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改变无关一个人的主观意志。俞宇意识到, 它是一种本能——生命的本能——在逆境里,生命用尽自己能掌控的一切资源克服困难, 只为了更好地活下去。俞宇坐在池边,柔软的脚踝在水中像鱼尾巴似的摆了摆, 他认真盯着自己的身体,突然感到一种被赋予的力量。在他理性思考无法触及的地方,这种战胜困难的力量,就刻在他的基因里。
或许, 正是靠着这股力量,单细胞生物从海洋走向陆地,人类又从非洲走向五洲四海,再次回到海洋。这种力量让俞宇感到安定,以及无穷的勇气,去探索自己下一个极限。
“对高原训练反应好是好事啊,以后有机会多去去。”阎正颇为感慨,“德国队吧,他们那边的教练特别看重这个。德国国家队,一年能参加3-4次高原训练。”
俞宇好奇:“他们为什么一年去那么多次?”
“你这个红细胞增益效果又不是永久的。你的小红120天差不多就代谢没了。”阎正咂咂嘴,“等你高原上产生的红细胞死光了,回到平原上,不需要那么多,身体不需要就不会造,整体红细胞数就会往下掉。这个高原效果的持续时长因人而异吧,最多就一个半月。”
俞宇算了算日期,顿时感觉胸口一锤子重击:“那我岂不是……”
一般来说,教练会把高原训练结束时间定在大赛前一个月,国家队的冬训常年安排在1-2月份,主要是为了三月份的全国游泳冠军赛。可是,考虑到天气因素,全国游泳马拉松冠军赛一般在五六月举行。今年由于亚运选拔,马拉松冠军赛已经比往年早了,定在五月初——可无论如何,等到那时候,俞宇的“高原增益”早就失效了。
很多参加游泳马拉松的职业选手会参加一些泳池项目,可对于俞宇来说,他是赶不上了。他嘴角一拉,生无可恋:“……练了个寂寞。”
阎正哈哈大笑:“不能这么说嘛!你之前起点太低了,说不定涨上去30%,跌下来25%,你还多了5%呢!”
俞宇:“……”
他觉得自己好像游戏里的角色,意外获得了一个名叫“高原”的增益buff,没准能让他越级击倒boss。可是,这个“buff”图标下还有一个倒计时,一闪一闪的,提醒他buff随时都可能消失。
红细胞还没走,俞宇的心就已经开始痛了:“那——那我就没办法保留这些红细胞吗?”
最起码持续到五月吧!
“有是有。有个东西,叫低压氧舱,里面可以模拟高原环境,他们医院啊,航空什么的,都有用,但这玩意儿建起来成本比较高,咱们队里没有。”阎正叹了口气,“以前宁体大有团队拿这个做过研究,红细胞数量是能提上去,但对具体成绩的提高嘛……就那样,感觉性价比不是特别高,所以队里就没整。”
俞宇想了想,自己不可能去医院借用低压氧舱,不可能在五月赛前再去一次高原,顿时有些闷闷不乐:“……”
“别想那么多有的没的。”阎正摸了摸他脑袋,“训练本身还是在第一位的,高原增益,那都是锦上添花。”
俞宇尝到了高原训练的甜头,却不能用在自己比赛上,自然很不甘心。低压氧舱的使用成本不小,就算是科研用途,需要有科研经费的支持。俞宇找陶泽波打听了一圈,宁港最近没有老师在研究这个,他只好作罢。
苏燎拿起一颗草莓放进嘴里,点了点头:“所以,你的核心诉求就是缺氧。”说完他往俞宇嘴里塞了一颗。
小虎鲸顺便“啊呜”一口咬住了他的手指,眼底满是狡黠的光。
苏燎:“……”这真是影响人学习。
二中高三初八就开学了,俞宇回学校后,补了上学期的期末考,没过多久,又参加了盐省一模。原本,俞宇今晚是来找苏燎分析一模的,卷子没讲多少,聊着聊着就又聊到了低氧训练这件事上。
苏燎刷着手机,给俞宇看了张图:“你看看这个,运动低氧训练面罩。”
“我问过阎头儿了,”俞宇一撇嘴,“他说这个东西并没有科学研究证明有效,无法量化氧气的进出量,很不靠谱。而且,这个面罩跑步可以,水下不行。”
苏燎看着广告图里带着口罩上跑步机的外国人,点了点头。他一边吃草莓,一边又刷着资料:“还搜到一个,说是训练的时候憋气游泳,来创造一个缺氧的状态。”
“这个之前和阎头儿讨论过。他说这个还是无法科学地量化我缺氧的状态,还可能改变我的游泳习惯,他不建议我这么做。”
苏燎想了想,说明白了,阎正要求可以量化的低氧训练,但又不能太花钱。
“嗐。”
眼看着时间不早,苏燎把桌面收拾了一下,拿出卷子:“我再想想,还是先讲卷子。”
……
苏燎真的有在思考。
如果不借助低压氧舱,如何在平原创造一个模拟高原运动的环境呢?
