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他就是弄出水车的卫先生!”
“天啊!我没有听错吗?卫先生来秦国了,还被大王任命为秦国的相国?”
所有人都不敢置信,惊奇讶异的声音比比皆是。
他们也早就听说了水车是颍阳学宫的卫先生弄出来的,现在这些东西早就普及到了天下的每一个地方。可以说有了这水车,又修了水渠,他们取水灌溉庄稼轻松许多,种的粮食自然也就增产了不少。就算前两年有些许干旱,地里的粮食也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如果没有水车水渠,他们哪里有会有今天的好日子?如今天下的百姓谁人不知水车,谁人不知卫先生?人人都感念卫先生的利民之举。
齐大人是不可能骗人的,卫先生来到秦国了,成了他们的相国大人。那么刚刚卫相说出来的那就是真的了?如此一来,百姓的好日子真还在后头呢。
所有人都激动无比,底下乌泱泱的跪了一大片。“草民拜见卫相国。”
卫苏摆手让他们起身,“我这次出来随便走走,大家可以不将我当做是相国大人,只当我是普通人,可以随便聊聊。你们有什么不懂的,或者是对下达的政令有什么意见都可以提出来。”
众人面面相觑,面对着如此的大人物,他们哪里敢冒失放肆。
卫苏见没有一个人愿意说话,知道是因为自己身份的原因。他们都只不过是小老百姓,就算有什么意见也是绝不敢当面提出来的。
一时间气氛有些凝重,倒是齐逞笑了起来,“你们一个个的,刚刚不是说的热火朝天?还让小赵催促本官,说是想要马上就展开训练,现在怎么不说话了?”
先前说出这话的周小七此时有些汗颜,他站出来呐呐的说道:“小,小的,啥也不懂,刚刚也是胡乱瞎说的。齐大人还请勿要见怪。”
齐逞哈哈大笑,“本官既然让你们随便说了,就不会有责怪之意。现在本官也可以回答你这个问题,整个兰芜县,可不只有十里八乡。你们东阳村紧赶慢赶着将地里的活计已经做完了,可其他地方还没有,所以还得等等其他的地方的村人。等到真正农闲之时,本官自然就会组织十里八乡的村人们一起训练。”
这话一出,所有人都点点头。齐大人宽于待人,百姓们也是很信服他的,他说的话众人自然深信不疑。
周小七憨笑着摸摸头,“草民也知道大人自有大人的安排,就是心中有些着急。”
他一说完,其他人都善意的笑了。有了齐逞的活跃气氛,大家也没有刚刚的拘谨。
卫苏轻轻朝他点点头,怕自己说话会搞砸气氛,便也不再说话。示意齐逞与他们闲聊,自己也能从中得知一些信息。
齐逞当然明白卫苏的意思,从他们身边的小事着手,问问天时啊,问问收成啊什么的。都是些贴近民生生活的,大家也不隐瞒,七嘴八舌的都一一道来。
卫苏仔细听着,用心记下来,这些反应百姓生活的可不是小事,他有必要多多了解才能对将来的政令有帮助。
等到天色已晚,他们才告辞离去。直到现在有人还犹如云里雾里一般,不相信相国大人真就在他们眼前出现过,还跟他们说过话。这样的事,可是炫耀的资本,等到将来一定要好好说给自己的子孙后代听听,当初卫相国是何等的人物,也认认真真仔细听他们说话呢。
回程的马车上,齐逞这才有空问起来关于百姓入军伍的后续来,“先生所说的那些军功奖惩制是真的么?”
在听卫苏说起时,他就忍不住激动起来了。这套制度一下来,如此丰厚优渥的奖励,将士们为了军功又岂会不奋勇杀敌?到时候不怕没人入军伍。再加上现在下达的青壮训练一事,如此一联想起来,到时候秦国的大军源源不断。当今之世,又有哪个诸侯国能有秦国这样打不完的军队?
只要想想,都能让人热血沸腾起来。
卫苏点点头,“当然是真的了,只等再商议完善一番,就能够下发政令了。”
“这可太好了。”齐逞不仅抚掌,“这样一来用不了几年,秦国就会兴盛强大起来,有这样的军队,外敌又岂敢入侵?”
卫苏微微一笑,“一切才刚开始,不仅仅是军队,还有装备,民生都要好好发展起来。等到政令下来,就得全靠下面的人好好去实施,一定要让百姓真正懂得政令的好处。你这里的处事方式很好,需要传扬出去。另外我想将你这里作为试点,政令先在这里过一遍,有什么问题可以及时发现改善,等到没问题了再推广向全国。”
见齐逞不明白试点,卫苏跟他解释了一番,“这是关乎着秦国政令是否能有效发挥的重要之举,政令的好坏,总是要百姓才能亲身体会的。所以由他们来说对与错,才是最好的方式。只要是对的可以推广到全国,而错处可以改进,以免所有人都蒙受损失。所以,你这里作为试点的话,就必须要好好听取百姓的意见,你可明白了?”
