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他隐约从父亲那里得知,当年长姐在宫中一心只为家族筹谋,除了封妃那日和皇帝有过接触,其余的时候一直都跟在太后身旁,和皇帝连话都说不上几句。为了示好,长姐对储君并不慈爱,甚至还行过不少虐待之能事。
小孩子心思单纯懵懂,但最是认好坏,早已对徐氏心生抵触。待太子知事,皇帝定然也会告诉这些往事。太子心里一旦存了芥蒂,日后御极,如何再能信重徐家?
一盆雪水兜头浇下,徐劭顿时只觉整个人像是掉进了冰窟窿里,折胶堕指,全身发寒。
那日在明正武馆,萧高旻轻蔑不屑的眼神,苏朗那句“自以为是算不得什么本事”,当时只觉恼怒,今日才知,原来如此。
原来如此!
皇恩浩荡是恕罪,徐家曾是齐王乱党,皇帝不清算,为的是正储君之位,并要他们做太子羽翼、做太子马前卒,是以给了这唯一的一条活路,嘉诏徐氏没得选,不走就得死。
雷霆万钧是无望,嘉勇侯府从最开始就大错特错了,况且徐妃当初如此行事,没有半点为母之心,储君不会施恩徐家,嘉诏徐氏只怕永无腾云再起之日。
说赏非赏,不罚也罚。雷霆雨露皆是君恩,他们阖族只有跪谢的份,当年四面楚歌都能从太后齐王合围之中厮杀出来的九州之主有多可怕,生杀予夺真真全在龙椅之上他一人掌中。
--------------------
注①太后这几段话是故意的,她后来当然知道皇帝不处置徐氏不是不够狠,只是隐忍不发,因为她和齐王一直以为胜券在握,就输在了这个上头,所以她故意拿隐忍不发中最受伤的清晏往皇帝心里捅刀。
第23章 我心
敬诚殿的金砖倒映着他苍白如纸的脸,徐劭伏在地上,不知过了多久,听见皇帝的声音在寂静的殿内乍然响起:“徐劭。”
“陛下,臣知罪,但是徐家断无此心,不敢僭越!求陛下明鉴!”他以额触地,心中对龙椅上那人充满了恐惧,声音颤抖着勉强将话说完。
“可朕看你很敢。”皇帝撂下手中的笔,淡淡道:“太子母族皇亲国戚,你昨日在明正武馆里着实气派得很,听说苏朗若是不拦着,说不准最后永安侯世子都得让你几分。”
宜崇萧氏,宜山书院,陛下都要给三分面子。
徐劭心口一窒,额头上凝着的冷汗凝成豆大的汗珠,沿着下巴滴落在金砖上。
良久,皇帝淡漠至极的声音从上首传来:“明知不该有的心思就不要有,明知不该说的话便不要说。嘉诏与砚溪离得近,趁着嘉勇侯身体还算好,让他带上你多去砚溪城砚阳伯府看看,就什么都明白了。”
哪还有什么砚阳伯府!砚溪钟氏是太后娘家,齐王母族,早被夷诛三族,扒开砚溪城的地,只怕那土都还是血染的红。现今的砚阳伯不过是皇帝从钟氏旁支里选出来的傀儡!
话里的意味不言而喻,徐劭霎时肝胆俱裂,汗流浃背瘫在地上,半晌也说不出话来。
皇帝的目光又转向了跪在徐劭身后半步的徐勘,“你兄长昨日在明正武馆妄议御令,是你的缘故吧?”
徐勘本就胆颤心惊,皇帝此话一出,心顿时蹦到了嗓子眼上,几乎让他喘不过气来,脊背冷汗涔涔往外冒,伏在御案前惶惶不能言语。
“天子近卫升迁调补,御前诸职擢选调动,圣心独裁,不与他同。朕记得这里面的规矩,武英殿文礼课都是讲过的,所以你议朕谕旨,是对楚珩有意见,还是对朕有意见?”
