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可能呢,就是徒弟被人弄死了,但这样也不会掐算不出来啊!
顶多是徒弟投胎以后的身份就不确定了,仔细找还是能找得到的。
第二种可能呢,就是徒弟目前还处在轮回之中。
轮回奥秘不是随便掐算就能得到的,因为六道轮回的遮掩,还处于投胎过程中没出世的秦穆,自然也不可能被算到下落。
最后一种,也就是秦穆已经转世了,但是对自己的认知完全混淆了,也就相当于秦穆这个人格已经消散在了天地之间,形同消亡。
这种呢,例子就比较难找了。
比如说一个倒霉的世界原住民,被一个穿越者给穿了,虽然名字还是那个名字,但是灵魂认知已经由穿越者主导了。
穿越者承认的,也只有他自己的经历与名字,这样的话,卜算不出来也是正常的了。
这几种可能里,最有可能的还是第二种。
唐无易一边继续着力于寻找小徒弟,一边给孙悟空当智囊。
弼马温这个官职在孙悟空的猴生中无关紧要,日后反下天去做的齐天大圣,也是个胆大包天的名号。
说起来,虽然唐无易他们那个世界的人听惯了齐天大圣的名号,但这并不就代表孙悟空一个修了几年仙的小小猴子,妄自尊大就是对的了。
天庭要真的是邪恶的代表,那孙悟空反天无可厚非。
但是,在天庭没有像某些作品描绘的那样黑暗的情况下——是的,在东方玄幻类型的世界,天庭的定位和西方奇幻里的光明教廷颇为相似——反叛天庭,也就是反叛安稳的固有秩序的存在,称上一句乱臣贼子是恰如其分的。
所以说,后世深度解析西游记,总喜欢将天庭的行事阴谋化,还不是因为天庭后期展现的实力相当的深不可测,那么孙悟空一只修了几年仙、得了造化的猴子,做出那些大逆不道的事情,在他们看来是很不可思议的。
活着难道不好吗?
在唐无易的建议下,年轻气盛还处于中二期的孙悟空,拿出了他在下界与一众妖族称兄道弟的本事。
他这一回好歹有的是正经职司,虽然不像后期做齐天大圣那样,与一众仙家交游,偶尔还能遇见四御,道个“陛下”。
深入到天庭内部去以后,这猴子还真就长了不少见闻。
虽然吧,这猴子心眼太实,在人间依靠武力做了猴王之后,群妖俯首,也没学会什么勾心斗角,看天庭那种文质彬彬、暗潮汹涌的争斗就更看不懂了。
但是,孙悟空看不懂,不代表唐无易看不懂不是?
经过唐无易的深度解析,天庭目前的势力划分也显露出来了。
当初出言保举孙悟空,让玉帝招安而不是讨伐他的太白金星——又称长庚星——乃是玉帝的信使,知名度极高,不过按照正经的派系划分的话,他本来应该是属于四御之一的中天紫薇北极太皇大帝所统辖的星宿。
也就是说,太白金星应该属于星官。
不过太白金星这位星官比较独特,很受玉皇大天尊的器重。
天庭的高阶职司,可能真的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但是若说整个天庭真的一个正经职司都没有,那就是滑天下之大稽。
要知道,大罗——也就是道门三清的正宗门徒——出来之后,若是想要投效天庭,总不可能连这点面子都没有吧?
龙王们都能分封子孙,将江河湖海占据了个遍,又何况是广有三界的天庭。
但真要将品阶低、重复又枯燥的工作分配给孙悟空,还真要担心一下,这猴子能不能把事情做好。
所以最后孙悟空被分到了紫薇大帝的辖下,同一众星君、星官共事。
这里面,太白金星仍然是出了力的。
天庭这个体系里,地位超然的三清之外,便是四御,西方的如来佛祖,也不过是天庭的五老之一。
四御这四位大帝,哪一个都不是孙悟空能惹得起的。
但是呢,这几位大帝之间的关系,也不是一团和气。
四御分别是西方太极天皇大帝(又称勾陈上宫天皇大帝)、东极青华大帝、北极中天紫微大帝、南极长生大帝。
紫薇与勾陈二位关系最好,与星宿有关,东极青华大帝又称太乙救苦天尊,原本的职司与地府倒有些渊源,南极长生大帝,统御的乃是雷部诸神。
四御亦被人尊为“陛下”,所辖所统与玉帝有微妙冲突。
虽说天庭对外宣称的是四御乃是为辅佐玉帝,但是玉帝历了不知道多少劫才成帝,神通极为广大,就算需要臣下帮忙,又何必给出如此重要的尊位。
这四位大帝,乃是玉帝也不得不重视的存在。
而四御之中,职司范围与玉帝有微妙重合的,乃是“众星之主,万象宗师”的紫薇星的象征紫薇大帝。
考虑到这一点,孙悟空在天界,与那些星官们的交谈倒多了不少。
星官们掌的是星宿运行,只要星象不出问题,轻易不会有人发现他们的动静。
西游记原文里,那二十八星宿之一的奎木狼下凡成了黄袍怪,与天界披香殿侍香的玉女转生而成的公主成就了一段情,而天界直到孙悟空前去告状才做出反应,便是这么个道理。
星官们的职司清闲,正好与孙悟空交游。
不深究不知道,仔细算起来,天界仙官里头,思凡的、相恋的、不务正业的,也不少。
孙悟空传给唐无易的,那一堆天界仙官的谈话里,有不少的八卦。
唐无易:没想到你们是这样的天界。
天界情形安定,孙悟空初来乍到,也不能和别人推心置腹,大概提供给唐无易一定的信息,能让他分析出哪些人是玉帝的死忠、哪些人表现出来是四御的人就是极限了。
如果按部就班升职,孙悟空不知要等多少年才能熬出头。
别嫌取经成功后,佛门给他封的斗战胜佛名号没有齐天大圣好听,那可是个正经的“佛”啊!
