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咱先不跟她签,等我们下次菜种多了,送到县里来再看看情况而定。”
何君想想还是景文考虑的周到便回复翠菱。
“现在我们还不能保证天天能送蔬菜过来,就暂时不签契约。
等下次我把菜种好了,菜也很多了,到县里来卖的时候,就先往你们店里送,到时候再来看情况而定。”
翠菱听了心想,虽然暂时不能签下供货契约,但听这小哥说的话还是有戏的。
她便扭头喊了一声酒馆掌柜。
“福春,列个我们要的蔬菜和数量单子给这两个小哥。”
福春应了一声,提毛笔写了一份单子走过来,递给了何君。
“小哥,这单子上的蔬菜,还有这几种鱼你们那里都有吗?”
何君看了一眼便笑了,因为这单子上只有七八种蔬菜,而他拿得蔬菜种子的品种,起码有三四十种。
“这些品种我都有,放心吧!”
何君将单子收好,便走到柜台边向掌柜提前结账。
翠菱很爽快也好说话。
“你们第一次来我这里吃饭,以后呢也许就是长期的供货关系了,这一顿我只收本金。”
何君连声道谢,付了银子回到桌前,同景文、童涛把盏言欢、推心置腹地侃大山、喝老酒。
等吃好饭童涛准备过去结帐,何君拉住他。
“童涛,我已经结掉帐了,呵呵,下次你再请。”
“好你个何君,又不让我尽地主之宜,不行下次一定得我请。”
“好好,下次一定你请客。”
景文驾车把童涛送到家。
童涛进门拿布包了一大堆的珠花、胭脂、水粉等塞到景文手上。
“嘿嘿,一点小心意,送给琴儿姑娘和大娘的。”
景文手捧这一堆女人的饰品,有点哭笑不得。
“这,这怎么好意思收你的东西呢。”
何君是明白童涛的心意的,当即说:“既然是童涛的心意,我们一定把它带给琴儿姑娘和大娘,童涛,你下次什么时候来鹅湾村玩啊?”
童涛恨不得现在就同何君一起去鹅湾村,他笑着挠了挠头。
“下回吧,下回我再担货去卖,我有个亲戚就住在鹅湾村旁边的周家村里,到时我去看他,顺便到鹅湾村找你们。”
“那就这样说定了,这块肉你拿着,熬熬汤补一补身体。
虽然你是一个人,但也不要太把身体不当一回事,平日也该吃点好的。”
何君今天特意多买了一块肉送给了童涛,他知道这童涛不注重吃穿用度,生活是过得极其简朴的。
童涛平时大大咧咧的,此时感动于何君的关心,心口都热乎起来了。
“这,这我怎么能收?本来该是我请你们吃饭,现在,咳,怪不好意思的。”
“你就收下吧,我们就回去了,下次来鹅湾村玩。”
何君硬把肉塞在童涛手上,就坐上了马车,与童涛告别回了鹅湾村。
这驾着马车就是快,没一会功夫就到了家。
小容儿惊喜地跑出来迎接两位哥哥。
“哇,大黑马,大哥,君哥哥,你们坐马车回来的。我也要坐,我也想坐。”
何君下来抱起容儿坐上了马车。
容儿第一次坐马车,兴奋地左摸摸右看看。
而后他朝屋里喊起来。
“娘,姐,快来看,哥哥坐马车回来的。”
景文下马车,把车上的菜种,还有买的东西搬回屋里。
徐慧芝与琴儿听见容儿的叫喊声,便都走出来,一眼就瞧见了马车。
徐慧芝很奇怪地问:“是不是买得东西太多了,所以你们就租了马车回来?”
“不是,娘,我们为了以后送货上去方便,就买了一辆马车。”
琴儿一听是自己家买的马车便也非常高兴,走上前摸了摸车。
可徐慧芝是长辈,平时勤俭持家惯了便说到:“这马车老贵了,去县里又不远,这买马车的钱应该存下来,以后用钱的地方可多了去了。
还有要买布料、菜种、果树什么的很花钱。”
何君将容儿抱下来,温和地劝着徐慧芝。
“大娘,以后我们要打开销路,蔬菜我准备扩大种植。
这菜一多就会经常去县里卖,如果每天走路去,不光费时间,人拉货还累得半死,为了长远打算还是要购置一辆马车。”
“好吧,买都买了,这次去交货怎么样?”