徐勘簇簇发抖,慌忙叩首道:“臣不敢……”
“你已经敢了。”皇帝打断他的话,声音冷冽,字字都带着不容辩驳的威仪,“不管其中原因如何,楚珩都是朕亲自调到御前的,你此事有意见,对他有意见,就是对朕有意见。”
上首的目光太沉,压得伏在地上的人喘不过气来,徐勘想要辩解,却发现在沉重浩大到极点的帝王威仪下,他发不出半点声音,就像是一条在烈日下逐渐干涸的鱼。
皇帝屈指在御案上叩了两下,半晌,沉声道:“高匪,去嘉勇侯府传朕口谕,嘉勇侯世子徐劭言行无状,肆意妄为,责令闭门思过十日。另外再从御马监挑两匹马送去,就说是朕赏的。告诉嘉勇侯,闲来无事多带世子去砚阳伯府学学道理。”
高匪应是。凌烨漠然看着徐劭,再开口时,说话的语气竟称得上温和:“记得把你那根鞭子备好,闭门思过的时候你父亲兴许能派上用场。朕暂时还不想清晏没有母族,但嘉勇侯府若是想,朕也不拦着。”
“至于你,”凌烨又看向徐勘,缓声道:“回去将前廷礼典多抄个十来遍,这几日太后要宣召礼部侍郎讲礼典,你也去慈和宫跟着听听,顺便与她请个安,太后一向很喜欢你们这些小辈,嘉诏徐氏从前也与太后走得近,朕都是记着的。”
都是记着的……都是记着的……
话里的意思再明显不过,徐勘瞬间面如死灰。皇长子被立为储君后,嘉诏徐氏跟着水涨船高,太后如今怎能待见徐家子弟?他再也跪不住,身形狠狠一晃跌坐在地上。
皇帝视若无睹。高匪漠然走上前去,冷声提醒道:“二位,领旨谢恩吧。”
皇帝真动了心思想磋磨一个人,从来都是杀人不见血,诛心,悬而未决才最残忍。
凌烨面无表情地看着两人谢完恩,又在宫人的搀扶下随高匪走了出去。
正殿的大门缓缓开启,从门外透进来半丈天光,照得整座殿宇倏然大亮。
凌烨端坐在大殿正中的龙椅上,胡思乱想了一会儿,看见远处地面上那些跃动明灭的光斑,不由眯了眯眼睛。
这样的景色他看过很多遍了。
十四岁开始他就坐在这里,那时就只是坐着,什么都不需要他做,想做也做不了,就一遍遍地数地上的那些光斑。
敬诚殿的砖,九重阙的瓦,这一方天地的风景他看过许多年,体会过许多不得已,放弃和隐忍都是在这里学会的。
人常说帝心深似海,可却没人知道海一般深沉的心底有多黯淡,照不进一丝光亮,永远都是无边的孤寂,世间的那些鲜活热烈从来都与他无关。就如同照亮大殿门口的天光,永远都照不到他所坐的这把龙椅上。
年少一人的时候,他躲在敬诚殿的屏风后翻过天子影卫从外面偷偷带给他的话本,那是他过往艰难岁月里唯一的放松和慰藉。话本里的红尘可爱,市井喧嚣他也很向往,想走出这方天地看一看人间百态。
说来可笑,话本故事里的心心相印,与子偕臧,其实他这个皇帝也是羡慕的。
从小生活在九重宫阙,没有谁比凌烨更明白,最是无情帝王家,皇宫里的感情简直就像个笑话。
他的父皇坐拥三宫六院天下美人,但为人心狠多疑且喜怒无常。
先帝喜欢过一个人,惠元皇贵妃妫海燕岚,但是遇见贵妃以前,他曾经灭了贵妃全族,所以贵妃在宫里用十四年的漫长光阴杀死了他。
后来弥留之际,先帝告诉凌烨,他不后悔爱上贵妃,但也不后悔屠灭洱翡药宗,就算一切都可以重来,就算他能更早地遇见贵妃,也不会有什么改变。
他依旧会握住那把刀,毫不犹豫——身为皇帝,情爱相比皇权,理应一文不值。
