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1

我在古代搞现代化建设(穿越重生)——肥皂有点滑

时间:2021-11-05 13:31:07  作者:肥皂有点滑
  三街战报多便宜他们是知道的,那么便宜都还能赚钱,那……那用来书写的纸得多便宜?那个什么印刷工艺得多不费力气?
  他们这才发现,他们最近忽略了什么。
  莫少珩的三街战报,卖得太多了。
  要真是有这么便宜的纸出现,对整个北凉的影响是无法想象的。
  也……也就是说,寒门的人,能有更多的人读得起书了,这个数量对于整个北凉需要的官员来说,怕是有些惊人。
  齐刷刷地目光看向刚才回答莫少珩问题的几人。
  几人张了张嘴:“……”
  被下套了。
  莫少珩在这挖坑等着他们。
  莫少珩继续道,“我都印好了一些《论语》,准备给我的小货郎每人一本。”
  众人:“……”
  莫少珩继续道,“我在郊外已经有了两家宣纸场,每日的产量还不错,至于效果嘛,明日在乌衣巷,将有新的纸张和书籍出售,各位去看看价格就知道了。”
  众人:“……”
  你倒是什么都准备好了。
  他们都还没有从消息中缓解过来。
  这时,才有人惊呼道,“此话当真?”
  莫少珩:“圣人当前,岂容胡编乱造。”
  问话的人也是一时激动,这种立马就能被戳破的谎言,的确没人蠢到舞到金殿上来。
  金殿上直接激烈的议论了起来。
  “以三街战报的价格来推断,纸张的价格怕是低得超乎意料。”
  “寒门真的要开始读书了。”
  这时,赵棣出列,“禀圣人,我将在各地建设一些纸坊,将低价的纸推向各地百姓。”
  “若是有余,也会按照朝廷的税赋,将纸张出售给诸国,诸国纸张价格昂贵,相信我北凉的便宜的纸张一定能像丝绸一样,卖到诸国去。”
  这是莫少珩和赵棣一早就决定好的。
  纸张肯定要推广,与其利益给了别人,还不如他们自己做。
  纸张不如丝绸赚钱,但它用量多啊。
  出口到诸国,需要给朝廷缴税,按照北凉律,税赋可不少,朝廷也能赚不少。
  众人:“……”
  这两人,偷偷摸摸地竟然什么都算计好了。
  他们都可以想象,将纸张卖到诸国的话,得赚多少钱。
  因为影响太大,其中具体事宜还得和朝廷商议。
  现在的重点是,刚才反对派的几个代表说,要是寒门的读书人多起来了,他们一点也不建引一些寒门入仕。
  入仕的寒门多少其实并不重要,而是开了这个头,定了律法常规啊。
  一片鸦雀无声。
  哪怕明知道这是莫少珩给他们挖的坑,但他们刚才跳了,在文武百官面前,在圣人面前跳了。
  这叫他们如何反驳。
  但也不可能因为这么一个坑,就真答应变法了,贵族世家还不得恨死他们。
  所以说,里外不是人。
  莫少珩其实也十分清楚,变法直接影响了这些贵族的利益,绝不是这么简单一个套就让人同意的。
  莫少珩说道,“一边是北凉的长治久安,一边是贵族世家的权益,不如……”
  莫少珩看了看三公,又看了看反对派的几人。
  “不如,我们折中一下如何?”
  “我们可以实行双规制。”
  “贵族推举制度依旧有效,而不是完全改变了原有的律法。”
  “我们要改变的,仅仅是给寒门再立一条入仕的规则。”
  “让寒门子弟可以通过这个规则,进入朝廷,入仕为官。”
  众人:“……”
  贵族推举制度依旧有效?
  也就是说,保住了贵族的基本权益。
  寒门通过另外一套规则进入朝廷,让寒门有个盼头,算是召贤纳仕,为北凉的长治久安做努力。
  “双规同时作用于我北凉朝廷,你们觉得如何?”
