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伸长脖子,看着姜恒手中那薄薄的一张纸,姜恒却将它交给了太子泷。
“……商贸、外交、族内务、外族内务、外族外务等。”姜恒说,“不若咱们今日计议一番,每一项都由一位大人领去,分头提案,有了初步设想后,再拿出来,大伙儿讨论决定,如何?”
太子泷拿到了变法的总纲,其下几乎每一项,都跟着东宫两名幕僚的名字,一先一后,他不明其意,望向姜恒,姜恒却使了个眼神。
曾嵘道:“姜大人的办法好是好,但全交由一人,是否会有想不到的问题?”
姜恒反问道:“依曾大人之意呢?”
曾嵘看了身边周游一眼,周游显然也认真起来,他向来最重视出身,想起姜恒乃是耿家后人,对他的敌意便少了许多,仿佛他是“我们这边的”。
“一项提案,”周游说,“至少须得两人协作,交互审评为宜。”
太子泷:“………………”
太子泷震惊无比,继而笑了起来,姜恒竟是提前将这伙幕僚的心思料得一清二楚!
“周大人说得对,”姜恒一笑道,“倒是我太冒失了。”
周游点了点头,正色道:“一人为主,一人为辅。为辅之人可充当审评,又有自己的提案要负责。”
众人都道此计甚好,太子泷低头看卷阅上,“外交”一项,赫然写了周游的名字,周游名下,跟着“姜恒”。
“那么我便念其中事项,”太子泷会意道,“各位有意图的,大可领去。”
周游笑道:“我且先领了外交罢,不知姜大人是否愿意为我指点?”
姜恒笑道:“自然。”
于是关于外交方面的改革,由周游为主,姜恒为辅。
“政务章程。”太子泷轻轻地“嗯”了一声,上面写主事者名字的地方空着,底下跟了内廷主务,名唤迟潦的官员。
“除殿下之外,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了。”曾嵘说。
“不错,”太子泷笑道,“正是这么想。”
迟潦坐在最后一席,专管东宫与朝廷之间的政务汇报,说道:“我来辅佐太子罢。”
太子泷便添上了自己的名字。
“育才呢?”太子泷说,看着上面的“白奂”二字,却不出声,望向东宫的一众臣子。
白奂抬手道:“我愿领走此项。”
曾嵘的一名堂亲道:“我来辅助白兄。”
太子泷点了点头,依次叫了人,其中军外务派给耿曙,每一项的主、辅之人,统统与姜恒所料不差,竟是在提议之前,便按部就班,全部排布得规规矩矩。更让太子泷啼笑皆非的是,在这之前,没人看过变法总纲,东宫一众幕僚,全是自发提议。
而这些变法的提议,内里错综复杂,利益盘根错节,既要避嫌,又要为寒族、士大夫与王族、官员等各团体争取各自的利益,彼此牵制,互相制衡,姜恒竟是全部提前料到了!
曾嵘领走了税改,这是最重要的其中一项,也是姜恒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这么多地主头子,总要有点好处让人分,否则变法推不下去。
“外族外务。”太子泷说。
“我来罢,”姜恒说,“请殿下担任我的辅助。”
太子泷欣然点头,十六项派完,剩下“外族内务”与“商贸”,姜恒没有写分给谁。
“外族外务解决后,”姜恒说,“内务自然迎刃而解。商贸,则另有人选,人选在东宫外,殿下可将它放到最后解决。”
“行。”太子泷用半天时间分了所有任务,当即一身轻,昨夜他还在烦恼,变法如此重要,哪怕有心去做,头绪亦极其复杂,犹如乱麻一团,三个月提交新法,谈何容易?
结果没想到姜恒只用了一早上,就快刀斩乱麻,化整为零,开始解决了。
“那就先散了罢,”太子泷说,“时候不早了,下午还有事。”
余人纷纷起身告退,曾嵘上前正想与姜恒说几句话,无意中看见了太子泷案前的变法总纲,以及其下的一系列名字。
曾嵘:“……”
姜恒当即不易察觉地挡住了案几,朝曾嵘笑笑,扬眉。太子泷则心有灵犀,把总纲飞快地收了起来。
但曾嵘已经看见了,这带给他的震惊,令他一时竟忘了要说的话。
“曾兄?”姜恒问。
曾嵘回过神,说道:“不敢当,愚兄痴长几岁,与周家想在府上设宴,届时请殿下与姜兄弟吃顿便饭?”
“好啊,”太子泷座前门客一散,又恢复了平常模样,说道,“什么时候?”