齐逞这才明白卫先生这是对他给予多大的厚望,当即答道:“学生必不负先生所托。”
卫苏一路过来的所见所闻,只有这兰芜县,在卫苏心目中是理想的选择,县令齐逞也是个好的。卫苏将这里定点,也是经过全方位的考虑才决定下来的。
他现在已经想到了,关于收取民意调查之类的办法,那就是派专门的小吏下到百姓中去,听取百姓们的意见,然后整理归纳上交。这样一来,朝中官员自然也就能听得到百姓们的心声。从而在思考问题上,也能将这些建议综合考虑进去。
秦湛接手的秦国是被糟践得千疮百孔,逐渐败落的秦国。如果不以百姓的利益为重,真的很难恢复民生。
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后盾支撑,秦国的军队也就如同空中楼阁一般,最后也逃不过崩塌的命运。所以一定要两手抓,不仅要发展军队,更要发展经济。这些东西最基本的都离不开人手,只要有了人,很多东西也就简单好办了。
现在也不知道谢灼陶瑾二人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了。如果他们能煽动娄国的百姓来秦,秦国就算是捡了大便宜了。
两人又说了一会儿话,卫苏已经有些乏了,这些天连着在各处奔波,身体也有些吃不消。
齐逞见状,便不再说话,只拿了小案几上的一本书轻轻翻看。不多时,卫苏在马车的晃动下,闭上眼小寐起来。
吴兴与吴四叔总算跟着马队到了蜀地,看着四处的山岭,吴兴有些失望。这些山地能种粮食吗?他满心满眼的以为来到了秦国就能有大片的良田土地,结果呢,除了山还是山。
他一不小心将心中的话给说了出来,吴四叔倒是嘿嘿一笑,“既来之则安之,管它那么多。只要有土地,哪里不能种庄稼?况且,其他的不说,光是头三年,官府补贴也能养活一大家子人了。”
吴兴想想也是,心也渐渐放下来,他们同行的人,一到了秦国境内,一路上就分散到了各个郡县乡里。今日他与四叔也到了地方,以后他们就会在这里安居下来,等待他们的也不知道会是怎样的境地。
早有等候着的小吏走了过来,笑眯眯的跟领队打了个招呼。“人都到了?”
“到了,这是名册,你们清点清点,看看怎么安排。”
那小吏接过名册,来到吴兴他们面前,吴兴瑟缩了一下。他们这些平民百姓最怕与官府中人打交道,更何况他们还是逃难来的外乡人。
那小吏倒是笑眯眯的,摆摆手,“你们不用害怕,既然来了秦国,那就是秦人了,都是自己人。你们来到这里安顿下来,以后有什么困难要求都可以提出来,我们会帮你们反馈给县令大人,县令一定会想法子解决的。对了,我叫田福,有什么事直接找我就行。”
以前的他们可是根本不会跟平民百姓多说一句话,现在不一样了,上头有命令下来。将安抚远来的娄国人做为奖赏升职的任务,也就是说他们安顿下来多少娄国人,如果能让人死心塌地留下来,他们得到的奖赏不会少。
为了未来的升官发财,他们这些人怎么可能不尽心尽力?
吴四叔见他笑得和气,心头也放松了一些,连连点头应是。
知道这些人一时间放开也不可能,反正以后接触的时日还长,慢慢来呗,总要有个适应的过程。反正既然来了,就绝对没有再离开的可能。
第143章
“来来来!过来记录名册, 报上自家大人孩子的人数,就能领到半月之粮了。等会儿还要带你们去村里安顿下来。”田福说道。
吴兴四下里张望一眼,与他们同队的还有十几户人家。听了这话, 大家都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不知道该不该行动。
吴四叔也瞅了瞅,下决心上前一步道:“我先来。”
吴兴小心的拉了拉他的衣角,示意他莫要当出头鸟, 吴四叔却没有当一回事, 径直走上前去。
田福执笔,“什么名字?家中还有几口人?”
“吴四, 家中还有妻子, 三个子女,最大的小子也十三了。”吴四实话说道。
田福将名字一一登记在册,然后抬头笑道:“哟!老哥好福气啊, 再过两年大小子都能帮上忙了。”
吴四叔听到夸奖,心中也高兴起来,“哪里哪里,半大小子吃穷老子。现在正值能吃的时候,咱们一家如果不跟着车队过来,到现在只怕早就饿死了。”
田福也嘿嘿笑, “吴老哥你们是来对了啊。在我们这里,只要你勤快肯干, 不愁没饭吃。”
吴四叔见他态度是真的好,也起了谈兴。想到他曾经听说的事, 就想问问是不是真的, “小的之前还在娄国之时就听人说, 来到秦国之后, 自己开荒的土地都就成了自己的,头三年还不用交税,是不是真的?”