何君把跟周记绸缎庄签了半年的契约告诉了徐慧芝,然后又说出自己想再扩大经营,多招些人手的打算。
徐慧芝:“这些事交给我去办,原来这里就招了一些人,后来青凤那件事我也听说了,现在她也来了。”
“青凤她既然想方设法也要挤进来,这个女人不得不防,反正下死规定就在我们家里做活,不能带回去。
另外招收做活的就去找村长和几个叔公,让他们介绍族里的人来吧。
这一是给了他们面子,第二也是给我们村里的人找份活干,她们生活也不容易。
但要跟他们说清楚,他们介绍人过来做活可以,但一定要经过试活,活不行的一律不收。”
徐慧芝点点头表示赞同。
琴儿看着桌上一大堆的五花八门的绸缎布料,觉得浑身特别的有干劲。
“现在好了,买布料不用先给钱,只要多招些人手,我们就可以大量地做衣服和刺绣了。
娘,我现在就去叫梅香婶、何英婶和静荷过来一起裁衣,等把衣服载好了,然后让那些妇人明天过来做。”
“行,我随你一起去吧,我去找村长和几位叔公说招人的事。”
徐慧芝与琴儿转身出门去了。
……
村长与几位叔公对招人这件事也很积极。
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大堆的亲戚可以介绍,况且现在世道不好,穷人有份事做,能赚上几个铜板都算是谢天谢地的事了。
于是很快就有一些妇人过来试活,最后又收了五人。
徐慧芝跟她们说了以后集中在自己家里做活,不能带回去。
虽然有几个妇人稍微犹豫了一下,但后来一听做一件就算工钱,若手脚勤快点,一天能赚上好几十铜板,可比种田种菜划算多了,便都欣然同意了。
第57章 鹅湾村第一家制衣坊【二更】
这些妇人在待字闺中时都是学过女红、做过刺绣的,待嫁到夫家都是因为家境贫寒,被生活所迫而干惯了粗活,农村的农活哪样都能上手干。
徐慧芝并没有规定她们来做活的时间。
因为农村总是有很多农活要先忙,比如说插秧,割稻谷。
徐慧芝同意这些妇人忙完了农活之后,再利用其他时间过来做活。
这样即可利用空闲时间赚钱,又不会耽搁自己的农活,因此每个妇人都很积极,很乐意。
她们一忙完手上的农活就快速赶来,她们如实想……既然是做一件算一件的工钱,那就比谁手快呗,因此那些妇人恨不得从早能做到晚。
于是乎有些好强的开始暗暗较劲:看今天谁比谁做的多,明天谁又比谁做的少,谁又比谁赚的铜子多。
这一良性的竞争反而让制衣、刺绣效率大大提高。
何君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他同景文一家商量,意思是现在招了这么多人做活,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干脆开一个制衣作坊。
这个想法立即引来了景文全家人的赞同。
景文特地去跟村长商量了一下,说出成立制衣坊的想法。
村长也是举双手赞同,这制衣坊能够招收百姓们做活赚钱,这可是鹅湾村的大好事啊!
景文与何君想了老半天,给制衣坊定了个名号:文君制衣坊。
原先大家一致说何君头脑灵活聪明,这是他想出来的发财致富的法子,并让他做主想个名号。
何君想了好久,脑子里灵光一现,突然就想到这个名号:取了景文名字里面的“文”字和自己名字里的“君”字组成了一个名号。
然后景行负责做好了“文君”制衣坊的匾额。
在门口挂上匾额的那天,周边的街坊邻居还有一些关系很好的村民都纷纷过来庆贺。
村长与二叔公也来贺喜了,这可是鹅湾村第一家的作坊。
鹅湾村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地地道道的农民,只知道勤勤恳恳地种田,砍柴,种菜……
是何君给鹅湾村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春风。
村长还带来了老长的鞭炮,点上后“噼噼啪啪”的响声带给了鹅湾村热闹喜庆的一天。
……
第二日“文君”制衣坊正式开工了。
徐慧芝与琴儿早把堂厅与自己的房间整理出来。
两间卧房拿来做裁剪衣裳和画图案的地方,因为涉及到新款服的制作,属于私密的部分,基本上由内部可靠成员来做,如梅香婶、何英婶、王静荷。
堂厅比较大,景行在师父那里做了几张桌子和凳子,让那些妇人在这里缝制衣服和刺绣。
徐慧芝毕竟年长,经验丰富老道些,始终在有条不紊地招唿大家做事。
