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1

[三国]兴汉(三国同人)——剑鸣如歌

时间:2021-07-31 08:32:49  作者:剑鸣如歌
  “黄将军。”
  黄盖上前道:“在!”
  凌寒道:“要辛苦黄老将军了。”
  黄盖早就看这人不顺眼了。
  区区小民,敢在殿下面前这么嚣张。
  他抱拳道:“是!”
  凌寒对甘宁道:“既然你这么自信,便同本王手底下的将军们比一比吧。胜过了,自然可领一个将军之职。”
  “若是不能取胜,那就为方才的出言不逊付出代价吧。”
  甘宁欣然同意。
  他从小与人打架,没遇到过敌手。
  他巴不得与长沙王的众多部将一一对战,越厉害越好。
  等击败了所有人,长沙王自然就会知道自己的能耐。
  黄盖登上擂台。
  九十二回合后,黄盖落败。
  凌寒基本确定了甘宁的实力,与预估的相差无几。
  略逊于太史慈,与孙策武力相当。
  不过,相比之下,孙策与甘宁要更年少,还远没有到达一名武将的巅峰年纪。
  假以时日,这两人的武力值应当都能超过太史慈。
  除了凌寒以外,在场的其余武将皆是大吃一惊。
  黄盖此前虽然败给了太史慈与周瑜,也肯定不是赵云与孙策的对手。
  可除了这几人以外,就没有谁敢说自己能胜得过黄盖了。
  如今,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一个言行无忌的小子,竟然胜过了黄老将军!
  台上的甘宁同样是大吃一惊。
  只要认真起来,他还从未遇到过需要对战十回合以上的人。
  可方才那位,若不是因为年迈,状态逐渐下滑,自己还真不一定就能取胜。
  尽管他先前并未过来观看长沙王部下们的比试。
  可他也知道,这位叫黄盖的老将军,不可能是武艺最强的人。
  甘宁的性子,需要好好地压一压。
  凌寒道:“师兄。”
  赵云于是提起银枪。
  凌寒又低声补充道:“一会儿越快越好。”
  休息了一刻钟后,赵云走上擂台。
  甘宁面色凝重,望着对面相貌不凡的将军。
  他知道,这位叫做赵云的才是先前拔得头筹的人。
  甘宁十分清楚这个头筹的意义,尤其是经过与黄盖的打斗以后。
  不,不止如此。早就很久之前,他便听说过常山赵子龙的名号。
  眼前的人,分明同自己一般年纪,却早就名扬天下了。
  如果能击败他……
  甘宁心道:那么,名扬天下的就会是我了。
  思及此,甘宁眯了眯眼,握紧手中的佩刀。
  下一刻,他冲了过去。
  仅仅三十七回合。
  甘宁不可置信地望着自己的佩刀被打落在地。
  要知道,几天前赵云击败太史慈,可是足足用了七十二回合。
  而太史慈想要战胜甘宁,没有数百回合是做不到的。
  并非是赵云的武艺在几天内又取得了巨大进步。
  而是因为,双方这一战,皆抱有强烈的速战速决的求胜心。
  赵云抱拳,转身下台。
  甘宁始终垂头望着地上自己的佩刀,有些不知所措。
  他并不是不能接受自己的失败,但却无法接受自己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落败。
  尤其是,打败自己的人与自己还是同样的年纪。
  凌寒出声道:“甘宁,如何?”
