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现身。”另一人接口道,“陛下给的密旨是杀了郑小姐,但要将殿下好好地带回京中。
那时楚家正崛起,楚太尉对殿下与淑妃娘娘都极上心,将军担心杀了郑小姐,殿下回京后报复。
于是便一路跟着,欲寻机行事。可殿下与郑小姐时时都在一处,甚少分开,连跟了月余,都未寻见下手的时机,直至那日雪后,郑小姐独自离开了黎城。”
明苏的声音有一丝颤意:“离开了黎城,后头呢?”
“也幸好郑小姐走了,否则殿下也要受牵连。将军久久不能交差,京中已使人来催了。
他原本已打算就在那一日,扮作山匪入城打劫,将殿下与郑小姐一并……”
那心腹胆怯地看了公主一眼,接着道,“好来个死无对证,既能交差,又不怕殿下来日报复。”
说到这里,几人也就没再保留,全部说了出来。
“郑小姐离开黎城,我们分成了两拨,一拨跟着她,一拨回到殿下所在的客舍中,将房中的银钱都取走,威胁了店家,带走了马车,并卖给了镇上的一老翁,好让殿下以为郑小姐弃您而去。”
“另一拨追着郑小姐,到了远些的容城外,将她刺杀。此事极容易。”
明苏两耳嗡嗡作响,只觉天旋地转,感觉恶心透了,她想吐,可胃中却是空的,她站起来,又问:“她的尸身在何处?”
为首的那一人已怕了,另一人答道:“尸身焚烧了,尸骨无存。”
“那骨灰呢?她的骨灰呢?”
“骨灰撒入河中,分毫未留。”
明苏猛然间一阵咳嗽,那几人心惊胆战地看着她,两名侍卫忙来扶她,明苏推开他们,自他们腰间抽出刀。
刀刃与鞘划过的声音格外刺耳,刀光映着那几人的脸庞,几人大急,瞪大了眼睛,道:“殿下答应过……”
明苏像是没听到,她也的确没听到,两耳嗡嗡作响,满脑子想的都是尸骨无存,她到第一人面前,将刀捅入那人腹中,一刀不够,还有第二刀,她口中喃喃地道:“是怎么刺杀的?你们怎么下得了手……”
血溅在了她衣服上,脸上,第一个完全不动弹了,像一摊软肉,她又去第二人面前,然后是第三人……
房中众人都被她吓到了,最后一人尖利的叫声响起:“你言而无信,暴虐嗜杀,你会有报应的!”
明苏停顿了一下,头疼得要裂开了,无数画面在她脑海中闪过,鲜血,刀光,倒在地上满身是血的人,她低语道:“我不怕报应,我只怕报应不来,你们先给我的阿宓偿命,我再给你们偿命……”
刀没入那人的腹中,那人说不出话了,血还是热的,从明苏的手上淌下,她头疼得跪到了地上。
“阿宓……”她低低地唤着,她没有不要她,阿宓并不是丢下她了。
她恨了五年,全是虚妄。她的阿宓,再也不会回来了。
她再也看不到她,听不到她的声音。
撕心裂肺的哭声传出,明苏跪在地上,从今以后,她的生命只剩绝望,再也没有光亮。
作者有话要说:原本程池生视角的回忆,改成这几个心腹口述,感觉说出来更加合适。
第四十四章
诗会开了一夜, 一殿妃嫔皆是困倦疲惫,什么诗句都做不出来了,偏又不知陛下起了什么兴, 非要她们在此吟诗。
将近, 方有一御前的宫人来道:“诸位娘娘的诗篇,陛下都看过了,皆是佳句。”
宫人笑了笑道,“晚些时候,陛下各有赏赐,各位娘娘且回去歇着吧。”
众人具松一口气, 口中还得谢过陛下赏赐, 待那宫人一走, 妃嫔们一哄而散。
淑妃最尊,走在最前。她记挂着明苏, 匆匆赶往贞观殿, 半道上却遇上了皇后。
郑宓才自明苏那里出来, 见了淑妃多往她身上瞧了两眼。
皇后在前,淑妃自是要上前见礼, 她出来时,皇后还未至。
故而不知皇后在贞观殿停留了一夜,只伪作闲适,见礼道:“臣妾见过皇后。”
郑宓知她心中急, 也不耽搁她, 道了一声免礼,正要走,却见淑妃面上憔悴, 衣袍之上,有些褶皱。
二人擦肩而过时,郑宓低声道:“淑妃的衣衫乱了。”
淑妃一怔,想到什么,心道,疏忽了。又回头看去,皇后已走远了,她若有所思地停了会儿,身边的姑姑出声道:“娘娘?”
