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如贾赦所料,因为站的角度和立场不同,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人眼里,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散朝之后,林如海刚走出东华门,便有无数官员上来拱手道喜,林如海一一致谢。
贾敬极有耐心的等在一旁,等林如海和众人寒暄完毕,二人一同回宁荣街。
周贵妃已经知道周骏誉的事了,这对硫亲王府而言,是极大的打击。前几月因甄贵妃被打入冷宫,一家独大、意气风发的周贵妃脸上也有了憔悴之色。
司徒硫毕竟是前世夺嫡成功的人,哪怕被逼入绝境,也比之司徒岩镇定很多。
当时一僧一道的事暴露,司徒岩方寸大乱,和甄贵妃密议的时候竟是打发了所有宫人,这也是引起致和帝疑心的点之一。
而现在的司徒硫知道周骏誉已经必死无疑,所思所想全都是如何将自己摘出来。人家大大方方的入宫,只问候劝慰了周贵妃要保重身体,不要过度忧心等语,然后留在周贵妃宫中用了膳。
但是司徒硫也好,周贵妃也好,压根没有打发宫人出去,没有说什么悄悄话。仿佛这对母子坦荡得很,一个人安心呆在后宫,一个本分做着亲王,压根没什么别的图谋。至于周骏誉,那是他自己贪得无厌,以至于行差踏错,周骏誉本人不都承认了么?
致和帝自己便经历过夺嫡之争,知道里面的惨烈和残酷。虽然他不希望儿子们兄弟相残,却也不至于看不出来这些时日朝上争斗的背后有着儿子们的影子。
再说周骏誉和林如海,那可是天然的立场分明,从入仕那一刻起,两人的利益天然是分别和硫亲王府、东宫绑定的。致和帝自然着人格外盯着周氏二妃和东宫的动向一些。
司徒硫探望周贵妃的事,致和帝很快就知道了。不但如此,周贵妃母子在宫中说了什么话,致和帝都一清二楚。
听完探子的汇报,致和帝问戴权:“你觉得究竟是谁容不下谁?”
这让戴权怎么回答?沉默片刻,戴权道:“皇上,民间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周尚书所犯错误确然离谱了,不管谁发现了都理应揭发。”
致和帝苦笑了一下,能做第一掌宫太监的人,自然是方方面面都周全的。致和帝也没指望在戴权这儿得到回答,就是现在一腔的话想找个人说而已。
两人正说着,有周贵妃宫里的太监来报说周贵妃病了,让皇上安排这些时日掌管宫务的人。
周家出了这样的事,周太妃和周贵妃先后抱了病。对此,致和帝也理解,自家都要被抄家灭族了,若是周太妃和周贵妃都无动于衷,要么是冷心无情,要么致和帝要怀疑其动机了。
“朕瞧着叶妃是个妥当人,让叶妃和太子妃商量着办吧。”致和帝道。说完又对戴权道:“你去传个话。”
别看这些个妃嫔在自己面前温柔和顺,背地里且不知如何呢,不派个身边人去传话,只怕叶妃这六宫协理不下去。
戴权应是,脸上依旧神色未变,心中却了然。叶妃没有甄贵妃和周贵妃那么显赫的出身,其所出的五皇子也向来在众多皇子中不显。或许致和帝是吸取了之前的教训,怕推个出身高贵的后妃出来协理六宫,又协理出野望来,才将此事交给叶妃。但是也怕叶妃压不住人,所以才让太子妃也与叶妃一起商量着办。
戴权去传话的时候,叶妃还愣了一下,显然对皇上这个安排有些意外。不过很快叶妃便谢了恩,接过凤印,亲送戴权出宫。
太子妃乃是张修之女张芷,以前也是名门闺秀,在五年前宁荣二府被通灵宝玉困住之后,太子夫妻都修起了隐身大法,这位太子妃向来很低调。
谁知甄贵妃和周贵妃接连出事,张芷就这么猝不及防的被推上了掌管后宫的位置。
这一动作又被后宫众嫔妃解读成了致和帝进一步向东宫平稳度让权利。不但如此,此消息传到宫外后,前朝也是这么解读的。
毕竟致和帝为了避免儿子们夺嫡,自立太子之日起便一直在巩固东宫的地位,最明显的便是元嫡皇后过世之后,后宫多年不设后位,那么多皇子里,只有太子是嫡出。现在又提前让太子妃管理后宫,多明显的信号啊?
