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老师这次讲的这篇阅读来自于汪曾祺的散文,确实是好文章,不过纪时理解起来总有种飘忽的感觉。
但经过刚刚分神的阶段之后,他的状态已经变好了不少,老师讲的内容他多多少少也能听进去了。
阅读题基本每一行他都会做个标记,因为试卷上的题不仅会考到某个具体的片段,也会考察全文。
纪时的思维有些偏理科,在答这些题的时候,他不够感性,很难把自己的情感彻底代入到文章当中。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还是他投入的时间太少了。
他有大把的时间做数学题、看物理书和化学书,给语文的时间太少太少,他当年高考的语文成绩也很不怎么样。
……
Z中的午休时间不算短,上午11点多放学到下午2点都是午休时间。下课铃一响,整个校园都躁动起来,排队吵嚷等放学的,不想排队狂奔到食堂的……楼梯口全部挤满了人。
纪时他们这种老油条就不想和学弟学妹们抢食堂了,他翻出化学书,把老驴今天讲过的内容复习了一遍,又翻到后面不熟悉的部分,看自己是不是还有印象。
等差不多过了20分钟,他才不慌不忙地从教室下楼往食堂走。
走读生基本都回家吃午饭,除非时间来不及才会在食堂吃,他们班住宿的人少,去食堂吃饭的人也少,纪时基本是班里最后一个去食堂的。
吃得快的已经吃完了,回来的路上正好和纪时遇上,还有人手上抓着面包和牛奶,不知道是不是没吃饱。
往外走着,广播站的喇叭里大声放着张杰的《最美的太阳》,这会选秀还有些热度,不少人都看湖南卫视的综艺,不过最火的还是周杰伦,《彩虹》那张专辑是他们偷溜去KTV的必点曲目。
纪时想起来,昨天早上老驴好像说过校运会的事。
校运会是高三年级唯一能够参加的大型活动,高一高二还有校园艺术节来着,到了高三就全停了,而且就算是校运会,他们高三也不用走方阵,不像高一高二的时候,班里会派出一个女生举牌子,其他人穿着校服傻乎乎地走方阵。
吃过饭,纪时也买了盒牛奶,一边喝着牛奶一边去校门口买笔。
他上回买书送的笔芯都快写完了,只剩下一根,估计撑不到明天晚上。
纪时一连买了两盒,以前他常买的斑马和三菱笔他是看都不看了,倒不是不好写,主要是写不起,一支便宜的6、7块,写上几天就空了,对比之下,物美价廉的晨光才是他们穷人必备。
“纪时!”
纪时转过身,就见初中同学张常翼冲着自己挥手:“你来买笔?”
纪时点点头:“你来买教辅?”
“买点化学资料,我们班最近买这个比较多。”张常翼个子比纪时矮一些,不过长相帅气,从初中的时候就挺受欢迎,“你现在还在9班?”
纪时:“……我在11班。”
张常翼不好意思地摆摆手:“我老是把你和安维搞混,你们班化学复习到哪儿了?化学老师是谁?”
纪时一点也不喜欢张常翼,从初中的时候开始两人就算是竞争对手,不过张常翼的成绩向来压他一头,初中毕业之后对方也靠中考的高分进了2班。
纪时一直觉得自己在强化班没有熟人,因为在他心里,张常翼根本就不算熟人。
这人就是凡尔赛中的凡尔赛,每天除了谦虚自己成绩不行之外就是阴阳怪气别人某科成绩好,结果成绩单发下来,他比人家分数最高的一科分数还要高。
纪时和对方随意糊弄了几句就以自己还要买本子溜了,不过他倒是暗暗记下了张常翼拿的那本参考书的封面,也拿了一本去结账。
门口这家书店倒是很安静,最热门的参考书摆在外面一间,小说和杂志摆在里面一间,杂志有拆过封皮的,不想买的人站着看老板也不会赶人走。
等纪时回了教室,已经是12点多了。
教室里呈现出一种安静到极点的气氛,没有一个人讲话,所有人都在安安静静地翻课本做题,也有人趴在桌上睡觉。
每个高三教室都差不多,氛围堪称死寂,不过上午每位老师都安排了作业,不仅包括套卷,也有参考书上的习题,这个时间用来做题正好。
纪时没有急着做那些,他今天刚思考完一道数学难题,感觉大脑有些超负荷,就打开MP3听了两首歌。
MP3是随机播放的模式,第一首是周杰伦的《断了的弦》,第二首是《半兽人》。
听完歌,纪时开始做听力练习。
