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媳妇,快过来帮我把这地给扫了。我这一时失手又摔了杯子,真是年纪大了不中用。”贾母扭曲着脸,故作温和的对王氏说话。
“太太说笑了,您还年轻着呢。”王氏带着笑容恭维贾母,心里却着实觉得这人怕不是变态了。家家户户婆婆都给儿媳立规矩,也没谁听说规矩是这么立的。
接过鸳鸯递来的扫帚弯腰把碎片清理干净,王氏擦净手就亲自端药来伺候贾母服药。鸳鸯等侍女尽量缩小自己的存在感,生怕被王氏注意到,日后找她们的茬。
在贾母用完药睡着后,王氏才扶着肚子在下人的帮助下上了步辇坐着回院子。刚到院子门口就听说贾政过来有一会儿了,也连忙收拾衣服才进去。
“今儿是在母亲那里吗?”贾政看着王氏的肚子有些满意,看样子孩子发育的很好。随口说道:“母亲生育我和敏妹妹经验丰富,教导你一两分也是我们孩子的好处。”
王氏听了只觉得一股怒气往心口涌过去,“二爷说的是,我记下了。跟着太太我也学到不少东西,是该多伺候太太以示孝心。”
贾政听了一脸欣慰,“难为你这么想。”拍了拍王氏的手,“我忙着读书,也只有你能替我孝顺母亲了。”
王氏此时也有些感动,“二爷言重了。”
贾政与王氏说了一会儿话,就起身往偏房去了,那边住着曾在贾母身边伺候的琥珀,本姓周的周姨娘。王氏看着贾政的背影,心也有些突突的疼,只安慰自己等生了孩子爷就回来了。
第54章 殿试
今天一大早贾赦就起来准备,这是殿试的日子。
贾琏出生后水泽不怎么出产房,但还是偷摸着出来和贾赦一起说话,想要缓解贾赦的紧张感。虽说贾赦一向是个有大能力的人,即使是殿试对他来说也不过是锦上添花,应当也不会因为这个就紧张。
水泽就生在皇宫里,对各种忌讳都是门清的。把贾赦从头到脚的衣着配饰都检查个遍,水泽把贾赦腰间的香囊取下来换上空的。
虽说君子佩香以显德行,但这样的场合上,但凡有个人对这种香料过敏贾赦的前程就完蛋了。而且,香也是很容易被人做手脚的地方。这样的大场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细细的整理好贾赦衣襟的褶皱,“恩侯此去可是要蟾宫折桂的,若是被人发现身上衣饰不整洁可就是我的过错了。”水泽笑着调侃贾赦,左右端详着。
贾赦笑着握住水泽的手放在胸前,“那就多谢清远为我操持了。时间还早,你再休息一会儿吧。”
水泽点头应承,只瞧着贾赦的背影不放。现下天都没亮,来福在前头给贾赦打着琉璃绣球灯,来兴在后面提着贾赦考试用的物品。
琉璃绣球灯照明的范围不大,一行三人融入黑暗中,只有绣球灯的小蜡的亮光若隐若现。
这算是贾赦第一次正式进宫,贾代善早提前把各种注意事项一一与贾赦交代好。殿试时他们都会在一旁监督,到时再有问题也不好交代贾赦。
坐着马车,贾赦很快来到皇宫门口。此时还比较早,掀起帘子还能看到有学子已经过来了,不过都是坐着马车。有些看着就像是几个人合伙租了一辆,上面是牙行的标志。
趁着还没到时辰他还能在马车上眯一会儿,等各位大臣进宫之后才能轮到他们。看着不少官员的马车在宫门口停下,整齐的排成两队。等皇宫里的大钟一响,大门才轰然打开。
能走到殿试这一步的多是世家子弟,家里大多有人当官,也提前把这些规矩说了。平民子弟虽然没见过这些,通常也打听不到,但跟着其他学子做就好。能读书的人家是差不到哪里去的,能进殿试的学子也没一个是蠢的。
