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贝勒也在京中,虽然没差事可他也没闲着啊!
“本宫知道他孝顺,就是心疼他,你说那地方,连蒙古八旗都不爱去,西藏八旗就更别提了。”德妃也不傻:“这从蒙古八旗,到西藏那边的叛军,再到喇嘛庙,就没有消停的时候。”
德妃虽然在宫里头,闷不出声的,但是宫里是天下消息最灵通的地方,前朝有什么事情,后宫基本上也能知道个一二三四五。
所以德妃也知道一些前面的情况。
十四看似是大将军王,威风凛凛的,可前头的仗也不好打,自从开战至今,一直是捷报的好消息。
可万一败了呢?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啊。
本来压力就大,都这样了,十四还惦记皇阿玛跟她这个额娘呢。
“姐姐,十四都大将军王了,您也别太操心,没听说年羹尧那火器营,打的敌人落花流水的,嫔妾听十三家的说,那什么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说的就是大炮一打下来,战功啊,战利品什么的,都多的装不下,蒙古八旗打赢了这一战,十四他们连战利品都没跟蒙古八旗分,因为看不上!”敏嫔笑着小声的道:“听说蒙古八旗的兵丁们,;连俘虏的衣服都给扒了,那些破皮烂袄子的有什么用啊?”
“前线战事都这样了,他在信里头提都没有跟本宫提。”德妃眼泪又下来了:“那都是什么人啊?扒人家衣服?”
敏嫔哭笑不得:“您可别误会,是前线的将士们生气,你说无缘无故的造什么反啊?就算不是造咱们大清的,那也是造了什么拉藏汗的,那可是咱们大清册封的,现在不要大清册封了。”
其实她们对战事的起因也是一知半解,根本不感兴趣的东西,当时也没有打听那么多。
德妃继续往下看,心里头还说了两座寺庙,各种格局的介绍,里头宝贝的古物,德妃看了半天,突然跟敏嫔道:“我们这里有制作唐卡的人么?”
唐卡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本教作品。
因为大多数唐卡都是做的宗教画像,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颜料传统上是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以示其神圣。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虽经几百年的岁月,仍是色泽艳丽明亮。
传统唐卡的绘制要求严苛、程序极为复杂,必须按照经书中的仪轨及上师的要求进行,包括绘前仪式、制作画布、构图起稿、着色染色、勾线定型、铺金描银、开眼、缝裱开光等一整套工艺程序。
一个人制作一幅唐卡用时较长,短则半年完成,长则需要十余年。
唐卡是由西藏本土宗教苯教布画继承发展而来。
苯教僧侣实用便携布画以便传教布道,后被佛教所用。
“您要?”敏嫔眨了眨眼睛:“制作唐卡?”
“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所着的《释迦牟尼·水晶宝镜》书中所载:法王松赞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绘制了一幅吉祥天母女神像,在蔡巴万户长时期,果竹西活佛看到了这幅女神像,将此作为装藏,放在神像里,这是唐嘎的起源之说。”德妃摸着小儿子的信:“找个噶玛嘎孜画派的唐卡高手,或者多找几个,出高价,让他们给本宫制作唐卡!”
噶玛嘎孜画派又译“嘎玛嘎赤画派”,亦简称“噶孜派”或“嘎赤派”,脱胎于“门孜”画派。
流行于藏区东部,以四川甘孜、德格和西藏昌都为中心,相传在由南喀扎西活佛创建,以噶玛巴大法会而得名。
噶玛嘎孜画派的风格来源较为复杂,其创派人物南喀扎西活佛以南亚梵式铜佛像为范,深受勉唐派绘画嘎丹夏觉巴·页觉彭德的影响。
制作精美,风格华丽。
换言之,这样的唐卡可够贵的,德妃还要自己出钱来办此事。
“本宫不缺钱,但是本宫要东西,一个月之内完成。”德妃道:“本宫加钱,加多少都行,只需要一个月完工。”
德妃有了事情做,病情一下子就好了很多,也不要雍亲王妃伺候了,自己好了起来,张罗着此事。
内务府什么样的事情办不到啊?