先帝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对自己狠,对自己的儿子同样狠。他在每一个儿子身上都不会表露多一分的期许和宠爱,即便有了储君也仍不放心日后托付江山,更不会给储君任何殊待。
先帝残忍地给了很多个儿子御极九州的希望,也许在他眼中,择选真正的继承人,就该像是养蛊,整个大胤都是他们的厮杀场,任其自啖相食,最终只能活下来一个。养成的那个就是天下之主,活不下去的还谈什么权御九州。
这一路走来,凌烨见识过太多的背叛与利用,权力倾轧感情,利益践踏真心,人世间珍贵的一切,在至高无上的皇权面前都轻如烟土不值一提。
如今他也坐在了这个位置上,他并不想像他父皇那样。不愿将曾经被动经历的,再由他来主动施予一遍,让那些本来因他就可以避免的血腥残酷在九重宫阙里反复上演。
这二十二年他活得很累,每日都必须要活成一个太子、一个皇帝的样子,从来没有机会、也不敢活成“凌烨”的样子。现在他终于有了喘息的时间,有了说话的权力,他格外盼望可以有那样一束澄明纯粹的光照进他的心里。
尽管生在天家,先帝、帝师、甚至政敌都以不同的方式教过他,帝王无情君无私。话本故事里那些不出于任何利益取舍、只有信任与爱的情投意合,本来就是假的。就算真的有,那也是他这个皇帝一生都不可企及的奢望。
可他就是冥顽不化,明知遥不可及,甚至也许一辈子都遇不到,他也想要奢望。不是为皇帝,就只为凌烨而奢望。
江山社稷压在肩上,胸膛里的这颗心九分都已经给了帝位,给了九州山河万千臣民,只余下心底最深处的那一寸柔软,他想留给凌烨,留给他自己。
一些独一无二,过后难寻的东西,只要他还一丝有说“不”的资格,他就不想用作政治权谋的利益牺牲品。
就比如,九州世家著族如今都在觊望的中宫元后。
今日朝堂上呈上来的贺表奏折又在旁敲侧击了。太后千秋整寿将近,九州四方的世家城主、各地侯王都要入京拜贺,祝寿奉礼,届时各家贵女也会入宫向太后请安,借以探听他的心意。谁人都知今时不同往日,入宫便是凤凰登枝。
大胤朝的元后与帝同尊,是太祖定下的国法家规。帝后寿辰一样都是在九重阙的前朝三大殿之一的紫宸殿里接受朝贺,赐宴群臣,这是元后的尊崇。这个位置只有一次,一旦给出去,就再也收不回来了。
凌烨很清楚太后和齐王只是收拢天子权柄的开始,皇族与世家分庭抗礼,朝中波云诡谲,未来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多的荆棘利刃还在前方等着他。
一些钟鸣鼎食、底蕴深厚的簪缨世族已经在向他示好,意欲效忠,他也需要给予点什么作为回报,比如空置已久的后宫,甚至是他身边那个独一无二的位置。
如果他继续“冥顽不化”,不走世家铺与他的“捷径”,未来千难万难,他可能需要踏过更多的刀山,走过更多的剑林,会很难很难。
大胤皇家有个古礼,帝后大婚的时候,皇帝要亲手交付三样东西——代表皇后权柄的凤印,载明皇后地位的金册,还有便是,御笔金粉写就的仪典。
凤印金册从开国至今代代相传,而皇后仪典却是帝王家的旖旎心思,冠以庄重的雅名,由皇帝亲手写就,向自己的皇后表明心迹,因而每一册都是独一无二,独属于每一位皇后。这是太祖与太祖皇后定下的古礼,寓意天家也有真情。
但如果凌烨是个圣明理智的皇帝,他就该知道,哪有那么多的旖旎心迹,后世的仪典更多只是皇后尊荣、是帝后一体的象征,历代的皇后仪典里,写的大都是一些帝后同德的场面话。