不少学子都掀开帘子或是下马车,看着官员们列队入宫。不少人眼里的光芒更甚,一心想要拼一个好前程,将来也站在这队列里。
贾赦淡定的等着官员都进去了一刻钟才整理衣服下马车,通常来说再等一刻钟就会有人过来点名。等确定人齐了就可以准备出发,然后在殿前等待殿试开始。
在场的学子鲜少有不认得贾赦的,这是他们这届的会元,还是勋贵子弟。贾赦一开始行动,其他人也就开始陆续行动起来,没见过猪肉可以跟着见过猪肉的嘛。
林海来得不算早,刚下马车就瞧见贾赦在下面站着等点名。两人分为会元亚元自然是站在一起的,更别提马上就要多一层姻亲关系,因此径直的朝贾赦走过去。
两人都是早起,此时精神不算好。再加上殿试带来的紧张感,两人都没有什么攀谈的欲望,简单问候过就不再说话了。
看着会元亚元站的位置,剩下的学子自发按名次站定,也在静静等待皇帝的召见。终于,官员们进去后关上的宫门再次打开了。
那是皇帝身边的掌事太监,手里捧着一卷诏书,拉长了声音:“圣上有旨——”
贾赦幻化出的替身带着一大群学子呼啦啦跪下,听着太监一一念姓名籍贯,又有专门的禁军过来搜身,检查户籍。这是个大工程,消耗不少时间才完成。
等一一核验过后,掌事太监才一甩拂尘,另有一个声音洪亮的太监大声宣读入宫的规矩。足足有一个时辰后,贾赦他们才开始列队入宫。
这些学子中很有一些显贵的,太监们再想刮油水也不敢挑这时候。这样的大日子可不是他们能胡来的,若真有愣头青闹上去也显得不好看。
贾赦带着人沿着大道走,打头儿的太监也认识这位驸马不敢怠慢。一路都小心注意着,有什么不安全的地方还主动提醒。
身后跟着的学子也知道是跟着贾赦占了便宜,不然这些太监可没那么好说话。他们闲暇时也拜访过一些同乡进士,都说进宫这段路不好走,光线暗淡不说,太监们都是要了好处才肯把人往好路上带。
虽然有些羡慕贾赦,却也知道那是人家的本事。皇帝在嫁女儿的时候可都是看准了是好人才才下嫁的,没有说随意嫁出去再拉拔驸马的道理。
一行人沉默的走在宫道上,慢慢的头脑也都清醒起来不再犯迷糊。看着眼前高大宽广的宫殿,他们还看到外面设置的座椅,学子们都亢奋起来。
他们即将踏入金銮殿,见到天下最有权力的人。这段路也不再是普通的玉石路,反而染上金光,成了他们青云路的起点。
年少多意气,此时的学子们心中都还有远大的抱负。梦想成为名垂青史的良吏,做个像包拯、寇准一样人人爱戴百姓拥护的好官。
没有被官场这个大染缸污染过的人总是天真,即使朝中有人知晓世事,也总觉得自己做的能比父辈更好。但当他们在官场中打滚久了,也自然而然的接受手下的孝敬,不敢再向当初那样以圣人之教为先。
这样的时代,官员对百姓的好并不是理所应当,反而更像是高高在上的施舍。一旦涉及到自己的利益,哪怕只是可能、潜在的利益,也会毫不犹豫的翻脸不认人。
贾赦没有多余的想法,他身后的这些学子但凡有一二人能坚持自己匡扶天下的理想都是不得了的事情。此时考虑这些为时过早,他静静的等待皇帝的诏令。
很快,在殿前殿内的太监们一个接一个的传话,那一句“宣今科贡士觐见——”终于到了他们跟前。
贾赦带着人往前走,每一步都踏的稳稳的。他也要到达高位才能负起更大的责任,不然不会有任何人听从他的意见。有权力才有说话的权利,否则一直被人掣肘,又谈何关怀百姓为民造福呢?
