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来想去,还是统一了一下名称,以免文本显得混乱和割裂。
不好意思啦。
第135章 念去去(二)
谢从隽一听他姓裴,就猜出他是裴承景的小儿子。
裴长淮那日是随着裴承景进宫面圣的,崇昭皇帝见此子生得兰心玉质,乖巧可爱,心头甚是欢喜,特准他入小学馆做皇子伴读。
上次裴长淮走得太急,心全悬在小鸟的身上,将自己的名字告诉了谢从隽,自个儿却忘记问他。
裴长淮只记得谢从隽的装束,红袍艳得似血,不像寻常宫人,可后宫中的皇子他也一一见过,都不是他在御花园见到的那位少年郎。
直到有一天,因皇子没回答上来大学士的问话,连累着裴长淮也被打了手板,加上他总惦记家里的小鸟,听教时有些心不在焉,等下课后,大学士就将他单独留在馆中考问经文。
裴长淮手心被打得生疼,如果回去得晚,父亲也要罚他扎马步,他心中委屈,一边背书一边忍不住抽抽噎噎的。
他自以为笨拙,因此远比旁人更勤勉些,所以凡大学士提问,无有他不会的。
答是答得很好,哭也哭得人心头软了,没教训多久,大学士就挥挥手放他回去了。
裴长淮作着揖,恭恭敬敬地送走老师以后,才回头去收好书案上的典籍。
忽然间,窗扇被推开,外头如雪的梨花吹了进来。
从窗外探出一个红袍少年郎,他手臂撑在窗边,冲着裴长淮笑起来,道:“果真是你,裴昱。你哭什么?被先生教训啦?”
裴长淮一见是他,也忘了手心的疼,又惊又喜:“我做不好功课,先生罚我背书,也没什么的。你怎么会在这儿?上次走得急,我都忘记问你名字。”
谢从隽没回答他的话,反而问道:“那只小鸟,你养活了没有?”
裴长淮使劲点点头,“它现在很胖。”
谢从隽有些惊讶:“真的假的?”
裴长淮仰了仰下巴,笑道:“明天,我带来给你看看。”
“好啊!”谢从隽想了想,道,“那明天还是这个时候,我来找你。”
裴长淮道:“一言为定。”
因为有了与裴长淮的约定,谢从隽第一次那么期盼着明天的到来。
翌日,他早早地就来到小学馆外,跃上梨花树,仰在花影间等候。
听着从馆中传来朗朗的读书声,谢从隽却直打哈欠。
他以前闲着无聊,就爱待在藏着无数古文典籍的观文阁中看书,那些经文不知被他翻过多少遍,看来看去也没看出什么好来。
听课没意思,但听裴长淮答问极有意思。
裴长淮那时说话喜好咬字,听着甚是乖巧,但偶尔也会蹦出两句石破天惊的回答。
比如大学士讲好女子需三从四德,他就说,他家中的二嫂嫂脾气直烈,经常一言不合就拧他兄长的耳朵,虽不算三从四德,但绝不是个坏女子,可见这圣人的话并不全对。
大学士气得吹胡子瞪眼,狂拍书卷,呵斥他站着听讲。
谢从隽在树上听见,捂着肚子忍笑,心中直道:“没错,说得好,圣人的话里也有狗屁!”
譬如什么“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大孝尊亲”、“父为子纲”也统统都是狗屁。
好不容易捱到下课,隔着窗,裴长淮一眼就看到了谢从隽,忙朝他挥了挥手,示意谢从隽在梨花树下等他出来。
不一会儿,裴长淮就来了。
谢从隽从树上一跃而下,抚去一身的落花,抬头见裴长淮两手空空,也没提着鸟笼,一时疑问道:“哪儿呢?”
裴长淮伸出手,朝谢从隽摊开手掌。
那小鸟雀先从他袖口里探出一个小脑袋,似乎警惕地打量了一下周围,确定没什么危险以后才钻出来,跳到裴长淮的手心里。
它抖了两下身子,眨着黑珍珠似的眼睛,浑身羽毛是青灰色的,尾端发着靛蓝,滚圆的胸脯上泛着火焰一般的赤红,鲜艳灼目,又不失灵动活泼。
谢从隽看怔了神。
他想不到那般丑陋的幼鸟长大后会有这样漂亮的姿态,也想不到这需要多少细心温柔,才能将这鸟雀养成如此颜色。
这一刻,他被眼前鲜艳的生命震慑住了。
裴长淮将小鸟捉在手心里,用指尖抚了两下它的小脑袋,朝空中一放手,那鸟忽然扑棱棱地飞走了。
谢从隽看着那鸟雀转眼就消失在天际,一时讶然道:“你干么放了它?”
