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0

本侯有疾(GL百合)——夜尽初辰

时间:2020-09-18 11:47:28  作者:夜尽初辰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长公主的名字,因为正文里不会写出处,你们问了,我就在这里解释一下。
  第.六章里说了,先帝在过继之前死了三个儿子,唯一的嫡子和长公主是一母同胞,《说文解字》里说“绍,继也”,一定程度上绍和继是同义的,所以我将其定为长公主和这个嫡子的名字。同时绍又有牵引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是长公主带来了先帝唯一的嫡子。
  虽然《说文解字》里也有说“继,续也”,但是我觉得继续这两个字作为女生的名字都不好听,绍会更好听一些,所以没有选这个字。
  韶华的词义虽然很美好,但是古人取名是要讲究子辈排行和字义的,不论子辈则已,论了就不能乱取。现在也有讲究子辈的,我老家那边还在按照族谱取名。
  其他的问题还是不能回答。
  我觉得绍真的很好听,真的。
 
 
第21章 白喜
  实际上燕赵歌不应该开口问这句话,因为皇帝乃是一个王朝的中心,其身体状况被诸多人所关注着,任何的病症都会引发连锁反应,除非已经年老体衰病重到无法掩饰的地步,否则皇帝不会透露自己健康与否,是否患病。若是疑心重的皇帝反而会觉得是臣子有异心,所以在打探自己的身体状况。
  但燕赵歌是真心实意地关心着皇帝的身体状况,她脸上担忧的神色是真是假皇帝能判断出来,也就没有在意这小小的冒犯,笑道:“不碍事,近日睡得有些晚了,又贪吃了一些蜜饯。”
  燕赵歌松了口气。不是患病就好。
  不是她过分担忧,实在是前世皇帝死得蹊跷,她虽然没有亲身经历皇帝从患病到驾崩这一段时间的事,但是长公主后来给她细细讲过。
  兴平四年新年夜的宫宴上,因为只是家宴,皇帝后妃不多,三个皇子都很健康,又有几位身份不低的宗室在场,皇帝便小酌了几杯,当时蜀国公也在,两个人还在宫殿外谈了一些事情,也许是因为当晚皇帝吹了一会儿风,第二天便染了风寒,再过了一周,皇帝就一病不起了。先是持续发热、少眠盗汗,接着咳痰咯血,身体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瘦下来。
  据长公主所说,皇帝驾崩之前吐的已经不只是血了,还有一些五脏六腑的碎片,残骸腥臭发黑,太医据此推断皇帝得的兴许是传尸一类的病,却无计可施。得了传尸的大多都只能等死,侥幸痊愈的却也病愈得莫名其妙,太医最多也只能让皇帝再多活一阵子。可急症来势汹汹,对于传尸等病症又没有切实有效的医治办法,等太医确认到底是哪一种病的时候,已经太晚了。勉强熬到四月,皇帝便驾崩了。
  皇帝驾崩之后蜀国公立刻发动了兵变,先控制朝臣,再接管京营残部,等到蜀国公控制长安之后,便以皇帝患病之事有蹊跷为由,处死了太医府所有的太医,甚至于连医治过皇帝的太医的家人们都被下狱处死。
  燕赵歌和长公主谈论此事的时候,觉得皇帝的病十有九八是蜀国公害的,但谁也不知道蜀国公到底是怎么对皇帝下手的,皇宫里从来没有人得过传尸,无论宫女内侍,当日来赴宴的宗室里包括蜀国公本人也都是未曾患病的,蜀国公甚至还活到了北地朝廷攻回长安那一天。皇帝得病之后,宫里才陆续有人或发热、或咳嗽,这些人后来也都被蜀国公处死了,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皇帝患病之后就没再探望过三个皇子,被内侍们拼死从宫里抢出来的太子也没有患病,健健康康地长大了。
  可燕赵歌虽然知晓后来发生的一切,却无法预防,她管不到皇宫里的事情,重活一世这种事又不能随便与人诉说,她甚至不敢和父亲透底,若是被当成犯了癔症,将她当成疯子困起来,那燕赵歌可就真是自寻死路了。她只能寄望于在发生了这么多变故之后,蜀国公会忌惮于局势不利,不敢轻举妄动。
