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1

[三国]兴汉(三国同人)——剑鸣如歌

时间:2021-07-31 08:32:49  作者:剑鸣如歌
  从今往后,豫章郡会对长沙王称臣,也会按时上缴税钱。
  至于军政大权,则可以保持独立。
  可若是让大军进了城,自己这一方就彻底成了砧板上的肉。
  会有怎样的结果,全在于长沙王的一念之间了。
  凌寒见对方犹疑,冷声道:“回去告诉祖郎。若他不愿意开城投降的话,那便战吧!”
  他本来就想借严白虎与祖郎二人对山越立威,最好的方法无疑是迅速击败他们。
  即使是循规蹈矩地攻城,也拥有九成的把握。
  更何况还可以使用爆破技术。
  祖郎若是愿意开城投降,那也能对山越势力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但若只是名义上投诚,自己就率大军返回,那就完全违背了此战的初衷。
  信使连忙快马赶回豫章城,将此事汇报给祖郎。
  祖郎听了,不禁愁眉苦脸:“我听说会稽与吴郡,长沙王也没有这样做啊。那盛况和王朗,不都还做着一郡之首么?长沙王连去都没有去过。虽说封了个扬州刺史管着他们,可是一般也不会插手郡内的具体事务。怎么到了我这里,就非得大军进城呢?”
  自己手底下有一万余人,坚守城池,无论是谁前来攻城也都有一战之力。
  可一旦开了城,就手底下这些山越人的战斗力,祖郎自己都没多少信心。
  坚固的城墙,是唯一让祖郎感到安心的地方。
  尽管他心知肚明,这城墙在长沙王面前可能也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身为一支山越首领,习惯了在山林中躲躲藏藏,他实在不愿将自己的前途命运完全交到别人的手上去。
  可要是不遵照长沙王的话去做,长沙王就要攻城了啊……
  心腹上前道:“大人,再有两个时辰,长沙王就要兵临城下了。”
  “不管是守城、弃城、还是开城,您都要赶紧做决断啊。”
  祖郎摇摇头:“守城是肯定不行的,长沙王当初一日就攻破了九江。我拿什么守城?”
  真要是不愿投降,那也应当立刻弃城,带弟兄们返回山林才是。
  可问题是,严白虎躲在山林里,也仅仅一日就全军覆没了,连半天都没有多撑。
  自己的实力,与严白虎相差无几啊。
  祖郎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长沙王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换作自己,哪怕对山林无比熟悉,也根本没办法只用一日就将另一股山越势力彻底击败。
  这样看来,似乎就只剩下开城投降一条路了。
  “慢着。”祖郎怀疑道:“长沙王为何非要率大军进城不可呢?”
  灵光一现,他忽然明白过来:“长沙王是想借我立威啊!”
  “不错!他一日灭掉严白虎,再一日击败我。如此一来,扬州的山越势力必会闻风丧胆。”
  祖郎拍手道:“既然这样,假如我愿意投降的话,长沙王为了收服其他山越首领,就不可能对我不利。他一定会信守承诺,让我继续统领豫章!”
  “来人,拿绳子来!”
  凌寒赶到的时候,便瞧见豫章城门大开,祖郎自缚了身体,站在城外。
  凌寒下马替他解了绳子。
  豫章郡就这么简单地平定了。
  在凌寒的授意下,扬州诸郡皆对外传达严白虎大败、祖郎投降的消息。
  效果十分明显。
  之后的一个月,扬州各处的山越势力,陆陆续续前来归顺。
  山越一事彻底解决。
  扬州的人口,因此足足增加了十几万。
  接下来的时间,就是要整合力量,积攒粮草,伺机而动。
  凌寒开始彻底地在军中推广军衔制度,正好借着此次论功行赏的时机。
  先前,军衔制度只在徐州推行过。
  并且,士兵们虽然接受了这个制度,实际上却也并没有将它看得有多重。
  因为封赏前后,各项待遇都没有发生变化。
  这些个“少尉”、“少校”的军衔,看起来更像是一次口头赞扬。
  这也是凌寒没办法的事情。
  当时手底下一共就只有四名武将,他们平日各自领多少兵,显然不能根据军衔来定,而应当根据实际需要来定。
  至于因为参加集体活动而得到“少尉”军衔的上百士兵,凌寒就更不可能给他们实际上的权限了。