不然后宫佳丽三千,难道致和帝真的对元后用情至深,所以一直不立后吗?显然不是啊,这么些年,致和帝可没少宠幸新人。
然而,宁荣二府和林如海可不敢这么解读。林如海道:“树大招风,现在的东宫实在太过风光了,不见得是好事。”
贾赦道:“且看太子妃的应对了,后宫的厮杀可不会比前朝温柔。”谁说不是呢,当初一块通灵宝玉压住两座国公府,不就是通过内宅之手成功的吗?
后宫,无非就是皇家的内宅而已,其中的阴私,其中的勾心斗角一点不少。
谁都知道这个道理,可是谁也没想到穷图匕见之日来得那样快。
太子妃和叶妃二人一个知道太子在登基之前都是众矢之的,向来小心谨慎;一个出身一般,母凭子贵这么多年升了一个妃位,也是谨小慎微。二人为了避免出现疏漏,万事都商量着来。
刚开始,二人携手还算将后宫治理得井井有条,也没听说闹出其他事来。只是周太妃和周贵妃二人的病一直不见好,二人既然掌管宫务,自然要去关心的。
天地良心,谁也没想到二人如此小心的情况下,还是闹出了事。
太子妃自不用说,日防夜防,明枪暗箭不知道躲过去多少;叶妃作为普通出生的嫔妃,人家能成功生下儿子,还能顺利将儿子养大,自然也是有有本事的人。
所以自接了宫务以来,两人不但有商有量,前去探望周太妃和周贵妃的时候向来都是结伴而行,又带了宫女太监随行,不管出了什么事,照理说都有人证的。
可是这日,原本将养之后精神头日渐恢复的周太妃病情又略有起伏,太子妃和叶妃便相携去探望。
本来么,若按之前的做法,便是出了什么事,二人也可全身而退。偏偏这日二人去周太妃宫里的时候,正巧碰见两个太医相携出来。
太子妃和叶妃自然是要过问周太妃病情了,太医便照实回答说:“太妃上了年纪,近日又忧思过度,需要静养。”
就为了这么一句话,太子妃和叶妃带着的内侍、宫女便只好留在外面了。不然周太妃有个三长两短的,传出皆是二人带着赫赫扬扬的人去闹的,岂非不美。
两人入内见了周太妃,周太妃依然客客气气的与二人寒暄,虽然瞧着有几分憔悴,倒也思路清晰,与往日无异样。
说了会儿话,周太妃对张芷道:“当年你母亲头一回带你入宫,本宫也在,那么丁点儿高的小姑娘,不但长得水灵俊俏,一眼就能瞧出是美人坯子,还人小鬼大,那么小的人便端庄得很。果然展眼就做太子妃啦,将来母仪天下,也不知道本宫有没有机会亲自向你道喜。”
皇上正为皇子夺嫡的事烦心不已,哪能在后宫说这样的话啊?张芷忙道:“太妃娘娘好记性,过了那么久的事还记得。现在父皇春秋鼎盛,我和太子殿下日常都说,愿父皇福寿安康。”
接下来的话,张芷却不说了。能说什么呢?说我现在不敢想当皇后的事?那说不定就被解读成以后总是要当的。
叶妃在一旁赔笑,也什么都没说。
然后周太妃道:“我瞧着太子妃是个有福气的人,我这里有一柄先皇所赐的如意,瞧着只有你才配得上,今日便转赠给你吧,太子妃请随我来?”
张芷哪里敢啊?