星火英语的听力题被他传到了MP3里,他另外还买了一套华研英语,MP3里还下载了《老友记》第一季,不过纪时一般要等宿舍熄灯才有空看。
MP3的屏幕实在太小了,看久了容易伤眼睛。
纪时视力不错,现在还不需要戴眼镜,他也不想因为看电视把眼睛搞坏了。
参考书上的考点分析解题技巧纪时都没看,直奔全真模拟,他觉得,听力根本就不需要什么解题技巧,能听明白就能选对,关键是最开始那几道题能不能听出来。
耳机里一男一女正针对超市里的蔬菜价格开展对话,纪时耐心听完,把对应的选项选了出来。
他感觉这段时间他英语的进步还挺迅速的,主要是单词认识得多了,加上多听多看语感上来了,自信心又反过来助推了他的成绩。
纪时在MP3里下载了BBC和VOA的英语新闻,有慢速和常速可以选,他从慢速开始听,最近已经转成常速了,这两家媒体在未来都是fake news的典型代表,不过在他们高三生里还是挺受欢迎的,尤其在练习听力上。
纪时一连做了三套听力,他今天中午都不打算做理科类的作业了,专门盯着英语听力和语文。
语文他还在练默写题,不过他买的参考书其实是字帖,就是练字和古诗词结合在一起的那种。
纪时的字不难看,就是有些小,他想着,如果能把字练出来,哪怕让改卷老师看了多给一分,那他也至少能往前排好几十名吧。
他们这一届参加高考的人数有50多万人,一本人数也就几万人,争分这个词一点也不夸张。
今天字帖上的古诗词是《赤壁赋》。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句纪时在不同的练习里看过至少五次,还有“概将自其变者而观之”那段排比,也属于考试会考到的范围。
《赤壁赋》的篇幅不算短,纪时稍稍把握笔姿势正了正,从“壬戌之秋”这四个字开始抄。
苏轼的词属于他平时比较爱抄的,因为气势很磅礴,又写得漂亮,一气抄下去人不累,他比较怕抄的是《论语》的片段,子曰得他脑袋都晕了。
第17章 放假 国庆假期
中午的校园尤其静谧,阳光将影子投在地面上,斑斑驳驳的,再吹来一阵风,抄完诗词的纪时停下笔,在课桌上轻轻趴了会就睡了。
回想起来,高中的时候他是没有睡眠问题的,随意趴着就能睡,也不觉得胳膊多酸。
等到后来,手枕着胳膊他都觉得累得不行,腿更是僵到一个下午都动不了。
等纪时一觉睡醒,午休时间已经快结束了,各个班陆陆续续都有走读生回来上课,声音很轻,但步伐中都有一种高三生专属的沉重感,用一个词形容,就是苦大仇深。
纪时去厕所洗了把脸,回来的时候,姚蒙正站在他座位旁边,盯着他桌上的字帖研究:“你这本资料校门口还是新华书店买的?”
“新华书店。”纪时说,“二楼靠楼梯口那排架子,都是高三的参考书。”
“我有空也去看看。”姚蒙吐槽道,“背课文太烦了。”
他这样的学霸基本是没有短板的,语文即便考不到高分,也绝对不会太低,不过就算是学霸,偶尔也会出现一道默写题不会写白白丢分的情况,那样就太可惜了。
纪时也是这么认为的。
班里的走读生差不多来齐了,指针也指向了下午2点,上午写了半黑板的语文解析已经擦干净了,就连黑板最左边的“距离高考还剩 天”的提醒也给擦了,被他们班长趁着老师没来给补上了。
纪时发了几分钟呆,上课铃一响,教英语的李老师踩着铃声进了教室。
和所有人的英语老师一样,李老师年轻又漂亮,烫着一头卷发,穿着一看就很贵的时髦套装,在他们班几个主科老师里,李老师是最年轻的,也是学历最高的,她是苏省师大的毕业生,在师大生普遍选择在南部几个市县当老师的情况下,她是为数不多选择回老家的。
老驴和物理的张老师都是中专毕业,不过在他们那个年代,中专生是真正的高材生。
李老师每天上课第一件事就是默写单词,不管讲什么内容,先默20个单词再说,从后排到前排依次递上来,她根据学生默写的情况判断他们的复习进度。
这算是一个笨办法,不过确实有效,有这根绳在后面紧着,大家总还记得背单词这件事,不会在英语早读上过于夸张地写数学题和物理题。
纪时接过后排递来的单词本,和自己的放在一起,正要把曾泰然的也收了,就见对方可怜巴巴地盯着自己:“fantastic是怎么拼的来着?”
