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京翰又逗了会小书谕,却突然道:“我接到朝廷的密函,多个地方发生了百姓仙乐果中毒事件,当地医者对此束手无策。曾经咱们和静县也曾发生百姓仙乐果中毒之事,后来勉强控制下来了。朝廷想向咱们借力,派人前去支援。”
“多地百姓仙乐果中毒?”楚霄云闻言也难免一惊,听完韦京翰后面的话,他的神情与心情都渐渐沉了下来,“当初和静县能勉强控制住百姓食用仙乐果毒性的发作,是因为俞鹤在……”
韦京翰点点头,表示他懂:“咱们现在也是爱莫能助。”
楚霄云想想前世电视上看到那些吸毒之人毒发时锥心蚀骨的样子,忍不住问:“墩子呢,他不是胡人吗?他的医术不也很了得,如今又在太医院,没有什么地方比那里药草更齐备的了……”
韦京翰摇摇头:“他虽擅长刀伤医治和制药、解药,然则仙乐果这种不能即可致人死地,却能长久食用后令人痛不欲生之毒却是他生平未见。陛下早已问过话了,他也一筹莫展,如今圣命已下,他正与太医院一众太医在加紧研究,也不知什么时候能琢磨出来。”
“……”楚霄云心里斗争了一番,还是开口了,“大人,俞鹤就再也不能回来了吗?”
韦京翰道:“国有国法,做捕快是肯定不能了。”
“……”
“但衙门那么多衙署,为何一定要进捕房呢?”在楚霄云沉默的时候,耳边传来韦京翰的疑问。
第144章 防川水道(1)
时间晃晃悠悠, 又到了冬季。
因着这年气候原因,先是夏季干旱,再是冬季寒冷, 大成百姓的生计也比往年艰难。但好在大成百姓善于耕织、积蓄, 虽然当年收成不好, 但加上朝廷余粮赈灾,还能勉强度日, 而北边的胡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牲畜在夏天里已经渴死、饿死了一轮,冬天又冷死饿死一批, 日子越发艰难起来,牲畜死伤惨重的部落,有的家庭甚至无法过冬。
胡人游牧民族,除了牲畜,没有别的粮食来源,就像楚霄云预料的那般, 又把主意打到了大成头上。胡国骑兵频频骚扰大成边境,抢劫大成边境百姓。大成边境驻军虽有驻军, 但应对胡人这种游击形势的骚扰却是强弩射蚊蝇,找不到着力点。
大成边境的局势越来越紧张。
从秋日开始, 楚霄云就发现和静县街头不时就会出现操着北方口音,举家南下的百姓。想起二十多年前大成和胡国的那场边境冲突,其后患现在都还没有肃清, 心里不禁担忧起来。
这日一个偷鸡摸狗的案子退堂后,楚霄云前往韦京翰的书房汇报近日来捕房一应事务时, 两人不知道怎的,说起边境的紧张局面。
楚霄云忧心忡忡地道:“万一祸端再起,北方丧失家园的百信再度变成流民南下, 胡人必然如法炮制,在流民中混入细作,鼓动流民闹事,势必会导致诸多问题,激化矛盾,甚至引发天下动荡。不知朝廷可有应对之策。”
楚霄云向韦京翰诉说自己内心的不安。来到这个时代的时间长了,他说话的口吻,也渐渐被这个时代所同化。
相比楚霄云的不安,作为一县之主的韦京翰看起来就沉稳多了。
“霄云不必太过忧虑。是人都知道吃一垫长一智,何况朝廷。对此结果,朝廷也早有考量。你没发现从秋收之后,和静县街头就有北方百姓前来投奔亲人吗?”
“就是注意到这个才忧心啊。”楚霄云长叹道。
韦京翰微微一笑:“秋收前朝廷就对百姓做了宣传,让他们南方有亲人南下投亲,朝廷补偿一部分盘缠,没有的朝廷给予统一安排。秋收时节,驻边的将士都帮着百姓抢收庄稼,今年北方秋收都比往年早日完成。秋收完成的百姓早已在朝廷组织下有序南撤了,断然不会再给胡人可趁之机。”
韦京翰一番话是缓缓道来,楚霄云却从中听出了大国的举重若轻,不疾不徐。
他听得瞠目结舌,想不到这个时代的大成朝竟然也有了这样的组织和执行能力。在震惊朝廷地的先见之明和行动能力意以外,楚霄云也不由得疑惑。
这等机密之事,韦京翰一个七品芝麻官是如何得知的?
他这样想,也这样问了。
“大人如何得知?”
韦京翰倒茶的手微微一顿,继续给自己的杯中添水。
“昔日同窗、恩师,多是朝中同僚,能听到点风声,不足为奇。”
是这样吗?不管是与不是,这事不宜深究,楚霄云宽心地一笑:“如此就放心了。就怕胡人趁机搞事。”
在楚霄云感觉放松后,韦京翰反到凝重起来:“这到底只是权宜之计。况且就算朝廷组织百姓南下,提前转运秋粮,但百姓能带走的毕竟只是细软,纵然有边军拱卫,房屋家园以及带不走的物什必定很多还是会遭到抢劫焚毁。这到底只是一种无奈的自保,而不是主动有效的攻击。”
“只有将胡人远远驱逐,我边境百姓才可能永保平安!”说着韦京翰起身走到窗边,遥望北方:“希望我大成终有一日能有战将逐胡人于大漠,封狼居胥,燕然勒石!”