中宫之主重之又重,后位可以是皇帝的筹码、可以是恩赏,唯独不该是私心。
可是,他不愿。
也许他就是不够圣明,也不够理智。
就是不想写一册违心的皇后仪典,想要这个位置唯独只安放着自己的心。
这颗心就这么大,好不容易才保住的,不想乱分,舍不得,不愿将感情拿出去明码标价与世家交易。
他是先帝元后嫡长子,必须得坐稳身下这把龙椅,没有别的路可以走,但尽管如此,他也从来不想让自己活成龙椅的附庸。他为天子权柄已经放弃了许多,不想连“凌烨”这个属于他自己的灵魂都彻底割舍出去。
除了做皇帝,他也想做自己。
身为天下之主,对得起他的子民,对得起大胤的山河,他也想对得起自己。
他想知道这世间天光无数,其中有没有一束澄明日光是属于他的,可以照进他的心里,可以让他拥入怀里。
现在他遇到了一个令他心动的人,每一次看见都心动,他觉得自己大概是喜欢上了,但不知道这个人会不会喜欢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与他有没有缘分,可以幸运地走到一起。
但他想试一试,他自幼为“皇帝”争了那么多,现在他想只为“凌烨”争取一次,就算最终有缘无分,失败了也无妨。天子权柄他并不担心,从前四面楚歌他都走过来了,前路再难也不怕。
第24章 昭明(修)
山河地理屏风后的气氛与前殿简直像是两个世界,楚珩在博古架旁屈膝蹲下,眼前最上面一本书封面写着“昭明纪要”四个字,是大胤国史里的一册。
他随手拿起来,翻开看了一眼,阅及其上内容,顿时哑然失笑,“昭明纪要”下原来另有乾坤,哪里是什么史书,分明是一册民俗话本。
这里是敬诚殿的正殿,除了方才让他在这坐一会儿的人,没人敢将话本藏在龙椅后面。
楚珩翻到尾页,这册书印于宣熙二年初春,至今已经过去很久了,并不是当下时兴的话本游记。
这里总共没有几册书,加起来不过一只手再加一根指头的数量,稀松寥寥。楚珩一一翻过这些书册的尾页,发现竟都是从前的。
民间话本只作消遣之用,没人会拿来品鉴收藏,看过后随手丢到旧书堆里,下一次再翻出来就是垫桌角的时候了。薄一些的十来文钱就能买上一册,大都印制得十分粗陋,用的纸也是最下等的,搁得时候长了,手上动作稍微重点就能撕烂。
可敬诚殿里的这几本书虽然时间久远,却都被保存得很好。
“昭明纪要”这一册中间有些纸张破了角,还被一页页细心地糊好,上面缺失的字句也都用小楷补全。
楚珩指尖在纸面上轻轻摩挲几下,一眼便认出来,这是陛下的字迹,但却与他批阅奏章时的笔势迥然不同。
楚珩身为御前侍墨,看过无数奏章上的御笔朱批,上面的字端严势整,落笔宽广平和,内里却又藏着不容违逆的锋利,霸道而内敛,也许就如同坐在御座上不怒自威、深沉难测的皇帝。
但是话本上的小楷,笔笔都透着宁和简静,字里行间敛去了肃严持重的帝王威仪,仿佛只是那个叫“凌烨”的人在书写。
楚珩抚摸着那些字迹,心里一片柔软,他弯眸莞尔,翻着书看了几页,发现还不只是修补缺角。
民间话本大多粗糙简陋,为的只是讲三两个故事,起转承合的情节到了也就成了,比不得经史子集那般精雕细琢、不赞一词。著书人字句时有不通不顺之处,看话本的人只是图个乐子,当然不会在意。
17/159 首页 上一页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