  甘宁抬头,随后下跪:“殿下要杀要打,草民甘愿领受,绝无异议。”
  凌寒笑道:“本王不会打你,更不会杀你。本王可是允诺过,要封你为将军的。”
  甘宁闻言一愣,抬头不敢相信地望过来,眼中隐隐透出劫后重生的惊喜。
  “以你的武艺,虽不如赵将军,但也有资格当一位将军了。”
  凌寒道:“不过,本王希望你记住。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要因为自己有几分本事便桀骜不驯,更不可目中无人,轻视旁人的性命。”
  “草民……属下一定谨记殿下的教诲。”
  作者有话要说:  甘宁在历史上性格比较糟糕,曾经几次出言惹怒孙权。
  连请了两天假,不知道会有多少养肥QAQ接下来应该可以恢复日更啦
 
 
第80章 
  不知不觉,又到了年尾。
  庐江虽在扬州,却在偏北的位置。入冬以后,天气转冷,富裕的人家开始烧起火炭。
  冬季,是万物沉睡的时节,百姓也不再需要耕种。
  女人在家做女红,男人则强健体魄,甚至做一些训练,为来年的征兵时节做些准备。若是没有这样的意向,那就干脆修生养息。
  这些日子,凌寒也闲了下来。
  “又快要过年了啊。”
  自他穿越到这里,竟然已经有五个年头了。
  经杨真提醒,凌寒才意识到,自己,或者说长沙王刘影,已经到了加冠的年纪。
  古代汉族男子二十岁行加冠之礼,表示成年。
  冠礼一般是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或是尊贵的族中长辈来主持。
  理论上,行了加冠之礼,才算被一个真正得到社会承认的成年人。
  对于皇子来说,很多时候则会提前加冠,以便于早早开始参与政事。
  不过,汉灵帝在世时,显然并未替他的三个儿子加冠。
  越是和平时期,对礼仪就会越注重。
  反之,到了东汉末期,以及之后的乱世,许多礼仪已变得不再那么较真。比如头发——
  男子行完冠礼,才会将头发盘成发髻,谓之冠发。在此之前,则应当蓄留长发。
  但凌寒为了平时方便,一直都是束着发,从来没有人会觉得这样不妥。
  世家一些尚未加冠的小辈,作此打扮的也不在少数。
  当然,即使平时不太将这些士人规矩放在心上。
  加冠这种重大的成年礼仪,凌寒还是要认真去做的。
  只是,该找什么人为自己主持加冠的仪式,是一件颇为烦恼的事情。
  皇帝去世,一般会由年长的皇室宗亲为成年皇子行加冠之礼。
  凌寒身边的汉室宗亲……隔壁丹阳郡的刘繇倒是一个,年纪也算符合。
  可凌寒要是找他来为自己加冠,那大概会令所有人笑掉大牙——
  判断一位宗亲身份的尊贵程度,主要是看他往上追溯多少代才能追溯到皇帝。
  而刘繇往上追溯,一直要追溯到汉高祖刘邦,刘繇的祖宗乃是刘邦的庶长子刘肥。
  血脉一代代传下来,不断地远离嫡系。
  到了刘繇这一辈,早已是远得不能再远的远亲。
  三国中另外几位耳熟能详的刘姓宗亲,刘备、刘表、刘璋,皆是如此。
  若是在盛世,不管是皇家还是世家,都已经不可能再将这些人看作皇室宗亲。
  正是因此,刘表年轻时才会遭受迫害逃离京城,刘备更是贫穷得去卖草鞋。
  也就是在乱世,他们占据了一块地盘之后,才能勉强打着皇室宗亲的身份来招摇。
  当然,如果这些宗亲的父辈能够凭借自己的本事身居高位,就要另当别论。
  刨除了皇室宗亲以后,那么第二合适的,就应当是教授皇子读书的师长。
  一般能够教皇子读书,本身也会是很有名望的大儒。
  但凌寒显然也没有这样的师长。
  名义上的师父倒有一个,枪神童渊。
  可童渊远在常山。
  即便不在常山,由童渊这样的以武艺出名的来为皇子行加冠礼……同样难以想象。
  完全想不到合适的人。
  正在凌寒为此感到烦恼之时,收到了一封来自徐州的书信。
  是郭嘉寄来的。
  信上说:大儒郑玄已于数日前出发前往庐江,大概这几日就会到了。
  郑玄名望巨大,学生遍及天下。
  是东汉末年最著名儒家学者,甚至说是第一人也不为过。
  此前,郑玄一直隐居在徐州。
  凌寒知道此事,但只是托下人送了份礼物,意思一下,聊表敬意,并没有去拜访,也没有招仕。
  因为在他心里,这些鸿儒大家,一定是会极重礼仪的。
  作为一个现代人,凌寒根本不可能时时刻刻,每个举动都完全符合汉代的礼仪。
  寻常的士人,看到他一些小节上的不合礼仪,哪里有胆子指出来。
  承载着大汉希望的皇长子,做出了种种近乎奇迹般的壮举。
  就算在很多时候不合礼仪,也根本不会有人放在心上。
  他们往往在心中这样想:“殿下自小体弱养在深宫,想来先帝并没有教授殿下众多礼仪规矩。如今这世道,汉室衰微,当务之急乃是兴复汉室,殿下委实没必要在意这些小节。”
  当然,这些不合礼仪,仅限于在一些无关痛痒的敌方。
  比如先前,凌寒下令让男宠可以拥有一个合法的通房地位,士人们风平浪静地接受了,没有表现出任何异议。
  但要是合法的正妻,下面就一定会掀起巨大的反对声。
  不过,即使是小节,也只是寻常的士人才不会在意。
  或者说,他们不愿意因为这种小事,平白地惹恼凌寒。
  可是像郑玄这样的大儒就未必了。
  他们本身拥有巨大的声望,即便惹得凌寒不满,凌寒也不可能因为几句忠言对他们怎么样。
  那么,一旦大儒对自己提出了礼仪的问题,自己到底改不改呢?