裴长淮认真回答道:“府上的仆人说这鸟原是山川里的野鸟,它跟着我,就只能待在笼子里,空有一双翅膀,岂不可怜?要是能飞出宫外去,天地那么广阔,爱飞去哪里就飞去哪里,那才逍遥自在。”
谢从隽听他的话听得发怔,抬头望向万里无云的晴空,望着那鸟雀飞去的方向。
裴长淮浑然不觉,自顾自地低语道:“——不像我,卯时就要起身开始念书,晚上回府还要跟着爹爹学武,念书还没什么,如果什么时候能不用练武就好了……”
谢从隽听他还怪可怜的,就问:“你不想读书练武,那你想做什么?”
裴长淮认真想了想,也想不出来,诚实地回答道:“我没有什么见识,所以还不知道。”
谢从隽情不自禁地承诺道:“等哪日我带你去见见。”
裴长淮有些怀疑道:“你出过宫么?”
“没有。”
裴长淮轻笑道:“你也没见过,如何带我呢?你在说大话。”
“我谢从隽一言九鼎,从不说大话!如果我想出宫去,就能出宫去。”谢从隽说着就想到皇上,想到太后,想到自己永远会是谢家活生生的耻辱,他就咬牙切齿,“我要走,想必也没人留我。我是灾星,是祸患,是扔不掉的烫手山芋,兴许他们还巴不得我自己滚蛋呢!”
裴长淮还没听过有人这样自己骂自己的,不解地看着谢从隽。
谢从隽越说越恨,像是说给裴昱听,也像是说给自己:“你说得对,天地那么广阔,哪里去不了,我乐得逍遥自在。这种破地方、烂地方有什么好待的,我不稀罕!”
谢从隽犹觉不够,仰头冲着这青碧色的天空大吼一声:“我不稀罕——!”
难以抑制的,泪水随着这一声怒吼涌出眼眶。
他似将自己满腔的委屈和愤恨都一口气发泄了出来,很快又不甘心自己竟为这种事而流泪,咬着牙用手背一抹眼泪,强忍住泣意。
谢从隽长这么大还没在人前哭过,此时真掉下泪来,也觉得丢人,下意识瞥向身旁的裴长淮,恐给他看轻。
但裴长淮看着他的眼睛里没有嘲笑,只有一味的惶恐和担忧。
他拿出一方帕子递给谢从隽,小声问道:“是不是我哪句话说得不好,让你伤心了?”
不想他竟是在反省自己。
谢从隽这辈子就没见过像裴长淮这样周正又赤忱的人,一时破涕为笑。
他笑声甚为轻快爽朗,遥遥传荡着,那树上白雪似的梨花仿佛也应声簌簌而落。
谢从隽想,谢家人人当他是背负着不详诅咒的孽种,不愿真心对他好,没关系;无亲无故、孤苦伶仃一个人,没关系;皇帝不想认他作儿子,也没关系——
统统都没有关系。
只要有裴昱做他的朋友就够了,他只要裴昱。
——
某些人一开始想着做朋友就够了,没想到裴昱有那么多朋友。ᐕ)⁾⁾
第136章 念去去(三)
想起这些往事,谢从隽微微一笑,抬首看向崇昭皇帝,眼神越发沉定。
“臣如今无怨无恨,心中所求也并非什么大梁江山,唯一心上人,仅此而已。”
“什么心上人,是谁家的女子?”崇昭皇帝莫名的怒意丛生,呵斥道,“谢从隽,朕煞费苦心,连清狂客都请来做你的剑术师父,养得你文武兼济,到头来你却要当一个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痴情种?眼界狭窄粗浅,简直愚蠢!”
他似觉呵斥还不够,随手抄起案上的一方墨砚,狠狠朝谢从隽砸去!
谢从隽闭了闭眼,没躲,那方墨砚砸在他脚下,墨汁迸溅一地,些许墨点子都溅到谢从隽的官袍上。
“煞费苦心?说得皇上当真多疼爱、多器重我一样。”谢从隽眼神发沉,道,“皇上,臣在北羌因重伤而失去了记忆,但您知道臣缘何再记起往事的么?”
崇昭皇帝强压着怒火,胸膛起起伏伏,沉默地盯着谢从隽。
“太师府摆宴那日,元劭落水,臣跳入湖中去救他,看见他在水里拼死挣扎,一下就想起自己也曾在湖中这样挣扎过。”
崇昭皇帝听言,气息一凝,脸色顿时阴沉下来。
崇昭皇帝登基之后,从来都是宵衣旰食,勤于政务,谢从隽在后宫中很少有机会见到他。
那日崇昭皇帝由郑观一人陪着,在水塘岸边赏梨花。
谢从隽偶然撞见,不由地惊喜,正说自己最近读了好些书,想讲给崇昭皇帝听,因为太着急去见他,结果一脚踩空,失足跌进湖水中。
他知道,崇昭皇帝看见了,于是拼命挣扎着喊着皇上,喊着救命。
他一生中最无助、最需要父亲的时刻莫过于此,可崇昭皇帝却始终冷漠地望着他。
或许,他想让他就此死去,往后再也不用看见这个凝聚着他所有不堪与耻辱的孩子,不用担心什么弑父杀君的诅咒。
他越是挣扎,越往下沉,直至精疲力竭,再没有了反抗的余地,冰冷的湖水很快夺走他的知觉、他的意识,给予他令人无尽绝望的窒息感。
临失去意识前,一双手将他从深渊里捞起来,恍惚中,他隐约感觉到自己贴在一人的怀抱中,那么和煦温暖,但可惜将他救上来的人并非崇昭皇帝,而是郑观。
连一个没有子女福分的太监都比崇昭皇帝更在乎他的死活。
思及此,谢从隽不禁笑了一声,笑声里说不出是悲凉还是讥讽。
“臣忘记了那么多事,却还能记起那时的恐惧。皇上,您从来都没想过要做一个孽种的父亲,以前没想,现在又何必呢?”
