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2

红楼之贾赦超能苟(红楼同人)——紫生

时间:2022-03-30 11:21:15  作者:紫生
  宋安听了此言,眼神一亮。
  本来大理寺官员到宋府抓人的时候,宋安是无愧于心,底气十足的。但是三司各有官员找自己问询过后,宋安已经推测出工部留底凭证也被人做了手脚了。想到周骏誉的背后势力,宋安甚至心中感叹自己恐将含冤莫白之际,林如海这话简直给了宋安一线生机。
  而周骏誉则是心中狐疑。当初他仓促之间抹平旧账,但是并未留下那么多破绽。
  先让工部内应找到几笔款项的凭证抽出来后,户部这边关于几笔款项的凭证也全部抽出来更换过,照道理说,这几笔工部接收拨款的原始凭证已经全都被销毁了才对,林如海又在哪里去找出一份来?
  这样大的事,户部这边是周骏誉亲自操作的,确认了好几遍,怎会出错?
  不,户部这边的原始凭证绝对已经全部销毁了,那么林如海所谓的又找出来一份难道是工部那边的?
  想到此处,周骏誉心下一惊,不禁想到当初陈御史之死。
  彼时明明已经在陈御史的书房找到了遗书,为何后来又在卧房找到另一份?使得当时整件事情彻底翻盘,不但张修毫发无损,还搭进去一个李宜山。
  后来硫亲王府复盘,倒没怀疑陈御史的第二份遗书有猫腻,却怀疑陈御史确然留了后手。
  吃过一次亏的周骏誉做贼心虚,林如海这么一说,不禁怀疑工部那个内应是不是也留了后手,并没有损毁全部原始凭证?
  能身居高位的人,面不改色是基本素质,但是因想得太多,周骏誉的肢体动作也略显僵硬,这些都落在了致和帝眼里。
  这一次三司会审,毕竟被问话的是两位尚书,人家那口才,那心理素质,就是铁证如山估计都还能辩白几句,何况现在证据并未呈现。审了半日,此案并无结论,暂且退堂。
  司徒硫虽然自己没来大理寺公堂,但是时刻关注着这边的动向,也知道林如海在公堂上说了还有一份原始凭证这样的话。
  司徒硫问江怀寿:“江先生觉得林如海之言是真是假?”
  这话江怀寿怎么回答?“主公,东宫那一干人都诡计多端,此事属下没有定论。”
  司徒硫在书房来回踱着步子,自言自语道:“今日父皇亲临大理寺公堂旁听,林如海公堂之上红口白牙说还有一份原始凭证,若是拿不出来,岂非犯了欺君之罪?本王觉得他不敢!”
  其实不独是司徒硫,大多数人犹豫不决的时候,自己内心深处是有答案的,他们问询别人也好,举棋不定也好,都只是一个说服自己的过程。比如此刻的司徒硫便是如此。
  他也想到了陈御史之死那件事,他也怕重蹈覆辙。所以犹豫半日,司徒硫还是决定采取更保险的办法,对江怀寿道:“本王觉得林如海口中的原始凭证绝对不在户部,本王不管你用什么办法,本王要这份凭证永远消失!”
