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夏至打开金手指看着第二轮水稻的产值,只有可怜巴巴的二十七,也是够了。
水稻丰收在江宁县引起了轰动,林家村的水稻几乎全部都卖给了程家,作为他们种林家种子的条件。
林家种子在外地也丰收的消息早就传回了郦水郡,或许别的县不知道林家种子具体是指的哪个林家,江宁县的人却都清楚,就是做豆腐的林家。
林家村的林家不藏私,已经把水稻种两轮的方法告诉了大家,众人心里都暗自决定,明年也去买林家种子,也学他们种二轮水稻。
等水稻收割完成之后,林家村的外村人散得差不多了,村里的番茄正好成熟,林家开始收番茄。
别的村民看到林家行动,也跟着一起收。
番茄一旦红透了之后摘下来就不好保存,在屋子里放个三五天就容易坏。
眼看着收回来的番茄堆了不少,大家开始担心起来,这么多番茄可怎么办。
这时候,里正召集大家开会,告诉大家之前修的作坊是用来做番茄酱。
番茄酱!
这可不得了,村里又要开一个作坊,所有人都乐坏了。
当初修作坊时,大家对里正多少有些异议或者不满,此刻都烟消云散,纷纷称赞里正。
“看里正的意思,咱们村是不是准备闷声发大财,番茄酱作坊咱们可别声张出去。”
“前段时间村里外人这么多,好在大爷没给咱们说。”
“还真是这样一回事,之前要是知道了,以我这张嘴,恐怕别人一问就说了出去。”
“张夫郎你这是太信任别人,别人问啥你就说啥,不算啥大毛病,就是守不住话。”
“孩子都骂过我不知道多少次了,现在相公就和孩子商量家里事,我只能在家做闲人。”
“做闲人也是你的福气,相公体贴、孩子懂事,我们这种劳碌命羡慕都来不及。”
“哪里是什么劳碌命,是哥哥你脑子转得快,你们家里离不得你。”
……
听着村民们讨论,林夏至看着里正一脸正是如此的表情,差点憋不住笑。
第197章 玉米也丰收
里正哪里是想着番茄酱不能外泄,他分明是这段时间忙着小叔中举,又遇上村里收水稻,把这事给忘了。
林夏至不会没事给里正添乱,里正等大家伙冷静下来一些之后,才说番茄酱作坊的问题。
番茄酱作坊不像豆坊,是大家集资分份子,番茄酱作坊就是用村里的银钱建的,每年只有番茄收获的季节能够做,里正和族老们商量的结果是林家分两成份子,村里占三成。
剩下赚的钱就由种番茄的人家和在番茄酱作坊做工的人分,给作坊提供的番茄数量和做工的天数是最后分钱的依据。
这就意味着如果村里番茄作坊赚的钱越多,他们种番茄的和上工的能分到的钱也越多,而不是单纯卖新鲜番茄或者做工,只能拿到固定数量的银钱。
这个法子是里正和族老们商量了很久才讨论出来的,有些出人意料。
林夏至琢磨了一遍,再一次惊叹古人的智慧不可小觑,他以前提过一点点,他们就能根据这一点想到更好的办法。
虽然村民们手上没有了番茄酱作坊的份子,但他们能直接分番茄酱作坊的收益,更能激起他们对番茄酱作坊的热情。
家家户户都把自己采摘下来的番茄运到番茄作坊,由于积累了好几天番茄,只靠番茄酱作坊那几个人肯定处理不完,村里三四十岁的夫郎们自发搬来了家里的桌子、菜板菜刀,帮忙切番茄。
这些本是自愿过来帮忙的,里正思索一番后也给他们算了在作坊帮工,不能让大家伙儿吃亏。
三个作坊的番茄酱同时出锅,看着锅里热气腾腾的番茄酱,众人有些傻眼。
一个在外面忙活给番茄去籽的三愣子听到里面没有了动静,有些好奇地探个头进去看。
里面负责熬煮番茄的村民一把将他拉进来:“三愣子,咱们作坊好像没有装番茄酱的东西?”