淑妃回神:“先回宫,一夜未眠,衣衫乱了,待本宫更衣梳洗,再去瞧明苏。”
紫宸殿中,皇帝写了一篇大字,兴致悠哉地命四名内侍拿起来,细细观赏。
他的书法着实精到,所写之字,堪称大家。朝里朝外,但凡见过皇帝亲笔的,无不赞叹,皇帝亦极得意于此。
他欣赏了好一会儿,笑问左右道:“这字如何?”
赵梁堆起了笑脸,赞道:“陛下这字,天下间无人能及了,小的惭愧,便是练上一千年一万年,也及不上陛下之万一。”
皇帝哈哈大笑:“这便是夸大其词了。”他又端详许久,道,“不过书法一道,也确实讲究天赋。”
他命人这幅字收起,送去装裱,外头进来了名宦官。
这宦官与寻常宦官不同,形体较为精壮。他名陈巢,近年来一直为皇帝打探消息。
赵梁见此人,眼神微微一闪,面上笑意如常。
陈巢先行了礼,皇帝见了他,命左右都退下了,只留下了赵梁,方问道:“淑妃在诗会待了一夜?”
陈巢答:“是,娘娘不曾中途离去。”
皇帝笑了一下:“看来明苏确实如太医所奏,只是风寒。”
赵梁顺势附和:“陛下天纵英明,太医哪儿敢虚言以对。”
皇帝一笑置之,踱步至御座后坐下了,忽想起什么,又问:“那淑妃离开诗会,可是立即去了贞观殿?”
“不曾……”陈巢回道,“淑妃娘娘回宫梳洗更衣后,方去了贞观殿。”
皇帝点了点头,宫妃无不看重容貌衣装,淑妃行了一夜诗会,自然疲惫,若是明苏无大碍,她该先回宫修整才是。
如此看来,确实只是风寒无疑了。皇帝满意,身子朝后仰,靠在椅背上,姿态闲适。
既已召了人来,他便干脆多问了几句:“明寅、明辰处,近日可有异常?”
“三皇子殿下拔了不少五皇子殿下安在他府上的暗装,五皇子殿下羞恼交加,又不占理,只得忍耐。”陈巢禀道。
皇帝仿佛觉得很有意思,问:“明寅是怎么发现暗桩的?”
“好似与信国殿下有关,三皇子殿下揪出的第一个暗桩就送去了信国殿下府上,小的推测是信国殿下提醒。”
皇帝沉思了一会儿,而后笑了起来,似是觉得更有趣了,他抚掌道:“看来是明苏挑着他们相争了。可明辰安在明寅府上的暗桩,怎么会撞到明苏手里了?”
陈巢答不上来。
“怎么?明苏府上竟无明辰明寅防范得更严实?”
陈巢回道:“那暗桩自己登门求见信国殿下,不知交谈了什么,他前脚离开信国殿下府邸,府上后脚便派出人跟上了。
那两拨人身形皆极迅疾,并精通闪躲之术,小的派去的暗梢被甩了。
但自之后之事瞧,小的推测是五皇子殿下借安在三皇子府上的暗桩行离间之事,不想却被信国殿下识破,殿下反手将此事透与三皇子殿下,这才有了三皇子殿下严查府内之事。”
他推测得八九不离十。
皇帝自己捋了捋,也是如此,便道:“多看着明辰与明寅。”
陈巢暗自松了口气,若是陛下要他盯紧信国殿下,那便十分困难了,三皇子与五皇子府上虽也防范颇严,却不是一块铁板。
信国殿下府上则不然,很是诡异,暗桩也安插得进去,可每回传出的消息多是些不大要紧的,看信国殿下平日所行,哪会只是这些不要紧的事。
幸而陛下对三皇子与五皇子更警惕。
陈巢也觉理当如此,毕竟信国殿下再如何能干,也只是公主罢了,三皇子五皇子却是能继承大统的。
他称是退下了。
皇帝思索了一会儿,突然转头问赵梁道:“你说,何时让明苏知晓郑宓已死好呢?”
