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道终点旁边有一个临时搭建的小棚子,两位助理教练坐在里面,兼职教练、数据分析、备用医务人员等工作。
陆时看着谢不惊的数据,发现对方比青少年滑雪大奖赛时期又进步了许多。
如果按照这个速度下去,他完全有可能在一月后通过正式队员测试。
江绪林:“你觉得他们两谁先完成?”
陆时没有任何犹豫:“谢不惊。”
江绪林:“因为他是你徒弟?”
“不,”陆时笃定道,“因为他的实力足够。”
“唔,我倒是更看好江雪阔,”江绪林右手摸着下巴说,“谢不惊确实很亮眼,但江雪阔明显比他更厉害,不管是体力还是技巧都更胜一筹,一开始就把他压得死死的。”
陆时:“我坚持自己的选择。”
“那行吧,我们一人压一个。”江绪林说,“输了请吃饭。”
“可以。”陆时没有异议。
板尾在地上拖拽,扬起一阵白色冰晶。
谢不惊第30次冲过终点线,一个j形转弯后停了下来。
他抬头看了眼排名,他依旧还在第二,和江雪阔的时间差距缩短到了20秒钟。
第三是陈景,圈数相当,时间比他们慢了两分钟。
队伍末尾已经有人被套圈,最后一名甚至比他们慢了2圈。
然而这还只是开始。
到了下午,当疲劳积攒,心态不稳,这个差距会进一步拉大。
可是他为什么始终追不上江雪阔呢?
谢不惊一边等缆车,一边努力回想着二人的差距。
随后他进入虚拟滑雪训练场,对系统说:帮我调出克里曼斯·费奇滑雪的滑雪数据。
克里曼斯·费奇,现役高山滑雪运动员,冬奥会2金、世界杯4次总冠军、世锦赛5连冠,是高山滑雪当之无愧的领军者之一。
他的滑雪技巧、战术、训练方法,早已被无数队伍的数据分析师研究透彻。
但每一次新赛季,依旧没人能刷新他的成绩。
这就是谢不惊未来要打败的对象——高山滑雪界恐怖的统治者。
谢不惊翻看着系统给出的资料,主要从体能、战术、技巧三方面对比自己和对方的差距。
体能他暂时赶不上,骤然采用别人战术有一定风险。
能短暂改进的,也就只有技巧了。
高山滑雪的基础技术有三点,团身姿势,回转打杆,卡宾刻滑。
团身姿势常见于冲速时,可降低风阻,获取更大的下滑速度。
动作要领是弯曲上半身、双腿,身体团缩,肩膀双臂收拢于身体内侧。
谢不惊对比了他和克里曼斯·费奇的团身姿势图,发现自己团身自己姿势有些松散,团身时机也不够精确,所以在相同坡度和距离下,滑行速度比克里曼斯·费奇慢。
此外,他进出弯道的时机掌握得不够准确,而且他在跳跃时过分迷恋腾空的感觉,导致飞行距离太远。
腾空飞行,这确实是个特别帅气的动作。
而且,起飞的感觉也令人上瘾,尝过一次就再也无法忘记。
当身体脱离地面在空中翱翔,当寒风在耳边呼啸而过,当冰雪、树木、山川以一种看不清的速度后退……
那一刻,脑海中的一切都消失了,只有眼前这纯粹的冰雪。
真是因为沉醉于这种梦幻迷人的感觉,滑雪者们这才不远万里奔赴雪场,整个假期都泡在了度假村。
但这恰恰是滑降过程中要避免的。
因为飞行时会受到强烈的风阻,速度远低于在雪面滑行。
在腾空后迅速进入下一个弯道,这才是优秀的滑降运动员需具备的素质。
上山缆车入口,谢不惊在脑海中回忆着动作要领,以及思考需要改进的地方。
排队的人陆续往前,谢不惊一边思考一边跨上缆车,很快他旁边又坐下了一个人。
分量相当大,压得缆车都往下一沉。
谢不惊回头,看到一片被莱卡滑雪服包裹着的健硕胸肌。
是江雪阔。
他本来在谢不惊前面,因为喝水耽搁了一些时间,这才排到了他身后。
缆车空间很小,只能勉强坐下两个人。
偏偏江雪阔身材又比别人都要壮,浑身上下散发着腾腾热气,宛如一台燃烧的火炉。
上车后两人胳膊就紧紧挨在一起,彼此交换着身体的热度。
没有人说话,只有老旧的缆车在头顶吱嘎吱嘎的响着。
谢不惊不太习惯和人靠这么近,往上抬了下手臂,错开了肢体的触碰。