说罢执杯对北而饮。
韦京翰的这番行为楚霄云看呆了。他没想到韦京翰这样一个温文尔雅的书生文官,能有这样的豪情壮志!他仿佛也透过韦京翰的这番壮志豪情的话语,看到了夕阳下,大成将士北逐大漠的英发雄姿。只是那样的伟业,也是需要广大将士的血肉来铸就,一时间楚霄云分不清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结果。
好在这样的问题不是眼下就需要决断的,也不需要他这样一个没品没级的县城小捕头去考虑。楚霄云将心中的凝重想法放下,重新向韦京翰汇报近日来捕房种种。
公务之后,韦京翰微笑着对楚霄云道:“今日冬至,朝廷有半日休沐。早些回去,跟你家小夫郎还有小书谕好好过个节。”
楚霄云才想起,今儿已经冬至了,难怪一大早苏文就计划着放衙回去时,要买点羊肉回去炖汤,晚上吃围炉子。
思及此处,楚霄云脸上是藏不住的笑意,他对韦京翰拱手道别:“那属下就告辞了。”
自从王三强也来捕房当值之后,只要没有紧急公务,按时上下衙的时间,王三强都是搭楚霄云他们家的马车一起回家。今日也难得衙门捕房都无紧急之事,两人也都不需要轮班,换了皂服便同往日一样一起回家。
除了县衙大门,外面就是热闹的街市。
冬至和静县的街头很热闹,小书谕虽然名字文静,但性子却很跳脱,特别喜欢热闹,对街上的景物事事都很好奇。他压根不愿坐在车里,抱上车就哭。
苏文见了笑道:“今日街头热闹,我也不想坐车。今日放衙尚早,咱们又还要去买东西,不如步行。”
楚霄云望了望马车:“不把车赶着,咱们买了东西往哪里放呢?”
既然要步行,他肯定要是要抱着儿子的。十个多月的小书谕已经是个二十多斤的胖小子了,这么大的重量他肯定不能让自家小夫郎抱着受累。
王三强赶忙从楚霄云手中牵过缰绳:“哥,这不还有我吗。”
楚霄云看了看王三强,这是目前最好的安排了。
“行,那就走吧。”说话间,楚霄云从苏文怀里接过小书谕抱在肩头,另一只手将苏文拉在身边:“文文,跟紧了。路上人多,小心点。”
小书谕则趴在父亲的肩头,吃着手指,看着街上川流不息的人群,眼里满是兴奋与好奇。
王三强牵着缰绳跟在一家三口的身后吃狗粮,羡慕的想,自己啥时候也能娶个媳妇啊,姑娘、双儿都好啊。再生个胖小子,也能这么嘚瑟着走。
街上到处洋溢着过节的气氛,红红火火,热热闹闹。临街的商家掌柜伙计都是满脸的笑容,想必生意兴隆。前方一家丝绸成衣铺的生意格外红火,冬日做新衣,光顾的客人把店铺挤了个满满当当,店铺掌柜红光满面的站在店门口招呼客人。
“啊,这家成衣店生意好好啊。前两天他家开张时我正好路过,顺便进去看了看。他家衣服手工、色调都很不错,布料质量好,价格也好。只是当时抱着谕儿不方便就没买。”苏文指着那家生意红火的成衣铺,“夫君,今天我们要不要也去看看?要过年了,买些布料回去正好做过年的新衣。”
楚霄云偏头望去,发现站在门口招呼客人,看起来掌柜装扮的人很面熟。细看之下才发现那人竟然魏塬。他记得当初魏塘那个案子,魏塬是拒绝了顾家的巨额补偿的。既是如此,以魏家的条件,哪里来的钱开这么大一间铺子?
再度望了望一脸喜色迎客的魏塬,应道:“好。去看看吧。”
说着朝那间店铺走去。
走到门前,招呼客人的魏塬也看到了他们,拱手朝他们打招呼:“楚捕头,您这是有事,还是逛街?”
“生意兴隆。”楚霄云说着指了指自己一身便装,“自然是逛街了。内人说你家衣服、布料都很不错,想买些回去做衣服。”
魏塬听楚霄云如是说,拱手与一旁的苏文打招呼,又招呼道:“欢迎欢迎,里面请。”
楚霄云往店里张望了一下,这铺子内里可比铺面看起来宽阔多了。前面临街留了一间门脸,其余的临街铺面租给了别人开店,里面就把其他几家挨着的店铺进深打通,合在一起。故而店铺里面远比门脸更阔大。
开这样大一间店铺,得要些本钱。
“恭喜魏掌柜。几月不见,开了这么大一家铺子。”楚霄云不动声色道。
魏塬听了一愣,尔后笑道:“楚捕头过奖了。这铺子不是我的,我只是个帮人做工的掌柜。”
难不成魏塬最后又接受了顾家的补偿?