还没等纪时开口,讲台上李老师出言提醒:“各位同学抓紧把自己的本子交上来,不要交头接耳。”
曾泰然:“……”
他相当视死如归地交出了自己的单词本,脸上的表情足以用心如死灰这个词来形容。
“你写了几个?”纪时问。
曾泰然扒拉出了五根手指,想想又觉得不太对,收回了一根,又收回了一根:“不怪我啊,是单词太难了。”
纪时:“……”
他也不好意思说曾泰然什么,高中的时候两人是难兄难弟,正确率都差不多。
这几天的默写纪时都是全对,李老师没有出太生僻的单词,都是他背过也理解的,练习卷他的正确率也不低,以纪时的判断,如果他能一直维持这种状态的话,在月考里他的分数绝对不会低。
他现在最大的短板还是物理和化学,这两科也是最最最难攻克的。
纪时不禁有种路漫漫而修远兮的感觉,但他也没有别的选择,唯有“上下而求索”了。
做题、思考、看书、回顾……这是纪时高三生涯开始阶段的常态。
他很稳,有种循序渐进的紧绷感,在班里几个老师们眼中,这样的纪时很成熟,似乎醒悟过来自己想要什么,再根据自己的目标一步步完善。
虽然节奏不算快,但至少他是根据自己的节奏按部就班来的,老师们也不愿打破他的节奏。
他们也见过纪时这样的学生——在高三这一年飞速地成长、蜕变。
这是一个承受着巨大压力的时期,有人能扛住压力,在一整年中保持着稳定的节奏,也有人绷了近一年的弦在最后时刻骤然崩塌,身为老师,他们也不想学生们面临这种状况。
……
一转眼,就是国庆节。
今年日子比较特殊,中秋在10月3号,比国庆节还晚两天,所以法定假期有足足4天,上班族可以通过调休调到8天,纪时他们也沾了光,有了4天的小长假。
下半年的假放一天少一天,国庆之后就只有元旦和春节了。
也因为国庆假期的缘故,高三的第一次月考安排在10月5号放假回来第一天,第一天考语文数学,第二天上午考英语,下午考物理化学。
9月30号这天,大家一边期待着假期来临,一边偷偷骂这么安排的人是傻子。
曾泰然骂得特别凶:“这下我回去连电视都不能看了。”
“那今天考完老师晚上加班改试卷,接下来几天内都在猜测自己能考几分的忐忑中度过?”
曾泰然:“……我绝对会在第一时间知道成绩的。”
很不幸,他妈认识学校里的老师,每次月考结束都会兴致勃勃地打电话问成绩,在其他人都不知道分数的时候,他基本是班里最早知道的那批。
怎么说呢?平时上课他爸妈还会稍微克制一下,不想影响了曾泰然的状态,可如果是有整整4天空闲期的国庆——
“校长英明。”
纪时一边收拾书包,一边思索自己该带些什么东西回家,4天的时间太短,他打算少带几本书,最好是能迅速提高单科成绩的那种。
英语可以少带一些,老师发了两套卷子,足够他写了。
纪时把化学和物理的课堂笔记都带上了,两个厚厚的笔记本,和试卷一起塞进书包里,书包便立刻鼓鼓囊囊了。
他回了宿舍,把纪妈上次带的饭盒塞到袋子里,又拿了手机和充电器,去楼下的小卖部买了瓶矿泉水。
纪时是直接在学校门口叫的出租车,邹勇和周婷璐他们高三都在外面走读了,国庆也不回家,纪时给了司机20块钱,不打表,一车坐5个学生,司机去一趟他们镇上一共100块钱。
这个年代Z县的出租车运营都不规范,基本上都是和司机谈价,谈好了再上车,打表的话,几十公里的路费用就太高了。
纪时也可以选去公交站坐城乡中巴,不过得在校门口叫三轮车,这比出租还没有准价,同样的距离有人报5块有人报4块,再砍砍3块也能送。
纪时高一高二出校门倒是经常坐三轮车,大多是电动的,也有人力踩的,司机和座位之间用一个帘子隔好,夏天坐很凉快,冬天就不挡风了,对来县城逛街的人来说,公交还没有普及的情况下,花几块钱坐个车也是不错的选择。
不过到高三纪爸纪妈就千叮万嘱纪时千万别坐三轮了,主要是Z县城区的三轮基本都是退休工人或者没退休工资的农民在开,他们年纪又大开车又彪,在大马路上横冲直撞的太不安全。
县里也没有狠下心把这些三轮车取缔了,事实上也取缔不了,那毕竟也是一大群人的生计。
现在纪时出校门,距离近的他就走路过去,很少去坐三轮车了。
出租车开到镇上,纪爸已经开着三轮车在等了。
难得的国庆和中秋一起放,小镇上的各家店都挤满了人,做大饼的店开着大灯做饼,门口的人排成了长队,炸串的那家也是,推车旁边不少人坐在电瓶车上排队,超市和水果店也都是人。
不过现在开车的人还是很少,不像以后,一到节假日,冷清的小镇会被汽车填满,挂着各地排照的汽车穿梭而行。
11/135 首页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