  燕赵歌想到这里,眉眼间难免带上了一丝忧愁之色,被皇帝看在眼里,更觉得她忠心耿耿,连自己偶尔贪食导致的咳嗽都记挂于心,十分忧虑。皇帝沉吟了一下,本来应该在放榜之后,施恩于燕赵歌时再说的话便提前说了出来。
  “咏月,你有大才,朕不忍你落到三甲去,三甲做官便只能外放县令,等到转回长安却是要磋磨十几甚至数十年,白白耽搁了那些年月。总归你是勋贵出身,赐一个进士身份也算不得什么,一甲进士和三甲进士也差不了多少,你性子志虑忠纯,又没有一般勋贵子弟好沾染的恶心,朕赐你一个榜眼,许你侍中,莫要令朕失望,莫要令朕之皇姐失望。”
  燕赵歌愣住,过了几个呼吸,她看着皇帝,确定不是自己的幻觉,做出一副感激涕零的模样,拜倒在地,激动不已地道:“臣谢主隆恩!臣乃燕国末裔,国破家亡、颠沛流离而来,先帝赏识微臣满门,不以臣之祖父昏聩,许臣之祖父以蓟侯,不以臣父浪荡,许臣父以镇北将军,微臣满门受先帝恩惠,感激涕零,赴汤蹈火,在所不惜。然,臣年不过二十,寸功未立,才学未成,陛下隆恩,臣受之惶恐,恐惹非议,请陛下收回成命。”
  皇帝却以为燕赵歌只是在假意推脱,三让三辞的戏码谁都懂,便笑着道:“咏月有大才,却不是朕虚言,长公主却也经常夸赞咏月。策论当得今科前十,试卷非朕所批阅,也算不得朕任人唯亲。用为侍中,朕以为非常妥当。”
  燕赵歌还要推辞,却有一宫卫闯入殿中,轻甲在身,神色匆忙,跪在地上道:“陛下,长公主请您往寿宁宫。”
  皇帝脸上的笑容刹那间就不见了踪影。他看了一眼拜倒在地的燕赵歌,语气不复之前的轻松自在,变得生冷了许多,硬邦邦地道:“咏月起身罢,朕意已决,刚才之事莫要再推辞。”
  对策结束,宫中又有意外之事,让燕赵歌谢恩出宫便是了,但他不知怎么地,忽地变了想法。“皇姐有事寻朕,朕去去便来。咏月在这里稍坐,有事可唤黄门。来人,给蓟侯世子看茶。”
  说完,皇帝便匆匆而去。
  内侍给燕赵歌上了一杯茶,便守在殿内,一方面是方便燕赵歌吩咐,另一方面也是防着燕赵歌动了不该动的东西,这里毕竟是皇帝寝宫的一部分。
  茶水温热,芳香四溢。燕赵歌端起茶杯抿了一口,她背对着守门的内侍,脊背挺直,却忍不住在心里叹息。
  这个时间,又是寿宁宫,想来是太皇太后到了时日了。一切都能改变,可生老病死却是人力无法触及的。前世太皇太后差不多也是这个时间驾崩的,活了七十多岁,算是喜丧。人这一生有失有得,有来有往,有喜也就有悲,这是无法避免的。
  皇帝板着脸,连轿子都不想坐,将一切礼节都丢在一边,提着袍子一路跑到了寿宁宫。
  太皇太后是代宗皇帝的皇后,先帝生母,自今上登基之后便避居在寿宁宫里,年初病了一场,身子便不大好了。神智模糊得厉害,也经常说一些糊涂话,睡着的时间要比醒着的时间长得多。往日里皇帝来看的时候太皇太后都是睡着的,长公主闲了就在这里守着,生怕错过了太皇太后清醒的时候。
  虽然是白日,寿宁宫里却灯火通明,披甲的宫卫和锦衣卫手握刀兵,交错着守在寿宁宫周围,领头的宫卫统领见到皇帝也只是拱了拱手,武将刀甲在身时是不跪的。
  “陛下,长公主说请您到了直往殿内去。”
  寿宁宫住的是皇帝祖母,长乐宫住的是皇帝母亲,入宫都是要先禀告一声的,连皇帝也不能随便闯入。但今时不同往日,耽搁不得。
  一进殿内,皇帝就先被药味儿呛了一下,混杂着宁神的檀香味儿,令他不由自主地咳了几声。
  守在外殿的老嬷嬷看到皇帝到了,眼眶泛红,拜了一拜道:“太皇太后刚才醒了,正等着您呢。”
  皇帝禁不住心中一喜,接着心里就咯噔一声。平日里的宫里的卫士和锦衣卫是不披甲握刀的,再加上刚才披甲宫卫不经通传闯入殿中的行为,情况已经昭然若揭了。
  回光返照。
  皇帝深吸一口气,走进内殿。
  太皇太后仰靠在床上,身后垫着枕头,太后坐在一旁不住地抹眼泪,长公主坐在床沿,小声地和太皇太后说着些什么。许是听到了脚步声,太皇太后的眼睛动了动,视线挪向皇帝走来的方向,“是综儿吗?”
