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程去瑞士拿配方的那天,林霍特地去机场送机。
要不是因为宋辞说这回和楚淮南一起,他同行不方便,他甚至有心要一块儿去。他总隐隐约约地担忧行程会不顺利,怕会出现什么突发情况,比如宋琪儿临时变卦,不肯配合之类的。
在宋诗去世后,小姑娘的情绪就一直不太好,此次出境行,林霍对外的说辞,是让她四处走走透透气散散心的。
宋诗在时,宋琪儿和宋辞一直不对付。刚开始的时候林霍甚至做了宋琪儿会拒绝和宋辞同行的打算。谁知在宋辞提出让她过去跟他和楚淮南俩人一起住时,宋琪儿一口就答应了下来。
林霍一肚子的腹稿没派上用场。
很明显,葬礼过后,小姑娘对宋辞大有改观。
至于楚淮南,任何年龄段的小女生对皮相一流,气质拔尖的异性都没有抵抗力,哪怕这个人总霸占着她唯一的叔叔。
林霍到商务机航站楼时,宋辞已经到了,身边站着看上去挺高冷的楚淮南。
林霍非常热情,他和楚淮南几乎没有正式打过照面,因此一心想要给远南的掌门人留个不错的印象。
可这次高调出行“取配方”,楚淮南本来就并不赞成。何况他那样的出身,性子傲是名声在外的,于是客套地冲林霍点了个头,就算是打过招呼了。
但即便只是这么轻轻的一个点头,林霍也已经觉得挺受用。
林霍一直觉得自己看人的眼神很准,他坚信细节是不会骗人的。
虽然俩人间并没有太多言语沟通,但楚淮南与宋辞的肢体接触频繁、小动作不断。
看得出来他确实很喜欢宋辞,宋辞也的确有本事把楚淮南吃得死死的。——宋琪儿随身带了个书包,她也是个被宠惯了的小姐脾气,于是随手就塞在了宋辞手里。宋辞倒好,转手就扔给了楚淮南,楚淮南挺自然地就接过来了。
宋辞完全不自知,自己下意识地差使了人,还一副少爷样的理所当然。
“楚总,这几天阿辞和琪儿要麻烦你照顾了……”场面话林霍一向惯会说的。
“差不多就行了啊!”但眼前就站着个专业拆台的祖宗。他还没来得及说完,宋辞就已经嘟嘟囔囔地打断了他:“你们这种知识分子都喜欢说客套话,淮南不是外人,客气什么。”
即便知道多少有做戏夸张的成分在,但被沈听划为自己人的楚淮南的嘴角还是稍稍向上勾了一勾。
人精一般的林霍看得透彻。听听,连客套都懒得,这两人全然已是不分你我的亲密。
“你回吧,等事情妥了我跟你说。”
宋辞看不惯他文邹邹的“虚伪”,没过多久就对他下了逐客令。
……
沈听在机上的位置靠窗,边上坐着自起飞就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的宋琪儿。
“我要去少女峰!”
“我要去看苏黎世湖!”
“下机我就要去吃奶酪火锅!”宋琪儿这几天一直在提前做攻略,想去的地方列了整整好几页笔记,可沈听却很清楚,他们这次的目的地并不是瑞士。
第170章
爱尔基金作为仍在正常运作的慈善基金, 近期还组织过进藏救治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的慈善活动。
贝隆因为有事没去, 倒是楚振生特地告假和康仁精神病院的万浩院长一起去了趟藏城。
两人一共在现场露了二十分钟面,随身的两名摄影效率极高地拍了近百张照片。
直到现在网上也仍然能找到一众明星、企业家携手该基金一起驰援藏区病童的新闻。
这让本就深孚民心、广受赞誉的康仁在声誉方面更是锦上添花。
而经过调查基金资金来源及核对近年往来流水,陈聪发现该项基金的资金来源大头, 主要来自几个常年固定捐款的机构与个人。
而透过那些机构的股权架构看,其背后的主要控制人其实陈聪并不陌生。
贝隆、楚振生是这个非公募基金的两位大主顾, 而翻看流水, 一个名为李世川的个人账户每个月也会定期给基金转入七位数的资金,要不是因为这是慈善性质的基金会,陈聪简直怀疑这个李世川是在做定投。
再往前, 陈聪发现这个基金会在十几年前是由一家名为“点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一次性捐赠了三千万才得以成立的。
而在当年点石的实际控制人正是当时楚家的当家人楚振棠。
而在此之后, 楚振生、江麦云、贝隆、李世川、陈峰甚至沈止的名字都曾在转入流水中出现过,这也引发了陈聪的特别注意。
在多年后, 这些在早期给基金会捐过款的人员死的死、判的判,这真的只是偶然吗?
而其中的另外一个名字更让陈聪的心猛地一拎。
孙若海?那会是他认识的那个孙若海吗?