用取经的那短短时间一跃成为“佛”,孙悟空虽然有被利用之嫌,但论官阶的上升速度,那可是比驾云还快!
唐无易摸了摸下巴,看来这个取经,孙悟空还是要去一趟的。
只不过,天界公务员的身份,暂时还不能丢。
*
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天界当了半个多月的弼马温,反下天去,自立为齐天大圣,与天兵天将战了一场,后被招安、大闹天宫、被封印到炼丹炉、被压五指山,一系列的事情发生后,人间大概过了六百多年(唐僧开始取经与天降五指山时人间正值王莽篡汉,时间其实比五百年要多)。
可是这么点时间,对于天界来说,只不过过去了两三年而已。
唐无易相信,以孙悟空不当熊孩子、真心想和别人交朋友时的真挚,嗯,在天界安分地待个两三年再自告奋勇去取经,加油,他可以的。
只要……玉帝不故意派他去看守蟠桃园。
以唐无易推算出来的,孙悟空的既定命轨,就算他安分守己,事情也会找上他的。
毕竟这猴儿是真主角嘛!
西游成功后,佛法东传,佛道相争,这个重要拐点,其带来的变化不亚于一场大劫,而以天界时间计算,这几年,时局将会风起云涌,大事是一定会发生的。
他要抓紧这时间,让东胜神州这里,他选定的人族发展起来。
天界那边,一切都还只是水底的暗潮,人间这里,倒是变化很快。
在徒弟教徒孙、徒孙教曾徒孙的模式下,秦国的修道者数目增长得很快。
就算他们已经非常注意灵气消耗,分散到了秦国境地的不同地方,甚至还假托了修仙者之名建立了一些宗门,以欺瞒日夜游神等神祗的耳目,但是,渐渐的,这样快速的人数增长,还是快瞒不下去了。
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唐无易除了建立了一条隐秘的空间通道之外,就是自己努力修炼。
只要他成功修成元胎,外在表现,他所处的地方,就会混元一体,鬼神不能窥探,就好像他是会行走的、自带屏蔽力场的洞天福地一样。
关于这方面的修炼,他早就有了思路,只需要按部就班地突破境界,实现他的想法就好。
*
人间界过去了一百多年的时候,唐无易终于突破到了元胎境。
这个时间不算短,但也不长,尤其是他在修炼时还在完善补充自己的修炼体系的情况下。
元胎境,按照这个世界的概念来说,就是地仙。
当然,元胎和地仙还是有区别的。
地仙,乃陆地神仙之意,受限于地,不得飞仙,然而元胎,却是截取大地厚德载物,隐隐有混元一体、成先天婴儿的架势,自身如世界,行走时,若是愿意,所处之地便是是洞天福地。
现在,只要唐无易愿意,他能够将整个秦国都化为自己掌控的道场,而不让其中的土地、龙王等各路神祗感觉到不对的地方。
成就元胎的同时,唐无易迎来了另一桩喜事。
那就是他丢了一百多年的小徒弟终于找到了。
这位同学除了投胎时间过长,这么多年没有消息,还真有其他的原因——那就是他精分了。
唐无易去看望自己转世后名为秦连(或者可称嬴连)的徒弟的时候,都快给这娃给逗笑了。
六道轮回还是很深奥的,接收了祖龙的传承记忆又经历过残魂夺舍的秦穆,在转世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记忆混乱之中。
他对自己的认知,有时候是秦国前任国君之子、流亡公子连,有时候是威严的祖龙,在恢复记忆之前,只有很少的时候,才会想起自己秦穆这个身份。
这就是挑选血缘后裔转世,肉身和灵魂结合得太过稳固可能带来的问题了。
由于受到祖龙影响,转世后的秦穆、秦国先君之子公子连,在带着超乎常人的侧漏的霸气的同时,还带着……神一般的思维。
最简单的一条,公子连流亡魏国,对女色却一点都不上心,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认为自己是祖龙、承担着复兴古老龙族使命、哀叹如今的龙族都是不肖子孙的某人,认为这些女子都不符合他的审美,而且血统也不够强大。
而他的审美嘛……
多重人格混合审美,龙头人身和人头龙尾了解一下?