  无论是变法派,还是反对派都开始议论了起来。
  以前变法不成功,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双方都没有变通的可能,但莫少珩给他们找了一个变通的渠道。
  变法,从来都是凶险无比,并非是好法就一定能顺利的推行下去的。
  要想让各方都满意,实在太难了。
  哪怕是莫少珩现在提出的折中一下,也是在贵族推举制度的弊端被完全暴露出来的情况下,大家不得不思考一些可行性的这种特殊时候。
  不然的话,别说莫少珩,三公都无法动摇根深蒂固的贵族。
  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这时候,有人道,“说起来简单,但重新拟一套适合寒门的入仕的规则,哪有那么简单。”
  “况且,寒门入仕的数量,又当如何?”
  多了,就占据了贵族的该有的权益。
  少了,又称不上召贤纳仕,如何防止贵族推举制度产生的不思进取,尸位素餐,内部腐败等问题。
  贵族其实也明白,只有北凉强大,他们才能强大,北凉不发展,他们依旧是诸国眼中不起眼的小世家。
  这就形成了一种矛盾,除非进行合理得当的调控。
  莫少珩犹豫了一下。
  “我这里倒是有一套适合寒门入仕的规则,就是难免苛刻了一些。”
  众人心道,苛刻好啊,哪有那么容易就让寒门轻易进入他们的圈子这样的好事。
  连圣人都开口了,“说来听听。”
  莫少珩说道,“我这套规则被称为科举。”
  “我北凉各地,分为洲,洲下有郡,郡下有县。”
  “首先以县为单位,以三年为期设置一次县考,在县考中脱颖而出的寒门子弟,需要进一步参与郡考。”
  “依旧以三年为期,再次脱颖而出的参加洲考。”
  “洲考中获胜者,再聚集凉京,参加最后的京考。”
  “如若能在京考中脱颖而出,方才能入仕。”
  众人:“……”
  咕噜。
  这何止是苛刻?这简直是重重险阻,跟过三关斩五将一样。
  能……能顺利通过京考的人,那得是怎样人。
  想想都有些不可思议。
  对于没有科举概念的人来说,的确足够震惊的。
  以前都是推举,只需要几个人说你有才能,你就有才能,直接上位就行。
  但这科举制度,一层又一层的筛选,跟过独木桥一样。
  他们甚至都觉得,莫少珩不是给寒门寻了一条入仕的道路,而是在故意刁难吧。
  莫少珩道,“每三年选拔一次,寒门入仕的数量也由圣人和诸位决定。”
  “而且,你们就不想看看,这么选拔出来的人,到底有何过人之处?”
  咕噜。
  他们觉得选出来的还是人吗?
  “你们就不想看看,从千军万马杀出来的贤才,会将我北凉带领向何等繁荣昌盛之景?”
  “北凉,从未见过山顶的风光,你们就不想去看看吗?”
 
 
第57章 天子门生
  金殿上。
  所有人都在看着莫少珩。
  包括变法派,他们一心想着官员制度变法,改善贵族推举制度。
  也的确修改了贵族推举制度,所以才导致贵族反抗那么激烈。
  但现在……
  莫少珩说依旧保留原制度,在此基础上,为寒门添加了一个科举制度。
  北凉施行双规制,两条规则同时生效,最大程度保证了贵族的利益不受侵害。
  关键是这个什么科举制度,从莫少珩嘴里说出来,还有模有样的,让人眼前一亮,心神都能沉进去一样。
  说实话,还真有点想看看从科举之中脱颖而出的寒门子弟,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莫少珩继续道,“以前,凉京的贵族,最怕去远的地方当官,地方官又苦又累。”
  “如果选拔出了寒门子弟,可以直接将他们发放到地方上,你们不愿意去的,让寒门子弟去,也算是对他们的一个考验。”
  “等他们在地方上做出了政绩,再以政绩调升他们的官职,直到调他们回京。”
  寒门入仕,的确艰辛,特别是让贵族放开这个口子,更加艰难。
  想要打破阶级的壁,注定是要付出比旁人更多的努力才行。
  所以,莫少珩往艰难的方向说。
  这样,才有可能让贵族松口,也算是给他们一个打破阶级的途径。
  当然,一但贵族肯放开这个口子,恐怕科举带来的影响,是他们也绝对始料未及的。
  众人:“……”
  别人千军万马杀出来,结果,莫少珩说,将人放地方上去。
  没有政绩,连个回京的机会都没有?
