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突然提起那些动物。
陛下提也就算了,毕竟重奕那么厉害,陛下想要炫耀也是人之常情。
大哥居然也跟着凑热闹。
宋佩瑜捂着脸,在心中祈祷,千万别有人问那两只猫崽的来历。
那是他承诺一辈子的小鱼干后,从后巷刚生产的母猫处,绑架回来的小猫崽。宋佩瑜是知道宋瑾瑜因为被永和帝追着炫耀,心情不太好,才特意寻了对猫崽儿。
当初将小猫崽抱给宋瑾瑜,大言不惭的说小猫崽是他的猎物时,宋佩瑜也没觉得哪里不对。
那时的宋佩瑜完全没想过,他竟然会在不久之后,面对在朝堂所有同僚面前,暴露他独特狩猎方式的危机。
从大殿外进门的人,及时化解了宋佩瑜的危机。
来人跪在大殿中央,一板一眼的开口,“陛下,陈国和楚国来信。”
永和帝脸上的笑容顿时收敛。
他闷声让来人起身,却决口不提要看陈国和楚国的来信。
嫌弃之意,溢于言表。
孟公公及时拿起摞折子,递到永和帝面前,“陛下,这是专门挑出来的折子。”
永和帝脸上的表情稍缓,又看向下首的臣子们,“这几日收到几份让朕拿不定主意的折子,想请众卿为朕拿个主意。”
孟公公从第一封折子开始念。
“罪臣……”
宋佩瑜刚放松下来的心情再次陷入尴尬,这次却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写这份折子的人。
他刚巧记得这个人,前几日弹劾他的人中,属这个人的用词最为凶恶,说是刀刀见血也不为过。
偏生这个人弹劾宋佩瑜,从来都不会造谣,都是抓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无限放大。
比如宋佩瑜和重奕从兖州赶回咸阳的路途中,每次都会被重奕抓去太子仪仗上的事。
这个人就非得抓着宋佩瑜的‘僭越’不放,然后引经据典,‘合理’推测,宋佩瑜还没正式成为太子元君就如此放肆,将来成为太子元君后,定会弑夫篡位。
宋佩瑜证明自己的清白后,与对他群起而攻的朝臣们算账的时候,自然也没落下这个人。
这个人却没什么把柄可抓。
宋佩瑜调查他的时候,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抠’。
明明不缺钱,却抠的让人叹为观止。
这个人抠,是对自己手中的钱抠,不会因此去肖想别人的钱。
竟然能算得上两袖清风。
宋佩瑜懒得与这种人计较,也不至于没查出来别人的把柄,就要凭空捏造出个把柄。
如果他这么做的话,与这些污蔑他的人,又有什么区别?
可惜宋佩瑜愿意放过这个人,这个人却不愿意放过自己。
弹劾宋佩瑜失败,参与其中的人几乎全军覆没后。
这个人作为为数不多的幸存者,居然不夹起尾巴做人,而是火速参与到罢官计划中,成功作到被恩准在府中没有期限的养病。
这才两天的时间,这个人就再次振作起来,马不停蹄的给永和帝上请罪的折子,想要回到朝堂。
宋佩瑜不得不佩服这个人强大的执行力。
他却没有想到,写骂人折子时,用词那么犀利的人,写请罪折子的时候,竟然能如此……肉麻。
孟公公念完折子后,永和帝猛灌了口茶水,毫不犹豫的道,“让他安心养病。”
没眼色的老东西,拍他的马屁有什么用?
连得罪的人是谁都没弄明白。
有了第一封折子打底,众人再听后面的折子,终于没了那种如坐针毡的感觉,心中却忍不住将正在念的折子和第一份折子作比较。
总觉得后面的折子,在用词上没有第一份折子恳切,好像缺点什么似的。
孟公公每念完一份折子,永和帝都会说句‘让他安心养病’,从无例外。
直到第六份以‘臣自知言行无状,请陛下、太子殿下、元君殿下宽恕。’为结尾的折子出现。
永和帝才‘嗯’了声,看向下首重奕和宋佩瑜的方向,“你们觉得如何?”
