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剧情的关系,和历史上不同,现在这个世界的王重阳还是个孩子,没关系啊,唐无易也不大,他等得起!
燕京,未来的大金中都,剧情发生地之一,唐无易对地点没有什么意见,但是这个时间点,他是真的很喜欢。
一个还在营建中的都城,真的有心的话,能神不知鬼不觉做的手脚那就太多了。
当然,唐无易还没规划好要在哪些地方动手脚,所以初来乍到的他,真的只是在闲逛。
“嘭——”只听得一声闷响,一个头发花白的儒服老人撞上了唐无易。
唐无易的瞳孔微微缩紧。
若论武功,在这个世上,他早已是胜过绝大多数人的高手了,在这个五绝未出的时代,更是如此。
然而,现在居然有人,能悄无声息地撞上他。
这老人绝不是个普通人!
“哎呀,小后生,对不住,老朽失礼了,失礼了……”老人不住道歉,只是说到后来,这声音渐渐就轻下去了。
唐无易不明所以地看着这老人的脸,对方看着他,活像是在看着什么稀世珍宝似的,他疑心下一秒对方就要“热泪满眶”了。
唐无易已年满十六,加了冠,有了字,外貌虽年轻,可也算成人了,可是对面那老人的模样,让唐无易怀疑自己下一秒就要被拐走卖了。
“应节!应节吾儿!吾儿!”
上一秒唐无易还疑心这老人怕不是要碰瓷,下一秒就被人喊着“吾儿”,生拉硬拽要带走了。
唐无易:???等会儿,老丈,你怕不是失了智吧?
这老人衣物簇新,头发却未被妥善打理,看着颇有些凌乱,说实在的,还真有那么几分失智老人的意思在里头。
要不是时间点不对,唐无易都要以为这是逆练九阴、死了儿子以后疯了的欧阳锋了。
“老丈,你怕是认错了吧?在下姓唐,上无下易,表字泰安,并不唤应节。”以唐无易的实力,真的不想走,那谁也拉不动他。
更何况,那老翁指不定真的把他当自己儿子了,力道虽大,但一作反抗,他便放松了力道,显见是怕伤到了人。
老翁仔细端详着唐无易的脸,良久才失神道:“实在对不住,老朽又失礼了。”
唐无易想着这老人怕是家里出过什么变故,受了刺激,刚才那症状指不定是什么间歇性发作的精神病,也没打算追究:“无妨。”
原本他还应该说什么“老丈也是思子心切”之类的客套话,但是那样说不定又会刺激到这老翁,还是住了口。
没成想,那老翁怕是还疑心双方有什么血缘关系,非要请客道歉,左右唐无易没有别的什么规划,而且他也没有什么值得别人图谋的,便欣然允诺了。
第19章 准备
只是出个门而已,结果就莫名认了一门亲,唐无易整个人都是懵的。
原本他还以为那位拽着他不放,只管他叫“应节”的老翁大概是脑壳有问题,最后才发现,人家不仅没问题,分辨能力还尤其好。
作为老人的女儿的女儿的儿子——简而言之就是曾外孙——的唐无易表示,他得和那位从未谋面的“应节”舅爷有多么像,才能一下子被曾外祖从茫茫人海中碰瓷啊!
等到知道曾外祖父全名的时候,百思不得其解的唐无易悟了。
原来不是曾外祖父的分辨能力太强,而是他自己的运气太好,老人家千里送主动送外挂来了!
他的这位曾外祖父,在之后的时代之中,所有人未见其人,只闻其名,他的功法则造就了一个武林时代的纷争与辉煌。
大抵已经有人猜出来了,他的曾外祖父就是大名鼎鼎的……啥?独孤求败?
不好意思,猜这个的同学你们走错片场了。
老人家名叫黄裳,其实在江湖上名不见经传,只不过编了一本叫做《九阴真经》,影响特别深远的武林秘籍而已。
在黄裳奉命编纂《万寿道藏》,啊不,在他奉命清剿明教方腊之前,他都是一个很普通的大宋文官。
既然是在朝廷体制里工作的,黄裳其实对江湖规矩并不了解,然而那群加入明教和朝廷对着干的门派里,大抵都是狠人,因为黄裳奉命剿贼杀了他们的亲朋故旧,就把黄裳全家老少杀了个干干净净。
按照原定的剧情发展,黄裳还要再浑浑噩噩地推演武学、破解招式十几年,闭足四十多年的关才能出来。
对于黄裳提前时间点出现,唐无易觉得,最好的解释就只能是他的幸运光环了。
废寝忘食推演功法的黄裳,忽有一日梦回当年,想起因战乱离散的女儿与亲家,想着寻亲、寻仇两不误,于是乎提前出关,上赶着来给唐无易送金手指。
黄裳的仇人很好找,毕竟武林门派都是有固定驻地的,就算他的仇人只是当年的那一部分人,但是找到门派之后,再想找人也能方便得多。
相比之下,反而是寻亲的难度更高一些。
黄裳当年见自己全家为人所杀,自然怒急攻心,报仇心切,将心思放到了报仇雪恨上。
而在他征方腊、家人尽丧后五六年,金兵就攻破了大宋的都城汴京,山河破碎,黄裳不问世事,与亲朋故旧的联系更是早早断绝,寻找在战乱中离散的亲朋踪迹,即便是寻找官宦世家,难度值也很高。
更何况,黄裳的女儿是他的老来女,嫁人之后与家里联系本就困难,她的女儿再出嫁,方才生了唐无易,这七歪八扭的亲戚关系,也难为黄裳能恰好就遇到唐无易。
运气太好了怎么办?
