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0

锦衣泪(GL百合)——书自清

时间:2021-01-03 09:06:03  作者:书自清
  部队集结,清点完毕,众人在罗洵的一声令下齐齐上马。马蹄翻飞,扬起官道尘土,他们在初冬时节里铅灰色的阴云下,开赴辽东前线。
  此时此刻谁也不知道,等待他们的将会是一场史无前例的、跨越国境的艰苦战役。孟旷骑在马上,领着穗儿所骑的马跟在队伍中段奔驰,劲风拂面,她们此时脑海中翻滚着无数复杂难言的心绪。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山川悠远路漫漫,自古征人难。
 
 
第177章 辽左域(一)
  辽东,原是指辽河以东的广袤地区。辽水为古六川之一,白山黑土,雪域冰河,自古以来便是沃土辽原但人迹罕至之地。溯史而观,最早于战国时,燕国在此设置郡,治所在襄平。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三国魏改为昌黎郡。西晋改为国,十六国时期被高句丽吞并,将襄平城之名改为辽东城,襄平之名至此废用。唐太宗东征高句丽收复,宋时始终被辽金占据,后又并入蒙元,直至国朝太/祖将蒙古人赶出中原,位于东北边境的辽东变成了抵御蒙古的最前线。
  太/祖置定辽都卫,治辽阳城。辽东都指挥使司治所亦在辽阳。辽东都司下辖二十五卫、二州,后直接发展为辽东军镇,成为北境九镇之一。此后明人所提辽东,是对辽东镇或辽东都司的简称,不同于秦汉时期辽东郡,也不是泛指的辽河以东,实为辽左地区。
  行政上,辽东事务其实归属山东省管辖,其原因有三:
  其一,立国之初,太/祖曾说:“辽左之地,朕以其地早寒,土旷人稀,不欲建置劳民,但立卫以兵戍之。”太/祖的判断十分准确,辽东地区比较特殊,不适宜建省,所以明廷转而在该地设置大量统属于辽东都指挥使司的卫所,起到管理开发与加强军事的双重作用。辽东地区成了只有都指挥使司,没有布政、按察二司的一个特殊地区。但随着地区稳定,人口增长,民政方面的事情越来越多。
  在缺少布政司和按察司的情况下,让军事系统的辽东都指挥使司处理这些复杂的民政事宜确实是难以长久。于是,为了处理辽东都指挥使司的民政事宜,明廷决定辽东设立辽海东宁分守道和分巡道,受山东布政司和按察司的管理。因而出现了武宗时兵科给事中屈铨所谓的“辽东地方分巡、分守等官以至钱粮吏役俱出山东。”的局面。
  其二,由于交通运输不便之故。有明以来,东北地区与都城和其它内地省份的联系在陆地上只能通过山海关附近这一狭长地带,但这条路不光难走,还危机重重。这是由于两个方面原因导致的。
  一是辽西地区多雨水和沼泽,使得“道经古泽,泥淖难行”;二则是辽东地区处于当时所谓蛮夷的三面包围之中,三面阻夷,出入无路,若走山海关这一狭长孔道,则有很大的风险会遇到蒙古人。
  陆上很是不好走,但海路则与陆路截然不同。辽东的东西北三个方向被女真和蒙古所包围,唯独南方隔海与山东相望,没有什么外来因素干扰。
  由旅顺口到山东的登莱地区,只有“五百五十路水程”,乘船的话,则一日可至,同时海上还有很多小岛,以至于明人感叹道:“各岛相接如驿递”。相较之下,辽东地区与山东之间便利的海上交通成为了两地紧密相连的天然纽带。山东粮饷、布花,由海渡辽,以给军需,渐成惯例。
  其三、辽东守军大量由山东调配而来,辽东人大多是山东出身,在血缘和地域文化之上也密不可分。
  再细说军事建制。辽东镇总兵驻广宁,管辖长城东起辽东附近的鸭绿江边,西南至山海关,全长一千九百四十余里。全镇官兵九万九千八百七十五名。辽东三面濒夷,一面阻海,特山海关一线之路可以内通,亦形胜之区也。与西北甘肃镇所在的河西走廊一样,辽东亦孤悬东北,环列诸夷,从右侧牵制着蒙古的左翼,为大明北部边防之左腋。