  置之不理,无疑就会陷入尴尬的境地。
  凌寒并不是不能认真地学习古代的礼仪规矩。
  而是很多时候,这种规矩与实际效率是相违背的——拿最简单的来说,平时若是不束发,那会非常不方便。
  凌寒确信,但凡是有可能阻碍社会向前发展的礼仪,自己早晚会全部废掉。
  他知道,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改变世人的思想之前,很难很难。
  但自己起码要表现出一个态度——
  对于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礼仪,大家没必要完全严格地遵守。
  仍然以束发为例。
  如今的扬州,年轻一辈的世家子弟,他们当中之所以有许多人,在未加冠前就束起头发,这与凌寒时常束发示人是脱不了干系的。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当士人发现凌寒不喜欢遵守刻板的礼仪。
  那么对于一些不触及根本的礼仪,他们往往也会容易展现出不在意的倾向。
  而一旦影响了士人,最终,士人就会慢慢地影响到全部的百姓。
  出于这样的考虑,尽管与大儒打好交道有诸多好处,凌寒也从没有去主动拜访。
  没想到,郑玄竟然会不远千里,从徐州来到庐江。
  郭嘉还真是不负鬼才之名,又一次的神机妙算。
  自己才开始为加冠一事烦恼,他就已经将郑玄送到自己面前了。
  在父亲、宗亲、师长之后,这样的大儒显然就是最恰当的人选了。
  凌寒当即命人去收拾一座宅子出来。
  又开始搜集各式古书籍,提前放进书房,等待郑玄的到来。
  两日之后,郑玄果然到了。
  听到消息以后,凌寒立刻赶过去。
  他亲自将郑玄接到了提前准备好的宅子,让对方先好好休息几日。
  至于加冠的事情,过几日再议论也无妨。
  郑玄年近六旬,一路长途跋涉,身体的确很是疲累。
  在长沙王告辞以后,他踱步前往寝房歇息。
  身体虽然疲惫,精神上却十分振奋。
  青年时,为了钻研经学,郑玄曾四处游学,遍访各地。
  先是桓帝,后是灵帝,天下仍属和平,可百姓的日子却过得苦不堪言。
  他同情那些百姓,却毫无办法,只能将精力投身于儒家经典,立誓不问世事,将穷尽一生整理古学典籍。
  在徐州时,郑玄便听说过长沙王的仁义。
  因为长沙王不曾请他出仕,他便也没有主动出仕的打算。
  前些日子,颍川的郭奉孝前来拜访,请求他前往扬州庐江郡,为殿下主持加冠之礼。
  郑玄想了想,长沙王殿下是有能耐的,又怀有仁爱之心。
  自己身为汉臣,也的确应当为汉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于是,他千里迢迢地赶过来了。
  而这一路走来,郑玄又一次亲眼看到了诸多郡县的情况。
  相比十数年,数十年之前,如今分明处于乱世,可长沙王治下的徐扬两州,却比当年好了太多太多。
  郑玄发现,长沙王非但是一位仁义的皇子,才华横溢的皇子。
  而且还是一位真正有希望解救全天下百姓的君主。
  还在徐州时,他便听说过长沙王殿下下令,使得男子也可以成为另一名男子的通房。
  以及学生间谈论的,长沙王殿下如何如何英明,唯一令人感到不解的,殿下身为皇子,却时常不遵循士人间的礼仪。
  与凌寒担忧的不同。
  这些不合礼仪的事情,郑玄却是完全理解的。
  比起其他人,郑玄多位故友久居京城,身处高位。
  他对于长沙王的身世,要比所有人了解得都多,哪怕是皇家侍卫杨真也比不上。
  出生时便差点夭折。
  之后又被一位有神通的疯癫道人断言,此子将来非是大吉,为大汉开创前所未有的盛世;便是大凶,有覆灭天下之危机。
  若非后来生了一场大病,自此病弱不得起身,且隐约有痴傻之状。
  否则,或许当年宋皇后去世后便会被……
  如今看来,当时只怕是皇后临终前的叮嘱,又或是殿下早熟。
  有意为之,才能活到今日。
  自小处在这样的困境里。
  得以脱困的时机,竟是父皇去世、整个皇室朝廷为西凉贼首董卓所控制。
  殿下不喜皇家的规矩,乃至厌恶世家的所有礼仪。
  大概也是理所当然吧。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