今天的唐无易依然陷入了这样甜蜜的烦恼里呢。
相认归相认,但是黄裳并没有让唐无易跟着他一起报仇,甚至不曾在其他人面前显露和唐无易的关系。
在大宋的官方记载中,当年的黄裳,作为失踪人员,和黄家惨案中的其他人一样,已经被判定死亡了。
事实上,老爷子今年将近130多岁了,依然精神矍铄,作为一个半路出家的人,武道修为实在让人钦佩。
多了一个曾外祖父,对唐无易的唯一影响,不过是未来多了一本要传承的武功秘籍。
黄裳对唐无易的行动从不干涉,不过拥有了一个心灵寄托之后,他倒没有像之前一样,只是一副报了仇就能了却残生的样子了。
唐无易也乐得自由生长,一直挨到唐家派了大批人马过来,还是那么一副“不要拦我,我要修道”的样子。
唐无易要和道家典籍地老天荒,但是好歹没有主动开口要出家,唐家人也只好先默认他这个二房大少爷的爱好。
大宋科举气氛浓烈,一向认为“东华门外唱名者”方为好男儿,到了金国,既然科举依然存在,那么观念自然也没有变。
不过这金国再怎么“入华夏则华夏之”,也改变不了他们是异族的事实,纵然某些大宋官员为了保全家族入金做官,可是故国之思是怎么也改变不了的,唐家也是这样的想法。
唐无易生在金国,不愿做官,家里也并不太勉强他,左右还有他的同辈兄弟担着重任。
如今算是金国统治前期,科举入仕的故宋汉人,能做的官本就是一些闲职,家族里也不巴望考科举的子弟有什么大出息,只要维持家声不坠也就是了。
金国要将都城迁往燕京,唐家花费大力气经营这边的别院,也要冒着投资颗粒无收的风险。
什么是都城?这里是一块砖砸下来,十个人里估计有九个能和皇亲国戚、各色权贵扯上关系的地方。
住在这里的人,有更好的通天之路,但是一旦惹出祸来,就不是像在地方上能轻易摆平的小祸患了。
唐无易虽然不想科举出仕,但是他的爱好很健康,一点也不纨绔。
而且僧道之流,更容易和权贵打好关系,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帮上家族的忙。
唐家出于种种考虑,不再限制唐无易了,不过唐无易觉得,如果家里人知道他到底想做什么的话,估计得被吓死。
说实话,大概是家族里的人都是文人的原因吧,唐无易做事情总感觉要小心翼翼,束手束脚的。
怪不得这个世界上展露头角的“主角”们,不是门派渊源就是出自武学世家,纯粹出身普通家族的人,例如王重阳,全真七子等,也早就和家里失去了联系,这大概就是原因了。
不过唐无易虽然在暗处一直在修炼,但是没有显露出来,在外人看来,他不过就是对沉溺道家学说的普通人罢了,黄裳虽然能感知到,但是他嘱托唐无易接收他未来的武学感悟,就是最好的答案了。
要说唐无易对道家感兴趣,那是一定的,道家功法最为中正平和,主世界的所有功法,在基础阶段,和道家功法最为相洽。
但是他的做派,和道士的做派全然不相干,要是总结一下他在唐家经营燕京之后的这两年的所作所为的话,说得好听一点,是广交权贵,豪爽热情,难听一点,那就是欺世盗名。
主世界的唐家堡作为武林大族,与朝廷之间也颇有联系,不说别的,光是唐家的“生意”,就少不了犯禁的时候,唐家堡的实力可以威慑朝廷,但是在小细节方面,当然还需要依靠精细的运作。
有好几个世界的经验打底,再加上超强的运气,唐无易结交起权贵来相当轻松,但是他最重要的收获不是他们,而是一帮青年。
事情是这样的,迁都大事在鼓捣了两年之后终于正式开始了,金主完颜亮带着一帮亲信臣子南下往新都这边来,后续肯定还有的忙,唐无易见状,自然是选择了“出门游历”。
唐无易漫无目的地走,路上遇见过不少“心怀故国”的小年轻。
有意思的是,寻常百姓对金国生活适应良好,仍心存反抗之意的,不是被欺压良久的贫民,便是家境优渥的官宦子弟。
贫民很好理解,不过那些未曾生在大宋、长在大宋的富贵人家的孩子,他们的故国之思就依靠于父辈祖辈的灌输了。
唐无易之所以能知道得那么清楚,是因为他们家也是向金国投诚的故宋官吏。
金国虽然是与大宋划江而治,但是天下依然很大,各地故宋官吏之间,有以同年、同乡、同党之类的身份结成通家之好的,也有除了同为故宋官吏的身份外毫无交集的,唐无易一路上行来,也拜访了部分唐家的故交,从同辈青年那里获取了不少信息。
当然,也少不了与其中的一些人才相互结交,这些人他未来可能都能用上!