田福看了一眼后面新来的人,他们听了这话也都在朝这边看过来,明显很关心这个问题。他也正好趁这个机会,跟他们好好说说,让他们能够彻底的安下心来,扎根落户。
“吴老哥,这个你可以放心,关于你们来到秦国落户的事情,那可是我们的相国大人亲自颁发的命令,绝不会有假。就是你不问,我也会将条令一条条给你们讲解清楚了。”
听他这么说,十几户外来人口都围拢上来。田福这才继续道:“没错的,只要你们开荒无主之地,不仅头三年不用交税,还会有官府补助粮食。而现在,将你们安顿去的村子,也早就准备好了屋舍,村人也都是热情好客的。你们有什么问题,也能跟村人求助,他们会相互帮忙的。当然了,你们也必须遵守我们这里的规矩,不得惹是生非,聚众闹事。只要勤劳兢兢业业,相信你们就会跟我们秦人一样,将来过上好日子的。”
“不是说我们来到这里以后,官府会管我们的吃住,还能分田地给我们吗?”有人小声说道。
“想不劳而获,这是不可能的,官府是要管你们,可是也是有条件的,不可能管你们一辈子。你们刚来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官府会下发半年的口粮补贴,保证你们饿不死。还会免费下发粮食种子给你们耕种,至于半年之后,你们自己能开荒种地了,自然官府就不会有粮食补贴了。”
众人议论纷纷,有觉得上当受骗的,也有觉得这样安排合情合理的。
只要半年的时间,他们抓紧一些,还是能种出粮食的。又不用交税,种的粮食不管收获多少都是自家得,官府这样做,已经很是仁至义尽了。
也有人觉着千里迢迢来到这里,除了官府管半年口粮,便再也没有其他保障。这与他们听来的不一样,也跟他们的预期相差太大了吧。
田福笑眯眯的听他们议论,在听到有人说不应该听信旁人之言,不管不顾就来到这里了,还不如回去之类的话时。他开口了,“大家一路过来,想来还不知道如今的娄国成了什么样子了吧?”
众人安静下来,一路翻山越岭的,除了赶路就是赶路,还真没有听说过外面的局势。吴四叔眉头一皱,小心问道:“现在的娄国如何了?”
田福笑了笑,也不卖关子,“其实你们选择奔一条活路是对的。如今娄国战火纷起,娄国不仅国内早就乱了,紧临的邶国,邹国,虞国等等都已经兴兵讨伐。现在娄国就没有一处安生的地方。你们来到这里,虽然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可是胜在日子安稳啊。至少不用过朝不保暮的日子,说不准什么时候就死在战火中了。”
众人大惊,原来娄国已经败落到了如此地步了吗?吴兴心惊胆战,幸好自己听了四叔的逃出来了。不然,时至今日,只怕也只有听天由命了。
“这些可是真的?”还有人不愿相信,虽然之前也听说了一些人聚众闹事。可他们只以为是一些小动乱,只要朝廷出手很快就能平息下去。可是,现在听来,其他诸侯国联合进行征伐,娄国只怕只有国破家亡的命运了。
田福抄着手,自信满满的说道:“我骗你们作甚?战报都下来了。你们但凡有不信的,可以再回去看看,当然了,到时候遇上什么事,能不能全身而退就不知道了。”
众人沉默,既然这人都这么说了,他们哪里还敢回去?自己带着一家子人就是为了奔一条活路,难道还要回去送死吗?
见众人不说话,田福嘿嘿一笑,“怎么了?你们是否已经决定留下来了?时间不等人,你们可得考虑好了。除了你们,这后面还有一大批人要等着安排呢。”
吴四叔大手一挥,“来都来了,哪里还有什么退路?反正在哪里都是一样的。只要我们有双手,就能够养活一大家子人,大家说是不是?”
有了这话,众人也不再犹豫了,吴四叔说得对,他们以前不也是这样过来的?只要勤快一点,多开垦些荒地,以后的日子还是有奔头的。
吴兴也走上前去,留下自己名姓,核对好了一家大大小小的人数,又按下一个大大的红指印。官府就会根据资料下发补贴。
等到所有人都登记好了,田福就让人分别带领两三户去到不同的村子安顿。
吴兴与吴四叔跟着田福到了一处村子,路上田福已经说了,这是叫做上坝村。村里有好几十户人家,都是些和善勤劳的村人。
他们到的时候,村口已经集聚了好些村人了,他们大多是前来看热闹的。毕竟他们这里从来没来过外人,更别提还是远道而来的娄国人了。
他们早就听官衙中的人说起过此事,让他们准备好,不得欺负外来之人。以后他们来了,就是秦人,没有你我之分,大家都是一体的,要互相帮助才是。
他们一开始也不懂,干嘛要安排外乡人进来,还给屋给粮,他们地地道道的老秦人都还没这个待遇呢。后来还是里长以及衙门里的官差给他们说了,这些人来秦国是有大用的。
112/151 首页 上一页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