加上这事儿是德妃娘娘吩咐下的,故而谁也不敢拖延。
很快,制作唐卡的高手就来了十几个,还都是噶玛嘎孜画派的,更有德妃花了大价钱买来的各色制作唐卡的东西。
金粉、银粉、珍珠粉、玛瑙玉石、珊瑚粉、松石粉、孔雀石粉、高丽进贡来的朱砂。
西藏进贡来的藏红花、四川的大黄、江西的蓝靛……。
每一样都不便宜。
十四爷还不知道他额娘的大动作,因为再往上,就是真正的高原了,何况叛军固守不出,蒙古八旗的人却对敌军虎视眈眈。
以至于敌军高挂免战牌。
加上十四这边,也得适应一下气候,所以敌我双方都有了一个暂时相对和平的稳定期。
三个月后,京中的给养到了。
其中有康熙的赏赐,奖励蒙古八旗的,还有德妃、雍亲王他们给十四他们的东西。
德妃送来的礼物,有一份是单独给寺院里的,两副大唐卡,上面有两百多种佛像和护法金刚舞斯杰的黑旗。
还有给益西寺一百天铁造的母续佛身与达拉佛身。
给土木寺的阿给仁波切(白度母的化身、荣仁多吉尊者的女儿)造的青铜佛像。
这两份礼物被十四爷亲自送到了两个寺庙里,别提多让两个寺庙开心了。
以佛教内容为题材的唐卡作为供奉物,必须装藏、开光,在唐卡的背面,佛像之首、颈、心口处用红笔写上梵文唵、阿、哞三字,并请喇嘛念经加持,予以开光。
许多唐卡的背面有红笔书写的装藏文字,说明这些唐卡在完成以来,已经被寺院或私人清活佛等装藏并开光供奉过。
还有一些唐卡虽然没有写上述文字,但是有一个完整的手印或者签章,这些也是开光的形式。
藏传佛教信徒相信通过装藏、开光的唐卡佛像与真佛无二,将其供奉和修持,同样能得到佛的加持。
而德妃送来的唐卡上,有德妃亲手在唐卡底端,用金线绣的“信女乌雅氏供奉”七个字。
在送去之前,十四摸着这七个字,都不想给寺庙了。
“这是德妃娘娘的绣工?真不错。”年羹尧看了一眼,觉得绣工真好。
金灿灿的几个小字,秀气的很。
“小的时候,爷的衣服鞋袜,都是额娘做的,其实爷知道,她也给哥哥做了,只是不好意思拿出来,而哥哥呢,也不知道额娘的辛苦,后来爷就给他们俩牵线搭桥,都是亲母子,有什么生分的不能说开?其实他们俩的,都很在意对方,就是不说,嘴巴硬,心软。”十四爷摸着那七个字:“等到母子俩和好了,哥哥也大了,额娘也老了,时间啊,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带走一切,也能带来一切。”
“这个论调好奇怪。”年羹尧摆了一个洗耳恭听的架势。
“爷大了,额娘也不给爷做衣服穿啦,后来哥哥的也没有了,爷就平衡了。”十四爷吐了吐舌头:“爷以发代身,额娘就亲自绣了这唐卡,额娘是一个怕麻烦的人,而这唐卡是新制的,没有开光的,送去寺院吧!”
第二天,东西就送去了两个寺院。
两个寺院都举办了隆重的开光仪式。
然后挂在了他们寺院后堂的正堂上。
远在草原上的康熙知道了此事,特意赏赐了德妃五百两金子。
后宫里没有秘密,女人们一打听就知道,德妃为什么得到了五百两金子的赏赐。
不过想一想,德妃投入的可不止五百两金子,大家就平衡了。
但是能让康熙千里迢迢的让人特意赏赐五百两金子,就是荣幸啊。
而十四爷在甘孜地区也找到了制作唐卡的高手,购买了三副唐卡。
一副送给了德妃,一副送给了雍亲王,一副送给了温宪公主。
东西送回去的时候,年羹尧已经带着人,跟蒙古八旗一起,前往阵地,打算一口气把战事结束,带着大家回去过中秋。
康熙在草原上,也接到了十四送来的唐卡,据说这是唐朝时期的古物,并不好看,但是很有灵性。
摸着这样的古物,康熙很惊讶:“没想到高原上也有点意思。”
高原上,炮火声再次响起,这次的敌军学聪明了,他们一听到炮火声,包头转身跑就对了。
草原上,康熙大帝举起了酒杯。
京中,德妃将那五百两金子,捐给了喇嘛庙。
第261章 平定叛乱
京中也有喇嘛庙。
最有名的就是东黄寺和西黄寺。
东黄寺住的是达赖喇嘛,西黄寺住的是班禅喇嘛。
他们是在顺治年间修建起来的喇嘛黄庙,清朝顺治年间,顺治帝邀请五世达赖喇嘛进京会晤,并且下令修建黄寺供喇嘛驻锡。
但是因为达赖跟班禅是两个概念,于是,就修建了东黄寺和西黄寺。
雍亲王知道之后,就又添了五百两金子,这样的话,东黄寺五百两金子,西黄寺五百两金子,公平合理。
温宪公主得知之后,也一个寺庙添了一百两金子,一百斤的粮食和一百斤的酥油。
而十三简单的多,他给京城大大小小的寺庙和道观,都送了一百斤的粮食和一百斤的素油。
这个不犯忌讳。
而且十三除了给康熙求长寿,给十四求平安,还给德妃和敏嫔求了一下。
最后还是九爷大方,他跟十三一样,每一个寺庙和道观,都捐了一百两银子。
大手笔啊!