宋佩瑜死死捏着重奕放在桌子下的手腕。
重奕顿了下,反手将宋佩瑜的手捞进手心,眉目间的不以为然才散去了些。
他抬头看向永和帝,敷衍了句,“能知错”
宋佩瑜的手指在重奕掌心快速挠动。
“不错。”重奕勉为其难的补上两个字,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耳后忽然升起抹淡淡的红色。
宋佩瑜想起身回话,无奈自投罗网的手正被身侧的人紧紧拽着,只能坐在原地若无其事的道,“臣以为殿下所言甚是。”
永和帝点了点头,又看向朝臣们,“既太子和元君大度,就小惩大诫,罚他半年内,折半领俸。”
朝臣们自然不会反对。
梁王已经亲自前往梁郡,既是永和帝愿意体恤梁王,准梁王偶尔回梁郡看儿子,也有让梁王回梁郡,网罗梁郡的贤能之仕,带回咸阳的意思。
另外,永和帝也将纳贤招德的诏书,发往翼州、兖州、青州。
想来不久之后,就会有源源不断的人,拖家带口的来到咸阳。
在这个关头,朝臣们自然希望,朝堂能留下尽可能多的赵臣。
幽州才是龙兴之地,是幽州臣子见证永和帝从燕国叛臣成为中兴之主。
他们绝对不能忍受,在采摘胜利果实的时候,被莫名其妙的人截胡。
要不是那些不争气的东西先惹恼陛下,他们坚决不会同意陛下广招其他地方的人进入朝堂的想法。
等孟公公念完所有请罪折子,永和帝才看向站在朝堂中央,带来陈国和楚国消息的人。
“去,将他带来的两份文书也念出来,让众卿都听听。”永和帝指着正站在大殿中央的人道。
没等孟公公走过去,来人就主动将早就拿在手中的文书举了起来。
刚好楚国的文书在上面,孟公公顺势先念楚国的文书。
打开火漆,却掉出两封信。
一封来自楚国襄王,行文间皆是让众人熟悉的风格,言辞热情的祝贺重奕与宋佩瑜好事将近,还提及他为重奕和宋佩瑜准备了份礼物,希望能赶得上重奕和宋佩瑜的婚期。
另一封信来自楚太子,收信人同样是重奕,冷淡的祝贺重奕好事将近。
相比较襄王信中亲近又不失分寸的言语,楚太子的信就显得格外冷漠,却十分符合楚太子和赵国的关系。
收到来自襄王的信,最开心的人反而是肃王。
他让人将孟公公念过的信,拿到他这里来,逐字逐句的看过后,直接揣进怀里,完全没有再给重奕的意思。
然后是陈国的来信,孟公公撕开火漆,展开信纸,正要开始念上面的内容,却突然脸色大变。
“陛下”孟公公顿了下,深深的低下头。
这封信恐怕不适合当众念出来。
永和帝眉宇间的不耐更甚,朝着孟公公伸出手。
孟公公立刻小跑过去,将信放在永和帝手中。
永和帝一目十行的看过信上的内容后,将信纸折叠放入怀中,一言不发的起身,大步朝后殿走去。
孟公公愣了下,“退朝”两个字刚喊出来第一个,永和帝突然去而复返,沉声道,“朱雀、狸奴、云阳伯、尚书令……”
总共点了九个人,与他共同去后面。
等这些人的背影彻底消失,被永和帝的气势影响,连呼吸都不知不觉放得轻缓的朝臣们才松了口气,继而与左右疯狂交换目光。
陈国来信上,究竟写了什么?
竟然能让陛下当众失态,还叫走那么多的重臣。
难道……要议和?
当年赵国一鼓作气的拿下翼州、兖州、青州,无论是形势还是士气都一片大好的时候,朝臣们曾根据要不要顺着青州南下,对徐州出兵的事,吵得不可开交。
恰逢在青州和徐州之间有场倾盆大雨。
赵军亲眼看着平地变成湖河,险些以为是有神仙显灵。
重奕亲自去看过大雨后的湖河,让人传信回咸阳。
三十万赵军,至少要被消磨掉三分之二,才能彻底拿下徐州。
除非赵军能在短时间内,人人精通水性,且能做到在船上厮杀的时候,不会眩晕。
可赵军十个里有八个都是旱鸭子,怎么可能做到这两点?