三愣子挠了挠脑袋,好像真是这么回事:“你们先忙活着,我去问问大爷。”
里正听到消息,急忙跟着三愣子赶过来,果真没有准备装番茄酱的罐子。
里正一拍脑袋,赶快吩咐下去:“你们谁家有洗干净的大陶罐,先弄过来装番茄酱,我马上去一趟县城。”
随即立马回家给家里的牛套上牛车,驾着牛车去县城。
路上里正恨不得把自家老黄牛背上插翅膀,让他走快一些,早一点到县城的陶坊。
这家陶坊是林家推荐给里正的,他之前一直想着要提前到县城把陶罐定了,结果忙着忙着就忘了,就怕人家陶坊现在手上有订单,他们村番茄酱的罐子得排队等,那就糟心了。
好在陶坊刚扩大了作坊,手上的单子也不多,给林家做了这么久的小陶罐,工人们也熟悉了小陶罐怎么烧,陶坊老板说林家村这一批小陶罐三天他就能做一半出来。
三天时间还好,里正得了陶坊老板的话心里的大石头总算落了下去,交了定金赶着回村,看作坊还有没有他忘了的事。
大家齐心协力,作坊开始运作当天就把积攒的番茄处理完,全部熬制成番茄酱,装在了几个大罐子里。
这几个罐子是林家做酸菜泡菜的,刚好洗了几个出来晾干,先借给村里番茄酱作坊应急。
以前村里的豆坊做的是干燥的腐竹和豆杆,直接用油纸或者布一包就行,番茄酱这种液体状的东西,肯定不能这样,必须得用瓶罐。
林家村这是第一次做番茄酱,手忙脚乱地出了不少问题。
第二天,林承祖主动过去看看,发现有问题的地方就提点一下,免得大家忙活一阵赚不到多少钱。
有了林承祖指点,番茄酱作坊的事总算顺起来了。
过了两天,番茄酱作坊就不需要夫朗们来帮忙了,只需要作坊的人就能做好番茄酱。
切番茄和去籽都是细致活,但是熬煮番茄酱又是体力活,里正在当初招人的时候纠结了一番,到底是招哥儿还是汉子,同族老们商量之后还是决定招汉子,相信练习一番之后应该能做好。
里正的这个决定林夏至瞥了瞥嘴,最后什么都没说,这个时代的人不怎么让哥儿出门做事,明明哥儿不比汉子弱,他要不要想一个只能让哥儿做的事出来。
地里种的番茄陆续成熟,林家的辣椒和种在卫家村的玉米也该收了。
辣椒和番茄一样,开始成熟之后需要每天勤快摘,不能一直挂着。
每天早晚,林夏至让家里的下人去一趟地里,差不多就能把当天的辣椒收起来,还不怎么费时间。
收起来的辣椒和去年一样,留种子、做辣椒酱,忙活得一个个又成了兔子眼。
林夏至体谅他们摸了辣椒的人不管是手指、还是眼睛都会被辣到,让赵大发工钱的时候,帮忙摘辣椒的全部多发半个月,处理辣椒的多发一个月。
主子大方,林家下人们自然高兴,他们一个个做活的时候更积极了,辣椒酱一缸一缸地做好放在阴凉的砖房储存。
辣椒是林夏至亲自盯着人做,至于种在卫家村的玉米,林夏至就没有这么大热情了。
然而不等林夏至发话,林虎子自己就同李秀商量了一下,雇了几个卫家村的老实人帮忙收。
这个进步很大,像林虎子这种一辈子都不舍得花几个钱的人,居然会自己意识到雇人做活,自己轻松些。
林夏至在李秀面前表扬了一下林虎子。
结果李秀告诉林夏至:“其实你阿爹是担心就他和两个先前雇佣的人来不及收,到时候玉米都烂地里,他更心疼。”
原来不是为了自己轻松,林夏至笑了笑,果然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好歹他没有想着累死累活也要自己收了。”李秀笑着说。
以前林家主屋手上十亩水田,全靠林虎子和林承祖父子两忙活,他偶尔忙完了家里的事能过去帮帮忙,才能勉强做完地里的活。
收割的时候天不见亮就要去到地里,一整天只有中午最热的一个时辰能休息,忙活到晚上天黑才回家,当时就是再累都要咬着牙做完。
就是那时候林虎子养成了地里的活自己做的习惯,后来家里做起生意条件逐渐好了起来,林虎子依旧不愿意雇人。
就还是被林夏至骂了几次,林承祖也一直劝,才勉强同意了雇人。
现在他能够自己意识到雇人,不枉费林承祖和林夏至长期以来对他的改造。
这一次收玉米,卫家村的人再一次见识到了林家种子的高产,十亩地收了接近五千斤玉米,几乎是大家的两倍。
看着别人比自己收获多一倍,大家心里猫抓一样难受。
然而林夏至看着金手指上提示的产值,依旧没有破三十,只有可怜兮兮的二十九,改良种子的道路依旧漫长,不可懈怠啊。
卫家村曾经差点同林家结亲的那家人,现在也主动缓和了同林家的关系。
他们也是后来才从卫夫朗嘴里知道,林老么说的话不能代表林家,心里的疙瘩才逐渐消散。
林虎子和李秀对这家人有愧,他们不好同林承祖商量这件事,李秀就找上了林夏至,问他怎么处理。
“阿么,你和阿爹心里对那家人有没有不满之处?”林夏至对那家人又不熟,见都没见过两次,他哪里能有什么看法,还不是得看林虎子和李秀的。
李秀摇了摇头:“当初本就是我们不对,害得人家平白被你老么骂了一顿,我哪里好意思对别人不满,你阿爹也是这样想的,应该是我们去别人家里上门道歉。”
这确实是林虎子和李秀两人的作风,尤其是林虎子,没什么心眼也不怎么记仇,也就是林家主屋那边太伤他的心了,才会对那边冷淡下来,这种“错”在他身的,心里更是过意不去。
“那不就得了,你们没有什么不满的,人家现在也不怨咱们了,以后就当是普通邻村人就行。”林夏至笑着安慰他,“现在他们家的哥儿应该也嫁人了吧,阿么你知道嫁去哪里了吗?”