九爷布施起来也很给力,这次他将宜妃的名字添上了,求漫天神佛仙人的保佑他的皇阿玛健康长寿,保佑他的额娘万事如意。
这成了一个风尚,京中的孝子贤孙们开始频繁往庙宇道观里去。
高原上,十四爷他们适应了之后,年羹尧就迫不及待的带人去前线了,打了快二年的仗,敌军也到了极限。
敌军不如他们,没有后勤保障。
和硕特部首领顾实汗曾帮助五世达赖喇嘛夺取西藏的控制权,成功之后,达赖和班禅成为西藏最高的宗教领袖,而最高行政权却掌握在顾实汗手里。
原来的清朝,支持班禅对西藏的管理,也和固始汗关系很好,所以,后来在顾实汗的推荐下,五世达赖喇嘛才能到北京觐见顺治皇帝。
后来噶尔丹反叛,在康熙三次征讨准噶尔的过程中,和硕特部都是坚定地站在了清廷一边,还为清兵提供了很多援助。
噶尔丹平定后,康熙对和硕特部进行封赏,当时顾实汗已经去世,他的儿子达赖汗继位,达赖汗派自己的兄弟达什巴图尔等人前往受封,这一行人在北京受到很好的礼遇。
第二年,达什巴图尔又被封为和硕亲王,可以说,康熙对他们是很宽慰的,封赏也是最丰厚的。
年羹尧这边打的热火朝天,叛军那边却有了骚动。
原来,达什巴图尔去世了,他的儿子正式承袭亲王爵位,他不是别人,正是罗卜藏丹津。
他一上位就投降了!
十四爷听了年羹尧的消息愣了一下:“这就投降了?”
“是,达什巴图尔本来就病重,折腾了这么几年,熬不住咽气了,他儿子罗卜藏丹津终于说了算了,所以立刻就来投降了。”年羹尧道:“只是他到底是亲王,臣身份不够。”
年羹尧再怎么说,也只是个将军,跟异族亲王是没可比性的。
“那就让他,知道知道我们的条件。”十四爷没打算一下子就见他。
反而跟年羹尧说了很多,条件就是让清朝在青海设置青海办事大臣,统辖蒙古二十九个旗和青南玉树地区、果洛地区及环湖地区的藏族部落。
青海东北部西宁卫改为西宁府,仍沿袭明朝的土司制度,属甘肃省管辖。
“他能答应吗?”年羹尧不得不说,十四爷这要求,估计罗卜藏丹津不会答应,罗卜藏丹津本来就想得个名头,好占领青海全境,可是他不能服众,又是个庶出,简直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最佳写照。
他想独占青海这片地方,做一个听调不听宣的主儿。
可是以他的出身和地位,加上康熙的强势,是不会册封他太高的爵位,给他太大的权利的。
所以他煽惑青海蒙古各部台吉,令各部“仍故号”,不得复称清廷所封王、贝勒、贝子、公等封号。
又拒清使谕和,囚清使常寿于军中,遣兵掠西宁附近之南川、西川、北川等地。
烽烟遍及青海各地,治下百姓流离失所。
他太自以为是了,以为自己天高皇帝远。
因为最初,他公开正式宣布重建和硕特先人霸业,暗约伊犁(今新疆伊宁西)策旺阿拉布坦应援,胁迫和硕特蒙古各台吉于察罕托罗海(今青海湖东岸)会盟,命其放弃清廷之封爵,恢复以前旧称。
罗卜藏丹津的爹,那个时候已经病重了,罗卜藏丹津自称“达赖浑台吉”,统驭诸部。
亲王察罕丹津、郡王额尔德尼等不从,罗卜藏丹津便发兵进攻之。双方四次交战,察罕丹津、额尔德尼等皆败,退往甘肃河州地区(今甘肃临夏),并向大清朝廷求援。
其实早在罗卜藏丹津抢了给养的时候,朝廷就已经发兵了。
罗卜藏丹津打不下去了,他再打下去,他那点家底就要被掏空了。
他本以为能拖个三五年,甚至是七八年,因为他觉得自己这里挺安全的,高原这种地方,一般人受不了。
哪怕是同样为蒙古八旗的兵丁也不行,何况他上头还有藏人在。
他能成事,也有藏人的影子。
只是如今这形势不同以往,满族比汉族人的身体更为强壮一些,马背上的民族,不止是他们,还有满人。
而满人跟汉人用文官管理军中不同,明朝末年那会儿不行,都是文官和太监管理武将,那能有战斗力吗?
可是现在不同了,满人注重军功,打仗的时候,兵丁们也勇于拼搏,更关键的是,他们打仗用了新的手段。
217/242 首页 上一页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