秦穆本人的人格认知已经渐渐地强大起来,唐无易觉得,徒弟精分期间做的事情,不管多好笑呢,他都是不会笑的——除非忍不住——为了给徒弟自我梳理的时间,他还是先去秦国看看——之前为了完美突破元胎境,他还把留在秦国的分&身给收回来了。
第一百三十五章 祖龙(三)
由于唐无易插手的缘故, 秦国目前的发展和其他诸侯国不在同一个位面。
人家是历史向,这边是玄幻向。
但是秦国内部对修炼者的选择,也渐渐严格化了。
就比如说功法,秦国的国君沉迷修炼, 不理政务之后, 唐无易就发现了不对的地方。
要是这样的话, 政务荒废, 纯粹局限于人间一国也就罢了,但是真的发动了大变革以后,光修炼不干实事, 那是要天谴的啊!
修了不知多少劫的大能玉帝都得每日早朝呢, 何况是他们!
于是乎, 唐无易还真就针对这些功法进行了改革。
对于国君, 他们修炼的功法, 应该加上一些气运流的元素。
治国理政是必须的, 而既然做了, 总得让他们有所收获。
帝王嘛, 掌握权力,总领大局, 发号施令就够了, 具体的实施需要让专精于某项事务的人才去干。
修行运朝之道, 治国理政是否贤明, 就很重要了。
考虑到在秦孝公和他爹之前, 秦国出了好几代不为人称道的国君, 因此他们在位的时间,还是同普通的凡人一样,甚至做得不好的, 还会被提前刷下来。
运朝流的修行是不讲究年龄的,先代的秦国国君们,就对修行的事进行了严格把关。
公室子弟,天分不好的,接触到一些信息,却离成为修士更遥远了。
秦穆重新转世之后的公子连呢,就是秦灵公的儿子。
从唐无易结识的秦景公石那一代算起到现在,九代国君里,成器的没有几个,虽然有祖宗罩着,外人不能制,但秦国的衰败也是事实。
对于不成器的子孙后代,秦国目前还存在的几位先君表示,就让他们死吧,后代多了也就不心疼了,有才干的后代才能真正地振兴秦国,跟他们一起修道也才能不浪费资源。
公子连比较倒霉,他是秦灵公的太子,可是灵公离世的时候,他才十岁,不为人知的老祖宗们不管事,他就这么被叔祖父抢了秦君之位,被迫流亡到魏国。
公子连,在成长的人生历程中一直走的是历史侧路线,希望学习魏国的先进经验,改革制度,挽救秦国。
这位在历史上,谥号为献公,他的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秦孝公,与商鞅一起进行变法的那位。
公子连就是秦穆,别说他的天分不行唐无易都要给他开小灶——毕竟这徒弟是亲徒弟啊——更何况,这位在历史上就是改革秦制、与儿子一起为秦国强大重新奠定基础的猛人。
秦穆的身份确定了之后,不说唐无易,他的另外三位师兄也会相助于他。
年轻人回了秦国之后,虽然还偶有精分,但是人性化的那部分人格是占据上风的。
而且从他开始治理秦国,重新开始修行的同时,兼修运朝之道之后,祖龙人格被压制得就更多了。
不过祖龙人格也并不是只有让他精分的坏处。
修行运朝之道,对于祖龙人格的融入与吸收便越发快速,对传承记忆中的一些能力,也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起来。
既然如此,秦穆便少不得要在这国君之位上多坐上几年,对于一统天下的渴盼,更是远迈前代。
唐无易要的就是他这种气势。
这方人间,在被他插手之前,大体上还是走的历史流,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还未曾彻底,还是讲究礼制的,所以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有霸主,却只出了一个想要问鼎之轻重的楚庄王,而且还能被人用言语说退。
春秋时代,各诸侯国局势与后世的欧洲有些相似,各国征伐,但若是俘虏了对方的卿士,也能让其人或其国交付赎金或物资将其赎回去。
及至战国,才真正的到了杀人盈野这样的地步。
可是在战国时代,直到齐魏相王,完全不将自己视为周天子的臣属之后,所有的规矩才是真正地崩溃。
90/101 首页 上一页 88 89 90 91 92 9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