  明初,被推翻的蒙元残余势力仍在西北、东北进行顽强反抗,图谋恢复。为了巩固统治,明廷开始在东北地区屯兵筑城。正统七年及成化五年,先后建立了边堡,修筑了长城,建立了由山海关至辽东都指挥使司的驿站。继而建立了屯田、冶铁及煮盐等制度,以供军需;并委派总兵守辽东镇,使广大辽东地区形成一个完整的陆海防御体系。
  长城的城堡,按照等级可分为镇城、路城、卫城、关城、堡城。九边重镇所在地的城堡,称作镇城。镇以下分各路的城堡,称作路城。在要害地区设卫,卫所在的城堡,叫做卫城。卫城以下,还有关隘所在的关城和具有哨所性质的堡城。
  辽东镇按这样的防御体系建立了各种屯兵城。辽阳为辽东都指挥使司,是副总兵和巡按等的驻地;广宁为都指挥使分司,是巡抚及总兵驻地;因而建立了两座防御性的镇城。都指挥使司下设东、西、南、北、中五路屯兵,而实际屯兵的路城,只有三座,即南路的前屯卫城,西路的义州卫城,北路的开原卫城,其他路城则与镇城在一起。路下有二十五卫,分属于各路,单独建立了卫城的有,广宁中左屯卫城,广宁右屯卫城,宁远卫城,铁岭卫城,沈阳卫城,海州卫城,盖州卫城,复州卫城,金州卫城等九座防御城。卫下计有一百二十七所,单独设所建立所城,如铁岭卫之懿路所、凡河所等。所下设堡城一百零七座,关城十二座,共同防御绵延数千里的辽东长城防线。
  除了陆路防御系统,其地域西、南、东南濒临渤海、黄海和鸭绿江,西起山海关外芝麻湾,东至鸭绿江共千三百余里,由于岛夷、倭夷频繁出没,故海防亦重。设有卫、所、堡等屯兵城,称之为海防防御系统。它按军事地点的缓、冲,配备了防御军驻在其地,并建筑了堡、墩、架等设施。
  辽东为九边之首,总兵官初驻广宁,隆庆后移驻东宁卫。卫城多选在元旧城,围绕卫所建立城堡,在城堡周围安排军属居住,并开荒屯田。于是,新的城市、城镇就诞生了。卫所城市既有普遍意义的防御功能,又满足军府治理、百姓生活的需要。
  锦衣卫三百精锐一路急行军,走的就是延边的长城陆路。其实走水路更近,陆路难走。但今时不同往日,渤海之上有倭寇海军侵扰,为防倭寇海上阻击,骆思恭与罗洵选择了相对保守安全的陆路。这条陆路线之上,有着大大小小数十个驿站,情报、运输线完备,是锦衣卫这一路上歇脚、补给、住宿的地方。这一路走过去,还能检查一下各驿站是否运行良好,可以担得起未来的战争重担。
  自北京城出发,出山海关向北,经过高岭驿,至东关驿、曹庄驿、连山驿、杏山驿、十三山驿、闾阳驿、抵达义州,再过迁马岭驿,抵达广宁。又从广宁出发,过盘山驿、高平驿、沙岭驿、牛庄驿,最后抵达辽东都司治所——辽阳城。
  但辽阳城仍然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地,他们此番要去的最前线驻扎地乃是九连城,该城与朝鲜义州仅鸭绿江一江相隔,乃是边防重镇。三百锦衣卫斥候部队先于辽阳暂停,是因为目前辽东巡抚郝杰和总兵杨绍勋都在辽阳,而此番需要接受调查的副总兵祖承训也在辽阳城中。锦衣卫需要先接触这几位官员,了解虚实。
  锦衣卫一路从北京行至辽阳,将近一千三百里路,耗费了十一天的时间,这已经是白日里全速疾走,夜里也会时常赶路的最快结果了。当他们抵达辽阳时,风尘满面,已是疲惫不堪。
  十一月初一,锦衣卫三百精锐进入辽阳城。这一日辽阳大雪纷飞,众人艰难行过了最后一段湿滑雪路,进城时,已然是傍晚时分。黄土夯筑、盖满白雪的丈高城垣是孟旷和穗儿对这座城的第一印象。守门的城卫裹得像一头熊,头脸也看不清楚,风雪中扯着嗓子喊话,能听到明显的山东口音。
  “甚么人?”