  太皇太后的眼睛早就不好了,却还能认得出他。皇帝吸了吸鼻子,走过去,贴着床沿跪在榻上,道:“皇祖母,孙儿来了。”
  “已经长这么大了呀。”太皇太后看着跪在身前的皇帝,这么近的距离她也只能勉强看清皇帝的脸,“绍儿说你今日召见了今科士子,不能耽误了正事啊。你快些起来,身子好不容易养好了,可莫要再糟蹋自己。”
  皇帝鼻子一酸,太皇太后已经苍老得不成样子了,说话时连气儿都是散的,却还惦记着他。
  先帝选择过继他而不是近支宗室在朝野惹了很大非议,几个宗室大臣反对,重臣也不赞同,是太皇太后力排众议,将他接过来养在膝下。太皇太后代表了代宗皇帝,她的意见就是代宗皇帝的意见,宗室们不敢违背她,朝臣们也没有立场再反驳。
  他年幼时家贫,兄弟几人都吃不饱饭,他最小,总是抢不过,比同龄人都瘦小得多,身子骨也不算健壮,也是太皇太后命人给他调养身子,他肠胃不好,在吃食上甚至比先帝还要精细得多。
  “您放心。”皇帝强忍着不哽咽出声,握着太皇太后苍老如树皮的手,道:“孙儿已经召见完今科士子了,都是个顶个的人才,父皇传到孙儿手里的江山,孙儿一定完完整整地传下去,绝不会负了父皇教诲。”
  作者有话要说:  翠花……嗯……好名字。
  背景是架空的,不要代入。
  别说加更啦,你们看我更新时间就知道我没有存稿啦。
 
 
第22章 相思
  “哎呀,祖母让你好好照顾身子,哪个教你提你父皇了……”说是这么说,但见自己的继孙能这样和自己承诺,太皇太后是极为高兴的。
  长公主也上前道:“皇祖母,阿综这个皇帝当得很好的,没有辜负父皇,兴许比阿继都要好。”
  阿继是长公主的同胞兄长的名字,先帝唯一的嫡子。
  太皇太后听到长公主这么说,更是高兴了,这证明先帝看人的眼光没错,她支持先帝的行为也是对的。她动作缓慢地握住皇帝的手,轻轻拍了拍。
  世祖皇帝一生都在马上奔逐,他的儿子们,代宗皇帝这一代自然也都上过战场领过兵。代宗皇帝和太皇太后成亲的时候世祖皇帝尚且只是皇子,大晋的皇帝还是世祖皇帝的父亲哲宗皇帝。太皇太后出身江南富户,而代宗皇帝那时只不过是皇帝众多皇孙中的一个,朝廷俸禄有限但宗室众多,他过得甚至不如一般商贾之家。是太皇太后看中了他,坚持要嫁过去,甚至愿意私奔,哪怕聘为妻奔为妾。
  世祖皇帝定鼎江山后,代宗皇帝也没有辜负她,他在几个兄弟之间争得了太子之位,世祖皇帝要给他重新选太子妃,也被代宗皇帝拒绝。哪怕太皇太后无子也不肯废后,非嫡非长的先帝能在代宗皇帝驾崩之后登基,也是因为自幼养在太皇太后膝下,是太皇太后一力支持才坐稳了皇位。
  先帝因此从不违背太皇太后的意愿,当今也愿意孝敬她,承欢膝下。她抚养了两代皇帝,又是从世祖皇帝时期走过来的老人,宗室里最年长的都要尊敬地称呼一声太皇太后,有她在,皇帝想要做些什么都方便得多,这面大旗有时候甚至比先帝还要有用,毕竟宗室是敢顶撞先帝的,却不敢顶撞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虽然神色清明,但她毕竟年岁大了,没那么多精力,话说多了就容易精神不济,多数时候都是长公主和皇帝再说,太皇太后时不时点点头。