如此,赵军才会停在青州,没有继续南下。
从那之后,许多赵臣都默认,除非陈国主动发起战争,否则赵国很有可能与陈国相安无事至少十年。
起码要等赵国有支像模像样的水军。
然而现实却与大殿内的赵臣们所想甚远。
陈国送来的这封信上的内容十分简单。
既不是宣战,也不是议和。
只是单纯的以极恶毒的语言嘲讽咒骂重奕和宋佩瑜,其迂腐的嘴脸和恶毒的用词,胜过赵臣百倍不止。
第128章
信的末尾,还附带了首,连永和帝都能看得出来狗屁不通的顺口溜。
赵太子,喜龙阳,目无纲常思倌色
宋少师,什么师,轻推慢搡醉春风
……
相比永和帝等人的惊怒,重奕和宋佩瑜看了陈国送来的信后,反而没什么情绪波动,还能劝永和帝和宋瑾瑜不必动怒。
在重奕眼中,薛临已经是个死人,早晚会死在他手上。
他从来都不会将死人的话记在心里。
宋佩瑜看到这封信后,却感触颇多。
他能认得出来,这封信是薛临亲笔所写。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宋佩瑜都将《君临天下》的男主薛临,当成最大的威胁。
他不惜代价的收集有关于薛临的所有消息,光是薛临闲暇时随手抄写的诗词经易,就装满天虎居某个带锁屋子内的两个箱子。
宋佩瑜曾仔细研究过薛临写下的每一个字,对薛临写字时的小习惯,说是了若指掌也不为过。
因此,宋佩瑜曾发现件十分有趣的事。
在某个时间节点,薛临随手抄写的内容和字迹突然发生巨大的改变。
这是件很不正常事。
宋佩瑜发现这件事后,有意去寻找兄长、侄子们多年来留下的字迹,都能发现明显的改变。
就连宋瑾瑜这等有自己独特的字迹风格,且字迹风格早就定型的人,刚写下的字都与五年前的字有些微的差别。
薛临的字迹却在突然大变后,十多年都没再改变。
这让宋佩瑜自然而然的想起,他当年突然知晓,惠阳县主有可能知道书中‘惠阳县主’经历的时候。结合陈国多次在与赵国还没有冲突和利益相争,甚至乐见于赵国能牵制燕国的情况下,就屡次对重奕下手的行为。
宋佩瑜因此怀疑过,陈国可能出现与惠阳县主一样,因为某种原因或者在特殊境遇下,知道《君临天下》的内容。
而且宋佩瑜几乎能肯定,陈国的人只知道‘重奕’会短暂的统一十六国,并不知道‘重奕’其实是调换真太子的狸猫。
否则这个屡次对重奕出手的人,没道理能容得下穆和。
当初宋佩瑜就怀疑过,陈国的‘惠阳县主’是薛临。
因为薛临的祖父驾崩后,薛临的父亲并没有像书中那样,因为兄弟们相互残杀的太狠,捡漏成为皇帝。
而是在老陈皇还在世时,突然从不起眼的小透明皇子逆袭成皇太子,名正言顺的成为陈国的新皇帝。
书中的年号‘显平’,也变成寓意更好的‘显开’。
显开帝登基后,只给原配王妃封了贵妃,反而封了个没有儿子的侧妃为皇后,还将薛临记在皇后的名下,给薛临唯一嫡子的身份,然后顺理成章的册封薛临为皇太子。
按照书中的轨迹,薛临要等到他的嫡出兄长,甚至更受宠爱的庶出弟弟都犯下大错后,才逐渐崭露头角。
按照陈国的变化推断,知道书中内容的人就算不是薛临,也是与薛临有密切关系的人。
可惜赵国与陈国相距甚远,中间还隔着黎国。
宋佩瑜对陈国的消息,始终都算不上灵通,也没有证据能证实他的猜测。
意外发现薛临早些年明明喜欢抄写诗词,却从某个阶段开始,突然放弃诗词,只抄写晦涩难懂的经易,偶尔还会根据抄写的经易写下两句理解后。
宋佩瑜又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暗中搜罗薛临流传在外的墨宝。
至于薛临写下的理解……
宋佩瑜觉得他没法欣赏,还特意将原稿拿去给宋瑾瑜看。
宋瑾瑜毫不客气的评价,‘得意自满的老头子’。
宋佩瑜更加坚信,薛临身上肯定有秘密。
可惜宋佩瑜发现他不是简单的穿越而是穿书的时间太晚。
薛临早期又只是陈国透明皇子的透明儿子,留下的墨宝并不多。
起码流传到宋佩瑜手中的少数墨宝,并不能让宋佩瑜判断薛临发生‘巨变’的具体时间。
硬是要圈定个模糊的期限,大概和宋佩瑜与家人前往梨花村的时间差不多,也许还会早上三五年。
发现薛临不仅是‘主角’,还是自带未知金手指的主角,且从一开始就对重奕抱着巨大的恶意。
宋佩瑜难免更加在意薛临。
当年偷偷潜入赵国的人,是薛临的替身,委实让宋佩瑜遗憾了许久。
这么多年来,赵国与陈国多有博弈。
虽然双方有来有回,但宋佩瑜对薛临的警惕却始终都没放下。
‘有金手指的主角薛临’
就像是个魔咒似的困扰着宋佩瑜。
谁知道薛临会不会还有未知的主角光环?
直到听闻薛临被姬瞳追杀的时候,被坍塌的帐篷困住,不仅烧伤大半张脸,可能永远都无法恢复,还伤到了某个不可细说的部位。
宋佩瑜才发自内心的相信,薛临与他一样,只是知道的事比旁人多些,并没有所谓的主角光环。
将薛临身上的光环和标签全都撕掉后,再去看薛临这个人。
宋佩瑜完全不知道将薛临当成心腹大患的自己,到底在想什么。
217/234 首页 上一页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