  江怀寿领命应是。
  果然当日夜里,工部主簿刘毅家中失火,一应家资物品被烧得一干二净。且不管他什么真假凭证,无非就是一张纸,刘家现在一片废墟,别说只留一份凭证,刘毅就是将五份凭证都留着,现在也付之一炬了。
  呵,果然上当了。一旦疑心生暗鬼,再是精明的人也会一再犯错。贾赦接到信报说某工部官员家中失火,便没再打听接下来的事了。
  致和帝坐在上书房龙案之前,下首坐着苏丞相。
  “苏卿是否觉得刘主簿家中失火来得太巧了?”致和帝问。
  苏丞相道:“是过于巧合了些。”
  致和帝有此一问,便是心中有了疑心的人,苏丞相便实话实说即可。
  果然致和帝接着道:“朕倒要看看三司能不能撬开周骏誉的嘴。”
  次日继续开堂,依旧是三司会审。这一次周骏誉和宋安的攻防对辩依然精彩绝伦,但是被撬开口的不是周骏誉,而是工部主簿刘毅。
  刘毅受过硫亲王府的恩惠,确然是硫亲王府安排在工部的人,而且刘毅心理素质不错,也思路清晰,意志力强大。被拿入大理寺数日不但没露半点口风,甚至供词都没有破赞。
  可是人家这么拼命不露半点消息,除了报答硫亲王府之外,也是想护着自己家小平安。
  林如海只是在公堂上无意透露了一句刘家失火的事,刘毅便突然什么都招了。自己如何与掌管工部印章的主簿套近乎,借着同僚去小解的时候偷盖了几分空白凭证交给户部;户部那边将空白凭证填写完整后盖章画押反回,自己是如何借着掌管工部档案之便将几分原始凭证替换出来。
  另有一桩巧合,刘毅这么心理素质强大的人,办事也是严谨的。本来贾赦这边只是设计了一桩空城计,结果刘毅还真留下了一份原始凭证,但是并未放在家中。
  刘家突然失火,刘毅自然能猜到是怎么回事,自己行差踏错连累家人,刘毅了无生志,临了临了,却觉什么都豁得出去了。
  你周骏誉为了求生毁尸灭迹放火毁我家园,我便实话实话拉你陪葬!刘毅不但招了供,还要亲自带人去寻那份原始凭证。
  不得不说刘毅也是个心思细腻又生性多疑的人,他之所以亲自带路,便是怕公堂之上有硫亲王的人,传递消息后快大理寺一步毁了凭证。
  原来那凭证竟是刘毅陪家中老母去法源寺烧香的时候,藏在一个禅院的石桌与石墩的夹缝之中。
  刘毅做了亏心事,去烧香求平安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谁知道人家竟然借着烧香之便,给周骏誉留了一道催命符呢?
  若是司徒硫没有要毁灭凭证对刘家下手,这份凭证恐怕永远难见天日。司徒硫得知真相后,知道自己弄巧成拙却悔之晚矣。
  致和帝勃然大怒:“朕如此信任你,将国库交于你掌管,周骏誉,你就是如此回报朕的?”
  周骏誉面如死灰,跪下不住磕头,道:“是臣鬼迷心窍,望皇上息怒!”连求饶的话都不敢说了。
  这等大事,致和帝哪那么容易息怒:“来人,将周骏誉打入天牢,朕要等着各地巡边的队伍回来,集齐他的罪证一并发落!”
 
 
第55章
  周骏誉落罪成了朝上一件大事, 连带着户部许多官员都跟着吃了挂落。但三司办案是严肃的,此案不会到底结案。依旧有许多事还需要查证复核。
  刘毅承认自己对换了凭证,陷害宋安的事。但是户部那些银两究竟被谁贪了, 入库出库的环节那么多人把关,猫腻出了哪里, 总需要核实。这一桩案子尚需要严查。
  这么一彻查,可就牵连出了无数人。而且还有更触目惊心的案中案在里头。
  栽赃在工部头上的银子总共有五笔,共计一千余万两,但是查抄周家,加上周家的产业,拢共也只有五百多万两,剩余的一半税银竟是不翼而飞!