那个哥儿林夏至没有见过,不过他觉得那家人还是不错,应该不会给林家带来麻烦。估计主动找林家,是看着林家的玉米丰收,以后也想来林家买种子罢了。
实际上林家的种子并不是在林家买,他们的种子都给了粮满仓,找林家是买不到种子的。
“这个我们哪里好打听,只是阿爹听他们村里人闲聊的时候提过一嘴,听说是嫁到了外村。”李秀回忆了一下。
“人也嫁去外村了,那就更没事了,你们没事别去找人家,不用特殊对待,免得伤了雨生哥的心。”林夏至看这李秀有些想补偿那家人的样子,赶紧提醒他。
李秀这才反应过来,他们要是特殊照顾林承祖曾经的议亲对象,杨雨生知道了会怎么想,李秀赶紧点头:“差点阿爹和阿么就做糊涂事了。”
“阿么,你得给阿爹说说,免得他跑去做了什么,弄得大家都尴尬。”林虎子比李秀实在得多,得严肃地同他说一说。
第198章 番茄酱出售
玉米收了回来,在林家豆腐房的空地里搭上晾晒的细绳,把玉米串上去晒干。
所有空地和屋檐都挂满了金黄的玉米,看上去就喜人。
除了晒干玉米粒,林家用新鲜玉米磨成浆,加入面粉捏成饼状放到油锅里炸,不用放糖都有一股甜味,林夏至一次性能吃两块。
还用煮熟的玉米粒加点油和腊肉炒,有腊肉的鲜咸,还有玉米的清香,吃起来味道好极了,就连还不能吃东西的小年糕闻到了味道都在李秀的怀里“啊”“啊”直叫唤。
现在小年糕已经有五个月了,虽然他还是以喝奶为主,但是在景国,这个月份的婴儿早就可以吃一些辅食了。
林夏至见他馋玉米,就想了个办法:用玉米磨成的汁水加进面粉里熬成很稀的面糊糊。
就算是很稀的玉米汁面糊,同牛奶的味道也不一样,小年糕吃得特别欢实。
林夏至要稍微把玉米汁面糊吹凉一些喂他,动作如果慢了一点点,小年糕就会睁着一双大眼睛委屈地看向林夏至。
自从尝过了玉米面糊糊之后,小年糕每天必吃一顿,没有就要哭闹。
林夏至还有些担心,这么早给小年糕吃辅食会不会对他肠胃不好。
李秀见林夏至愁眉苦脸地想这个,宽慰他:“你小时候可没有牛奶,更没有这么好的细白面,一天能有一碗白米熬的稀粥就不错了,不也好好的长大了,不用担心。”
多两天看着小年糕吃得开心,身体也没问题后,林夏至才逐渐放下了那颗担心的心。
林家村的番茄酱已经开始逐渐往外卖了,那些来林家村豆坊买腐竹和豆杆的人得知林家村新弄了一种番茄酱,都有些好奇。
今年番茄已经在江宁县预热了一段时间,这些行商多少听说过番茄,但是番茄酱他们就没有听过了。
没听过不要紧,里正当场拿出一小罐番茄酱,准备用番茄酱做一些吃食,请这些行商品尝。
豆坊外面没有锅灶,大家就在外面搭了一个临时的灶台,再搬了一个桌子做案板,就能炒菜了。
行商们看着林家村搭在豆坊外面的临时灶台,眼睛一下就直了。
他们常年累月在外面跑,在船上还好,有时候在陆上没有遇到城镇落脚,就只能在外面风餐露宿,连一口热汤都喝不到,只能冷水就干粮。
“林家村里正,你们这个灶台是怎么弄出来的?”有个行商看着里正在一旁等着炒菜,赶紧凑过去问。
别的行商听到了,也竖起耳朵听。
里正喜欢别人问他这些东西:“哈哈,搭临时灶台没什么难度,多看两遍也就会了,先在下面挖一个小洞,然后用砖块在上面交错搭几层,砖头记得留一些小孔,还得有一个放柴火的口子,很简单,你们回去试试就知道了。”
“放柴火的口子我明白,为什么要打砖块的时候留小孔呢?”那人没搞明白。
“不留孔的话火容易熄灭,想要火烧得旺旺的,就得有那啥空气进去才行。”里正也不是很懂。
当时他也问了林夏至为什么要留小孔,林夏至的解释是什么留了孔空气才能流通,不知道他从哪里看到这些东西。
里正不太明白,连带着解释不清楚,那行商只能作罢,既然这里正都说了简单,他回去试一试,要是弄不出来再找林家村里正问问就行。
97/251 首页 上一页 95 96 97 98 99 10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