“抱歉。”江雪阔也把胳膊往旁边收了收。
空间瞬间大了起来,但莫名的,谢不惊却觉得更尴尬了。
第21章 高山滑雪(二十一)
半个小时后,雪道终点旁的小棚子里,陆时看着屏幕上不停变化的小绿点,突然“咦”了一声。
“怎么了?”江绪林从数据中抬起头。
陆时:“谢不惊的速度突然快了起来。”
“这很正常吧,”江绪林说,“运动员进入状态,或者某一次超常发挥,速度都会。”
“不是偶然,我看了他最近几次的数据,发现他已经有了稳定提升,就像是……”陆时一顿,他觉得有些不可能,但又无法排除这种想法,“就像是在训练中自己进化了一样。”
“让我看看。”江绪林敲打着键盘,很快就调出了近五次的数据。
他虽然是助理教练,但也干着数据分析师的活儿。
这一周的冲量训练,一方面是为了考验选手的极限和意志力,挖掘可能存在的潜能。
另一方面,他们也要在大量且重复性的训练中收集数据,了解各个选手的优势和不足,以此制定针对性训练。
“确实,”看着对比数据,江绪林有些意外的点头,“他的团身姿势有了改善,腾空时间缩短,每次滑行平均用时缩短了2秒。”
2秒,虽然只有短短一瞬。
但在职业运动比赛中,成败往往都只有零点几秒的差距。
通常情况下,越往上提升成绩越是艰难。
谢不惊作为一个刚进入职业滑雪领域的新人,提升2秒也不算很夸张。
但真的有人能在一天训练中就取得这种成绩吗?
如果真的可以,那意味着对方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办法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他还具备强大的执行力。
“这……”江绪林不由得咋舌,“谢不惊是一个人就干了运动员、教练、数据分析师、甚至还有心理辅导的活儿啊。”
陆时有些意外,但又觉得理所当然。
谢不惊就应该是这样才对。
他挑了挑眉,问:“之前的赌注要改吗?”
“不改,”江绪林毫不犹豫,“谢不惊确实很厉害,但江雪阔也在进步,谁胜谁负还未可知。”
陆时:“那你等着请吃饭吧。”
“是你要请我吃饭。”江绪林笑了一下,“你没发现吗?谢不惊技巧确实很好,但他体能只能算中等。”
陆时看着少年被莱卡滑雪服包裹的纤弱身体,表情一点点凝重起来。
江绪林:“如果按照这个速度下去,谢不惊的体力根本就撑不完300公里。”
山顶,谢不惊拉上防风面罩,又一次跳入陡峭的雪道。
冲过弯道、陷入凹地、身体腾飞、快速滑降……
核心收紧,大腿肌肉紧绷,他脑海中飞速计算着最佳滑行路线。
谢不惊的身体已经在重复的训练中染上疲倦,但精神却很亢奋。
每滑一次,他都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他还有改进的地方,他还能做得更好。
他完全可以一直滑下去。
下午一点,同期队员陆续下山用餐。
谢不惊也完成了第40次滑行,和江雪阔的时间差缩短到了10秒。
陈景比他慢了两圈,实在是撑不住了,一边喘气一边问:“歇一会儿吧,要去吃饭吗?”
谢不惊呼吸有些急促,摇头:“我再滑一会儿。”
“你都不累吗?”陈景双手拄雪杖,双腿抖得像是筛糠,“你都比我快三圈了,哥哥别卷了,给普通人一条活路吧。”
谢不惊:“我再练会儿。”
“别劝了,你劝不动他们的,江雪阔也还在拼命。”严理拦住陈景,“人类的身体是有极限的,他们这样透支迟早要出问题,胜利终将属于坚持到最后的我们。”
这一看就是没被谢不惊虐过的。
陈景在心里默默说道。
当初中青赛集训时,他也天真的以为,胜利终将有天赋又努力的他。
直到后来……
他这才知道,原来有人比他更有天赋,还比他更努力。
陈景默默给自己点了根蜡烛,但他不也好打击严理的积极性,只是转而对谢不惊说:“那我先下去了啊。”
后者背对着他挥了下右手。
一点半,教练向传端着保温杯来到小棚子。
“怎么样了?”