  咕噜。
  也……也太苛刻了。
  怎么感觉,不是让寒门来当官,是让他们来吃苦,当牛当马使啊。
  像发配到地方当官,特别是比较偏远的地方,贵族的确是不怎么愿意的,越偏远的地方,生活越艰难。
  是最吃力不讨好的差事。
  若是……若是控制寒门子弟入仕的数量,让他们去干贵族不愿意干的这些苦差事,也未必不可。
  其实,莫少珩却知道,在他们看来的苦差事,在寒门子弟心中,却是……可望而不可及。
  身在不同的阶级,对一件事物的价值的判断,也是截然不同的。
  莫少珩见众人有些意动,趁热打铁的道,“诸位,不若我们今年先尝试一届科举,看看效果如何?”
  “再说。”莫少珩看向几位反对派的代表,“再说刚才几位可是答应,只要寒门的读书人数量足够,你们是不建议引一些寒门子弟入仕的。”
  后面一句话,就有些堵人的嘴的意思了。
  众人:“……”
  议论纷纷。
  若说科举制度,的确功在北凉。
  这种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自然有它的可取之处,对读书人来说,每三年就是一次“鱼跃龙门”的机会,甚至比现代一生直接由一次考试来决定命运,还善意一些。
  当然,各有各的优缺点,莫少珩不做置评。
  众人:“……”
  莫少珩口中的科举制度,的确震撼住了他们。
  其中的智慧,他们也能管中窥豹,看到一二。
  按理,是十分复杂的制度,莫少珩居然说得一清二楚,将制度完善得如此彻底。
  其实,莫少珩也有点不好意思,这可不是他完善的,而是千百年来,老祖宗慢慢完善出来的。
  只是,老祖宗的智慧,最后却被钉在了耻辱柱子上,被所有人嫌弃,似乎没有了一点可取之处。
  但在莫少珩看来,这种制度,还是十分适合现在的北凉的。
  众人沉默了,现在有一种既能发展北凉,又能保住贵族权益的制度当前,他们的确很难反驳得了。
  还是那句话,只有北凉昌盛了,世家贵族也才能更上一个台阶。
  议论停了下来,并没有人出来反驳。
  这时,圣人的声音传来,“着六部完善科举制度,莫少珩从旁协助。”
  “务必在今年,让我北凉看到此制度的效果。”
  六部尚书和莫少珩赶紧出列,领旨。
  不过,今年就要看到效果?
  看来圣人也有些意动呢。
  不对,应该是十分意动。
  莫少珩口中的科举制度,的确需要六部合作,完善成适合北凉,能被真正运转起来的规章制度。
  需要花的时间可不少。
  但现在圣人一句话,他们可能要忙得昏天暗地了。
  接下来的时间,在勤政殿中,给莫少珩安排了一个位置。
  说实话,勤政殿是三公三师三相三司马,还有六部尚书办公的地方,突然临时多出来莫少珩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官,哪怕只是一个临时的位置,也挺诡异的。
  不过,莫少珩已经没有时间去关注外面的评论了。
  他从进入勤政殿的那一刻,就是昏天暗地的开始。
  就差直接住进勤政殿了。
  除了他,六部也差不多。
  北凉的机器,运转了起来。
  一条一条制度的拟定,一条一条的审核。
  各地官员得如何配合,等等都得写进新制度中。
  还有,为了防止作弊,为了防止官员互相沟通,防备制度也得完善。
  莫少珩整整一个月,没有看到午时的太阳,整个月都在勤政殿里面,抬起头看看窗外的景色的时间都很少。
  这还是在莫少珩熟悉科举制度的运作方式的情况下。
  可见,要完善一种未知的制度,到底得多难。
  莫少珩走出勤政殿的那刻,如同重新活了过来一样。
  外面,春色明媚,树木绿叶舒展。
  “都开春了呢。”莫少珩嘀咕了一句,恍若隔世。
  当官,特别是当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官,果然不容易。
  “简直不是人干的事情。”
  还好,在开春时完善了制度,如果执行得当的话,明年的春天,刚好可以进行第一次春闱。
  莫少珩向宫外走去。
  皇宫的门口,一辆马车正等在那里。
  赶车的正是南一,“少师,这里这里。”
  莫少珩走了过去,上了马车,赵棣居然也在马车上。
  莫少珩累得不想说法,直接趴在了赵棣的大腿上。
  赵棣用手抚着莫少珩的头发,“回家了。”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