  “锦衣卫三百斥候,千里奔袭,前来驻扎!”为首的罗洵扯着嗓子回道,并亮出了锦衣卫令牌。
  那城上喊话的人立马就缩了回去,不多时,城门前的堑壕吊桥放了下来,城门开启,三个军士从其中步行而出。罗洵没有下马,他身后的三百锦衣卫也没有,气氛肃杀,纪律性极强。守门军士大约是被强大的气势所涉,上前来查验堪合调令后,便立刻放行了。三百锦衣卫纵马入城,直接往辽东都司而去。
  辽阳城并不很大,至少相比北京城差远了。其内的建筑大多都是夯土叠瓦的厚重建筑,除了瓦片覆顶,更多的人家也用稻草。家家户户都有地窖,用以储藏过冬食物,每家每户也都有土炕灶塘,每到冬日里烧柴取暖抵御寒冷,烟囱里白烟直冒。穿行在街道上,两侧遍布的民房看上去朴素无华。每家每户的屋瓦和门前道路都积了雪,大多数人在这样的雪季里是不会出门的,在家中烧炕取暖,窝着冬。
  尽管皮帽子、白巾帕蒙着头脸,穗儿的脸早就冻僵了,嘴巴都张不开。从今天清晨部队就一直骑着马奔袭,除了午间临时在野外驻扎,烧水做午饭吃,几乎没有停下来休息过。她疲惫不堪,体能已到了极限。尤其是越往北行,天气越发严寒,身上的皮袄似乎都成了纸片,霜风刀片般刮透进来,她一天在外赶路下来,身子都是僵的,到了驻扎点必须要和孟旷两个人拥抱在一起彼此抚慰生热,好一会儿才能缓过来。偶尔才会有条件泡个热水澡驱寒,大多数时候能烫个脚就算不错了。
  这种高强度的行路,使得她连与孟旷独处时都显得沉默寡言,每日里睁眼就是赶路,闭眼在梦里还在赶路。她被迫迅速掌握了骑术,驾驭马儿也越来越顺畅。那种在马背上颠簸的感觉实在是太痛苦了,她下了马,两条腿都并不拢,走路打晃,胯骨也十分疼痛,浑身都像是散了架般。
  孟旷知道她累,每日都力所能及地照顾着她,让她能尽量缓解高强度赶路带来的辛苦。与此同时,她还要负责轮班押送张允修。张允修被单独铐在一匹马上,随着他们骑马赶路,这匹马的马缰是由前面领路的押送人员控制的,后方还会有个押送人员一直盯着张允修,确保他不会做什么小动作。这项任务两人一组,五个人每日轮换着来,不论怎么换,江云平都是押送的主力,他被轮换到的次数是最多的。这个沉默的掌刑所锦衣卫,身上似乎有种可怕的意志力,极度地吃苦耐劳。
  张允修也是累得够呛,被高强度的赶路折腾得半条命没了。但他毕竟在辽东生活了很多年,对这里的严寒气候已然适应了。孟旷和穗儿这一路上并没能找到机会与他进行接触,一切,还待在辽阳城驻扎下来再说。他们会在这里修整一日,然后继续出发,前往九连城。
  一抬眼,穿过遮蔽视野的纷飞大雪,辽东都司的府衙大门已然在眼前了。
 
 
第178章 辽左域(二)
  辽东都司的府衙出乎意料得广大,衙署后部有一个宽阔的校场,校场边缘还盖有数排营房和连成片的宽敞大马厩,三百锦衣卫骑兵鱼贯而入,也能轻易容纳。这些营房往日里都是给戍守轮值的都司卫兵居住的,都司卫兵管理着辽阳城内的治安,每日都要外出巡逻。但因为知晓锦衣卫要来,卫兵便撤出了都司,回到了城郊的军营驻地,腾出营房让锦衣卫暂时驻扎。
  入都司后,罗洵先让郭大友整队,领着三百人部队先去营房入住,他自己则先会见了出来迎接他的巡抚郝杰与总兵杨绍勋。