  致和帝自然不能接受这样的结果, 下令继续彻查, 便是将户部翻过来,也要将这笔钱的来龙去脉查清楚。
  这一查,竟查出这些账目中有许多是空账。也就是说根本没有这笔税银入库, 却记录在了户部收缴税赋中,后来为了抹平账目, 又将这笔钱栽赃到了工部头上。
  贾赦和贾敬听林如海说了此事, 贾敬嗤笑道:“什么空账不曾入库, 我猜这笔钱百姓倒是交税了,多半是硫亲王府直接贪污了税赋, 已经不知道在哪里沉淀下来,作为暗产, 以图日后之用。”
  林如海道:“可是周骏誉不肯招供。只肯承认因税赋逐年下降, 自己怕担责丢了官职, 是故做了假账, 让每年税赋看起来平衡一些。”
  贾赦道:“皇上不肯加赋,本朝又规定有了功名之人,名下财产免税,多少百姓为了少交些税供,便将田产挂在有功名的族人名下。结果因此被横夺田产的不在少数,生出多少事来。如此年复一年,可不是税赋越来越少么?若要强行解释税赋逐年减少的事,周骏誉不是编不出说辞,他这是为了将司徒硫摘出来,自己扛了所有罪责。”
  其实本朝休养生息多年,人口是越来越多。人多了之后,开垦荒地也多,本朝按田亩纳税,应该税赋逐年增加才是,但就因为士族这个特权阶级不用纳税,却搞得国库日渐空虚,而土地大量集中在有功名的地主手中。
  高收入群体不纳税,在低收入群体上层层加码,贫富差距巨大,士族富得流油,太平盛世又都能产生大量贫民,这样的财政结构不出事才怪。难怪原著形容这个刚开国没几代的朝廷是‘末世’呢。
  贾赦作为现代人,早就习惯了高收入高纳税的理念,但是知道在古代阶级分明,市农工商身份有别深入人心,便没在这个问题上深入分析。贾赦只是想苟命而已,并不想凭一己之力改变社会结构。
  林如海道:“大内兄言之有理,只是目前查到的证据,这些钱并没有流入硫亲王府。”
  贾赦依旧在翻那本谱子,这次直接用笔在周氏家族旁边画了叉,以后的京城士族,便没了周家的名字了,一边道:“论小心翼翼的程度,司徒硫确实更胜司徒岩十倍。尤其司徒岩落罪之后,司徒硫虽然也搞了不少动作,却都是暗中推动,并不直接出手。
  这是他的优点,也是劣势。一个没有担当的领导人,眼看着左臂右膀被砍去而不能相护,既令留下的盟友寒心,也不会有新的盟友支持他。其实对于司徒硫这样野心勃勃之人而言,我竟不知是像司徒岩那么奋力一搏之后一朝梦碎痛苦,还是看着自己的势力一点点被剪除自己却无能为力更难受。等着吧,不出两年,南安王府也要败了。”
  不出两年只是保守估计,到时候巡边队伍怎么着也该回朝了。
  贾敬道:“你们觉得这位到底有没有疑心司徒硫?”说着瞧了一眼紫禁城的方向。‘这位’指的自然是致和帝。
  林如海和贾赦会意,两人对视一眼,都缓缓的点了一下头。
  以前司徒岩的野心摆在明面儿上,有他在前面顶着,司徒硫的野心或许还可以隐藏。但司徒岩落罪之后,依旧有一股势力和东宫斗得风生水起,致和帝不可能毫无察觉。
  沉吟半饷,贾赦道:“可是察觉又如何,且不知在这位眼里,是东宫容不下兄弟,还是兄弟有了野望呢。”贾赦说这话的时候,亦是看着紫禁城方向。
  一句话说得贾敬和林如海都沉默了。
  说到底,事情的真相如何不重要,在致和帝眼里事情是什么样子的才更关键。虽然在坐的三人都知道从‘通灵宝玉’案开始,宁荣二府一直是被动防御的一方,后来林如海开始争夺户部尚书,也是因为周骏誉先想借刀杀人。
  但是在致和帝眼里,甚至在别的文武官员眼里,都是东宫一系强势出击,斗倒了司徒岩;又剑指司徒硫。看看司徒岩落罪之后空出来那些要职,再看看即将顶上户部尚书职位的是谁?不都是东宫得利么?
  那么致和帝会觉得下一个便轮到他自己了吗?