虽然周骏誉有今日下场,乃是因为司徒硫生了不该有的野望,是周骏誉先算计林如海,想借刀杀人,但是林如海毕竟反击了,现在的结果也是周家一败涂地。这账,周贵妃怎么也会算在东宫头上。
“太妃娘娘,太医交代您要静养,我就不叨扰娘娘歇息了,我改日再和叶母妃过来瞧娘娘。”张芷站起身来告辞。
周太妃明明病得十分憔悴,却突然一把抓住张芷的手,不但十分敏捷,张芷没躲开,甚至周太妃那只干枯的手也力大无穷,张芷一下竟然没挣脱。
接着张芷也不敢挣扎了,周太妃已经病成这样,万一自己挣扎中周太妃摔了碰了,自己也说不清了。
就这么僵持这,却听周太妃突然高声道:“本宫不要你猫哭耗子假慈悲!太子容不下他的血肉兄弟也就罢了,太子妃难道连我一个行将就木的老太婆也容不下么?你们要剪除骨肉兄弟也就罢了,太子妃何必到本宫面前耀武扬威!”
哎哟,瞧见这一幕的叶妃都惊呆了。太子妃既不敢用力挣脱,也不敢再言语刺激周太妃,只是小声辩解:“我没有,请太妃娘娘好好养病。”
然后周太妃竟然眼睛一瞪,向后便倒。手里死死拽着太子妃的一块玉佩,竟是瞪着眼睛薨了!
张芷和叶妃吓得惊愕失色,又是传话又是请太医的,忙得兵荒马乱。二人知道干系重大,第一时间将周太妃宫里的所有宫人控制起来不许乱走乱说话,又没敢动现场分毫。
做完这一切,张芷依旧心绪难平。怎么那么巧周太妃就这时候死了呢?自己如此小心翼翼,终究还是被算计了。
第56章
这前朝后宫的, 竟是多事之秋,各种事情皆扎了堆。
一个病中的老太妃薨了,又是母家落罪之人, 若是过些时日死了,此事都掀不起什么波澜, 可是现在这个时候太敏感了。
致和帝得了消息之后,吩咐戴权的第一件事便是宫中禁止议论此事。
且不管周太妃之死到底有无猫腻,若是让人议论开来,便以讹传讹的,什么话都编派得出来,伤的都是皇家的脸面。更有甚者会搞得人心惶惶。
接着,这些时日替周太妃诊治的太医全被传入宫中, 另有太妃身边服侍的人, 今日跟着张芷、叶妃去周太妃宫中探望的宫人,另有仵作等,也都传来待命。
仵作验尸的结果, 周太妃身上查不出任何外伤,也没有中毒的痕迹。也就是周太妃虽然临死之前十分激动, 却并非死于人为。
而这段时间给周太妃问诊过的太医们也纷纷拿出了诊治记录, 无论是从病情还是到药方, 太医们也没过错。
然后便是问当时在周太妃宫里伺候的宫人们。
因太医说了周太妃需要静养,张芷和叶妃一同进入周太妃宫里, 身边只有周太妃的心腹宫女伺候。因天然的立场关系,这个宫女并非第一个被询问的。而别的宫人, 都在外面伺候, 只听见周太妃高声呵斥张芷那一段话。
这段话倒是许多人听见的, 也与周太妃的死状吻合。周太妃死的时候, 是突然激动暴毙,连眼都没合上,还抓了张芷的玉佩。
然后听见了张芷和周太妃完整对话,又相对中立的证人,便只剩叶妃一个了。
叶妃小心翼翼的看了张芷一眼,这一眼落在致和帝眼里。
张芷紧紧的捏住了袖中的双手,这段时间,她和叶妃相处不错,办事有商有量,至少没有明面儿上的矛盾。但是这里是表面风平浪静,实际上凶险丛生的后宫,张芷也不知道关键时候叶妃会向着是谁说话。
然后叶妃便如实将事情陈述了一遍。
叶妃心中飞过许多思绪,面上也保持着目睹太妃过世之后适度的惊恐,但叙述却很清晰。出身普通,但在后宫能平安养大儿子,叶妃太懂得后宫的生存法则了。
她知道周太妃之前那些和颜悦色说给张芷听的话,什么日后‘母仪天下’是说给自己听的。太子是皇上的儿子,五皇子也是皇上的儿子,凭什么有福气的,母仪天下的便是她张芷?