他立刻拨通了顶头上司孙局的电话。
孙若海以私人名义捐过的款挺多,但对象通常都是红十字会之类的官方机构, 因此他对十几年前的那笔捐款印象深刻。
“那是当时的市局领导组织让捐的。系统里和他关系好的几个同事都捐了。数额不大,但因为那是当时江沪市为数不多的非公募慈善基金会所以大家都觉得意义重大。”
“您的领导?哪位领导?现在还在江沪市任职吗?”
“你问这个干吗?”孙若海莫名其妙。
陈聪说:“我也想捐, 所以问问。”
“你捐你就直接捐红十字会啊。对了你是怎么知道我以前给这个基金会捐过款的?”
陈聪面无表情:“我也是听人说的,具体是谁我给忘了。”
孙若海赶着和副手一起出门,去检查省际沿线面上巡逻工作和国道、省道的交通管理情况, 闻言也没多想,边走边说:“当时是李局组织的。他早就不在系统里工作了,当时好像是病退?”
“李局?”十几年前陈聪还没参加工作, 但他下意识地想到了一个名字,张口就问:“那个李局是不是叫李世川?”
这个李局的确就是时任江沪市静和分局局长的李世川。但陈聪通过查阅系统内部的资料很快就了解到,他并不是病退的而是辞职,辞职的理由也非常蹊跷,他是由于精神疾病而辞职的。
精神病?又是精神病!
陈聪继续追查了李世川当时的病历资料,发现他的病也是在康仁由几位权威专家确诊的。事情已经过去十几年,当时的三位专家有两名都已经因故去世了,而还在世间的一位也在几年前随儿子一起移民去了美国。
而更让陈聪感到不寻常的是,在重新梳理他熟知的这几个捐款人的个人资料及社会关系时,他发现在福利院长大的陈峰是由于得到了一名叫做陈添贵的好心人的资助才得以上完了大学。而陈添贵此前在康仁的前身珍美工作过。
所有一切都似乎正围着康仁打转,简直像鬼打墙了一般,随便那根线头扯出来,往下查查都会查出和康仁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但不管怎么样,一个已经疯了十几年的李世川,一个从前在系统内部上班,拿着固定工资的公安局局长是绝对不可能有这样的财力来做捐赠的。
因此当务之急是找到李世川,问清楚一切的缘由!
可陈聪却没想到,要找到一个曾经在系统中做到分局一把手的李世川竟然如此困难!
资料显示他曾短暂地在康仁住过一段时间,但此后转院去了别处,可具体到底转去了哪里,却没有任何人知道。
一个大活人竟然就这么凭空消失了!这么多年也没有任何人察觉!这简直太荒谬了!
问起李世川,他以前的老同事、朋友都非常清楚地记得那年他突然发病的事。那太突然也太悲惨了了!因此大家都对此事记忆深刻。
听说他的家人一夜之间因为食物中毒都死光了。他承受不住打击才发了疯了。幸好身边一直有位挚友再照料着,才不至于太过狼狈。他的辞职手续也是有那位体贴的朋友一手操办的。
“那他叫什么名字?”
“好像姓慕,具体叫什么我忘了。”
陈聪又立马去调了当时李世川的辞职报告,代办人一栏端正地写着一行隽秀的小字:慕鸣盛。
慕鸣盛?陈聪皱着眉回忆这个名字好像很耳熟,总觉得在哪里听到过。
“这好像是沈队爸爸的朋友。”陪他一起熬了个通宵的潘小竹两眼无神,她的眼袋快要挂到脸颊上来了:“他俩和之前那个案子的被害人陈峰以前是同个大学的,还并称三剑客呢。”
是了!就是他!陈聪的表情明显冷了下来,他有种很不好的预感,说不上哪里不好,或许是因为查来查去都在原地打转的缘故,慕鸣盛的出现让他觉得事情有了一点新的进展,他认为这个慕鸣盛并不简单,并且怀疑李世川的人间蒸发或许和这个过分热心的“好朋友”有关。
而远在美国的慕鸣盛此刻神情冰冷,他捏着一份匿名来信,用平直的语气对助手说:“我要回一趟国。”
“慕先生,这个时机不太合适……”
他强硬地打断了他:“我说,我要回一趟国,你马上去安排。”
这封匿名来信,和他上一次接到的来自陈峰邮箱的信件一样,用的都是故弄玄虚的口吻。但不同的是,这封信里有两张照片,一张是李世川坐在轮椅上的照片,而另一张照片里只有一颗血淋淋的头颅。
那个一直试图跟他作对的神秘人,在这封信中这样写道:“应该消失的人迟早会彻底消失。不用为他担心,但愿他能为你守住全部的秘密。”
他没有使用电子邮件,而是将信直接送到了他位于纽约市中心的住所门口。而更该死的是,所有的摄像头都在那前后集体失灵,就连附近便利店的CCTV(指监控)也不例外!