“比想象中好些,”江绪林从电脑上调出数据分析,说,“头部部队普遍接近40次,但后面掉队的人也不少,目测下午差距会进一步拉大,也可能有人无法完成任务。”
“好,”向传笑眯眯的点头,“我看一会儿,你们先去吃饭吧。”
“走吧,”江绪林碰了碰陆时膝盖,伸了个懒腰站起来,“坐得我要都要断了,还不如和他们一起滑呢。”
“我等会儿再去。”陆时目不转睛的看着谢不惊的最新数据,“我要亲眼看到他超过江雪阔的时候。”
“不可能,”江绪林也来了劲儿,又一屁股回了小板凳上,“刚才还差20秒呢,他不可能这么快就追平时间。”
陆时:“……半个小时前就只差10秒了,现在只差3秒。”
“啊?是吗?”江绪林挠了挠头,有些困惑,“是不是江雪阔速度慢下来了?”
“不是,”陆时摇头,“是谢不惊又快了。”
“还在提速?”江绪林瞪大了眼。
向传也有些意外:“现在是什么情况?”
江绪林把他和陆时的赌局、以及谢不惊和江雪阔的情况说了出来。
“这倒是有点意思,”向传听完,意犹未尽的摸了摸下巴,“我也来试试。”
江绪林和陆时不约而同地抬起头:“那你觉得谁会赢?”
“这个嘛,”向传,“我猜谢不惊会暂时领先,但最后先完成任务的是江雪阔。”
“啊?为什么?”
“有什么依据吗?”
但不管二人如何追问,向传都不再做出任何解释,只是老谋深算的丢出一句:“你们等着看吧。”
显示器上,代表谢不惊的定位小点正飞速移动,瞬时速度甚至达到了100kh。
就是这次了。
陆时隐隐察觉,谢不惊将在这次滑行中追回时差。
1分钟后,江雪阔和谢不惊先后冲线!
虽然时间落后2秒,但因为谢不惊晚出发5秒,他后来居上,在此次比赛中追平了时间!
陆时双手握拳,激动得叫了起来。
江绪林目瞪口呆,却也不得不承认:“你徒弟确实挺厉害的。”
陆时很是骄傲:“那是自然。”
江绪林又说:“别忘了教练说的,最后先完成任务的是江雪阔。”
陆时:“……我不管,现在谢不惊反超了,你请我吃午饭。”
“可以啊,酒店自助随便你吃。”
“这是队里的工作餐,不算数。”
“不吃拉倒,反正我只请这一顿。”
二人一边斗嘴一边往山下走去,向传捧着保温杯坐在小凳子上,对冲过终点线的选手喊:“注意安全啊,记得多喝热水。”
……
下午,40位选手的排名差距进一步拉大。
在高强度的练习下,选手身体疲倦不堪,很难再高度集中注意力。
休息时间增多、速度下降、漏旗门,甚至摔跤的人也不在少数。
谢不惊的速度也降了下来。
他头脑依旧清醒,但是身体渐渐跟不上大脑指令,再次被江雪阔超越。
橘黄色的光芒洒在雪道上,谢不惊在夕阳的照射下穿过终点。
除了中午用餐半个小时外,他已经连续滑行了10小时,在垂直落差1000米的雪道上,完成了80次滑降。
其中包含几百次跳跃、团身、近千次挥臂……
重复的高强度训练下,他的身体和大脑几乎都要到极限,每一个细胞都在叫嚣着想要休息。
但谢不惊没有停下来,只是喝了杯热水又继续练习。
等待上山的时间里,谢不惊借助系统分析自己前一次的滑行情况。
一个弯道弧度太大、一个跳跃腾空时间太长、两个弯道出弯太慢。
在一个个细节的失误下,他的滑行时间也增加了。
本来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但是现在……
谢不惊叹了口气,看来体能训练必须提上日程了。
之前他借助系统恢复了上世50的体能,但是花滑选手在力量方面本就不如高山滑雪选手。
而且当代花滑审美偏向少年和少女气质,不管是评委还是观众,都迷恋于那种纤细梦幻的感觉。
19/99 首页 上一页 17 18 19 20 21 2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