“学生参见圣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学子们呼啦啦跪下叩头,有些甚至紧张的话都说不好,声音还打着颤。上首的皇帝和文武百官都在观察他们,又是一届学子,朝廷即将注入新鲜的血液。
按着名次,前十名在殿内考核,其余贡士在殿外考核。那些学子此时恨不得拔腿就跑,金銮殿太过压抑,那些老大人们的神色表情都令他们感到紧张。心理素质更差的腿都打软,仍然坚强的站着。
四位皇子也都站在前面,太子更是有些跃跃欲试想看看贾赦如何答题。那些题目他也看过,不少都是针砭时弊,与当下相合的。不知道这个名声好的出奇,偏偏为人低调的驸马会怎么回答。
第55章 策论
贾赦冷静的坐在椅子上审视考卷,开头第一道题就不太常规,不是以前看过的类似题目。皇帝似乎也有心想要改革,但依靠士大夫来改革...是认真的吗?
“自开国以来,皇族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然昨日之人非今日之人,士大夫多已迷途。近年多有贪污受贿、阴谋结党者,不复往日廉明。朕欲问策以复古道,重振朝廷风气,邪气不兴,其道何之从?”
静静看着面前的题目,殿中人为了不影响学子考试也无人应声,只有研磨和书写的声音。皇帝坐在高高的龙椅上,居高临下的看着堂上的学子作答。
以前的策论多是一些水利、农学,或是涉及军事,从未有这般出卷子的。他一向在意老臣们的面子,都是跟着他十多年二十多年的人,他舍不得这般落他们的面子。
在开考之前只有皇帝和礼部尚书知晓题目,其他人也没胆子去窥探这些。这个问题不亚于在那些老臣脸狠狠甩了一巴掌,但皇帝也确实是不想忍下去了。
他顺风顺水的坐上皇帝,也没有什么叔伯兄弟来与他争抢。在金銮殿身居高位的多是当年支持他的人,在他即位之初给予不少帮助。
也因此,那些老臣有收些孝敬的、贪污的他也不忍责罚,只更加以为他们家中拮据,还特意开了国库允许他们借钱。没想到开了这个口子后不管有钱没钱都去国库借银子,之后更是一催债就哭穷。
皇帝也是左右为难,不用还吧那是国库的钱,万一哪地遭遇灾祸也是要用的。可是真让他们还钱,瞧着一个个哭穷的样子也是心疼。
也因此想寻出法子来治治他们,钱暂时不还也可,不过那些贪污受贿就算了。这次也是他的一个警告,希望他们能察觉到,不要一直在他的底线上来回找存在感。
看着他女婿在下面奋笔疾书,皇帝也有些好奇。这个年轻人很不得了,有荣国公那个老狐狸教着,自己还有本事,肯亲自下苦功夫去钻研农学。
这天底下只要他想查就没有查不到的,他也清楚贾赦的真正秘密在庄子的后院儿,并不在那些外面的稻子上。从贾赦进出的频率来看,他几乎是亲力亲为,极少假手他人。
贾家的事他知道一二,贾代善凯旋这么些年也没说要上交兵权,可偏偏几位皇子要长成的时候就想交了。要说这里面没猫腻他才不信,恐怕是害怕哪位皇子要拉拢,贾家不愿意就直接交了兵权。
龙椅上的皇帝忽然站起来吓了老大人们一跳。往年皇帝是很少亲自监考的,今年不仅要全程陪考,甚至还要下去转一转。
瞧着有几个学子笔都拿不稳的样子,几人的长辈也是掩面羞愧。孩子见的大场面还是太少,这就有些紧张了。瞧贾赦和林海,笔都是稳稳的,连速度都没有变过。
皇帝站在学子侧后方瞧他们正在打的草稿,丝毫不意外看到的是些空话套话,朝中官员多爱拿这些糊弄人。打眼一看都是些有用的,认真看过去也不过就是些大道理罢了。