他低头掸去袍子上的墨迹。
崇昭皇帝望着他年轻的面容,父子二人无言的对峙着,许久,崇昭皇帝道:“你既还怨恨着朕,又为何要拼死入宫来救驾?”
谢从隽道:“臣入宫救驾,并非因为皇上是个好父亲,而是因为您是一个好皇帝。”
肃王到死都想不明白,为何当年崇昭皇帝曾对宋氏夫妇犯下滔天大错,先帝还愿意将皇位传给他——
因为他足够无情。
肃王能为自己心爱的女子而忤逆先帝,抗旨也要迎娶肃王妃为妻,能为他最心爱的儿子出一口恶气而走上谋反之路,但崇昭皇帝却不一样。
他可以为了太子之位放弃孟元娘,去迎娶自己一点也不喜欢的徐念青为侧妃,也不会因为自己的儿子、重臣战死在沙场就罔顾百姓死活,凭借一腔仇恨,就肆意对北羌大动干戈。
肃王府在崇昭皇帝登基后还能享尽荣宠,皆因肃王与他曾是一起出生入死过的亲兄弟。
崇昭皇帝可以疼爱他,但当肃王起兵谋反,他也可以亲手拿起弓箭,将锋利的箭镞对准肃王。
射杀他的那一刻,崇昭皇帝手稳心狠,面色毫无波澜,眼睛一眨不眨,仿佛这一切都那么理所当然。
不是谁都能做到像他这样的冷血无情、杀伐决断。
或许他也曾有过一时的真心,譬如对一生挚爱的孟元娘,余生丹青一落笔就会是她的模样;对谢从隽,崇昭皇帝也曾想过一举灭了北羌,为他血恨……
但这些真心在锦绣山河、在无上权力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您永远冷静,永远理智,永远会从大局考虑,大梁臣民需要这样‘无情’的皇帝,但我不需要这样的父亲,也做不了这样的皇帝。”
谢从隽从容不迫地作出最后一句回答,叩首谢恩。
崇昭皇帝望着谢从隽的身影,久久不语。
他没有那么昏聩,也不会一味的狂妄自大,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缘何会对谢从隽的选择如此愤怒。
不是因为谢从隽目光粗浅,将自己一身才能囿于儿女情长当中,是因为他能坚定不移的去追随自己的本心。
那是他当年身为贤王世子谢弈时,从来都没能做到的事。
不知过了多久,崇昭皇帝一点一点松开握紧的双手,面容平静地问道:“爱卿有救驾之功,朕还没有赏你,你喜欢谁家的女子,朕下旨赐婚,将她许配给你。”
谢从隽一笑:“多谢皇上好意,但不必赐婚,他也是愿意嫁给我的。”
崇昭皇帝怔了一怔,忽而想起他娘亲孟元娘来,一时闭上眼,似乎在压抑着什么情绪,道:“两情相悦,很好,很好。不是人人都有这样的福分……”
他似乎还想再说什么,但最后没能说出口,挥了挥手,令谢从隽退下。
谢从隽没再多看崇昭皇帝一眼,起身告退。
明晖殿中,只余崇昭皇帝孤身一人。
这里太过安静,安静得都有些冷寂了,日光透过窗纱,变得黯淡下来,些微的灰尘飞沫在光线中静静地轻浮着。
崇昭皇帝正值壮年就登上了皇位,手握着全天下最大的权柄,这些年勤民听政,做出不小的功绩,正可谓意气风发,如今他深深呼出一口气,突然有些疲惫不堪。
他握紧扶手上的龙头,腰身一点一点弯下,置身囚笼太久,他仿佛再没力气从这龙椅上站起来。
不一会儿,郑观捧着茶盏从殿外走进来,他看见那墨砚掉在地上,俯身捡起,恭敬地摆正在书案上。
郑观见这情形,就将殿里的情势料定七八分,他一边垂首擦着书案上的墨迹,一边说道:“看来皇上还是没有将实情告诉小爵爷,奴才哪里会泅水呢?当年冒着莫大的危险将他从湖里救上来的人明明就是——”
崇昭皇帝笑了一声,没让郑观再说下去。
“朕有这么多孩子,只有他敢如此忤逆,这个不孝不顺的东西。”他似是生气,又似有一种莫名的骄傲,“他想做长空中的鹰,不愿做朕手中的风筝,那就随他去!”
85/89 首页 上一页 83 84 85 86 87 8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