她也知道现在东宫占尽优势,实际上周家什么都不能做,能争取个不被满门抄斩,留着点儿血脉,保全了六皇子,日后照应一下周家后人,周家便有一线希望。
那么周太妃故意让自己听那些话,让自己看这一幕是为什么呢?是激起自己的欲望,奋力替老五一争;还是故意留着自己这个证人,让太子妃如芒刺在背?
可惜,周太妃不能回答她了。
现在周太妃被仵作验尸之后,已经换了衣裳,整理了仪容,不再面目狰狞,而是安详的躺在那里。
而叶妃很快便做了选择,将发生在周贵妃宫里的事情一一道来,虽然话语间略显紧张,却并未说谎。
周太妃已经死了,周家已经败了,她没有必要这个时候替周家作伪证,得罪如日中天的东宫。
致和帝听了一耳朵后宫的官司,手上转动佛珠的节奏都没乱半分:“周太妃薨逝,按太妃礼下葬。”留下这句话,致和帝便摆驾回了自己的寝殿。
叶妃和太子妃应是,此事便过去了。仿佛在致和帝眼里,周太妃这样的死法只是巧合,太子妃运气不好而已。
不然能怎样呢?周太妃上了年纪,有病在身,无中毒迹象,没有受伤。她死了,无非是作为在后宫熬了几十年,活得够明白,知道周家败于政斗。看到东宫的人,伤感周家从此风流云散,过于激动,引发身上旧病而死。
这些时日前朝的大事一件接一件,致和帝分外繁忙,还分了大半日听一场后宫的官司,难免影响精神。回到寝殿之后,戴权也没说别的,对致和帝道:“皇上,您该歇息了。”
致和帝确然有些累了,似乎连说话的欲望都没有了,直接让宫女服侍上了龙床。
太子妃和叶妃都没受到责罚,这件事仿佛只是前朝诸多大事中间的一件小插曲。
因周太妃是先皇后宫仅剩的老人了,得了应有的哀荣,但因周家的事,也未特别厚葬。前世因为司徒硫上位,这位太妃的葬礼格外隆重,举国守孝。这一世,倒也守了国孝,不过是以日代年,百姓家里一日不许宴乐罢了。
周太妃死前和太子妃有些摩擦于皇家而言,并非什么好事,致和帝特地下了令不许乱传,甚至许多官宦人家都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
贾家能知道这件事的前因后果,还是因为张家的关系。毕竟当事人太子妃便是张家的姑娘。而现在的张家对贾赦已经大为改观,不,岂止是改观,甚至还有些依赖。
张修借着恭喜林如海高升的机会,来了一趟荣国府。
说是来道贺,现在这情况但凡是个明白人,谁贺得下去啊。又不是人人都是前世的荣国府,还能大肆庆祝贾元春封妃。林如海高升,但这户部尚书位并没有那么好坐。
议事依旧是在贾政的书房,贾敬、林如海、张修皆在座,其他便再也没有旁人了。
直到这时,贾家兄弟和林如海才知晓了周太妃之死的全部过程,以及叶妃的对此事的态度。
张修道:“原本此事就这么过去了,皇上也没追究,甚至太子妃掌管宫务的差事都没被夺,但是老夫这心理总觉得不踏实。”
贾敬道:“若是这个过程,太子妃殿下并无错处,自然不该受罚,皇上如此处置算是极为公允。可是周家这个处境,周太妃这身体状况,这样的死法,终究是想替周家做些什么。当年皇上登基甚是艰难,周太妃母子对皇上多有支持。”
52/107 首页 上一页 50 51 52 53 54 5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