某天晚上,苏燎刷着朋友圈,意外看到那个名叫“小妹”的潜店老板娘发了一组最新的水下摄影样片广告:蓝色的背景里有一辆自行车,主角打扮得颇为嘻哈,在水中跨坐在自行车上,人与车都带着一种失重的“飘逸感”。
低氧训练,潜水,水下自行车——几个零星的关键词突然在苏燎脑中连成了线。
宁港不少游泳馆都开设了一个团操课叫“水下动感单车”,基本就是把动感单车搬到游泳池里,据说燃脂效果比陆上的动感单车要多一倍。王小胖减肥那会儿就上过这个课。不过,这个课,学生只有踏单车的下半身浸在水池里,上半身是在水面上正常呼吸的。如果,就像那个客片一样,人和单车都在水里呢?
俞宇可以在水下踩单车,然后通过潜水的水肺装置呼吸。
潜水员背后有个气瓶,很多人误把它叫成“氧气瓶”,但其实气瓶里面装的是压缩空气,氮、氧比例和正常空气是完全一样的。正常情况下,潜水员会“先拧一圈,再回半圈”来正常排气,但他可以通过操控排气阀来减少排出的气体量,以模拟高原的“缺氧”环境。
高原上之所以缺氧,并不是因为空气里氧气组成发生了变化,而是因为大气层是被地球引力“吸”在表面的,海拔越高的地方,空气越少,所以氧气自然跟着少了。在俞宇高原训练的那个高度,氧气比平原少了大概2-30%,所以他只需要减少排气阀2-30%的排气量。
这样,他就可以创造一个经济环保、可量化、模拟高原的低氧环境让俞宇进行有氧训练了。
苏燎突然兴奋起来。他先是咨询了阎正和潜店潜水教练,确定这个事的可行性,然后又去少体校对外开放的公共游泳馆借了一辆不锈钢水下单车。
潜水点老板娘“小妹”两年前请俞宇当了美人鱼模特后,就特别喜欢这个孩子。一听苏燎说俞宇为了准备全国大赛需要气瓶,大手一挥,全部免费,当然气瓶本来不贵。她还让工作人员一周送七个气瓶去游泳馆,一分钱都不要。如果她图什么,就图俞宇有空了,再回去拍一组美人鱼的照片。
苏燎替某个人直接一口应下了。
他一直瞒着俞宇,花了大概一个多礼拜,联系好单车与气瓶。那天俞宇走出更衣室,看着池子边的装备给愣住了。苏燎笑着对他招招手,眸子亮得像星星:“快来试试我给你设计的低氧训练设备!”
俞宇:“?”
又来了又来了,苏燎专用“看小白鼠”的眼神。那一刻,俞宇又想起了生物实验室牛蛙被苏燎支配的恐惧。
苏燎简单地给俞宇介绍了一下原理,又问:“这个气瓶和二级头你会用吧?”
俞宇皱眉:“当然会啊。”
苏燎兴奋地给他披上背心:“咱们先正常呼吸测一次,一瓶气,以什么速度踩轮子,给你计时。这个时间是100%耗氧基准线。然后把排气阀控制气量,缺氧状态再试一次。”
一般潜水,气瓶只剩下50kPa的时候一定要准备上岸了,但俞宇全程脑袋就在水面下,不可能出现生命危险,可以直接把气瓶用空。正常呼吸俞宇30分钟就把气瓶给用空了,在控制排气阀的状态下,用了40分钟——假设气瓶里空气总量不变,单车的速度不变,他确实完成了40分钟的低氧运动。
这么一想,俞宇又兴奋起来。虽然,在全队同学的围观下,穿着泳裤,背着潜水装置,进入泳池2.2m深的深水区踩动感单车实在是人生独一无二的体验。
俞宇从泳池里抬起头,就看到苏燎蹲在池子边笑盈盈地看着他。俞宇实在是有些好奇:“好像还真有点高原训练那感觉了……你从哪里看的偏方?”
“我自己想的。下个月生日,我想不好送你什么礼物。”苏燎笑着说,“想来想去,你最想要的,可能还是这个——能不能通过缺氧刺激帮你维持住红细胞我不知道,但眼下其它方法走不通,我只能搭一个低氧模拟系统送你了。”
“提前祝你生日快乐,小虎鲸。”
在呼吸受限的情况完成水下单车非常消耗,俞宇出水的时候就有点喘。这个奇怪的系统能不能让人缺氧他不知道,不过苏燎这句话是真的让他有点缺氧。
苏燎看着他的眼神水亮水亮,亮得俞宇心头一片柔软。正当俞宇还沉浸在“我男朋友是什么神仙”的感动里,苏燎那做实验的劲就上头了:“亲爱的,我还有个想法。”
俞宇:“?”不是。苏燎叫他啥?同学这还在学校呢你注意一下影响!