于此同时,康仁精神病院的院长万浩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因为,那位比他性命还要重要的病人,突然人间蒸发了!
和他一起消失的,还有一名在平时表现良好的护工。这是一名资历尚浅的新员工,才刚来了一个多月,名叫李环明。
李世川的病房除了三名有特殊授权的护士外,就连院长没有准许也不得入内。
万浩摸着刚刚结痂的额头,想起慕鸣盛在临走前因为李世川胸前别了个可能伤到他的胸针就大发雷霆的场景,不由吓得一身冷汗。
当然这身汗也不仅仅是因为李世川的失踪,更是因为李世川房间的桌上还摆着一只电磁炉。
电磁炉上是一口还汩汩冒着热气的火锅,里头正煮着一锅肉汤。
浓重的腐臭味,伴随着熟肉的喷香,两股截然相反的气息矛盾地交融在一起,哪怕隔着口罩也足够让刚刚进屋的院长万浩作呕。
三个护士都面无人色地躲得远远。
万浩皱着眉凑上前一看,不由“啊——”地一声。他发现锅子里煮着的竟然是一颗完整的人头!
油腻腻的汤汁里浮着一层黑色的头发,发丝在汤水里上下起伏翻滚,而头上的肉都被煮烂了肉酱般地糊在颅骨上,两颗凸起的眼珠翻在肉红色的眼眶外,深黑色的瞳孔像两颗巨大的烂葡萄!
康仁的院长万浩被这一幕吓得屁滚尿流,他两眼向上翻了多次也没能晕过去,最终腿软地跌坐在地上,对杵在他身后吓成了泥塑的护士吼:“快、快去报警!”
警当然是不能报的。慕鸣盛的几个心腹立马控制住了情绪崩溃的万浩。
万浩在两个耳光里恢复了一点理智。他嘴边还挂着血,舌头也打结,磕磕巴巴地问:“现在、现在怎么办?”
一个跟了慕鸣盛超过十年的下属冷冷道:“慕先生已经在回来的飞机上了,如果不在他回来之前把人找回来,我们都得死。”
万浩几乎要口吐白沫,他掐着自己的虎口抖得像个帕金森病人,用尽全力来强迫自己镇定。做了好几个深呼吸了才得以说完一整句话:“这个一定是有预谋的!昨天晚上我收到过一份东西!绑架了李先生的和给我送那玩意儿的,应该是同一个人!李环明!绑架他的一定是李环明!”
第171章
万浩年轻时就一直保持着买彩票的习惯。他其实并不缺钱, 也不是日思夜想想要一夜暴富。但买完彩票后那种未知的新鲜感让他欲罢不能。
后来随着互联网浪潮的兴起, 万浩又迷上了在暗网上购买盲盒,那是种比赌博更令人快乐的新鲜体验!
和之前被警方连根拔起的十三门徒不一样,万浩常用的“地下室”是暗网中更为小众的网站。尽管这家名为“地下室”的网站其注册会员不满5000人, 但年流水也早已突破了两亿美金。
而康仁则是这家虚拟“地下室”的大本营。
“地下室”最初是靠人口贩卖迅速招揽了一波粘度极高的忠诚客户,而康仁则是它最为“靠谱”的独家供应商。
在欧洲有个叫做“黑死病”的组织, 专业从事绑架暗杀人口买卖, 几乎无恶不作。而康仁的上一任院长还曾洋洋得意地将康仁喻作国产版的“黑死病”。
康仁的确也担得起这样的“美名”。
且比之黑死病,康仁背后的实际掌控者更懂得舆论控制,他巧妙地将康仁包装得至善至美, 以至于没有人会将其与任何污名做相关联想。
同理, 也没有谁能想得到像万浩这样道貌岸然的、管理着上千人的一院之长,背地里竟喜欢在地下室购买“盲盒”。
“盲盒”的玩法最早也是来源于海外, 一般售价在两百到一万美金甚至以上,由于暗网的加密技术,在收到包裹前, 买方永远无法知道盲盒里究竟装着什么。
这种永远无法预料到究竟能从暗网的盲盒里开出什么的刺激感,让万浩着迷。
他几乎每个月都会买2-3个盲盒。
除却盲盒中最经常出现枪和毒品外, 他还曾拆出过带血的牙齿和用剪刀剪碎的儿童书包。而在收到那个包裹后不久,他发觉这个书包的主人“鲁鲁”出现在了轰动一时的继父虐杀小女孩的新闻当中。——书包和牙齿都是小姑娘的遗物。凶手在作案后,出于某种扭曲畸形的心理把这些放在了暗网上高价售卖。
而几天前, 万浩收到了人生中最令他忐忑不安的一个盲盒,在那个盲盒里装着的是他自己熟睡时的照片。照片背后写着一行小字:即便家有恶犬,也不可能永远藏住秘密。
137/182 首页 上一页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