而琴儿相对来说兴奋很多。
她从未曾想自己的刺绣手艺竟然能派上这么大的用场,而且还开上了作坊,一下子招了这么多的人,这是她做梦都没想到过的事。
所以制衣坊开工的那一天,她整个人都是亢奋激动的。
连景文也看出琴儿的兴奋,不竟打趣她。
“妹子,高兴吧,等下次你出嫁的时候,我把这排场弄得还要大。”
琴儿脸都羞红了,抿着嘴巴跑进屋去了。
何君看到景文一家都在喜气洋洋地张罗着,心里也涌上久违的温馨快乐。
从开工几天过来,招来做活的人基本上都到了,连周映秋都别别扭扭地来了,只有青凤没来,原因是她一个亲人过世了,她去奔丧去了。
何君观察到这些妇人做活都是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的,这让何君感到相当满意,他暗想大娘和琴儿眼光忒好,选的人都不错。
因为这些妇人都是本份纯朴的,虽然都是家境不好的穷苦人,却难得个个干净整洁,做事那叫一个麻利。
过了几日,青凤回来了也来做活了。
她进门抬头看见“文君”制衣坊的匾额,不屑地撇撇嘴。
心里涌上深深地妒忌。
等进了堂厅,看到很多妇人正认真地做着活,脸色不由得暗了下来,不过她很快调整好面部表情,热情地喊:“慧芝,我来做活了。”
徐慧芝正忙着缝制衣服见了她,心里确实对她喜欢不上来,只淡淡地回到:“哦,你来了,这刚好裁出了衣料,你拿去缝制吧。”
徐慧芝知这青凤刁蛮难缠,表里不一,因此多留了个心眼。
给她缝制的是旧款式,而新款式都不会交给她做。
青凤看徐慧芝对自己冷冷的,在肚子里压下一口气……来日方长,总有一日我会压你们一头。
何君与徐慧芝本还担心青凤会兴风作浪,特别地盯着她。
不曾想青凤却一改以前嚣张跋扈的性格,倒规规矩矩的同制衣坊中的妇人们一道仔仔细细地做活。
这让何君多少放下心来,制衣坊才刚开,可禁不住折腾,能这样安宁是再好不过的了。
制衣坊表面上风平浪静,一团和气,可还是“暗潮汹涌”。
只是这汹涌于制衣坊还是有益的。
这青凤虽然表面上规规矩矩,但她能说会道,做活的时候这个喊嫂子,那个喊妹子,没几天笼络了一些妇人。
也包括那头脑简单的周映秋。
周映秋向来对何君就有成见,这次是她婆婆苏红硬要把她塞进来的。
她心里正别扭着呢,幸好遇见了这青凤,她也听过青凤家与景文家的过节,再加上青凤刻意地拉拢,周映秋便立马把青凤当作了知心好友。
相反,另一边王静荷是个直来直往的性子。
她就挺看不惯青凤做作的嘴脸。
有时候人与人就很奇怪,两个人莫名其妙的就能够成为对立面。
王静荷与青凤就是不对盘的那种,两人不能说话,一说准能互怼互呛。
幸好王静荷是在里间做活的,才避开两人的“互呛”。
因此也有耳闻青凤恶名的一些妇人自动与王静荷站为一列,不太理青凤。
而梅香婶与何英婶脾气温和对人友善,手艺又非常好,很受大家尊重。
王静荷很喜欢梅香婶与何英婶,因此她们这一批人关系又更好些。
这制衣坊做活莫名奇妙的变成了两边的暗自竞争。
各个都是能手,于是比针法、绣工、缝线技术等等。
何君听徐慧芝说起分两派的事,但活却越做越好的事,不竟莞尔一笑。
“这是正当的竞争,比较有利,只要不涉及到制衣坊,让她们互相竞争也不错,只是大娘你一定要多多注意青凤,她毕竟不是个省事的,盯紧点没坏处。”
徐慧芝:“我也留心着,平时做活涉及机密些的新款,还有图案,我都不让她上手。”
何君知自己婆婆也是个做事面面俱到的人,便也放下心来。
制衣坊因有何君在旁指导,又有徐慧芝与琴儿的精心规划经营,逐渐地走上正规。
何君这才松下一口气来,现在终于可以操弄自己的菜园了。
菜园的菜基本上已经卖完了,自己又买了那么大堆的菜种,必须要赶时间播种下去。
另外他春、夏、秋、冬四季适合种的菜种都买了,他心里有个大胆的想法,也要着手去准备。
若真的按自己设想的实施起来,那不论什么季节都可以吃到每季的蔬菜,也不再愁,没有菜去街上卖了。
……这又是一条生财路啊!
但还有个难题就是菜种多田地大,但他只有景文能帮忙种地。
现在他的蔬菜受欢迎,若要赚更多钱的话,必须要增加蔬菜的种植量,两个人再能干,精力也有限。
23/103 首页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2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