  现在便不同了。
  孙策以及孙策手底下的将领,扬州各郡的武将,理论上都是需要由凌寒来甄别封赏的。
  不过,这样一来的工作量就实在太大。
  其他几郡,在此次平定山越一事上并没有什么贡献,只不过是接受了当地的山越投降,按凌寒的吩咐安置了他们。
  为了使军衔制度覆盖扬州全境,凌寒还是给每位郡守一个少校的名额。
  他们自行分给自己手底下最得意的武将,上报过来,由自己一并封赏。
  至于九江这边。
  此前,杨真与赵云是中校,其余皆为少校。
  赵云先前一箭射伤严舆,为太史慈的诈降成功做了铺垫,后又击破严白虎大营,生擒严舆,晋为上校没有什么疑问。
  杨真虽然也领军击破一处据点,但这个功劳显然不足以由中校升为上校。
  考虑到杨真与糜菍相处得不错,有成婚的打算,凌寒决定给他们赐婚当作这一次的封赏——
  在封建时期,想要得到君主的赐婚十分不易,孩子从出生便注定尊贵无比。
  至于太史慈,凌寒思索再三,还是决定授予中校军衔。
  太史慈此次的诈降是成败的关键。
  非但冒着生命危险,还挨了军棍,背了骂名。一次升两级,一点也不为过。
  或许连升三级也是配得上的。
  不过若直接与赵云同级,凌寒又觉得很不合适,于是就定在了中校。
  周瑜与孙策,也同时晋为中校。
  至于其余几路将领,则统统升为少校。
  军衔封赏的自然是武官。
  其中,周瑜有些例外。
  周瑜虽然也领军攻破了一处据点,但平日里承担的文官工作反而要更多一点。
  文官体系,凌寒暂时没有什么可封赏的。
  扬州的刺史职位只有一个,交给了张昭。
  当然,只是下了口令,让张昭暂时行使刺史之权,并没有正式册封。
  正式的册封要等到张昭做出来政绩之后才能拿到。
  普通士兵也有封赏,只不过是按照杀敌数量领取钱粮。
  表现尤其亮眼的,才会被破格授衔,之前就有过被授予少校的士兵。
  这次进攻的山越,战斗力实在一般,所以并没有这样的机会。
  因为有人并不在九江,所以凌寒这回没法为所有得到军衔的武将授衔了。
  不过,他还是坚持着亲自参与进制作军衔勋章的过程。
  当然,最重要的,是落实相应的待遇。
  从俸禄与练兵数量两个方面入手。
  当凌寒宣布要举行授勋仪式,并提前告知了此次军衔等级的意义之后。
  众人最关心的,反而并不是自己所能获得什么军衔。
  “公瑾。”
  孙策请教道:“这些日子,你与殿下走得很近。可知道殿下为何要推行这所谓的军衔制度?”
  周瑜闻言笑道:“伯符有何见解?”
  孙策摸着下巴道:“我怀疑,殿下是想要借着这个军中的新制,来区别于长安城里那位天子。”
  周瑜道:“那位天子是为董卓所立,以殿下的身份,完全不需要承认。以新制区分于旧制,的确是一个法子。”
  “不过,”他话锋一转:“殿下恐怕并不是出于这样的目的。”
  “哦?”孙策询问道:“公瑾此话怎讲?”
  周瑜道:“我想殿下并不在意这些。”
  当日,殿下当着三郡郡守的面,口头册封了张昭为扬州刺史。
  这完全不符合大汉的规制。
  不过,三郡郡守虽然心生疑惑,却并没有人提出来。
  事后,他们也都谨慎地遵令行事。
  显然,在三位郡守看来,相较于长安城里被董卓控制起来的那位皇子,殿下才是名正言顺的汉室之主。
  既是如此,尽管与规制不符,只要并不过分,即使临时改了规制也不算什么。
  孙策疑惑地望着周瑜:“公瑾?”
  怎么话说了一半就没有下文了。
  周瑜没有说这些,而是道:“殿下早在徐州时便已经开始在军中施行军衔制度,只是当时情况所限,并没有真正地落实。”
  孙策点点头:“我好像也听人这样说过。”
  周瑜道:“如今被授衔的人数还太少。恐怕要再等上一段时间,在战场上才可以看得出效果。”
  “罢了罢了。”
  孙策摆摆手道:“说起来,等明日授衔结束以后,我就该准备准备返回长沙了。”
  周瑜颔首:“虽说有程普将军在,可离开这么久,也是该回去了。”
  孙策笑道:“临走前,我还有件事要做。”
  “成亲!”
  周瑜惊讶地望着他。
  孙策嘿嘿道:“桥郡守有两个女儿,皆有国色天香之名,我有意娶他的大女儿为妻。”
  顿了顿,忽然又道:“公瑾也还没有心上人吧?不如干脆迎娶他的小女儿,我们二人同时拜堂成亲,岂不也是一桩美谈?”