曾嵘就像所有人的大哥,年逾而立,行事从容儒雅,长得又清俊,姜恒对他还是有好感的。
周游道:“那就过得几日,待下元节后,来送帖子了。”
姜恒心道接下来忙得要死,你们还有心思摆席吃饭,当真是平日闲的,但太子泷既然答应了,也不便拒绝,便点了头。
第100章 诱敌饵
雍国百姓一如洛阳, 日二食,宫中却还是备了简餐冷食, 太子泷在廊下与姜恒匆匆用过,午后又有汁琮召开的军务会议,姜恒本没有参加的资格,却因太子泷坚持,被带着前往书房内。
界圭则亦步亦趋地跟着,一语不发,犹如鬼魂。太子泷看见他跟着姜恒, 又想起了从前他寸步不离,跟在自己背后的日子,当即好生不自在,只得当作没看见。
“你是怎么写下他们名字的?”太子泷朝姜恒说。
姜恒答道:“在游历时, 我便朝哥哥详细问过了, 东宫各位大人的出身、平日所负责处理之事。”
“一个不漏。”太子泷不禁赞叹道,“你当真比我还了解东宫,这识人之术,是你师门教的么?”
姜恒答道:“算是罢,但切不可觉得成竹在胸,毕竟天底下最难窥测的,就是人心。”
“不错, ”太子泷点头道, “人心是这世上,唯一的变数。”
“殿下, ”姜恒说, “关于变法, 您想必也清楚了。拿到一件事后, 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化整为零,按部就班。”
太子泷沉吟片刻,说:“管相从前也常常这么说,凡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心里要清楚,治大国与烹小鲜,俱不外如是。今日看你把他们安排得明明白白,当真让我心中有愧,我竟是没想到用这个办法。”
太子泷那话倒是实话,今天的姜恒让他觉得像管魏,管魏凡事就是这慢条斯理、不慌不忙、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气势,太子泷学了这么久,奈何每次到了用起来,都无法达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殿下不必自责。”姜恒笑道,“我也考虑了足足半年时间呢,毕竟变法涉及到大雍的千秋基业,但凡国君,也没几个经历过这种事,你只要学会用人、相信人,然后让你相信的人不造反,就成功了,政务亲力亲为,迟早要被累死。”
太子泷从小就是照着国君培养的,当国君说起来难,拆开了说,也很简单。
善用优秀的人,并哄好他们,以国君的名义放权、限权,制衡百官,让他们不造反,就成了。
姜恒则所识所学多在执行,较之“国君”级更艰深复杂了一层,从小在洛阳时便以天子姬珣为学习对象,到得海阁,又进了一步。
太子泷被教导如何管理一个国家,姜恒学到的,却是管理整个天下。
“有时我觉得你倒不像我表弟,”太子泷伸手,捏了捏姜恒的耳朵,笑道,“像我亲弟。”
姜恒没料到太子泷竟是行此亲昵之举,当即脸上一红,总不好像与耿曙一般推他,只得接受了。
“待会儿父王会讨论玉璧关一战,”太子泷道,“陆冀、卫卓他们都在,你有什么话说,大可直言,但须得顾及卫将军的面子……”
姜恒不打算在老臣们的面前说太多,忽然心生一念,朝太子泷小声说了几句话。太子泷面现疑惑之色,继而睁大了双眼,笑了起来。
“嘀嘀咕咕地做什么?”汁绫从殿内出来,皱眉道。
太子泷马上与姜恒分开,说道:“走罢。”
第二场国事之议正式开启,汁琮、耿曙、卫卓、管魏、陆冀、曾宇、汁绫尽数到场,除此之外,尚有军方几名重将,包括周家的表亲田荣,以及卫卓的两名亲传弟子。
“等你们多久了?”汁琮显然正有怒气,说道。
“早上商议变法细节,”太子泷道,“耽搁了些时候,父王息怒。”
“罢了。”汁琮道,“田荣把玉璧关一战的详细计划说说。”
田荣便朝迟来的太子泷与姜恒简明扼要,解释了任务计划,目前管魏的提议是派出驻守嵩县的奇兵,进攻越地老郑王的别宫,这么一来,控制着玉璧关的太子灵就必须回援,届时当可奇袭玉璧关。
但要推动此计,就面临三个问题:首先,必须有人到嵩县去调动军队。其次,嵩县的雍军只有两万人,万一打不下越地,陷入胶着,这最后一支奇兵也不管用了。
第三,如果太子灵不救自己的爹呢?很有可能,反正郑王也快死了。
“他不可能不救,”太子泷听完之后,说,“赵灵不能背这不孝之名。”
汁琮点头,他确实觉得赵灵必救。
那么他在烦恼什么呢?姜恒观察汁琮,推测以眼下的兵力,要攻下玉璧关也许还不够,必须有奇兵配合。但嵩县这两万人的军队,已经成为了众矢之的,各国都非常提防,哪怕耿曙亲自回去带兵,但凡一出动,便将遭到其余各国的联手剿灭。
届时汁琮就连中原的这一枚棋子都没有了。
“你呢?”汁琮朝姜恒说,“你有什么妙计,说来听听?”