楚霄云正疑惑着,魏塬又道:“这店铺是周英周老板的。父亲故去后,她找到我说她要新开一家成衣为主的铺子,我父亲之前就是做布匹生意的,我们魏家在这方面是有经验和眼光的,问我愿不愿意跟他合作。愿意的话,新店就让我做掌柜,负责店铺运转。这样的好事哪里找,况且我父亲生前最后那段时间承蒙她照顾,家里生计才好转,于是我就来了。如今店里生意尚可,也算是不负厚望。”
原来如此。
魏塘曾在顾家做到一个行当的总掌柜,想必经营能力非凡。作为他的儿子,子承父业,也有经商的天赋与能耐是情理之中的事。并且楚霄云也曾听人提起,魏塬其经营能力在顾家时就已经崭露头角,人称其将来成就必定不在其父之下。
正因为如此,楚霄云就更不明白了,魏塘当初在顾家究竟是犯了怎样的糊涂,才导致顾家宁可损去一个行当总掌柜,与一个继承并发扬了父亲能力的后继掌柜,也要将其扫地出门。尔后听闻魏塘出事,却又愿意给予魏家巨大帮助。
魏家与周英之间的渊源他也知道,能促成这样的合作,当然是好事一件。只不过思及周英和顾青云的关系,及两方与魏家的关系,又觉得哪里怪怪的。
楚霄云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也没有进去的意思。魏塬摸不准他在想什么,又念着他的身份,也没有多言,直到一个惊喜又熟悉的声音在众人身后响起:“小文?楚捕头?”
“周姐姐。”耳旁传来苏文兴奋的声音。楚霄云听到喊声回过神来,他侧脸去看,店铺的台阶下的街道上站着的人果然是周英。
周英走过来热情地对他们说:“我的新店,进来看看。”
说着对魏塬道:“你招呼其他客人,我带楚捕头一家转转。”
那天,苏文在周英那里除了给楚书谕买了一套喜庆的红外套过冬至外,还买了好多布料回去,说要给一家人做新年的新衣。其中还包括了给王三强母子的布料。王大娘年纪大了,加之之前长期病痛缠身,穿针走线的活儿眼睛就不好使了。苏文也要一并做下。
周英想要把衣服送给小书谕,苏文和楚霄云没同意,最终接受了周英送了小书谕的一个玩具绣球。
今儿冬至,路上楚霄云和王三强说好两家人一起过节,回去的路上顺道就把王大娘接到楚霄云的小院。
回家后苏文就开始摆弄买回来的布料。楚霄云做饭的手艺只是饿不死人,做羊肉汤这种复杂的饮食他就不行了。王大娘收拾羊腿,把楚霄云赶去带孩子,招呼着自个儿子打下手。两家人处得跟一家人似的,其乐融融。小院子里充满欢声笑语,一派祥和。
楚霄云逗着小书谕,看苏文不停的剪裁穿针走线,目光落到苏文手上那只顶针。他记起那只顶针还是刚穿过来时,苏文在路上捡来的扳指。当时家里穷,没钱买顶针,苏文就凑合着那个扳指当顶针用,没想到一直用了这么久。
楚霄云心下动容:“文文,那个顶针咱们换个新的吧。”
苏文停下手里的活计翻手看了下手指上的顶针,转了转,笑道:“这个用习惯,还挺又感情的,换个到没这么适应。先将就着用吧,等坏了再换。”
现在家里宽裕了,他清楚苏文不是为了钱财委屈自己,而是真有感情。见苏文坚持,楚霄云也就不强求了。
这时王大娘做好了羊肉汤,炖着羊腿,招呼楚霄云小夫夫俩吃晚饭。两家人做成一家人,过了个热热闹闹的冬至。
第二日,楚霄云意气风发的上衙。前脚刚踏进捕房大门,后脚就有捕快前来汇报。
“在隔壁防川县一条水道岔口,有误入的渔民撒网打鱼,捞上来一具保存完好的尸首。捕房在出现场时,围观的人群中有人认出那具尸首曾是一年前和静县一名在逃证人。防川县正在为无名尸身发愁,听到这个消息,就遣人六百里加急送信过来。大人在书房等你前去议事。”
作者有话要说: 昨天有事没来得及更,今天肥肥的一章送上。^_^。
第145章 防川水道(2)
一年前的尸首还能辨认得出面目?楚霄云想想就有点诧异。这种情况一般只发生在尸首与空气隔绝的环境下,那具尸首是如何得以完整保存的?这真是少见。用词还是和静县在逃证人?这就更有意思了。
既是证人,缘何需要在逃?不过捕快也说不清, 楚霄云带着满脑子的疑问去了韦京翰书房。
“大人,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楚霄云到达韦京翰书房, 行了礼便迫不及待地问。
103/132 首页 上一页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