苏燎陷在自己的头脑风暴里不可自拔:“缺氧能刺激红细胞生长的本质,是因为缺氧会让身体发出信号——我氧气不够用啦你快点多生产点氧气运输兵吧——就是说,你拥有的氧气,小于你所需要的氧气。在减少氧气的同时,你还可以故意增加氧耗,比如,寒冷的环境就会刺激身体增加耗氧量,你可以试试在冷水里踩单车!”
俞宇有些犹豫:“……多冷?”
苏燎眼神中的亮光愈发明亮炽热:“你们比赛最低温度是不是不能低于16摄氏度?你要不要试试16?”
俞宇:“?”
感动劲过了,俞宇发现苏燎这眼神很不对劲。
作者有话要说: 平原低氧训练原理参考:康健. 间歇性低氧训练对游泳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D]. 北京体育大学,2004.
至于俞宇这个水下单车的低氧训练操作是我根据自己对水肺装置的理解编的,不太确定只调节排气阀是否可以达到要求,但排气阀不行再加一个装置减少氧气分压应该也是可以的。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艾草团子 20瓶;一梦南柯 10瓶;一鹿逆疯Lu、柒沅 5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69章 劈波斩浪
阎正对苏燎设计的低氧训练心存疑虑。他大手一挥, 原本想骂一句“简直胡闹”,可他又想起李大涌在离开高原前反复和他念叨的——
探索的路还很长,我们对“最好的方式”一无所知。所以,保持开放的心态, 让年轻人带来新的灵感。他们是未来。
俞宇说自己能在水下单车练习中找到一种“类似”高原训练的感觉, 阎正也索性放手一回,把水下单车作为“低氧训练”融入了俞宇的有氧训练, 以一种间歇性低氧的方式, 持续21天。
阎正也有做实验的私心, 让俞宇前后测了血液指标。自从高原回到平原, 俞宇红细胞等参数的峰值自然有所下降, 但在开始水下骑车之后, 它维持住了一个高度, 并没有像俞宇之前担心的那样回到原始水平。
阎正板着脸:“没有对比实验, 不能说这个水下单车就是科学的。可能你不练这个, 红细胞到这个数也不掉了。”
陶泽波来了兴趣:“这个成本可不比低氧舱低多了?我看可以多找几个运动员, 对比研究研究。”
别人俞宇不方便问,但汪成成这个小朋友已经恢复了高原训练前水平。所以, 整体来说, 俞宇对自己的状态非常满意。
*
转眼到了四月初。
俞宇自从去年苏燎生日起,在对方邀请自己陪他看妈妈录制的视频后, 就决定今年生日要喊苏燎来自己家吃生日面——一件他打高一就想,却始终都没能落实的事。
现在想来, 俞宇自己也觉得诧异。那个时候,他很害怕苏燎来自己家,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些顾虑就好像开春的湖面, 冰雪消融。或许,是在发现苏燎术后同样惴惴不安地担心他会离开,又或许,是苏燎放弃出国决定和他一起留在国内——他们的关系从一颗随风飘荡的种子,在隐秘的土壤里渐渐长出牢固根系。
总而言之,他现在可以坦坦荡荡地发出邀请——
喂,我生日要不要来我家吃面?
妈妈做的长寿面。
苏燎眼尾漾起一抹温柔的笑意,说“当然好啦”。
按理说,十八岁是挺有纪念意义的一个生日,但冠军赛、高考在即,俞宇实在没什么心思“过生日”,打算还是和以前一样,就回家吃碗面。
俞宇妈妈一直很喜欢苏燎。
许清澜知道苏燎学习好,再加上从俞宇那儿听来一些关于苏燎父母与手术的事,见小伙子手提一大盒草莓,又帅又讲礼貌,顿时母爱爆棚:“哎,我们鱼鱼隔三差五就去你那儿补习功课,真是打扰你了。”
“不打扰,不打扰。”苏燎笑得很乖巧礼貌,“我自己也要复习的嘛,一样的。”
“你们饿了先吃点这个。”许清澜往餐桌上放了一碗白煮鸡蛋。以前,她还觉得一次性煮这么多鸡蛋很奇怪,但渐渐的也意识到俞宇训练确实需要那么多蛋白,家里就白煮鸡蛋、鸡胸肉、巴沙鱼换着来。
“汤底还要再熬一会儿。”
俞宇忍不住叮嘱:“妈,苏燎油吃得少,你最后藤椒油少泼一点。”
“好好好。”许清澜在围裙两侧擦了擦手,转身又进厨房忙活。俞宇又追过去,把脑袋探进门里:“还有,妈,苏燎没我那么喜欢吃麻的,青花椒也少放一点。”
60/65 首页 上一页 58 59 60 61 62 63 下一页 尾页 |