赵梁面上堆着笑,心底却是一片森冷:“陛下运筹帷幄,自然早有谋断。”
皇帝吁了口气,笑了一声,道:“再等等,让她知道,便留不得她了,眼下且还用得上她。”
赵梁仍是唯唯应和道:“陛下说得是。”
天只晴了一日,翌日便又是风雪交加,算一算这似乎是连年来,雪下得最多的一年,几乎不曾停过。
年下里,街市的百姓越发得多,都忙着囤积年货,走亲访友。
这几日衙门里的大人们都似格外宽容,威严之余,还显得和气不少。
城外一座不起眼的山谷里,有一片墓地。也不知是哪一年起的,有传闻这一片风水极好,既兴人丁,又旺财运。周围许多平民百姓家中有长者亡故,都安葬在此。
时日已久,新坟旧墓交错,几代下来,有些后人竟辨不出哪一处是自家祖上之墓。
明苏就站在这里,她独自来的,选了一块能照着阳光的地方,用锄头挖了深深的一个大坑。
而后将她带来的一个巨大的木盒子拖过来,放了进去。
那里头全是郑宓的物件,有她曾经穿过的衣衫,有她的簮环玉佩,有她用过的笔墨,有她喜欢书。
甚至于还有她当年抚过的琴,全部齐齐整整地摆放在盒子里。
木盒埋了起来,上头堆出高高一土堆。而后她坐在土堆前,取过一块木板,拿着刀,在上头刻字。
刻什么呢?她想了许久,最终只刻下了郑宓之墓。
这是郑宓的衣冠冢。听闻无墓葬牌位之人,死后得不到祭祀,亡灵是不得安宁的。
明苏半夜醒来,想到此事,便连忙收拾郑宓用过得物件。
一收拾才知,这些年,她竟已攒了这么多了。
碑刻好了,只是简陋的木制。这四下的坟墓全是草草地以一块木板刻就的碑,许多经风吹雨打,都腐烂了。
明苏树好了碑,点了香烛,摆上菜肴,斟上酒,连带着周围的几处坟墓都祭了一遍,最后回到郑宓的墓前。
她跪下来,不敢看墓碑,低着头,道:“这么多年了才为你置墓……”
天还是冷,山谷里的风尤其大,明苏的发丝都被吹乱了。她今日穿得素净,发丝只以一支木簪绾起。
“这周围俱是你的父母长辈,你在此处,与他们重逢,兴许能有些许宽慰。”
当年,但凡为郑家求情的,全部入了罪。后头郑家众人弃尸乱葬岗,无人敢收敛。
明苏于民间之事很生疏,苦思良久,才像出一法子,暗地里,买通了一群地痞,装作去翻衣衫中的财物。
而后悄悄地给每具尸身上涂抹了药物,以免野兽啃咬。
等了几夜,等到派来看守之人松懈了,方将尸首偷了出来,藏在一处义庄里。
郑家之人,明苏大多都未见过,但幸而那多年相处里,郑宓给她讲过许多人的性情样貌,她勉强分清楚了。
她不敢择地下葬,又怕被发现。安葬祭祀,皆是大事,不能马虎,她怕最后办不成此事,也就未告诉郑宓,以免她一场空欢喜。
后自江南回来,棺木中的尸身竟都还在,只是大多化作了白骨。
明苏寻了许久,寻到了这个地方,这才悄悄地将人都下葬了。
她原想,等阿宓回来,她将此事告诉她,哪怕阿宓还恨她,也一定会动容的,到时说不定就会对她心软了。
她虽日日都念叨着,要阿宓先说喜欢她,才肯原谅。
其实她心中一点把握都没有,不过是这样说来,让自己安心罢了。
否则一日日一年年的等待,她又如何撑下来。
明苏将一杯酒洒在墓前,她有许多话想说,可真要开口,又似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
“阿宓……”明苏唤了一声,这二字往日总使她觉得甜蜜安心,可眼下却是钻心般的疼,她忍着眼泪,不让它掉下来,她想好好地与阿宓说说话,若是落泪,声音便哽咽了,那如何说话呢。
缓了许久,她方道:“我其实,从未恨过你,虽误会你弃我而去,可我并没有真的怨你,我只是……”
眼泪到底还是落了下来,她停顿了一下,方接着道:“我只是不知该如何与你有关联,你不要我了,你也不要我爱你。
你我之间,再不相干了,我好怕,便想那就恨你吧。”
“我真的好想你,日日夜夜都想,我梦见了你许多次,每回梦里都不想醒来,每回醒来,我都想阿宓一定就要回来了。”
“我想跟你一起走,去哪里都好,黄泉地方我都不怕,你等等我好不好。”
她取出挂在颈间的小貔貅,眼泪已布满了面容,她还是一字一句的,努力把话说清晰,生怕阿宓听不清。
“这个,小貔貅,是我赠你的信物,又回到我手上了,我只当是你回赠我的,只当你我已交换过信物,我是你的人了,将来我们相见,你一定不能认不出我。”
她一句一句地说,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直到天暗下来,雪越下越大,在她身上积了起来。直到等在山谷外的玄过不得不来劝她离去。
明苏坐在回去的车里,山间路不大平,摇摇晃晃的,她又哭了一场,混沌的脑子像是清醒了一些。
她忽然间有些明白母妃说的那句,人有时是不得不面对至爱离去的。
纵然痛彻心扉,可命运之下,人当真毫无还手之力。
她想阿宓会希望她怎么做,阿宓若能活过来,她会做什么。她必得完成她的心愿,她也要给她报仇。
不论是谁,那些参与了此事的人,一个一个,都要偿命。
明苏的脑海只留下了一个报仇的念头。有了支撑,好像活着也不是太难。她重新规划起来,打算寻一条最近的路走。
36/76 首页 上一页 34 35 36 37 38 3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