  皇帝只捡着有趣儿的说,有关兵事的一个字儿也不提,不是不能说,却是怕太皇太后听了伤心难过。
  太皇太后娘家姓叶,是当年江南最有名的几个商贾之家,却因为嫁给代宗皇帝而不得不卷入战争之中,不仅将万贯家产统统献给了世祖皇帝,连叶家的叔伯兄弟也都马革裹尸,代宗皇帝征蜀地的时候,叶家的一众小辈儿又上了战场,一个也没回来。
  太皇太后先前病得糊涂,只当她的侄子侄孙们还在蜀地征战,偶尔醒来一会儿,也一直念叨着一些叶家小辈儿的名字,希望他们平平安安的回京,没有功劳也不要紧。她甚至将长公主认成了年轻时的太后。
  可到哪里去找一个叶家呢?叶家是商贾出身,不是勋贵,开枝散叶的能力本就不如勋贵,却为了太皇太后能在皇家立住,能让自己这个外戚身份在长安不受人白眼,叶家先是捐了家产,一点儿也不剩,连个铺子都没留,后来又一代又一代地上战场,现在连个远支的族人都找不着了。
  这如何能说呢?
  皇帝梗着喉咙,只希望她不要想起来,开开心心地去。
  太皇太后半躺着,昏昏沉沉地,突然问道:“兴儿在北地如何了?”
  皇帝一时接不上话,长公主开口道:“前些日子刚去了北地,好着呢。”
  元兴初年,叶家近支远支加在一起仅剩的一个小辈儿染了风寒,没几天就去了,叶家就此绝嗣。直到元兴六年,先帝将整个江南翻了一遍,才找出一个血脉不知隔了多少代的叶兴,认在太皇太后兄长的名下做曾孙。先帝有心提拔他,让他跟着长平侯在北地历练,本打算过些年就调回长安接手京营,结果匈奴奇袭北地,叶兴中箭身亡。
  “别骗我了,我虽然糊涂了一些时日,脑子也不行了,忘了好些东西……可我今日清醒得很,我知道兴儿也捐了国,去寻他的叔伯兄长去了……”
  太后在一边抹着眼泪,也不插嘴。
  太皇太后虽然身份贵重,却和蔼得很,从来没给先帝的妃子们立过规矩,最多惩治一番闹得厉害的后妃,却也只是敲打敲打,事后还会好生安慰。能活到七十多岁是太皇太后的福分,娘家却断了香火。
  满门忠烈是太皇太后的骄傲,也是痛苦。
  皇帝梗得说不出话,眼泪也跟着留下来,哽咽着道:“您放心,叶家肯定不会断了香火,逢年过节,孙儿给叶家的叔伯兄弟上香,孙儿给挪到皇陵里去,世世代代受人景仰……况且,况且,我们还没在北地找呢,兴许,兴许北地有……”
  “老婆子活了七十多岁,什么没见过啊,不要再找了,若是找出一个不忠不孝的,老婆子到了地下要被骂的。莫要哭啊,莫哭莫哭,这么大了还哭鼻子……”太皇太后看着皇帝,道:“叶家没了便没了,老婆子不在乎了,可燕岚是个可怜的孩子,燕家不反,就不要负了燕家。”
  “孙儿省得。”皇帝连连点头。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