唐无易为了自己的武道想要寻找对手,想要扶持一个镇压天下的势力,要发展的当然不只他一个人,还应该包括他的势力。
他是要找武林高手,那这个势力当然得在武林之中发展,但是在这个时间点,一个贸然兴起的武林大派,没有铺好门路的话,指定还要遭到官方的打压。
唐无易从不将希望寄托在别人的心慈手软上,那么金国朝廷自然也要作为他的假想敌存在。
什么门派能在武林和朝廷的双方眼皮底下挺过第一波崛起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道门。
只有以宗教信仰为手段,才能朝廷江湖“两开花”。
这个世界之后最为强大的门派全真教,走的就是这个路子。
恰好王重阳和唐无易所处的时代是一样的,有这么好的便利条件,不利用实在是可惜了不是?
那些有故国之思的官宦子弟,只要唐无易能及时崛起,并且赶上几年后的一个良机,绝对可以为唐无易所用,王重阳就更不用说了,已经被唐无易给盯上了。
事实上,唐无易这次游览的最终目的地,就在陕西咸阳,王重阳的故乡。
这个世界毕竟不是正史世界,出现的人似是而非,即便是在正史上存在的人,他的寿命、出生年月也不一定都是准确的。
根据他知晓的剧情来说,王重阳并不像正史一样是在金兵南下前出生的,从他参加第一次华山论剑的年纪推算,此时应当还只是童稚小儿而已。
第20章 弟子
王重阳是个名人,最起码,在咸阳大魏村这个地界上,他是个名人。
这个时候的王重阳还没入道,自然没有这个道号,也不叫王喆这个名字,这个时候的王重阳,还叫王中孚,是地方大族王家的少爷,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小少年天资异秉,是这个地方远近闻名的神童,接近起来,说难也是真的难,但是说容易嘛,也真的很容易。
“多谢贤侄救命之恩!若非贤侄相助,还不知这孽畜踩塌下来,老夫还会如何!”王家老爷外出归来,不知怎么惊了马,等到被唐无易救下后,立即感激万分地道起谢来。
“老丈无需多礼,在下也是恰逢其会。”唐无易一副不愿挟恩图报,马上就要离开的样子。
“这……老夫薄有家产,还望贤侄来我家一叙,让老夫能略尽地主之谊。”报恩心切的王老爷一力邀请唐无易去他家做客,生怕恩人做好事不留名,现在就要走。
“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想要和王重阳搭上关系很难吗?唐无易只是起了个念头而已,机会就上赶着出现在他面前了。
王重阳再怎么天赋异禀也还只是个孩子,只要和他爹搭上了关系,唐无易有的是机会和他接触。
现在的王中孚对唐无易的用处不大,想要让他对唐无易有所助益,还得让其多学文习武。
王中孚时年十岁,习文多年,略通武事,但是毕竟还只是个孩子,还没有完全塑造完成。
唐无易身上没有功名,但是他的文才武略都决计不弱,再加上他对王老爹又有救命之恩,于是乎,他便成了王中孚的武学老师。
大宋认为“东华门外唱名者”方是好男儿,这观念自然影响深远,不过王老爹他当年在大宋的时候当的就是武官,所以王中孚对自己的文、武老师都尊重有加。
唐无易能离家,但是太久不回去也不是个事儿,于是便想了个名头,要带王中孚一起走。
倘若他只是个陌生人,那是万万不可的,但以老师的身份带孩子离家求学,且目的地还是如今的中都,则让王家人颇为意动了。
王家也不是没有伺候的人,最后他们商定,走还是要走的,出去见见世面也好。
王家遣了两个仆人并六个护院一道上路,不论如何,路上有个照应,还能时常传个信回去,家里也能心安。
唐无易虽是武学老师,但是文学也极精湛,毕竟精研道家典籍多年,儒家之学也不是没有学过。
13/101 首页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