林海的父亲林侯,当初他还是皇子时就见过的。风流倜傥,端方如玉就像是为他量身打造的一般。今日一看,果然是有其父必有其子,都是好孩子。
看着林海草稿上的“高薪养廉”“重振教化”也有些欣慰,虽说可行性不大,但好歹也是能提出一些切实建议的。可见多接触些民间也是有好处的,不会抱着书本死板僵硬。
装作不经意的转到贾赦身后,皇帝却沉默了。如果不是知道眼前坐着的货真价实的儒家,他还以为是哪个法家的冒充儒生混进来了。
真要说起来,现如今的儒家是吸收了法家、墨家、道家等多家流派形成的,并不是单纯的儒家一门一派。但贾赦如此鲜明的法家思想还是令皇帝感到惊奇,不由得细细看下去。
“人性好利。民有俗语:‘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①,惯好度而取长称而取重,权而索利。②由是当给其高薪以养廉,重其刑以避贪。人性虽善,然利动人心。虽利动人心,若重其罚过于其罪,或可有所助益......”
看着一个个“法”“利”“刑”皇帝的头都大了一圈儿,他还是小瞧贾赦的胆子了。要知道,等会儿看卷子的那些考官们可都还属于贾赦看来需要被重刑处罚的,万一那些人恼羞成怒压着贾赦的卷子,他可不一定能看到。
当然,说不定也是看到他亲自下来监考,特意写给他看的。印象里贾赦一直都是知礼的好孩子,也从未听说过贾赦还喜欢研究法家思想。
礼部尚书看皇帝一直停留在贾赦身边也有些好奇,跟在皇帝身后伸长了脖子往前看。当场就想给皇帝表演一个手撕卷子,让禁军把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贾赦给叉出去。
亏得他还以为贾赦是个好苗子,生在武将家也做得好学问,日后说不得又是文武双全的人才。可看看这写的什么?仁者爱人,他动不动就想要加重刑罚是想干什么?刑不上大夫啊!
皇帝察觉到这位顽固不知变通的老大人的不悦,反而更加舒心。之前给我哭穷,结果转头趁着科举也收了一大笔银子。若不是念在好歹为国有功,朝中关系又盘根错节,他早就处理了,哪里还能容得下他。
心情愉悦的看着贾赦写下的策论,就在一旁等他写完草稿誊抄。没等墨迹干透,皇帝就亲手拿着卷子回到龙椅上再次看起来。
他也很奇怪,年少意气才是正常。可偏偏每次招考进士的都是青年,按理也该闹出点儿水花,可偏偏从来都是风平浪静。他也想慢慢把朝中老人慢慢换掉,可是即使他再提拔起新官员,也都是和老官员一个样子。
年轻人多是理想抱负远大,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③的话他从未少听过。可在官场碰壁后心灰意懒,为保平安或前程,也终究慢慢背叛自己的理想。
更别提还有世俗裹挟,这些所谓的理想就更易被遗忘。
人情世故往来最是难缠,能入朝的多是家中有人。既然入朝当然还是跟着家族走,即使看到了什么事也会不闻不问,甚至于帮着遮掩。也因此,他这些年越发想要提拔寒门子弟。
可是书籍几乎被垄断,市面上的又都极贵。更别提读书需要消耗的文房四宝,这可是长期要用的。能有钱读书的人家自然也不会真的没有一点儿门路,哪怕是用钱也能砸出一条路来。
即使真的是寒门,那当官后总有姻亲,总要结交朋友。这样一来朋友、亲戚出事你管还是不管?管了就有可能做些徇私枉法的事儿,不管就没人与你做亲戚朋友了。
31/61 首页 上一页 29 30 31 32 33 3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