他闭嘴。
  过了几日,曹操设宴宴请功臣。许攸在其列,见曹操给众人敬酒,却未第一个提到自己,心中略有不足。
  趁着曹操一语落下,还未有人接话,他率先举起酒,对着曹操道:
  “这杯酒,孟德当先以敬我。没有我,你如何能打败袁绍、占领邺城?”
  知情的众人表情变得十分奇怪。
  许攸一无所觉,因为“大功劳”而有些飘飘然,麻痹了心智的他,只觉得曹操并没有对他的“功劳”放在心中,只好一次次地反复提醒。
  ——曹阿瞒,你没有我许攸,如何有得今天?不早成了丧家之犬了吗?
  曹操见他行事如此,脸色一沉。
  作者有话要说:  [1]共10字出自《三国演义》。
 
 
第152章 侄儿
  许攸以谋逆罪被诛。消息传来的时候, 荀彧正与崔颂商讨民利公事。
  待问明白前因后果, 荀彧久久未言。
  那一日, 得知荀彧忽然被圣上召入宫中,崔颂隐约地察觉到其中的暗流。他立即拎了一壶酒,在荀彧家中等候。
  荀彧归来后,虽面色与平日无殊, 但以崔颂对荀彧的了解, 他能察觉到荀彧藏在平静表象下的重重心事。
  不管曹操是“初心已改”,随着霸业的渐成而动摇了匡扶汉室的志;还是“野心初显”, 从一开始就有了不臣之心,直到此刻才逐渐流露——他与荀彧之间,已然多了一条清晰可见的裂痕。
  若二人维持现状, 不去触碰那道裂痕,或许还能保持表面的平和与宁静, 延续主臣之谊。
  反之,一旦有人拿锤子在上方轻轻敲打, 细小纹路便会不断扩散,直至将二人四分五裂。
  而这拿着锤子、顺着裂纹敲打的人, 正是汉帝刘协。
  对于刘协这位末朝皇帝,崔颂有过好奇, 有过同情,却从未起过效死之心。
  自小接受现代教育的他,知民权而不知皇权,哪怕穿越到封建朝代, “入乡随俗”,意识深处也对皇帝这一称呼起不了任何敬畏之心。
  荀彧则不同。
  多年的相处,既让崔颂深刻地了解了荀彧这位知交,亦解开昔日阅览史书时的疑惑——
  荀彧善德忠志,行君子之风,中正无私地为曹操引荐各种人才,即便是在陈宫背叛、四面楚歌的恶劣条件亦未想过叛离,反而独自一人激退强敌,力挽狂澜。
  能在所有人都迎合曹操称公的关头,独自一人说出“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1]”这句话的荀彧,践君子之言而未改志,至死未绝。
  然而崔颂知道,荀彧并非迂腐之人。
  能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的主张,足以证明他的内心比任何人都要清醒。
  朝代更迭,五德终始,盛极而衰。这是历史亘古未易的大势,熟读《尚》书的荀彧不可能不知。
  他所忠于的,并非日薄西山、早已腐朽、无力回天的旧王朝,而是他自己的理想,坚守的义德,不为外物动摇的本心。
  他曾以为曹操是他的同道者,不求回报地追随,不计一切地死守。
  可他最终发现,曹操与他坚持的道义并不一致。
  ……又或许,他们曾经一致,但曹操最终改变了最初的信念。
  行百步者,止于九十。荀彧以为自己找到了理想之道,却在极尽穷途后发现,一切不过是他的空想。
  他的理想再也无法实现。
  这才是荀彧最后忧悒而亡的真相。
  刘协少而聪慧,善于辩人。他看见了荀彧的坚守,看出他与曹操看似默契相融,实则格格不入的理念,果决地出手,扯开二人之间的帷幕,逼荀彧做出选择。
  若无意外,最终的发展大概会与历史记载的一样,曹操欲称公为王,与荀彧决裂,荀彧信念尽失而亡。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