众人都看着姜恒,姜恒想了想,笑道:“一筹莫展。”
姜恒望向太子泷,太子泷沉吟片刻,望向耿曙。
耿曙会意道:“我可以回去带兵,把恒儿派给我,只要行军路线得宜,我有六成把握能打下越地。”
“但你也有四成风险,”汁绫说,“会被困在浔阳三城。”
管魏说:“我们还面临另一个问题,设若玉璧关之战不能速决,落雁城便势必要源源不绝,派出增援,届时将造成国内兵力空虚。”
“风戎人可以守卫都城。”太子泷说。
“把王都交给风戎人,”汁琮说,“你放心?孤王届时是要亲自出征的。”
不仅汁琮,所有的将领都要倾巢出动,耿曙要入关调兵,汁绫前锋,汁琮率领主力,田荣负责补给与后卫,曾宇守卫王都。
毕竟玉璧关对雍国来说太重要了,而始作俑者就站在面前,颇有幸灾乐祸之意。
卫卓说:“先前失玉璧关,简直是荒天下之大唐,姜太史就没想过如何挽救?”
太子泷顿时神色一变,卫卓当面攻击姜恒,他必须出面维护,绝不能让姜恒被欺负。
“这么重要的关隘,”太子泷不客气地说,“竟然因父王被刺,便说丢就丢了。我想卫大人才是该反省的那个。”
汁琮:“……”
这是汁琮第一次看见亲儿子如此强硬,他一直希望他强硬起来,但理由却是为了姜恒,导致他十分不悦。
卫卓顿时被驳得哑口无言,这也是事实,雍国军队的士气已有许多年维系于汁琮一身,乃至汁琮遇刺时,军中造成了相当严重的恐慌。
“一年前姜恒还不是雍国之臣。”汁琮的口气变得严肃起来,将怒火出在了卫卓身上,“孤王说此事朝中不得再提,现在是连我的命令也不放在眼里了?”
卫卓马上躬身道歉,耿曙看着姜恒,扬眉,意思是让他跟随自己。
姜恒却轻轻摇头,望向管魏,管魏眼里则带着笑意,明显等着他提出更好的办法。
太子
泷想了很久,说:“我有一个办法,各位不妨听听。父王。”
“说罢,”汁琮沉声道,“商量出什么来了?”
他还是相信自己儿子的,太子泷算不上最聪明,“最聪明”也不是储君的必备,但他所率领的东宫,有雍国最聪明的一群人,这就足够了。
太子泷思考片刻,走到地图前,抬头看了一会儿,说道:“这一仗,我们看似打的是玉璧关,实则是与关内四国的战争。”
“不错。”汁琮点头,这正是上午管魏反复强调的观点,这就是六年前于洛阳战败给他们的教训,从天子驾崩后开始的每一战,不管与哪一国开战,事实都是在与全天下开战。
太子泷说:“所以,要打赢这场仗,就必须得瓦解四国的同盟。”
“他们还没有形成同盟。”姜恒提醒道。
“表面上没有,”太子泷答道,“暗地里,各国联合抗雍,国君们都非常清楚。”
姜恒明面上是提醒,用意却是鼓励太子泷,与他搭戏,明显这很成功。
“不错。”汁琮又点头道,他实在没有把握,这一仗会不会又有其他国家卷进来,产生新的变数。
“这么多年来,”太子泷叹了口气,说,“各国始终处于危险的平衡中,一国强盛,则其余三国共讨之,郑、郢的浔东之战正是如此。所以想夺回玉璧关,首先要分化关内四国,孤立赵灵,让他没有盟友。”
“怎么孤立?”耿曙说。
太子泷望向汁琮案上的金玺,说道:“召开五国会面。”
“什么?”汁琮万万没想到,太子泷会如此提议。
管魏忽然神色一变,太子泷不敢看众人,连珠炮般说道:“在玉璧关下召开五国之会。”
87/176 首页 上一页 85 86 87 88 89 9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