  孟旷和穗儿随着大部队入了营房,这营房十人一间,一条大炕铺开睡,条件相对简陋。孟旷倒是无所谓,早年间她在新兵营就是这么住的。但她不希望穗儿受委屈,在这样的环境里,她俩要亲热也十分不方便。郭大友大概早就考虑到了这一点,与一位都司内部管后勤的军官谈了两句,他便从营房中叫出了孟旷和穗儿,道:
  “你们就别住营房了,都司衙署有单独的军官值班房,可以安排一间给你们住。还有那张允修,他也不方便住大通铺,应该就会安排在你们隔壁,由我和江云平负责看守。你们就先跟着这位军爷去,一会儿我就来。”
  孟旷心生感激,忙道了谢,领着行动迟缓的穗儿随着那军官往军官值班房去。那军官似是有些诧异,不知为何这两个人会得到特殊待遇。且见她二人行止亲密,他更觉怪异。但没人敢多管锦衣卫的闲事,他只负责做好他自己的分内事。
  军官值班的班房就在都司衙署后院的东侧,有三间值房,每间值房可以住两到三个人。孟旷和穗儿用了最北侧的那一间。
  进了屋,孟旷第一件事就是给火炕生火。穗儿已然全身都僵了,立在门口,勉力关上门,将行李包袱堆在桌案上,她连坐都坐不下来,只能立在那里,像个冰雕人似得看着孟旷的背影。
  孟旷生好了火,回头一看穗儿呆呆立在那里看着自己,身上的大皮袄鼓鼓囊囊,她两条手臂也合不拢,可爱地翘在身子两侧,孟旷的心就化成了水。她解开身上大皮袄的扣子,走到穗儿身边,有些费劲的将她裹入怀中,摩挲她的肩背,供她一些热气。
  “冻坏了吧。”她轻声道。
  “嗯……”穗儿撒娇般回答道,脸部僵硬使得她说话有些困难,但孟旷身上的温暖让她寒冷的身躯迅速升温。
  “我也是第一回 来辽东,这里可真冷啊,不愧是雪国。我好歹自幼长在京城中,京城冬日里也冷,我能适应。你自幼长在温润的江南,怕是很难适应这里的寒冷。”孟旷说道。
  “我在京城也生活了好些年呀,你可别小看我……”穗儿小声嘟囔着。
  孟旷噗地笑了出来:“你在京中大多时间都在宫里,宫里再冷也常年有炭火供给,冷不到哪里去的。你是真没体会过大寒的天里在野外的感受,我当年在新兵营训练就是这样的,大冷的天还要出操,在外跑夜路,身上的衣服汗湿了又结冰,别提多难受了。”
  “哼……反正,我能适应的。”穗儿不服气道。
  “好,当然,我娘子最厉害了。现在好点了吗?”孟旷哄着她,笑问道。
  “好点了,炕上热气上来了。”穗儿刚说完,孟旷就听到她腹内发出了饥饿的咕咕声。
  “晴,我肚子饿了。”穗儿拽着她腰间的衣服道。
  孟旷失笑,道:“好,我先给你烤个饼子吃。也不知这甚么时候能开饭呢,辽东都司到底管不管饭呀。”
  一边说着,她一边将脚边的炭炉挪了过来,生火准备烤饼。穗儿见她手脸上不小心抹得全是碳灰,想着要给她洗洗去,于是便去外面取水。结果院里的水井轱辘都冻住了,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办法转动轱辘。正着急,准备去找孟旷帮忙时,突的身后来了人,抢过她手里的轱辘把子,用他的巨大力量帮助穗儿打了水上来。
  穗儿定睛一瞧,发现原来就是江云平。这个沉默寡言的掌刑所锦衣卫曾一路护送她从平湖入京,穗儿也曾不止一次找他帮过忙,和他也算是有几分交情。
  “我帮你提到屋里去吧。”江云平帮着穗儿打了一桶水上来,倒入边上的空桶之中,又提起那桶来说道。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