  林如海道:“恐怕是前者了。”
  这世上致和帝最信任的臣子自然是贾代善,恐怕贾代善也是最了解致和帝的人。一块通灵宝玉而已,贾代善为何星夜赶回京城,再也不过问军中事?甚至最终郁郁而终?便是三人都和致和帝接触不多,但从贾代善的行为便可判断这位为君者的性格一二了。
  三人都是聪明人,知道水满则溢的道理,这个话题点到为止即可。
  即便宁荣二府加上林家都想低调做人了,在朝野内外看来,这几家却是鲜花着锦,风光无限。
  尤其周骏誉落罪之后,户部尚书之位几乎是没有悬念的落在林如海头上。
  一部尚书是要职,自然也会在朝会上讨论。但是眼下这情况,户部尚书之争远不如之前的平安州节度使、京营节度使、两江总督等职位争夺激烈。
  不过为了程序正义,苏丞相依然走出班列道:“启奏皇上,窃国巨贪周骏誉落网之后,户部尚书一位空悬。臣以为户部掌国库钱粮,不可无人主持,户部尚书之位应尽早确定了。”
  致和帝照例是让百官提名户部尚书的人选。
  其实满朝文武都知道无论是从才能还是资历,林如海都是此次户部尚书的热门人选。就是为了和这位将来的户部尚书打好关系,也有人锦上添花的提名林如海,自然附议者众。
  但是林如海从两淮盐运上来不过数月,而户部左侍郎杨畅已经在侍郎一职上熬了数年。
  其实大多数官员的升迁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在一个职位上苦熬多年,等顶头上司或是告老,或是升迁出了缺,才按部就班的升上去。如林如海一般自身有能力,又有机遇,抓住机会连升数级的反而是少数。
  因而朝堂之上,也有不少人是熬资历型升迁的拥趸者。若是今日刚提上来的林如海越过户部左侍郎,日后自己也被人越过了怎么办?
  因而朝会上有人提名户部左侍郎杨畅,也附议者众。
  另外,也有人提议从地方的巡抚中选拔能人,空降户部尚书。每每朝会上有重大人事任命的提名选议,皆有这样的陪跑者,倒没有什么竞争力。
  这次朝会上的争论算不得太过激烈。户部那一摊子烂账太触目惊心了,谁知道左侍郎杨畅最终会不会也被查出什么来,锒铛入狱,争尚书位他哪里是林如海的对手?
  林如海虽然刚升右侍郎不久,但是人家在江南的时候将两淮盐运治理得很好,升迁之前直接拦截了叛党出逃;回京之后头一桩事筹集京营军饷,人家清了多年的积欠;再后来便是周骏誉接受调查,林如海实际上已经行使了户部尚书的职权。
  看看这漂亮的履历,杨畅怎么争啊?哪怕有些官员支持熬资历,想在官员升迁中形成熬资历的潜规则,也不能得罪这位即将上任的户部尚书太狠了啊,所以象征性的争论之后,此事便定了下来。
  林如海倒是希望朝上争论再激烈一些。昨日夜里还和两位内兄讨论了龙椅上那位的态度和宁荣二府以及自己的处境呢,今日自己就这么众望所谓的坐上了户部尚书位,也不知道是福是祸。若是反对自己的人多一些,只怕龙椅上那位反而放心一些。
  致和帝见朝上讨论差不多了,便不辨喜怒的到:“朕亦觉得林卿极适合出任户部尚书,着吏部即可办理入职手续,明日起林卿上任。”
  林如海走出班列接旨谢恩。吏部尚书出班列领旨。
  朝上又商议了些别的事情,无非是户部这次贪弊的陈年旧案审案进程,朝会便散了。
  散朝的时候,致和帝看了司徒硫好几眼。周家毕竟是司徒硫的外家,周家出这样的事,司徒硫脸上保持着适度的担忧,却也没瞧出别的了。
  甚至林如海今日风光升迁,司徒硫都没多瞧一眼,散朝之后,司徒硫直接入了后宫去瞧周贵妃。
  这表现让致和帝很疑惑,这次东宫和硫亲王府的对抗,到底是硫亲王府有野望,还是东宫低调数年之后,终于开始剪除对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