  周瑜微微一怔。
  心上人么……他脑海中蓦地浮现出一个身影。
  孙策道:“公瑾?”
  “不了。”周瑜微微一笑:“我已立下誓言,不助殿下收复河山,不会娶亲。”
 
 
第75章 
  不助殿下收复河山便不娶亲?
  孙策疑惑道:“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关联么?”
  话音刚落,孙策忽然记起,长沙王殿下似乎也说过一句类似的话。
  说什么“不恢复汉室便不近女色”。
  孙策忍不住摇了摇头。公瑾莫非是在向殿下看齐么?
  还真是搞不懂他们在想什么。
  好友的脾性,孙策是了解的,见状也不打算多劝。
  提前挑好了日子,授勋仪式一结束,他便同大乔拜堂成亲。
  之后,夫妻二人一同回到长沙。
  凌寒则继续忙碌着开荒一事。
  九江的土地原本已经开得差不多够了。只是为了降服山越,损坏了一些百姓的田地,得帮助他们补上。
  做完了这些事,凌寒便收拾东西,准备带人前往庐江郡。
  九江郡已经开垦了大量田地,之后的涨幅空间十分有限。
  可扬州的另外几郡,虽说也施行了鼓励出城开荒的政策,但因为缺乏农具的缘故,总体进度缓慢。
  因此,凌寒决定将大部分的农具都带往庐江。
  九江的小高炉还要不间断地进行炼铁,因为扬州距离“所有百姓日常耕种皆用各式各样的农具”这一目标还很遥远。
  九月中旬,凌寒携三千士兵,运送着大批铁制农具,以及赵云周瑜华佗等人来到庐江。
  说起来,庐江郡才是凌寒来到扬州的第一站。
  相较于九江郡,这里也更接近于扬州的中心。
  今后,凌寒会将庐江郡作为扬州的州府所在,统领全州。
  “殿下。”
  听闻长沙王归来,张昭第一时间前来拜访。
  他大致地汇报了庐江郡的现状,以及整个扬州的经济情况。
  随后,张昭郑重道:“殿下,我必须提醒您。您一边减少百姓的赋税,一边又给麾下的士兵如此丰厚的待遇。照此下去,别说攒粮,只怕粮库里的粮食会越来越少的。”
  正常情况吓,士兵所获得的粮饷基本就只够自己吃。
  有时候,粮草不够,官府甚至还会以豆腐等物品来代替大米。
  可殿下这里,士兵每日在军队里是可以随便吃的。除此以外,每个人每个月还可以领三斛粮食。
  每月固定三斛粮食,再加上平日里训练所得的双份口粮。每一名士兵,即使家中既有父母,也有妻儿,并且全都不干活,都不可能饿死。
  扬州的百姓待遇已经非常之好,而这里的士兵,待遇显然还要更好。
  凌寒道:“子布先生只管放心,本王心中有数。”
  张昭见状又忍不住道:“殿下,不然还是增加两成赋税吧。就算是收三成的赋税,也足够让百姓们吃饱饭了。”
  他这些日子仔细地算过一番。通过开荒所多得的粮食,与先前多收的赋税大概正好两两相抵。
  换而言之,殿下这些时日里,大费周折,又是炼铁又是开荒。
  虽说没赔本,但也并没有赚,多出来的粮食等同于全都送给百姓了。
  圣人言,君为舟,民如水,殿下对百姓仁义是好事。
  可哪有官府兴师动众一场,好处却全让百姓分了的道理?
  凌寒闻言望了望张昭。
  张昭的表情十分坚定,大有今日不劝谏成功便不离开的趋势。
  此情此景,隐隐让凌寒产生错觉:仿佛自己成了昏庸无道的商纣王,而张昭就是那个忠心耿耿的比干。
  唯一不同的是,比干是劝纣王睁开眼看看自己的百姓,张昭则是劝自己不要对百姓这么好。
  凌寒有些头疼。
  他不明白手底下为什么有人会认为,自己忙活一场,却不要任何好处。
  天底下哪会有这样的事情?自己看着就这么圣父么?
  虽说的确想要改善百姓的生活,可在这个烽火狼烟的时代,若是富民却不强国,就有更大的可能面临战败。
  届时,富起来的民,正好让其他诸侯隔了韭菜。
  自己又岂会犯这种为他人作嫁衣的错误呢?
  凌寒原本不想解释太多,因为日后别人自然会知道。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